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97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句践“维甲”令中之古越语的解读

[复制链接]

16

主题

1

听众

143

积分

土精灵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4-10-11
注册时间
2003-7-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8-3 08:13: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句践“维甲”令中之古越语的解读

一  小引
       越人是古代广泛分布于南中国的一大民族,沿海地区尤盛,春秋时还曾以浙江为中心建立过强大的於越国,一度北上称霸中原。越人为开发祖国南方做出过卓越贡献,百越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但遗憾的是关于古越人语言遗留的记录却太少了。学术界现在大抵承认百越人与侗台语各族先民间的族源关系,那末古越语当属侗台语一支。我从古吴越语地名研究方面也证实了这一看法。但词汇材料之外,现在可以看到的古越语重要成文文献还有《说苑·善说》所记的《越人拥楫歌》和《越绝书》所记的越国名王句践动员对吴备战的“维甲”令辞,都是以汉字记音的越语材料,它们是否也能证实这一看法呢?韦庆稳先生对这两份材料作过初步探索,认为正与侗台语相关(韦庆稳1981,1982)。笔者也试行用台语相比较,分别解读了这两份材料,虽然具体对应词语跟韦先生有所不同,但是同样证明了这两种文献中汉字对音所记越语确是一种台语。“维甲”令辞韦先生只选释了三句,没有全释,本文便先解读这一篇,《越人拥楫歌》的解读另详。本文台语解读曾向邢公畹先生、张公瑾同志请教过,罗美珍同志帮助提供傣语同源词例,蓝庆元同志提供壮语同源词例,特行鸣谢。
二  句践《维甲令》校理
   公元前494年,吴越夫椒之战,越大败求和,后来越王句践还被迫入吴为臣隶“芻莝养马”,“其身亲为夫差前马”,三年后才得放回(此《越绝书》《国语·越语》所述,先秦其他古籍也有类似记述,如《韩非子·喻老》:“越王入宦于吴”。《史记》则仅云自会稽山反国(都),入吴为质者为范蠡、及大夫(当作太子)柘稽);句践返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蓄志雪耻,终于灭吴。这是中国古代很著名的一段历史。在返国后的第六年,句践曾向越民发布了备战的动员令或动员口号,这在《越绝书·吴内传》保留有一份可贵的记录:
          越王句践反国六年,皆得士民之众,而欲伐吴,於是乃使之维甲。维甲者,治甲系断。修内矛,赤鸡稽繇者也,越人谓人铩也。方舟航买仪尘者,越人往如江也。治须虑者,越人谓船为须虑。亟怒纷纷者,怒貌也,怒至。士击高文者,跃勇士也。习之於夷,夷、海也;宿之於莱,莱,野也;致之於单,单者堵也。
“维甲”以下,是句践动员令的令辞,虽然大体已被史官译为华语,以方便读者,但又努力保留了一些原文词句并译注其大意。只因华语译文、越语原文对音及义解,都夹混在一起,所以显得杂乱,难以卒读。不过也正因为夹有这些原语注解,才显出这份材料的原始性与可信性。现在我将它整理如下,可看出原来主要是四句话(以五号黑体字表示),其余为注解(以六号字表示),其中 ~ 号表示复指被注句语,[    ]内为对前一字的校字(校正理由详见下文逐句解读中):
维甲维甲者,治甲系断,修内[纳]矛“赤鸡稽繇”者也,越人谓“人[入]铩”也。方舟航“买仪尘”者,越人往如江也,治须虑 ~ 者,越人谓船为“须虑”。亟怒纷纷 ~ 者,怒貌也,怒至,士击高文 ~ 者,跃勇士也。习之於夷“夷”,海也,宿之於莱“莱”,野也,致之於单“单”者,堵也。
依据古代以首句作篇章名的习惯,我们将这则材料称为《维甲令》,它的发布时间是“句践反国六年”,据《国语·越语下》三国吴人韦昭的注解,越王反国六年为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也即吴国伍员被赐剑自尽之年。如果韦注可信,这个《维甲令》要比大致成于前528年的《越人拥楫歌》(韦庆稳1981)晚44年。那末,它所记的原语是距今二千四百七十五年前的一种古台语了,这将是一份令人感兴趣的、有明确年代的古民族语记录文献。
三  赤鸡稽繇
第一句“维甲,修、内矛”。
这里的“内”字,后世一般转注写作“纳”字,有交纳、收藏、补缀等义(虽然《周礼·考工记·冶氏》把戈戟刃下接柄之处叫“内”,但如用该义,“内矛”却不成话了)。下注“赤鸡稽繇者也”,“者也”二字已经分明表示“修内矛”即是“赤鸡稽繇”,这是用越语原语相注释;还怕人不理解这一点,下面又重复解释了一句“越人谓人[入]铩也”。按《广韵》祭韵所例切:“铩,矛戟类”,又怪韵所拜切:“铩,说文曰:铍有镡也。”(《说文》:“铍,一曰剑如刀装也”。《方言》九:“錟谓之铍”郭注:“今江东呼大矛为铍”;《说文》:“錟,长矛也。”《国语·吴语》:“被甲带剑,挺铍搢鐶”董增龄正义:“长矛故可言挺,……则铍当为长矛矣”)。《史记·秦始皇本纪》:“鉏櫌棘矜,非錟於句戟长铩也”。以上都说明“铩”即长矛。
张宗祥《越绝书校注》以为“人铩”为“大铩”之讹。按“铩”多称“长铩”,罕说“大铩”,“人铩”当为“入铩”之讹(《墨子·小取》“入船,非入木也。”入原皆讹为人,是其比)。“入”为“内、纳”本字,“入铩”也即“内矛”。“入”作献纳解早见于殷商文字,如殷墟妇好墓玉戈铭文:“卢方皆入戈五”,也是用于献纳戈戟。(有的先生孤立地据“越人谓人铩也”句,把“铩”拟对台语 tsai2“男人”,③按此句所注上文并无一个“人”字,岂能突兀作注,无端来注释“人”? 此句注文的“人铩”字显系因本注内上文有“越人”字而致讹的)。
