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世界》(双月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生野生动物协会,中国渔业协会主办,中国水产杂志社水族世界编辑部编辑发行,致力推广中国水族业发展和水生动物保护知识,大十六开本全彩胶印,是国内目前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水族、观赏鱼类刊物。
41期杂志封面:
目录:
内容:
国斗奇葩——神秘的壮家黑叉尾斗鱼
文:廖汉波、陆广洲 图:廖汉波、陆广洲、黎绍卿
已知的四种Macropodus属斗鱼中,产于中国广西西南部边陲壮族聚居区以及越南的黑叉尾斗鱼,一直以来都是国内斗鱼爱好者视为非常神秘的品种。1936年德国鱼类学家Schreitmuller(1870─1945)在《水族箱(Das Aquarium)》第10期中报告了采集自亚洲越南的斗鱼新种
Macropodus opercularis L. var. spechti Schreitm.(1936)(Ein neuer Makropode). Macropodus opercularis L. var. spechti Schreitm. (1936), (Netz- oder Gitterparadiesfisch)),以纪念水族研究者Spechti引入此种鱼而命名(作为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的变种Macropodus opercularis L. var. spechti的学名记载)。第二年,德国鱼类学家Ernst Ahl(1898-1943)在《Zoologischer Anzeiger》第117期的文章中将产自印度以及马来西亚的一种斗鱼发表为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的亚种Macropodus opercularis concolor,当时并没有发现它与Schreitmuller在上一年发表的Macropodus opercularis L. var. spechti是同物,此后Macropodus opercularis concolor的学名被广泛应用,甚至于1983年被德国鱼类学家Jorg Vierke引用提升为种Macropodus concolor,实际上都是最早被Schreitmuller记录的Macropodus spechti。2002年Freyhof & Herder发现越南的一种背部泛红鳍边也为红色的黑叉尾斗鱼命名为Macropodus erythropterus,2008年Tom Winstanley发表的Winstanley, T & KD Clements, 2008. Morphological re-examination and taxonomy of the genus Macropodus (Perciformes, Osphronemidae). Zootaxa 1908: 1–27.对Macropodus属里四种斗鱼的对比,认为2002年Macropodus erythropterus与Macropodus spechti实际为同种异名。中国斗鱼爱好者们给红色表现的越南黑叉尾斗鱼斗鱼起了个漂亮的名字,叫“红背天堂鸟”,将蓝色表现的越南黑叉尾斗鱼斗鱼称作“蓝珍珠天堂鸟”。
现在认为所有的越南黑叉都是Macropodus spechti,至于国内目前很多背部泛红的表现,是因为国内绝大部分都是几年前引进后近亲或者杂交所得,有可能当时引进的时候是泛红表现的,所以鱼友们手里大多是泛红的越南黑叉。
壮家黑叉漫谈
从目前为数不多的野采报道来看,分布于广西西南部中越边境壮语南部方言区的黑叉尾斗鱼,是越南黑叉(Macropodus spechti)的一个地方表现型,国斗玩家们管这种品系叫做“壮家黑叉”,简称“壮黑”。
相对于仍然普遍分布的壮家叉(广西西南部壮族地区出产的红蓝叉尾斗鱼当中的一个特殊品系)来说,壮黑是非常罕见的珍稀国斗种群了。从当地上了年纪的人的口述中可得知,以前当地在相当广的水域内有黑叉分布,但现在却非常罕见了,罕见到当地大部分人从来没有见过黑叉的地步。笔者从去年4月份开始关注和饲育国斗,就特意嘱咐了家乡亲人和朋友们留意当地的壮家叉和壮家黑叉的野采情况,通过从陆续采集到的十几尾壮家黑叉的比较中发现,这些黑叉地域表现型上呈现出非常惊人的一致特征:即是幼年时期呈现出远祖有普叉杂交基因,或腮盖斑边缘有较明显的金边,或头上有类似普叉的斑纹,但亚成阶段后这些特征一般都会消失。我们推测,壮家黑叉之所以形成这样一个独特的地方表现特征,也许和它是越南黑叉分布在最北部边缘区的种群有关。也许,在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由于壮家叉家族的兴旺,越南黑叉在广西中越边境的高原山区一带越来越弱势,形成了不少山区的“孤岛”分布,由于山地地形复杂,渐渐与越南黑叉分布的中心区域——越南红河三角洲地区的种群分隔开来。为了维系种群的繁衍,它们或多或少与当地非常强势的壮家叉(属于普叉)发生了接触,产生了基因的交集,所以,今天的壮家黑叉,在幼年时期呈现出若隐若现的普叉基因,而当地的壮家叉,也呈现出与中国南方其他地方的普叉明显不同而接近于越南黑叉表现型的特征——体型修长、体色偏冷色系、尾型展幅较宽等。有趣的是,无论是壮家叉还是壮家黑叉,均与其所属的普叉和越南黑叉的其他普通种群有着明显的体态差异,这很可能与其野外栖息地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它们的产地均属喀斯特台地地貌,水体海拔约在400到800米之间,这些石灰岩山区的水质都较清澈并偏寒性,常年的气温也较凉爽宜人,这些均和中国南方其他地区和越南北部的红河三角洲地区有较大差异,所以足以让越黑和壮黑的进化能顺利完成,并产生了宝石蓝、荧光绿、古铜红等偏冷体色及修长的体态特征,变得更漂亮迷人。
