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95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落霞*渔火』——南粵孤客

[复制链接]

69

主题

1

听众

3204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4-4-28
注册时间
2003-10-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3-18 15:33: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原本是geligoli在壮族在线文学篇里的一个投稿,因主题符合僚人家园相应版块,特此转载——壮族万岁) 山乡里的晚霞也许更为生动。
绵联的群山,起伏如浪的山峦,魔幻似的,把晚霞衬得多姿多彩,霞光万道。天际尽头,被山巅顶着的云朵,在霞光里变幻着各式各样的雕像。有高山有飞瀑,有奔马更有狂豹;也有仙女和羊群,还有原野与宫殿……。真是美不胜收,目不暇接。
相对来说,珠江三角洲平原上的落霞就显得单调一些。也许是平原的天际离人太远,紧挨天边的太阳早已红透了,仍然迟迟不肯落地,愣怔怔地不忍舍去。那近晚的太阳,就这样苦苦挣扎着,或许是绝望吧,哧溜一声,眨眼间全没有了踪影。于是,霞光就铺满了西天,映照着地面的河汊港湾,蕉田蔗地,鱼塘桑基。此际,天上地下完完全全包裹着薄绸似的霞衣,让人如痴如醉地沉迷。这平原上的落霞,浓重时就好像是鲜血敷染,清淡时就仿佛红花点缀,都一色地红着,从西方的天地相连处扇状漫开,整整占去半个天宇。
这珠江上的落霞虽说没有生动丰富的图画,但是,那天地浑然血红的壮美感让你如痴如醉,让你忘却了人世间的沉沦,忘记了这地球村里不少地方的人们还在相残相杀。没有了痛苦和哀伤,只管享受着暖融融的霞光的抚慰,在平和宁静中沉醉。我很喜爱这样的晚霞,尤其喜爱在那霞光的抚摩中沉思。于是就常常在饭后的闲暇里,独自踩着自行车,跑到河网中的汊口,伏在便桥的栏边,欣赏着,细细品味唐代大诗人王勃著名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落霞,秋水,长天,在珠江口会有很多机会欣赏到。自然景色的艳丽,恢弘,确实迷人。然而,在乡间的河道涌网里还有更加迷人的景致,那就是落霞漫天之后的渔家灯火。
至今,在珠江沿岸河网交错的乡村水道里,还有极少数留居水上以艇为家的渔民。据正史和方志文献的记载,他们就是自秦汉以来史书所说的“疍民”。在20世纪50年代初,新成立的共和国曾经组织人力对广东境内的“疍民”进行社会调查,估计其人口总数90万左右,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内河各支流和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地区。其中三角洲的沙田区就有40万人左右。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它意味着当时全广东省的1/30人口属“疍民”。假如当年将他们认定为一个民族,广东省就只好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山、顺德、番禺等地建一个民族自治州了。
“疍家人”源自先秦时期活跃于岭南的百越民族,与今天的壮侗语族同源异流。《隋书·南蛮传》已经将其与僚、俚等并称南蛮。此后,作为世居水上,以艇为家的“海上自由民”,其独特的生产劳动方式决定其生活习俗和心理文化的独特性,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发展条件似乎已经基本具备。然而,魏晋以后,由于中原汉族大量南迁,百越民族的主体不断向西南退缩,促使“疍民”逐渐脱离百越民族集团;又因其劳动产品交换的对象是以占居陆上的南迁汉族为主,经济与生活交往的日益频密,加速了他们的汉化进程。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冲积始于唐代,清末既形成今天的规模。随着沙田的逐渐形成,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张,尤其是到了清康熙元年实行“迁海”政策,强迫沿海居民内迁50里,很多“疍民”就不得不上岸从事农业劳动。清雍正、乾隆之后,皇上下诏要求地方给予“疍民”上陆定居的权利。这又一次促成大量“疍民”弃船登岸,受雇于围造沙田的地主做农民。于是,“海上自由民”逐步变成了“农业自由民”,成为沙田居民的主体。据《番禺县治》统计,至20世纪90年代初,番禺沙田居民已经超出35万,约占全县人口总数的45%,其中绝大多数是“疍民”的后裔。因此,就近代华南沿海地区而言,可以这样粗略地说,陆上居民的主体是被越(粤)化了的中原汉族,以艇为家的疍家人的主体是被汉化了的古越人。
