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水族世界》向作者提出的约稿,作者在写了文章初稿后,将稿件发给我,让我负责修订工作。由于工作时间比较紧张,我草草就定稿了,因为我想杂志编辑会再次修订,将字句规范得更顺畅,但没想到《水族世界》将我们的定稿全文收录了,所以也就有了一些瑕疵,如“如分别产于广西大新县、德保县和靖西县的壮家叉,分别被玩家称为“壮家大新叉”、“壮家德保叉”和“壮家靖西叉”等”这句话,前面用“分别产于”,后面又用了“分别被玩家称为”,两个“分别”明显是重复了。不过总体上还是令人满意的,4月11日定稿,4月26日就已经印刷了,可见其效率之高。
原文附录有“参考资料”,不过杂志编辑将它删去了。现将文章文本复制如下,以方便阅览:
美丽绝伦的壮乡田峒精灵——壮家叉
陆广洲
壮家叉尾斗鱼漫谈
中国斗鱼,是中国及越南已知的四种Macropodus属斗鱼的统称,其中的红蓝叉尾斗鱼(普通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是分布地域较广、培育历史较久和最受斗鱼玩家欢迎的一种,其野外种群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台湾岛和越南北部地区。红蓝叉尾斗鱼由现代分类学之父、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1758年出版的巨著《自然系统》第10版本中根据采集自亚洲的标本对它做了科学描述后,以Labrus opercularis的学名首次被记载,并以Macropodus opercularis的拉丁学名沿用至今。西方有很多人偏爱红蓝叉尾斗鱼,将它视为热带鱼中的精品。1869年法国驻宁波的领事馆委托一名法国官员将100条叉尾斗鱼带回国,然而经过长途的跋涉最终只存活了22只,巴黎著名的育种家卡蓬尼尔得到了其中的17只,这些叉尾斗鱼由他成功地进行了繁殖,成为了第一种被人工养殖的淡水热带鱼。据说,现在西方国家养殖的红蓝叉尾斗鱼,大多是这17尾斗鱼的后代。
在广西西南部边陲壮族聚居区的河流、小溪、沟渠、池塘和稻田里,产有一种色彩艳丽的叉尾斗鱼,在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里叫做bya-gaiz(音近“巴盖”),近年来它们还被中国斗鱼行家们称作“壮家叉”、“壮叉”等,它们虽然也属于红蓝叉尾斗鱼,但和国内其他地方的普叉却是有着明显的体征区别。由于每个地方的普叉都会有地域差异,壮家叉再细分可以冠以其主要分布的地名,如分别产于广西大新县、德保县和靖西县的壮家叉,分别被玩家称为“壮家大新叉”、“壮家德保叉”和“壮家靖西叉”等。根据中国斗鱼玩家的经验总结,相对于大多数地区所产的红蓝叉尾斗鱼相对来说体型比较宽厚、色泽偏向暖色系的特征,壮家叉偏向越南黑叉表现型,体型较为修长,更具流线型特征,尾鳍的展幅一般较大,体色偏冷艳,是普叉当中不得多见的佳品。
目前已知的三个地方型壮家叉的形体色彩表现也不尽相同,壮家大新叉是最早被国内斗鱼玩家所认识的壮家叉品系,自从资深的国斗爱好者“黒仔”于2006年在其作品《国斗天下电子杂志KFF-01》里首次发表了《壮家叉专辑》图文报道后,大新叉修长的身躯、夸张的尾鳍展幅,极具金属质感的体色迷倒了无数国斗玩家。壮家“德保叉”和“靖西叉”是2009年4月以来由广西壮学学会副秘书长、壮族在线网站站长廖汉波(他在该网站和国斗圈中以网名“红棉树”而被人所熟知)和该网站副站长“Bill”为代表的国斗爱好者精心饲养进而被国斗玩家们所认识的,其问世迄今虽然不足一年,但却已经在全国国斗爱好圈里迅速引领了“冷色系壮家叉”品牌的风潮。壮家德保叉同样具有壮家叉修长的体型特点,值得称赞的是这个品系的大多数个体都具有粗大而规整的宝石蓝色竖条纹,通体闪烁着金属光泽把冷色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壮家靖西叉流线身形特点更为典型,橘红的暖色与金属蓝的冷色调搭配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发达的各鳍,宽大的尾鳍展幅,展示效果非常赏心悦目。
