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是居住在广西比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常见分布于桂林、柳州一带。在侗族的村村寨寨,最为抢眼的就是高高矗立的鼓楼。
这是侗人心目中的一种崇高,又是侗人洋溢在脸上的一种骄傲。在侗人的眼里,“鼓楼高高,高过天;鼓楼大大,大过地”。
鼓楼,神圣如斯
根据侗族古歌的记载:侗族祖先每迁一地,必先建鼓楼;人则搭临时窝棚暂居,待古楼建成之后,各家各户才开始建房搭楼,安顿新家。但这里又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各家各户所起的楼房都不得高过鼓楼。因为,鼓楼是侗族集体权威的象征。
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一个县城就拥有一百零八座鼓楼。真可谓:侗人鼓楼,荟萃三江。由此可见鼓楼在侗人心中的神圣。走在侗寨,无论你与任何一个侗人谈起鼓楼,他们都是一样的充满着虔诚。鼓楼,已成为侗人心目中有尊严的标志性建筑。
据说,最原始的鼓楼为一棵大树,其后发展为独脚楼,再以后发展成为目前我们看到的这种造型独特的鼓楼。鼓楼一般都位于村寨的中心,款式也略有不同。有的像宏伟的宫殿,青瓦盖顶,八面(也有四面和六面的)流水,重瓴联阁,飞檐叠翅,檐角上屹立着无数栩栩如生的飞禽;有的像巍峨的宝塔,重重飞檐,耸立着飞龙、宝葫芦或金瓜,仰视云天,神圣威严。
侗人的“社交中心”
鼓楼究竟起什么作用呢?
采用一句现代时尚的话来讲,鼓楼是侗人的“社交中心”。从古至今,侗寨里聚众议事、制定乡规民约、断案、调解民事纠纷等重大活动均是在鼓楼进行的。
如村寨里有了重要的事情,便可登楼击鼓,召众商议,大家聚在一起,好作出个明明白白的决策。又如某个地方发生了火灾或匪盗等,也可直接击鼓进行呼救;此时,一寨击鼓,寨寨呼应,鼓声响起,隆隆不绝于耳,百里山乡,鼓声连成一片,人们便会放下手中的一切事情,闻鼓而来,挺力相助。
若是遇到逢年过节,有外村寨的歌队、戏班或芦笙队前来拜访的话,侗人的男女老少亦会聚集在鼓楼,把酒临风,迎宾送客;这时候,那些对山歌、赛芦笙、跳舞、耍龙、舞狮等民俗活动,便会风声水起的一并展开,大家就是再忙再累,说什么也要热情高涨地热闹一番。
一座鼓楼足以把一个寨子的喜怒哀乐尽情挥洒,推向高潮,这话是恰如其分的.
可是与握着竹蔸烟杆吐着呛人浓烟的老一辈侗人闲聊,他们嘴里说出的话是:“我们祖宗的魂都在这里摆着呢”。
侗族老人的话并没有半点故作高深、随意唬人的意思。侗族鼓楼的存在,事实上是建筑史上罕见的巨制。它集大成地把一个民族闪烁的智慧和精雕细凿展示得惟妙惟肖。或许因为建筑的本身坚持了民族的栖居方式,才使得美学风尚和与此相依为命的日常生活有了创造性的大胆突进,使鼓楼成为侗族展现给世人的一道美丽风景,这大概就是侗族魂的依附所在吧!
木柱撑起的历史
认识鼓楼,应该从它那木结构重檐、多柱式的建筑开始。
鼓楼通常为4柱、6柱、或8柱以上,建筑工艺堪称复杂,但又极其细腻。首先用四根粗大结实的古杉作擎天柱直达顶部。四周以4-12根中柱排列支撑,矮者数米,高者数10米。重叠的檐层数在5、7、9层至11、13层不等,均为奇数设置。
楼的底部多为正方形,少数呈六边形,有的围以栏杆,有的则全部敞开,楼内置长条木凳,围以火塘,还架有牛皮大鼓。有了楼,又有了鼓,鼓楼的叫法便准确无误地传递开了,鼓楼的名声从也从山乡侗寨传遍了世界。
作为纯手工制作的鼓楼技高一筹,的确非同一般。而鼓楼的自上而下不用一钉一铆,却能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不朽不斜,自然和谐得竟是如此轻松,又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榫接,是建造楼体神秘而伟大的技艺。
相传,充满智慧的侗人在建造鼓楼的时候,其技艺只限于言传身教,他们没有施工的图纸,脑子却烙上了鼓楼的全部造型;他们根本不用复杂的计算,却凭着一根丈杆,一支竹笔,将硕长的杉树加工成梁、枋、橼、板等构件,然后用卯榫、木栓,将大柱、中柱、横梁和穿坊等巧妙地穿合、衔接,竟然可以达到上下吻合,无缝无隙,丝毫不差的精确程度,极富有朴实之美。
这种属木质多层塔式高亭形的结构,“容纳了宝塔之雄伟及亭子之清幽”,其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造型体现了侗人高度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久而久之,鼓楼在侗人的眼里,又被誉为是守村护寨、保佑平安的一方“天神”。而贯穿在侗族文化里的鼓楼,在历史的演绎和发展中,也成为了侗族财富、吉祥、团结、兴旺的物化象征。
走进侗寨,站在鼓楼面前,事实上就是站在侗族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站在无限的想象之间。鼓楼,这时方称得上是一位真正沧桑的老者,即使有太多挚爱的故事、太多生命的意志、太多抒情的歌谣,但在面对鼓楼的时候,都是显得嫩稚的。成熟的依然还是鼓楼!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lunwentian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