知道“赤鸡稽繇”意为“修矛纳铩”,那就可以跟台语相比较了。由于在台语中,泰文具有较古的文字形式,故下面比较以用泰文为主。泰文一律依书面形式按字母转写,不注今音。凡低音组声母都转写为浊声母;声调标法:A调D调不标,B调(maix eek)以-h表示,C调(maix doo)以-x表示(但maix trii加标-3,maix catwaa加标-4)。这样可使其面貌更接近古泰语。由于是文字转写,也不加*号。汉字古音形式据拙拟(郑张1984,1987,1993),必要时才附标王力先生或李方桂的拟音,都加*号。章组字常标出早期晚期两个上古形式,中间加®号。韵部所附四“等”指切韵韵母的等,声母名称也用切韵,而把“非”组并入“帮”组。下面逐字左栏注出汉字古音,右栏加“—”号注出相对应的泰文转写及词义,有的词并附注其他现代台语(壮、傣、布依)形式。
 赤[铎部三等昌母]*khljaag®thjaag(李*khrjak、王*Ú‘iA&k)
                                    ¾ 泰  cak   要,将要,傣tsak 7要,壮jak7要,将要,即将
 鸡[支部四等见母]*kee       ¾ 泰  kEEx 修理、整理
 稽[脂部四等见母]*klii       ¾ 泰  c·rii  刀剑枪矛¬krii,傣xit9
 繇[宵部三等以母]*leu       ¾ 泰 hlaaw矛枪
      [宵部三等以母]*lµu          又 reu   快速,早(或leeu  坏的)
    比较泰文,四字之意正为“要整理刀枪”或“要赶快整修刀枪”(或“要整修坏的刀③枪”),跟张宗祥的注释“此当指整修矛戟之属”正合(惟张注以赤鸡为“鸡羽,所以为饰者”则是望文生义,号召整修刀枪应以锐利为要务,而不会斤斤计较指定以什麽羽毛为饰)。
    “稽”为枪矛义,也见于《国语·吴语》:“陈士卒百人以为徹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韦昭解:“唐尚书云:稽,棨戟也”。董增龄《国语正义》以为“稽之为戟,经传无文”。不知这其实是古越语。这个词还见于越地名“会稽”中。会稽本为山名,即茅山。《越绝书·记地传》说禹“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为会稽”。以会稽对会计是附会,其实茅山倒有可能原来是“矛山”,即“会稽”二字的意译。再看两条材料:
     《史记·封禅书》“禅会稽”索隐:“晋灼云:‘本名茅山’。<吴越春秋>云:‘禹巡天下登茅山,群臣乃大会计,更名茅山为会稽,亦曰苗山’”。 ——茅山=会稽。
     《水经注·渐江水》:“又有会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谓之为茅山。……秦始皇登稽
山,刻石纪功……,昔越王为吴所败,以五千余众,栖于稽山。”——茅山=会稽=稽山。
以上材料都反映“会”可能是越语山的对音字。“会”《广韵》泰韵有匣母“黄外切”(“合也”)和见母“古外切”(“会稽,山名”)两读,而清音见母正专用于“会稽”。这个字上古前期音*koobs,后期音*koods,末期(汉代)音*kwaas。春秋战国时正当读*koods,相当泰文khood阜、丘、岭(又kh;;d峰。很有意思的古外切现代汉语都读khuai4,也变kh母),那末会稽即相当于khood—crii矛山了(《越绝书》<吴地传>‘度会夷’、<地传>‘度之会夷’之称“会夷”*koods—li也近khood—crii)。越贵族姓氏有“诸稽”,“ 诸”古音鱼部章母字*klja&reg;tja相当于泰文caah长官、首领,那末“诸稽”在越语中本义大概为掌矛戟之长官——司兵,兵部长官,相当汉语大司马。
泰文crii可能来自krii(比较泰文龟c·riiu~kriiu)。krii今只指虾的额剑了,但它的同族词还有khiid刻,kriid以尖利之物刻划,kridj短剑。这个词也跟汉语的契(契臂,契断,契舟求剑)*khleeds,*khleed, 鍥(鐮刀)*kleed,戛(戟)*kriid,釨(《方言》九:“矛或謂之釨”,“戟楚謂之釨”)*kred同源。其實這個詞還是一個漢藏澳泰共有的原始词根,可比较藏文gri“刀剑”,景颇ri31“矛”(相平行的有藏文khri:景颇ri31“藤”),佤语kit“砍(柴)”,印尼keri“镰”,keris“短刀”。
“繇”可对泰文名词hlaau矛枪,与稽crii为联合名词;也可对后置副词形容词,如从此解,“繇”虽也能对leeu“坏劣的”,解为修理坏的兵器亦通,但考虑到交纳义,还是以对reu“快速,早”好。以上四字虽是对译音,但也接近其他一些汉泰对当字(借词或同源词)的对应规律,如:(汉-泰,-后为泰文转写形式)
“赤”昌母-c“昌”*khljang→thjang-泰caaNh明亮,光明
“鸡”见母-k“羹”*kreeng-kEEng汤菜,“蛤”*kob-kob蛙 ,壮kop7
“稽”见母-kr/c·r“龟”*kw&micro;u居求切,*kwr&micro;u居追切-kriw/c·riw龟
“繇”以母-l       “杙”*l&micro;g-hlak桩, 剡*lem-hlEEm尖利, “酉”*lu&copy;-hlaux, 壮、傣lau3,“踰”*lo-lu到,“喻”*loh-lu知晓,壮ro4(同源异式)
 -r   “余”*la-ra我俩,我(古),“喻”*loh-ruux知晓,“窬”*lo-ruu洞孔
“赤”铎部-ak     “掖”*ljaag-lak偷,“错”*shraag→tshaag-sak文身,“慕”*maags-mak喜爱
“鸡”支部-EE“簰”*bree-bEE筏,“”*mee-mEEh母壮me6
“稽”脂部-ii“粞(碎米)”sii-sii碾米,“四”*hljis→sis-sih四,  河池壮
                    语ri5
“繇”宵部-eew“熛”pleu-pleew火焰,“腰”*/eu-/eew腰