一个民族的发展受制于方方面面,既有历史文化的因素,也有地理经济的因素,更有其他民族的影响。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无论是争战还是和平,是经济往来还是文化交流,都一直是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世居岭南的百越民族,面对着发展领先、文化昌盛的中原汉族的步步逼近,可供选择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是萎缩退避,二是主动融合。前者,促成今天的壮侗语族的形成;后者,发展为今天的沿海汉族。然而,萎缩退避又怎么样?退守已经两千多年了,今天的壮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还有什么道路可供选择呢?仔细思量,可供他们选择的道路看来只剩下一条了:主动融合,而且融得越早越有利。历史真会开玩笑,为了民族的独立发展,退避深山老林,走了两千多年,还是没有摆脱原来的老难题。可悲啊!落后不只是要挨打,落后最终还是要被“融”掉。因此,可能有人会这样想,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两千年前的百越子民就应该选择与先进民族主动融合的发展道路,不反抗,不退避,留居岭表,这样就不至于让其后裔在大西南的石灰岩大山里受穷了。是呀,留居下来的百越先民,与南迁的中原汉族的融合并非完全被动的,他们在汉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汉民族的越(粤)化,共同创造了今天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从生物发展的角度看,血缘的杂交有力地促进了后代的优生,纵观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文化杂交同样也能产生“优生效应”。一味抗拒,萎缩退守,固步自封,则只能将自己推向自我灭亡的绝路。
回头再来看今天仍然恋居水上的渔民,让我多出一分浓厚的怀古敬祖的情怀。我留意他们的存在是在霞染长天的傍晚。
沙田的河汊桥头,黄昏十分,晚霞的长衣笼罩着河涌两岸,泛金的水色如鳞地闪烁,一家跟着一家燃起的炊烟将天与地连绕起来,不时还有柴薪的烟气和着饭菜的香味缕缕地浸鼻,此时,一个令人极度思乡,极富乡野情调的境界就弥漫开来了。于是,你眼中所见,河涌、房舍,围着房屋生长的竹林,靠岸停泊的渔船,朦胧之中如置天上仙境,是幅绝好的乡村水墨画。当你沉醉正酣时,画中忽然传来车铃的喧响,马达的轰鸣。欢快的收工曲奏响了。一阵间一阵,欢奏着现代村民欢畅的心曲。伴随这旋律的欢腾,更迷人的图画迭连涌来。竹林掩映的河岸,霞光柔抚的水面,展现着一幅南国晚浴图。“男女同川而浴”是古越民的习俗,往往为中原的封建正统文人所不屑。经历两千多年的沧桑,如今却成了现代文明的必然。历史老人又在这儿给我们开了一个令人寻索的玩笑。
顺着沐浴者的欢声笑语,只见金黄的水面,浪圈一层推着一层。游水的人儿牵着水衣左飘右荡,前铺后展。那如鱼得水似的悠游自在,让你只有惊羡的份。同川而浴的不只是顽皮的儿童,还有年迈的老人,强健的壮汉和丰腴的妇女,更多的是青春勃发的少男少女们。柔缎似的河水中,健俊俏丽的少男少女们,时儿雪身翻跃,仿佛欲与鱼儿竞技;时儿长发拖水,拽出点点星光,好像要同晚霞争晖。霞光蒙蒙里,戏浴的欢声中,裸游的尊尊雕塑,金鳞闪闪的河水,围岸的苍苍翠竹,建构着健康活泼的现代乡村生活图画,优美绝妙非常。我想,西垂的太阳久久不见坠落,难道不是因为这幅乡村的美丽图画才恋恋不舍吗?
苦挣苦扎不愿西落的太阳终于脆声落地,漫天的红霞就渐渐紫黑了,沐浴者的欢闹声也渐渐稀冷了。此时,另一种热闹又从那泊岸的渔船上星星点点地燃起。
渔家的小艇,每每于旁晚十分就徐徐开进这河涌里,船船相连,沿岸一字排开。泊定之后,渔家人就开始点燃柴薪,烧火造饭了。于是,每条小艇都燃起了炊烟,忽闪忽闪的渔火愈现愈明,忽然间一条火龙就从桥底下延伸向太阳西落的天尽处。河水轻轻地荡起波浪,把小艇上的渔家灯火摆弄得时隐时现,时暗时明。在这条火龙的身旁水面,也倒映着相同的一条灯火闪烁不定的火龙,远处还有农家的烟火映衬着。
眼前,我所见的渔家生活是很逍遥很浪漫的。但是,谁又能想像到水上漂泊的险恶与艰辛,谁又能想像出这些渔民曾经被陆上人欺压,长达两千年地过着与陆上居民绝然不同的水上苦难生活。
自古以来,陆地一直是人类生活的摇篮,没有陆地人类将无法生存。作为“海上自由民”的疍家人,自始自终与大陆有着紧密的血肉联系。出海的所有补给都全靠大陆供给,诸如淡水,柴薪,渔猎工具等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及家属的栖息都得依靠大陆居民提供方便。在隋唐之前,华南沿海一带人烟还很稀少,陆地的封建统治尚未触及“疍民”的生活领地。疍家人的渔猎生活尚处在原始或半原始的阶段,对陆地供给的需求也仍然是原始的自索自取状态。渔民与农民对沿海陆地资源的索取尚未出现明显的领属矛盾。然而,自魏晋以后,中原士族大量南迁岭外,极大地丰富了华南沿海地区的人口结构,并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雄厚的开发资金,有力地促进了华南沿海社会和农业的发展进步,同时也培植了众多的地主豪绅,而且,也促进了沿海渔业的发展。随之,渔民与农民对沿海陆地资源的索取矛盾开始出现了。到唐代,华南沿海地区的封建统治制度大大加强,土地私有制也随之扩张,“疍民”开始被纳入郡县编户,计丁课税。从此,以急遽膨胀的封建豪族势力为代表的陆上居民对疍家人的欺压就日胜一日地延续了一千多年,以致形成了陆地居民群体对水上渔民的普遍歧视,把他们当作“化外之民”、“非我族类”看待。单就20世纪40年代末而言。构成欺压疍家人的社会势力就有:陆上船主和鱼栏主,官僚地主和陆上商贩,封建恶势力和黑社会把头等。政府的苛捐杂税,地主商人的高利贷,黑势力的敲诈勒索一起向孤苦无援的疍家人伸出黑爪。以致上山砍柴要交费;到井里取水要交费;在海滩搭建简易的茅寮栖息也要交费;更有甚者,有的流氓烂仔见渔家妇女怀孕就强迫认其为干爹,到小孩出生就上门索取“契爷”费;至于栖息海滩茅寮里的渔家孺子弱妇,被抢掠奸淫也就时有发生了……。因此,连疍家人都不得不自我哀叹:“水大鱼吃蚁,水干蚁吃鱼,大欺小,小欺矮,无可欺,就欺疍家仔!”
