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在深闺”的苗寨不该变?
(2010-04-19)
● 曾实
贵阳
以“古镇”与“少数民族风情”为卖点发展旅游业,增加当地经济收入,对于那些拥有得天独厚资源的中国内陆小城来说,似乎是不二的选择,比如云南的丽江、湖南的凤凰。而在后一步发展的内陆省份贵州,也有近几年渐为人知的西江苗寨,以及声称要建成“黔北丽江”的绥阳等地。
尽管如今的丽江已是知名的旅游胜地,更被评为“地球上最值得去的一百个小城市”之一,但随之而来的非议从来没有停止过,关于丽江少数民族本土文化的流失、商业的过度开发,一直为人所质疑。
丽江的商业成功模式,吸引了不少前来“取经”的内陆小城,它们渴望发展旅游业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又小心翼翼地试图规避可能同时带来的问题,因为涉及到少数民族,令政府的相关规划增添了一分谨慎。
村民不喜欢改变
黔东南的千户苗寨西江,是贵州近年来的“旅游名片”之一,拥有1250多户苗族人家的西江,号称是“中国最大的苗寨”。因为交道不便,这里原本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但近年来,政府将这里定位“生态旅游”发展,推进旅游配套服务,以至从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第一季度,这里的旅游收入就飚升到2亿元(人民币,下同,约4029万新元),同比增长了近十倍。
尽管发展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不过,并非所有的苗族当地人都喜欢看到这种改变。西江土生土长的苗族人陈方(化名)就对寨子里的变化不停摇头:“有很多事情我都想不通,可是我们又一点办法都没有。”
发展旅游之前,西江可以自由进出,但从去年4月开始,这个自然村落开始向每名游人收取60元的门票,这给村里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陈方指出:“如果有亲戚要来家里串门,我们必须提前到管理局去开证明,再到寨子大门口去领人,否则守门的就不让他们进来。”
农田被政府低价收走
而这里渐渐增多的游人,也并没有给所有村民都带来了实际的收益,至少陈方就不这么认为。在政府的号召下,他在自己家里办起了“苗家乐”,把家里空出来的房间用来接待需要住宿的游客,一年下来,除去电费、生活用品等必须的成本,全家在“苗家乐”上的收入大约为一万多元。
表面上看,似乎陈方家庭因此有了一定的收入,但他看得更远:“我们的农田已经被政府以很低的价格收走(一亩地补偿2万3000元),现在我们已经没有农田收入了,而办家庭旅馆,我们又拼不过那些投资大的宾馆与酒店。”
“政府常常说‘有了我们你们才可以像现在这么富裕’,可我就不认为我的生活比以前改善了,而且,我敢断言,西村土生土长的人当中,80%到90%的人都不喜欢这种改变,可是大家都敢怒不敢言。”
在确定“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旅游收入渐渐增多之后,当地政府也兑现了承诺,年终把门票收入按一定比例拨给每名村民作为分红。陈方的一家,在2009年所获得的分红共是1000多元。
与贵州省2008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年收入2万4602元的数字相比,这个分红实在算不上多。不过,陈方更担忧的是未来:“我真担心这样的生活不能保持下去,或者是能保持多久,如果以后(旅游业发展)有些什么变化,那时候我们又没有田可以种,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西江就已经开始开发旅游业,但一直效果不佳。前年,西江召开了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之后,西江的景区建设加快,尤其是交通有了很大改善。
贵州旅游新闻中心主任欧阳昌佩表示,在为西江进行旅游规划时,政府曾明确提出要求,让村民必须要维持生活原貌,包括建筑风格、少数民族服饰、生活方式等。
欧阳昌佩说:“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是,我们吸取了周边省份过度开发旅游的教训,在开发之前就有意识地保护文化,所以保存了较好的生态环境。例如苗族的民居都是木结构的建筑,为了协调一致,我们把当地学校的砖房子用木板包装起来,其他的水泥建筑也都拆掉了,改成了木结构建筑。”
但汉族人与苗族人毕竟存在生活习惯的差异,在游客渐增的西江,也偶然会发生令当地苗族人不快的事件。比如,按照苗族的习俗,如果客人到主人家留宿,夜晚客人夫妇必须分房睡,否则苗人认为会“得罪老祖宗”,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不过,以此来要求游客显然并不实际,现在的西江,大多数人家都已放弃这条原则,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苗人相信这会带来灾难。
另外,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时有发生,一些游客不尊重当地习俗,甚至随地小便,都令当地人十分恼火。
http://www.zaobao.com/zg/zg100419_007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