四  买仪尘治须虑
第二句“方舟航(买仪尘),治须虑”。
吴越为水乡泽国,平常行旅使用舟船,军事上也以水军为主力,他们间的作战行军当然也离不开舟航。《越绝书·地传》记句践的话,说“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越之常性也。”《太平御览》七六九“蒋子万机论曰:‘吴越争於五湖,用舟楫而相触’”。《庄子·逍遥游》:“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国语·吴语》记吴越将“舟战于江”。《汉书·严助传》也说“(越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所以要动员备战,就得说航行之事。
“方”《说文》本义为“併船”,这里是用作动词,指航行,如同《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中的“方”(读如去声“舫”。汉桓谭《新论》:“水戏则舫龙舟,建羽旗,鼓钓乎不测之渊”。也用作动词)。故原注说“买仪尘”意指越人“往如江”,也即是去航行。可不是“买”什么船。试依此义对比:
买[支部二等明母]*mree/-泰hmaai打算、决意、期望;壮mai3必须,要
仪[歌部三等疑母]*ngrai-泰ngFFi昂(首),也形容抬起头来,扬眉吐气
尘[文部④三等澄母]*d&micro;n        -泰/dFFn行、行进(航行:/dFFn r&micro;a,航海/dFFn da/lee,/dFFn daaN namx)
这句话意为:决意扬眉吐气的航行前进。
NFFi是昂首,喻扬眉吐气。有一事可能作为旁证。越国北界原为槜李,《越绝书》作就李,《吴地传》:“柴碎[辟]亭到语儿---就李,吴侵以为战地。”《地传》:“语儿乡,故越界,名曰就李。吴疆[强]越界以为战地,至於柴辟亭。……句践胜吴,更名女阳[亭],更就李为语儿乡。”胜吴后将被敌人侵越的边界进行改名,正表示了抬头翻身、扬眉吐气。“儿”支部字,中古“汝移切、五稽切”,分读日疑二母,从谐声系列看以疑母字为主,上古当属疑母。“语儿”*Na/-Nee(Njee)恰可对泰文带词头的Na/-NFFi。
要想扬眉吐气的航行前进,自然要整治战船---“治须虑”。《汉书·严助传》犹云:“越人欲为变,必先田馀干界④中,积食粮,乃入伐材治船。”(“入”指入馀干,《酉阳杂俎·物异》犹记那里善造船:“汉时有豫章船,一艘载一千人。”)
须[侯部三等心母]*slo→so -泰sa/、sra/或su词头,(又zaa古代船名)
虑[鱼部三等来母]*rah(李*ljag)-泰r&micro;a船,舰艇,傣h&laquo;2,壮l&micro;2(龙州),ru2(武鸣)
sa/是泰文常见词头(sa/-baan桥,sa/bhau大帆船,而su是表示美好的词头)。
比较上列字“汉-泰”对应规律:
“买”明母-hm    “鍪”*mo-hm;;x锅,壮mo3鼎锅,“雾”*mogs-hm;;k雾,壮mook7
“仪”疑母-N“牛”*Nw&micro;-Nua牛,“枒”*Nraa-Naah枝枒,壮语Na2
“尘”澄母-/d“薙”*úl’i/→di/-/daai除草,壮语/daai1 ,“田”*hl’iin→diin-/din7地
“须”心母-s“四”*hljis→sis-siih四,“送”*sooNs-soNh送,壮语sooN5
“虑”来母-r“劣(弱)”*rod-rood病,“漏”*rooh-ruah漏,壮语ro6