根据知名国斗玩家的推测,壮家叉之所以能形成如此特殊的表现,与其分布的位置属于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地貌与相对清爽的亚热带高原气候,以及它们和另一个特殊的国斗种群——壮家黑叉混栖有关。分布于广西西南部中越边境壮语南部方言区的黑叉尾斗鱼,是越南黑叉(Macropodus spechti )的一个地方表现型,国斗玩家们管这种品系叫做“壮家黑叉”,简称“壮黑”。或许在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由于壮家叉家族越来越兴旺发达,反之越南黑叉在广西中越边境的高原山区一带越来越弱势,由于山地地形复杂,越黑在当地形成了不少山区“孤岛”的分布,渐渐与越南黑叉分布的中心区域——越南红河三角洲地区的种群分隔开来,为了维系种群的繁衍,它们或多或少与当地非常强势的壮家叉发生了生殖接触,产生了基因的交集,从而壮家叉就呈现出与中国南方其他地方的红蓝叉尾斗鱼明显不同而接近于越南黑叉表现型的特征——体型修长、体色偏冷色系、尾型展幅较宽等。
大多数80年代初之前出生的壮乡人对壮家叉这种美丽可爱的小鱼并不陌生,当年这种鱼多到在田边溪流里随便捞一网就可以捕捞到几只甚至十几只的地步。壮家叉是一种凝聚着太多壮乡人童年美好回忆的精灵,它对水质要求不高,因此极易于饲养,养久了还颇通人性,并富有搏斗精神,深受壮家孩童的喜爱。壮家少儿将它们养在罐头瓶里或者瓦罐中,喂以米饭、蚊子、昆虫等,还时常因调皮忘事,会十天半个月都忘记给其喂食,它们却依然能活的好好的,因此人们不得不佩服这种小精灵的顽强生命力。
壮家叉尾斗鱼饲育经验谈
壮家叉虽易于饲养,但是要将其绚丽迷人的色彩和狂野好斗的一面完全展示出来,仍需要在饲养环境、平日训练与调教上花费不少功夫。壮家叉好斗,有很强的领地守护本能,不仅会相互打斗,还会啄咬其他品种的热带鱼,所以适宜单独饲养。特别是公鱼,要达到成年巅峰的展示状态,一般都需要从小开始就要在单独的缸里培养和训练。单养缸的大小根据鱼儿的成长阶段,可分为两种规格:2至3厘米的小苗可用15X15X15左右的方缸饲养,也可用边长30厘米左右的方缸隔成半缸饲养;5厘米亚成时换成边长为25X25X30的方缸。单养缸的环境布置也很关键,最好尽可能模拟壮家叉的原生环境,缸底的底沙可采用普通溪沙,或者直径7至8毫米左右的深色鹅卵石,巢湖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些底材有助于保持水质。壮家叉在原生状态下喜欢较幽暗的环境,因此为了让它发色,最好避免使用白色或浅色的底沙,但鱼缸最好每天能有2到3小时的斜射日光,以增强其自然色泽。水草是必不可少的,可在缸内三分之一至一半的空间里种满水草供其栖身,如铁皇冠和水榕等,留出一半至三分之二的水体空间来供主人训练其各鳍的展度,也便于人们观赏它们的自然展示。壮家叉是非常“不安分”的小精灵,在环境不适或感觉不安的情况下会跳出鱼缸,所以一般需要在缸加上个透明缸盖,或在水面铺满浮萍,既能起到遮挡强光的作用又可防止其跳缸。壮家叉喜欢安静的环境,所以不需要额外再使用过滤设备,因为设备产生的噪音会影响到它们的栖息和状态,只要做到底沙和水草的合理搭配并不定期的换水,即可保持缸内的水质。
从小训练与调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一套有效的训练方案能使壮家叉在亚成阶段至成年阶段达到最理想的外形展示和表现。训练初期首先要从喂食调教开始,定时定点的少量投喂食物,鱼儿熟悉并适应环境和投喂规律后,只要看到人影晃动会主动游到缸前喂食点觅食。接下来就是针对性的训练,鱼儿其实和人一样,每条鱼都会有不同的性格,有的生性活泼好动,这种类型的比较容易激发其斗性,只需要在缸前放一面镜子,就能激怒它鼓起两腮和张开各鳍,摆出一副拼命前冲的架势。针对这种类型的壮家叉,通常每天给予三至四次、每次五到六分钟的对镜训练,就能让它保持良好的斗性并有助于各鳍的发育。而有的鱼儿性格就比较“腼腆”,照镜子并不能“欺骗”到它们,但是作为斗鱼,它们骨子里勇猛好斗的性格并不因为“腼腆”就被埋没,这类型的壮家叉需要双双面对面实战来训练。在斗场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讲究,主场与客场的差别会影响到战斗的结果,所以一般会将体型稍大的捞入体型稍小的鱼儿的缸内。对战训练时决出的胜负对负方的影响较大,会有一到两天的恢复期,因此以不分胜负、点到为止为最佳训练模式。当鱼儿会面时,会有几分钟的对展各鳍的夸示期,它们相互贴近身体,尽力地张开鳍膜,当各鳍都完全展开甚至发抖时,鳍膜就会变得很薄,很容易会被划破,但是这个时候却能将平常状态下未能完全舒展开的鳍撑张到极限。让它们持续展示几分钟后,就可以将它们分开来以免斗伤。这样的训练对造就夸张的尾展非常有帮助,也是最有效果的,根据鱼儿的状态每天进行一到两次的实战训练即可。人工繁殖饲养的壮家叉一般需要6~7个月才算真正成年,通过上述的培育和训练,它们成年后,会变得很桀骜不羁,很容易就能激起其展示欲,不再需要照镜子和对战,仅用手指或小木棍挑逗就能使其怒发冲冠,展示夸张的各鳍和艳丽的体色。这种良好的互动训练模式非常有趣,日子一久,也能培养主人和鱼儿的特殊感情,这也是为何国斗爱好者为这种小精灵所深深吸引的原因所在。