面对强权和恶势力的欺压,疍家人并非都是逆来顺受,可歌可泣的抗暴故事也不少。但是,终因渔猎生活的限制,疍家人极少接受中原正统的文化教育,几乎全是文盲。不识字,不读书,在文化上始终落后愚昧,就难免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落后就要挨打,在疍家人身上应验了一千多年。我想,疍家人群体被欺压的命运在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里是必然的,但是,他们受欺压的形式确实是很值得让人深思的:为什么会发生陆上居民群体对“海上自由民”群体的集体迫害呢?以往,人们对专制时代的检讨往往是从个人独裁专制角度进行,极少有人从“集体专制”角度去分析研究。我以为,疍家人的苦难命运正是“集体专制”的结果。在人类发展的某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集体专制”现象是屡见不鲜的。诸如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欺压;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的欺压,最典型的就是希特勒德国在二战时对尤太民族的迫害;强势阶级对弱势阶级的压迫,最有代表性的尤数上个世纪中叶我国无产阶级对“地、富、反、坏、右”的集体欺凌……。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意识到底是怎样诞生的?
新中国成立后,如同祖国其他弱势民族和弱势群体一样,疍家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绝大多数的疍家人都弃船登岸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因占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优势,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昔日穷苦受难的“疍民”终于有机会充分发挥他们善于水上交通的千年才干,已经成为全国最先富起来的农民。人们都看到,在珠江三角洲,尤以疍家人集居的沙田区民房建得最漂亮最现代化,居住条件最好。与此同时,“疍民”们也讳言过去的苦难了,更多的年轻一代,已经不愿意承认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他们的后代。在这里,我斗胆来谈论这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话题,目的不是故意跟谁过不去,专揭别人的短。作为一个大山深出走出来的弱势民族中的一员,我更能体谅这种心境。我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一个现代的文明人,应该是富有同情心的人,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关注弱势民族和弱势群体的发展进步,关注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权益。
今天所见的艇上渔民已经完全摆脱了旧时代处于社会底层的地位。他们仍然热中于艇上生活多半是对古老生活习性的留恋,是对几千年来祖传生活方式的祭奠。你看,那小船里的渔人几乎都是50上下的老人,强壮青年不见了,他们早已上岸,在另一条大海 —— 商海中搏浪翱翔了。
我很敬服这些坚守最后阵地的老渔民们。我难以知道,那精巧别致的渔舟如何盛下他们满胸满怀的渔猎激情。我只看到,那精致的天地,小巧的空间,是他们劳动的工地,也是他们生活休憩的殿堂。他们是极力压缩自我空间,扩张了自然空间,从而也就拥有了整个大自然。水天相映,日月争晖,是他们抬眼就见的自然景致,大自然无时无刻不与他们相拥相联。
凝望水天相连的渔家灯火,我知道渔家少女那古老的歌谣是不可能听到了,她已经被社会发展的大潮涤荡无存。而且,不用太多的时日,眼前这壮丽的渔火长龙也会如同落霞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1990年10月15日于珠江海滨
2002年7月于市桥海傍重写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生为壮人 死为壮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0

听众

4689

积分

热心贝侬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2-7-2
注册时间
2004-11-6
沙发
发表于 2009-3-28 21:48:00 |只看该作者
“他们是极力压缩自我空间,扩张了自然空间,从而也就拥有了整个大自然。”
相比之下,现代人极力扩张自我空间,自然空间因此被极速压缩,随之而来的,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是到了该反省的时候了。

一棵树要长多久才能开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7-10
注册时间
2002-7-6
板凳
发表于 2009-3-25 10:28:00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这篇文章。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3 07:04 , Processed in 0.137836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