“买”支部-aai“罣”见淮南子说林*kwreeh-khaaih网,“避”*beh-/baaih回避
“仪”歌部-FFi“艐”*khaais-kFFi船搁浅,“徛”*khrai-kFFi台阶(比较武鸣壮语“骑”k&micro;i6)
“尘”文部-FFn“银”*N&micro;n-NFFn银,钱,壮语Nan2
“须”侯部-o“抖”*too/-da/抖,“诛”*to-/daah责骂,壮语/da5
“虑”鱼部-a“馀”*la-hl&micro;a多馀,“裑寸”*sgljaah/sú l’jaah→dzjaah-s&micro;ax衣
“裑寸”,《集韵》祃韵词夜切:“吴人谓衣曰裑寸”。这可能正是古吴越语的遗留,故与泰语相同。
五  士击高文
第三句“亟怒纷纷,士击高文”。
“纷”下原注:“怒貌也,怒至”。可比较:
纷[文部三等滂母]*ph&micro;n  -泰bvun→fun怒气冲冲,怒火中烧
这一句从士气教育着眼,激起战士们对敌人的仇恨,以同仇敌忾振奋士气,勇往直前。《孙子·作战》:“故杀敌者,怒也。”曹操注:“威怒以致敌。”《尹文子》:“越王勾践谋报吴,欲人之勇,路逢怒蛙而轼之,比及数年,民无长幼,临敌虽汤火不避。”《韩非子·内储说上》:“越王句践见怒蛙而式之。御者曰‘何为式?’王曰‘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蛙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之有勇气乎!’”《太平广记》四七三“揖怒蛙”引《越绝书》亦记“(句践)曰‘蛙如是怒,何敢不揖?’于是勇士闻之皆归越而平吴”。可见士气教育是句践备战重点之一。
“士击高文”如作汉文看,“高文”解说不通,故清钱培名《越绝书扎记》疑“‘文’当作‘丈’。”但“击高丈”还是不成话。看来此句只应是越语的对音:
士[之部三等崇母]s;r’ &micro;/→*dzr&micro;/  -泰djaai男人(或s&micro;a虎,猛士),傣tsai2,壮saai1
击[锡部四等见母]*keeg             -泰g&micro;k振奋的
高[宵部一等见母]*kaau             -泰kaawx脚步,步伐;迈步 
文[文部三等明母]*m&micro;n              -泰manh坚定的;傣man3,壮man6稳固
“士”对djaai是音义兼译,也可能djaai跟汉语“士”本就是同源词。水语、毛难语ndjai3,侗语&laquo;i3“买”对汉语“市”*dj&micro;/可以比较(泰文“买”z&micro;&micro;x,壮语a&micro;4则可能是汉语“市”的借词音)。“市”是止韵禅母字,“士”是止韵崇母字,古音同为之部字。
比较上列字“汉-泰”对应规律:
“士”崇母-dj“事”*dzr&micro;s(←súr’&micro;s)-djaix用,又从母“匠”*dzaN-djaaNh 匠,壮…;aa•;6
“击”见母-g“歌”*kaai-gaai歌,“价”*kraas-gaah价,壮(河池)ka6
“高”见母-k“鲠”*kraaN/-kaaNx鲠,“九”*ku/-kaux九,壮kou3
“文”明母-m“望”*maNs-m;;N看,“昧”*m&micro;&micro;ds-m&micro;&micro;d黑暗