壮家叉尾斗鱼宣传与保护杂谈
如今,在壮族地区,壮家叉已经不像昔日那样随处可见了,在农业上泛滥使用农药和化肥,严重破坏了其栖息环境,而更为致命的是,不间断的炸鱼与电鱼直接威胁了它们的生命。这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至今仍没有得到任何有效遏制,因此和其他本土原生鱼种一样,壮家叉面临全盘绝种的濒危境地。
令人少许欣慰的是,国内越来越多的养鱼爱好者对国斗情有独钟,加入到了饲养中国斗鱼的行列,逐步形成了一个饲养、观赏乃至研究国斗的群体,而“国斗文化”也俨然形成了一种带有童趣韵味的宠物鱼亚文化人际文化圈,保护中国斗鱼种群分布地域的自然环境也成为了这些人所致力于呼吁和奔走的工作之一。壮家叉作为中国斗鱼当中的一个珍稀品系,也不少有识之士为其分布环境的保护而努力着,他们在“壮族在线”网站的“僚人家园”论坛为其专门设立了
“壮家叉与壮乡原生鱼种”
讨论版块,甚至开设了壮家叉QQ讨论群等,对壮家叉的野外保护与品种培育进行了各种讨论和宣传,更有不少人以身作则,投入了壮家叉繁殖和放归原生地等活动。
为满足全国各地国斗爱好者饲育壮家叉的愿望,“壮族在线”网站理事会的国斗爱好者在野外采集到少量身型与色彩都较完美的壮家叉个体之后,在家中饲养培育和定期繁殖,并通过公益送鱼、限量售鱼等活动来宣传壮家叉的饲育和保护工作。2009年8月初,红棉树、Bill、绿萼仙子、半兽人、快乐凡人等鱼友在壮族在线论坛“僚人家园”上首次举行“壮家大新叉赠送活动周”公益送鱼活动,由于报名人数比预计多得多,截止8月5日报名人数就多达69人,因此预计10号结束的赠鱼活动,不得不在8月3日就宣布停止受理;组织者原只计划送出100条鱼苗,但最终得不增加小苗数量,最终确定赠送148只,受赠鱼友37人。2009年10月份,部分壮家叉爱好者还在网上开设“冷色系.国斗壮家叉饲育坊”,联合经营壮家叉系列商品。他们将野采回来的壮家叉、壮家黑叉精品个体精心饲养后,在模拟野外环境的模式下分期繁殖,在将这些鱼苗养成亚成鱼后,将它们的大部分放生于原产地,还将部分比较漂亮的公鱼苗个体通过网店卖给全国各地的鱼友,以微薄的利润来维持壮家叉保育计划和壮家叉家养品种的饲育工作。他们还坚决反对买卖野生斗鱼,并将繁殖出来的所有母鱼都放归大自然,这对于公鱼本就比母鱼多的野外种群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回馈举措。这不但宣传了壮家叉品牌,更促进了日趋稀少的壮家叉野生种群的保护。这种“以鱼养鱼”、“以鱼促保”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嘉许。
笔者作为壮家叉饲育爱好者和壮家叉保护实践者之一,见证和参与了壮家叉从野采、饲育、繁殖到保护的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现在看来虽然还很短,从壮家叉饲育、家养品种发展和野外保护的远景来看也还处在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而且还难以展望其发展前景,但由于壮家叉的饲育经历,使得包括笔者在内的众多单纯的养鱼爱好者发展成为环保主义者、生物多样性支持者,这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时代符号。笔者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国斗爱好者投入壮家叉家庭饲育和野外保育行动的行列,壮家叉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切实的保护。衷心祝愿壮家叉这种美丽绝伦的壮乡田峒精灵能够永远活跃在那片美丽土地上的河川溪流当中,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壮家孩童少年快乐成长。
参考资料:
黒仔,《国斗天下电子杂志》(2006年KFF-01期,第20-20页)
红棉树,《美丽的壮乡田峒精灵壮家叉》,壮族在线(“僚人家园”论坛 2009年4月16日,第1楼)
红棉树,《“壮家黑叉”小议》,壮族在线(“僚人家园”论坛 2009年7月3日,第1楼)
红棉树,《壮家大新叉赠送活动周即日起开展》,壮族在线(“僚人家园”论坛 2009年8月2日,第1楼、第20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