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汉语方言不满足于方块字,还制定了拼音方案。那么,没有方块字作为支撑的土话(例如南部土语)更加需要一套拼音方案!制定此套方案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提高了壮语土语的地位,促使它和汉语方言一样平起平坐,即:既有口语又有文字来支撑;二、方便记录本土语言;三、利于争取话语权。另外,它也从另一个角度暗示了岱侬、南壮实际是一个整体的论点。
纵观历史,文字的产生阶段并不是很完美,但总会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完善之,这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套拼音方案也是经过不断修补进而完成的。实际上,其与《僚语通用拼音方案》、《南部土语拼音方案》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这套拼音方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经过不断修正和完善,使之更为适用和好用,即:制定一套适合本土语言的文字方案。为制定一套拼音方案,我还参阅了很多语种及国内外各种拼音方案,了解他们的特点以及拼音规则。是经过一系列思考、学习、探索、发现、实践的过程。
北部壮话不仅与南部壮语差别较大,而且人文风俗习惯还是各有特点的。北部壮文用来拼写南部方言并不科学。南部应当有一套符合自己语言的拼音方案(哪怕是普及程度不高),要以人为本,而不是迁就北部。北部壮文用字母做调号显得有些累赘,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和疲劳度。
在其他语种的启发下,我觉得音调上标应该可行,于是就用手写试试了。结果发现确实比较简捷、方便而且美观。回过头来才发现,那不是很像小学学过的汉语拼音吗?国外的如越南文也有这种标注方式啊!于是就模仿汉语拼音进行标调,顺序基本一样。有意思的是,我家乡话的声调(5个声调)和汉语拼音四个调虽有一定差别,但除了一个调难以有对应之外,其他四个均对得上号!因此用汉语拼音调号基本上可以实现标调了,元音还可以借助ü来取代北部壮文的W。但为了美观和手写体易于识别,并不使用ā这个调号。开始为了能在电脑显示,还是一半是音调上标,无法上标时就仍使用字母标调。如五个调:a á ǎ as à,dả=das,s就是初期当做调号来使用的,后来借助越南文做了一些调整,借助越南文的字母ư来取代ü(事实上,现在是两者通用),借助越南文调号来实现调号完全上标!实现完全上标后s调就不用了(当然,输入不了时也偶尔使用)。有意思的是,越南岱侬文的à调是和我们这里的à调对应的,也就是说,两地含有à调的同源词,书写基本一致。如两地的:rà=rà(我)。现在使用的调号标注方法是 a á ǎ ả à,由于只有5个声调,相对其他地方比较方便。
开始时元音分高低舌位音为 a和aa/ar o/or和oo e/ec和ee等等,现在是在单词尾添加h来表示一个元音舌位的改变,如ding和dingh就表示i在两单词中的舌位高低不同(与泰文的前引字有相似的功能)。另外还有特殊一点的dank=dangh(实际是使用前者,力求简便)。同音拼写的有,如teen=tin,keem=kim,koon=kun,loom=lum等等,要么通用,要么只用其中一个便可,为考虑到先入为主的惯例(如英语习惯),一般使用后者。
以后还试图创制一种或几种vcc字体,首先实现在做平面时用得上就可以了,其他的等后面有没有时间和精力再说了。
一言难尽,比侬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