“士”之部-aai“理”*r&micro;/-laai条纹,壮raai2,“丝”*sl&micro;-saai线,壮saai1
“击”锡部-&micro;k“击”*keeg-k&micro;k击声,“逷远”*hl&Ucirc;eeg-l&micro;k深,傣l&laquo;k8
“高”宵部-aaw“刀”*taau-taaw长刀,“澳”*/aaus-/aawh海湾
“文”文部-an“纷”*ph&micro;n-bvanh纷乱,“分”*p&micro;n-pan分发,壮pan1
六  夷、莱、单
  第四句“习之於夷,宿之於莱,致之於单”。这是说的军事训练,演习,与最终克敌制胜的目标。
 夷[脂部三等以母]*li         -泰da/-lee“海”
 莱[之部一等来母]*r&micro;&micro;→rŒ;&micro;     -泰raih “旱地,坡地,园地”;傣hai6,壮rei6
 单[元部一等端母]*taan         -泰/daan硬块版,/daanh关口;傣daan3势力范围
  “习”指“习水”。《明堂月令》:“舫人,习水者。”《史记·越世家》“乃发习流二千人”,也是指熟习水性者。
da/-lee这个词很有意思,它跟蒙语“大海”dalEE(汉语音译“达赖”),鄂伦春、鄂温克语dalaj,西部裕固语dale(皆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相同。蒙古等族并不靠海,它们可能跟泰语都是从古东夷语来的,反映了古代东夷北狄间的接触交流(而侗台先民百越则跟东夷同源)。
“莱”之对音略远些,但古汉语“莱”本有“休耕之田”之义,于“草莱”一词中也指田野、荒野,可能是个音义兼译词。其实台语raih跟汉语“地”的古音*úl’eih(←úl’els)也很相近。
“致”有“取敌制胜”之义。《孙子·虚习》:“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淮南子·主术》:“蘧伯玉为相,未可以加兵,固塞险阻,何足以致之。”高诱注“致,犹胜也。”《汉书·赵充国传》:“饬兵马,练战士,以须其至,坐得致敌之术;以逸击劳,取胜之道也。”
“单”下原注“堵也”。堵有名动二义,名词见《说文》“垣也,五版为一堵”,古代筑泥版为城垣,这对泰论文 /daan“硬块版”及 /daanh“关隘”皆合。动词用于堵截堵御,也可对泰文taanx“抗敌”,然而汉语堵的动词义晚起(目前所见材料在金代以后),故上面“单”当以对城垣关隘为正解。
比较上列字“汉-泰”对应规律:
 “夷”以母-l     “养”laN/-liaNx养,“易”*leeg-lEEk交换,“剡”lem-hlEEm尖利;傣lEm1
 “莱”来母-r“临”*r&micro;m-rim靠近,“练”reens-rian攻读
 “单”端母-/d“墩”*tuun-/d;;n丘地,“堆”*tuui-/d;;i山;壮doi1土山

