以下是引用山之凤在2011-1-6 23:31:18的发言:
红棉树说得在理。归为一句话:浊声母音节单数调在桂边土语、布依语等中读为偶数调,即第三调变第四调,第五调变第六调。
“浊声母”严格来说,应该是“带声门闭塞音的声母”,因为所谓的浊音就是声带振动音,所有的鼻音也都算是浊声母呢。
其实,也不是“变调”的问题,而是“特殊声母”的音调“分化”与“归类”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说,古台语本身是只有四声的(平上去入四个大调类),到了后来,由于声韵的简化,发展为调类的对立细化,每个大声类分化为阴阳二调,才有了八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这些分别对应壮语研究描述习惯的1-8调),但某些“特殊声母”却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分化为阴阳八调,还保持着古代“四声”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它在平上去入四个大声类的阴阳对立里,只能在阴或阳里各选择一个类别,而不能同时出现在阴调或阳调,也就是说它在规则情况下只有4个调类,而不像其他普通的声母一样在8个调类里都可以找到例词。这些特殊声母主要是带有声门闭塞音[?]的声母(在南部方言还包括带有送气特征的声母)。
也就是说,平时我们习惯以标准壮语为“标准”去描述其他方言,就会得出“变调”这样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描述方式。因为所有的现代壮语方言都是从同一个古代台语发展而来的,而不是从现代标准壮语发展来的,所谓“变调”、“变化”,不过是将标准壮语当成了原始的形式,其他壮语方言就被当成了“变体”,但实际上这并非事实。
另,特殊声母在平、上、去、入四大声类的阴阳分化情况,在不同的方言里并不都一致。如德保话、天等话,出现特殊声母的时候,平声(1/2调)会只有出现在阳平(第2调);两者在上声(3/4调)只能出现在阴上(第3调);而在去声(5/6调)的情况下,特殊声母在德保话只能出现在阳去(第6调),但天等话却只能出现在阴去(第5调)。所以,特殊声母的阴阳归类描述的时候,还得看不同方言、不同的声类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