同越南黑叉一样,壮家黑叉身体和颜色的表现上也会有泛红的红色系表现和泛蓝的蓝色系表现,笔者通过对采集自同一地域的壮家黑叉进行繁殖后发现,黑叉的颜色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同一窝里的不同个体也可能会出现巨大的颜色差异,比如笔者家养繁殖的同一窝壮家黑叉里,有些个体紫身红鳍边的红色系与另外一些个体蓝尾黄腹鳍的蓝色系的颜色差异显著,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不同品种的黑叉尾斗鱼,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2002年Freyhof看到和蓝色系越南黑叉的颜色差异如此之大的红色系越南黑叉的时候认为是新的品种。
壮家黑叉繁殖经验谈
对中国斗鱼进行人工繁殖是一个相当有趣的过程,同时相对于其他鱼种的繁殖也较为容易,壮家黑叉亦不例外,因为它们都是采用泡巢繁殖的方式。但要成功的进行人工繁殖,从已有的经验看,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软硬件条件,这些条件除了进入繁殖期要有发情的雄鱼和孕卵的雌鱼外,还需一个繁育容器,以及鱼苗的开口食料等等。壮家黑叉的繁殖期一般在三月到九月之间,适宜的温度是25至28度,进入繁殖期的成年壮家黑叉体色加深,红色系的壮家黑叉身体会显现迷人的紫红色,腹鳍与各鳍边呈现鲜艳的红色,蓝色系的壮家黑叉则表现出浓重的黑色与金属蓝色。“有其父必有其子”,为了使后代有夸张的各鳍表现和亮丽的体色,在种鱼的挑选上,一般会选择变色能力好,尾巴面积大,展幅良好的健壮公鱼和体型优美腹部饱满的母鱼单养3至5天,投喂高营养的食物使之孕卵及保持充沛的体力进行繁殖,这样也可以提高卵的质量,保证后代的成活率。繁殖缸采用边长为30~35X20~25X20~25CM的方玻璃缸,注水高度为15厘米左右。繁殖期的公鱼脾气异常的暴躁,领地感很强,繁殖缸环境的布置也尤为重要,在人工繁殖的时候母鱼被公鱼攻击致死已不是什么新闻,所以需要在缸内多放些水草如金鱼藻供交配前后母鱼躲避公鱼的追逐,水面可铺上浮萍,有助于构建的泡巢凝聚成形。将繁殖缸放置于室内较安静与阴暗的位置,先放入公鱼以适应新环境,榄仁叶对促进繁殖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茶色的水会使斗鱼更具安全感,当繁殖缸水面上凝聚了一个大泡巢的时候,就可以放入母鱼,此时要注意观察两鱼的相处状况,一般公鱼会在母鱼面前频频作出尽展各鳍的求爱动作,母鱼则竖起身子作出摇摆状态,有如飘落的树叶般,这表示双方都相互满意。交尾进行的时候,公鱼会曲着身子把母鱼抱住,并将母鱼腹部反转向上,使两鱼的泄殖孔同向相对,此时母鱼排卵公鱼射精,当一粒粒晶莹的鱼卵从母鱼的泄殖孔落下时,公鱼会放开母鱼,将卵衔于口中并游到泡巢下将口中的卵吐入泡巢。如此反复交尾的过程将持续数小时,当母鱼产完卵后,原本恩爱的小两口立刻反目成仇,公鱼会攻击一切靠近它们爱情结晶的移动物体,即便是母鱼也毫不留情,这个时候就要把母鱼捞出繁殖缸,留公鱼独自护理泡巢,否则母鱼很可能会被攻击受伤甚至死亡。在夏季的常温下,24小时后便会孵化出很小的蝌蚪状鱼苗,壮家黑叉鱼苗外形相对于普通的红蓝叉尾斗鱼苗要大和修长一些,刚出生的小鱼苗还不能自行游泳,都是头朝上依附于父亲构筑的泡巢下,这个时候会看到一位伟大而尽职的父亲,当看到有小苗掉到缸底,公鱼便会逐一将小苗衔回水面上的泡巢下,乐此不疲。小苗吸食了三天体内的卵黄,便可以自行游动,此时可以将公鱼捞出繁殖缸并给小苗准备第一口食粮,开口食粮有多种,如蛋黄水、事先培养好的洄水、孵化的丰年虾幼虫和水蚤,掌握好喂食技巧都能顺利的开口,成活率最高的就是喂食孵化的丰年虾幼虫,营养均衡,鱼苗长速均匀,每天喂食两至三次,每次以五分钟之内吃完不留过多残渣为宜,期间要注意水质的保持,避免水质恶化导致死苗。壮家黑叉还有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特征,那就是它的鱼苗长得非常快,之所以说不易被人发现,是因为据笔者所知,之前国内几乎没有人有野采过越南黑叉(壮家黑叉)的经历,给野采回来的越南黑叉做繁殖试验,更无从谈起了。据观察,比起普通叉尾斗鱼的生长速度,壮黑苗的生长简直可以用“飞速成长”“疯狂生长”来形容,当开口进食两周后,就已经可以吃冰冻的成年丰年虾了。笔者猜想,壮黑的鱼苗在食物来源丰富的情况下之所以长势迅速,是千百年来在孤岛分布的生存环境下,很有可能是为了保证它们的种群延续而进化成快速成长的结果。
截止目前,除了桂西南边境地区各地有野采到壮家黑叉的报道,其具体的行踪仍旧是扑朔迷离的。从保护栖息地的立场上看,我们也不希望壮家黑叉这个稀有的越南黑叉地方表现型种群的行踪让公众所知晓,以免遭受过多的野采而加速这个稀有鱼种资源的衰竭,这也是我们虽然很清楚壮家黑叉的具体产地,但仍不便公布的缘由。我们希望有识之士和真正爱原生鱼种的朋友,加入到保护壮家黑叉资源的行列,在有限而节制的野采的前提下,整理出更多对壮家黑叉研究有脾益的资讯,在杜绝杂交的前提下繁育出更多的后代以便放生回原栖息地,促使这个种群得到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