 “夷”脂部-ee“栖”*slii→sii-se迟留,“黎”*rii-ree黎人
 “莱”之部-ai“不”*p&micro;/-paih不、弗(古),“痎”*kr&micro;&micro;-khaix热病
 “单”元部-aan“盤”*baan-baan盘, “炭”*thaans-thaanh炭;壮taan5
七  维甲令今译
根据以上的解读,最后将《维甲令》全文通译如下:
维甲,修内矛(赤鸡稽繇)     连结好犀牛甲,快整修好枪矛刀剑!
方舟航(买仪尘),治须虑 要想抬起头来航行,快整治战船,⑤
亟怒纷纷,士击高文               激起冲天怒火,勇士们坚定地迈步向前!
习之于夷                         让勇士们在海上苦练,
宿之于莱                         让勇士们在野地宿营
致之于单                         让勇士们到前线致胜攻关!
八  句践死谥“菼执”
  《维甲令》发布之第十年(所谓“十年教训”,即备战训练至前473年 )句践终于攻灭吴国,雪了国耻,于是迁都琅琊(在胶东海岸),成为称霸中原的霸主。以此不世功勋,句践死后还被越人尊为“菼执”(《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竹书纪年》:“晋出公十年十一月,于越子句践卒,是为菼执” )。但“菼执”二字从汉文看不出什么尊重之意。
按“菼执”也是越语,“菼”《集韵》杜览、吐览二切,*daam/对泰文/damx“宗神”,“执”*tj&micro;b对泰文cab“初,开始”( 泰文cab也和汉语一样,有“执(抓、拿)”义)。二字合起来其义正相当汉人庙号“太祖,太宗”,可比汉人的庙号还早多了。
记载句践事迹及维甲令的《越绝书》,其“绝”字也是越语,详下节。
九 《越绝》“绝”字解
《越绝书》分为“内经、内传”和“外传、外传记”。一般相信,内经内传(北宋《崇文总目》合称“内记”)是原有的,是先秦旧籍,外传外传记是后人附益的(明田汝成《越绝书》序,孔文谷刊本)。汉时说经之书习称传或记。今已考出,外传记是东汉初会稽人袁康继其好友吴平辑录和新撰的,吴平更始年间即英年早逝,袁康在书末《篇叙》中隐名记叙,给以高度称扬。
对《越绝书》的“绝”字,历来解释很多,未有定论。本书首篇“外传”《本事》和末篇“外传记”《篇叙》就都解释过这个“绝”字,可是已经解得不一样:
《本事》篇:“问曰:何谓越绝?越者国之氏也……。绝者,绝也,谓句践时也……。概要其意,览史记而述其事也。
问曰:何不称‘越经书记’,而言‘绝’乎?曰:不也。绝者,绝也。句践之时,天子微弱,诸侯皆叛,于是句践抑疆扶弱,绝恶反之于善……。中国侵伐,因斯衰止。以其诚在于内,威发于外,越专其功,故曰‘越绝’。故作此者,贵其内能自约,外能绝人也。贤者所述,不可断绝,故不为‘记’明矣。”(“外传记”《德序》篇也说:“是时越行伯(霸)道,……中邦侵伐,隐斯衰止,以其诚行于内,威发于外,越专其功,故曰‘越绝’”。)
这是说“绝”字是称颂句践能绝恶专功。可是这不同于《篇叙》篇说孔子作《春秋》,睹麟垂涕,“故圣人没而微言绝,(端木)赐传吴越,&para;指于秦。圣人发一隅,辩士宣其辞;圣文绝于彼,辩士绝于此,故题其文,谓之‘越绝’。”
这又是说“微言”大义绝止于此,“无能复述。”
书首书末两篇对“绝”字解释不同倒不奇怪,因《本事》已明说“外传非一人之作。”作者不一,见解自可不同(从《篇叙》中自称袁康,睹文而悼念合作者那“德配颜渊”的“邦贤”吴平英年早逝“怀道而终”的口气,则《篇叙》自是袁康所写,《本事》当为吴平所写了)。但这说明汉时整理本书的吴平袁康都已不懂“绝”字正解,他们所解既相矛盾,又皆牵强附会,更加令人糊涂,正如乾隆时王谟跋云“虽则云然,终未可晓也”。后世人所释,如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十七释为“断灭”,“最绝”,近人张宗祥在其手写本序中释为“不继”,也只是就汉字“绝”的本义揣测的,照那样说,晋史岂非断得更早?
其实依《本事》篇开头一句话,将“绝”字解作撮要记述史事,可能最合适。《孟子 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如在其中补上一句“越之《绝》” ,那今天就不会有争论了。
这个“绝”当也从古越语来。“绝”字今音jué,中古音dzjuat,上古音是*dzod,后者恰与泰文cod [tsot]相近,cod正是“记录,记载”的意思。
《水经注》、《史记正义》引本书只作“越绝”,《史记集解》引本书作《越录》,《北堂书钞》引本书作《越记》,“越录”“越记”恰是“越绝”的译意。
虽然泰文cod今用为动词,而“越绝”用如名词,那毕竟在两千余年的传承中会有变化的。
1992年春成稿,1998年冬补例

