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洞蛮”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黄姓之源
我国少数民族黄姓与汉族黄姓,历史同样的悠久古老。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黄氏至少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闽州赵的越族黄氏。历史上少数民族融合、同化的结果。这一融合周化过程,早在黄国灭亡之后就开始了。 公元前648年,黄灭地楚,黄姓遗民门被楚国征服都强制驱逐出潢川故土,接着便大规模向东南、西南和广大江南地区迁徒。数百年后,至秦汉时期,黄姓遗民们已散处于江南、闽粤和湘、鄂、川、黔交界地带的广大地区。先秦时期,楚国江南的这些地区是当时的巴、濮、蛮、越等少数民笔生活和栖息之地,因而被人们视为“南蛮荒服”的不毛之地。黄姓遗民南迁江南后,因长期与当地的土著蛮越杂居生活,到秦汉以后便有一部分黄国遗民被完全同化而融合到土著蛮越民族中去了,形成我国南方蛮越土著民族中的黄姓。 兴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中期的黄洞蛮,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闻名的少数民族黄氏。据权威的民族史专家的研究,六朝隋唐时期的黄洞是由汉魏时期南方蛮越黄氏族姓发展演变而成。 它的形成时间大约是在陈朝。《陈书.淳地是传》:“在嘉一年(564年),世祖使湘州刺史华皎征衡州黄洞。”又《陈书.孙 传》:“仍迁衡州平南府司骊,破黄洞蛮贼有功。”这就是“潢洞蛮”之史的最早出处。由此还可看出,黄洞蛮在形成之初,就有比较大的势力。黄洞蛮,也写作“黄峒蛮”,是指黄姓的溪洞蛮夷。介随着黄姓蛮夷的强大,势必有他姓溪蛮族人仍附于它,故后期的黄洞蛮是指包括依附者在内的广义的黄洞蛮了。六朝以后,蛮越巴濮民族被封建政权直入山区,居于深山石洞,因此叫溪人或峒人。从史书的记载看,南朝时期,黄洞蛮仍分布、栖息于湘南衡阳至五岭之间的深山老要,“黄洞”一地也当在此。 由于汉族封建政权不断竹 伐和拓燕尾服,生活于湘南岭北的一部分黄洞蛮也被近随着其他蛮越民族一卢不断向迁徒。至隋唐时期,他们已广布岭南两广地区,成为这一时期岭南少数民族西原蛮、乌浒夷等蛮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唐人李绰在《尚书故实》中才有此说:“黄要溪同豪姓。”《新唐书.西原蛮》载:“《西原蛮,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有宁氏都,相承为豪。又有黄氏,居黄橙洞,其隶也。其地西接南诏。”其实,居黄橙洞的黄氏,只是黄洞蛮中量大最有名的一支,所以元人胡三省说得更为准确:“黄洞蛮即西源蛮,其属黄氏者,谓之黄洞蛮。”又唐代大诗人柳宗元在《邕州刺史李公墓习铭》中提到“乌浒夷”,注文说:“黄洞蛮即乌浒夷。”黄洞蛮之居地也叫黄家洞,唐代大诗人李贺的《黄家洞》诗具有这方面的可贵的史料价值。诗云:“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尽角弓青石镟。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 。彩巾缠 幅产斜,溪大簇队映葛花。山潭晚雾吟白鼍,竹蛇飞 射金沙。闲驱竹马缓归家,官军自杀容州槎。“诗中描写了唐朝官兵对黄洞蛮激烈、紧张的处伐和黄洞蛮集队自卫反抗官军的情况,形容了黄洞蛮服饰,武器的奇异,反映了黄洞蛮的原始文化民俗,从中还看出,黄洞蛮正是我国古代南方的铜鼓民族。 唐代,黄洞蛮的势力不断增强,故《新唐书.西原蛮传》有这样的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西原蛮中的黄氏家族,与韦氏、侬氏两姓共同控制了十余州。后有韦氏、周氏不肯依附,黄氏即行攻击,把这两个家族势力直驱赶到了海边。 生活于岭南地区的黄洞蛮,不仅受到唐王朝沉重的赋役剥削,而且深受以买卖撩蛮人为妈再输于内地的“撩市”之害,因而民族矛盾激化。至德元年(756年),黄洞蛮道领黄乾曜在黄峒(今广西大新县西)聚众起义,得到了陆州(今钦州)、朱兰(今东兰)、武阳(今罗城北)等一百余洞西原蛮撩的积极响应,拥众20万,先后攻陷桂管18州,席卷广西数千里地,声势浩大。黄乾曜又建立起强大的政权机构,自称中越王,并以武承斐、韦敬简为帅,公然与唐王朝分庭抗礼,坚持起义斗争达4年之久。乾元二年(759年),唐王朝派大军镇压,同时采取分化瓦解政策,经过大小百余战,才将起义镇压,黄乾曜等首领被斩首,余部归顺了唐朝。 后来,黄洞蛮与唐王朝的关系趋于缓和,黄氏峒撩中部分子北便走出山峒,参加唐政府的科兴考试,有的因此加入了读书做官的行列。 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岭南蛮洞黄姓势力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后,又迅速强盛起来,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黄洞蛮首领黄少卿、黄少高兄弟在广西黄洞聚众起义反唐,率部围攻邕管经略使所在地(今广大西南宁市),相继攻陷钦、横、浔、贵四州。黄少卿之子黄昌沔,又前后攻占13州地。但不久,唐王朝调遣大军镇压,起义军失利,被近接受招安。元和二年(807年),唐王朝特任命黄少卿为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刺史,其弟黄少高为有州刺史。但不久,黄少卿为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刺史,其弟黄少高为有州刺史。但不久,黄少卿兄弟再次率部起义,接连攻占18州之地,席卷广西南部和广东西南部广大 区。长庆三年(823年),义军攻陷左江镇、上接威胁到唐王朝对广西的统治。当时蛮洞黄氏控制蛮僚诸洞,纵横岭南两广,公开与唐朝分庭抗礼,其声威远振宇内。 黄洞蛮的强大,引起了朝廷的不安。唐文宗李昂太和年间(827-835年),唐王朝以经略史董昌龄、董产父子为帅,采限剿抚齐下的政策,终于讨平了反叛的各洞势力,收复黄氏所占的18州,给黄洞蛮以沉重的打击。从此黄洞蛮一蹶不振,黄氏势力元气大伤,族姓成员大多奔散,有的走出山寨,融入汉族;有的南逃到越南,成为今日越南京族中的大姓;有的逃奔至湖南、贵州,成为后世当地侗族,布依族大姓;留居广西的黄洞余部,则多归太州刺史黄伯管辖,其后裔演变成今日广西壮族黄氏。 历史上的黄洞蛮,曾有过自己的辉煌,但后来在封建王朝拓土开疆的浪潮中陨落了。然而,这种陨落,又正是一种裂变,可以说,今日中国南方各少数民族中的黄氏子孙,几乎全部是这一巨族裂变的结果。因此,我们才主,黄洞蛮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黄姓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