文献
韦庆稳    1981《越人歌》与壮语的关系试探,《民族语文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1982 试论百越民族的语言  《百越民族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闻 宥     1957 “台”语与汉语  《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六辑,98页注,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  北京
张永言    1983 语源札记三则,《民族语文》1983年第6期
张宗祥    1956《越绝书校注》  商务印书馆,上海
郑张尚芳  1990 古吴越地名中的侗台语成分,《民族语文》1990年第6期
         1984 上古音构拟小议,《语言学论丛》14辑,商务印书馆  北京
 1987上古韵母系统和四等、介音、声调的发源问题,《温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4期
所参考的泰文辞典有以下各家: 棠花(1946,1955),萧元川(1934-50),蔡文星(1957,1970)、广州外国语学院(1990),凡六种。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7-10
注册时间
2002-7-6
沙发
发表于 2003-8-3 18:33:00 |只看该作者
经查证,该文与《民族语文》(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1999年第4期刊载的《句践“维甲”令中之古越语的解读》一文几乎一模一样,不同之处在于:(1)各部分的标题,序号改了,原文序号从一到七,上文序号从一到九;(2)一些国际音标及其他符号未能显示。

原文作者为 郑张尚芳 。内容提要如下:

[提要]《越绝书》包括两部分内容:“内经、内传”为春秋时越国史书《越绝》本文,“外经、外传记”为汉人所增。其中《吴内传》记录的句践“维甲”令乃这位越国名王对吴10年备战的动员号令,是仅晚于《越人歌》44年的另一古越语珍贵文献。但原文夹杂越语音译及史官的汉语义注,令人难以分辨与理解。本文先对令辞作了校理,定原文为四大句九短句;再在作者解读《越人歌》为一种古台语作品的基础上,对此令也以古汉语拟音与泰文比较进行解读。解读的每个字的声韵对应规律都列出汉泰其他对当词作证及说明,并列壮傣等今台语相比证。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

听众

143

积分

土精灵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4-10-11
注册时间
2003-7-29
板凳
发表于 2003-8-3 20:42:00 |只看该作者
史书上记录的古代江浙地区的越语竟和几千年之后,并在地理上相距千里之遥的广西壮傣语,证明有亲源关系,实在是很激动人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5-1-24 11:37 , Processed in 0.144641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