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桂的少数民族起义
历史上临桂县内壮、瑶、回、苗、侗等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他们和汉族同胞一样受着封建社会以及后来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和压迫,为谋求生存和发展,临桂的少数民族曾多次奋起反抗举行起义。
唐乾符六年(879年)黄巢农民军攻占桂林,融安、永福、临桂两乡(含两江、茶洞一带)的瑶民纷起与之会合。瑶民义军行进到两江镇都狼界受到临桂西乡团练使的拦堵,双方发生激战,重伤团练头目于向,冲出重围,瑶民义军奔向桂林。
五代末年(960年)侗族农民起义军首领杨通览率千余人一度攻入义宁县城。
元至治三年(1323年)十月,临桂县船岭及义宁县瑶民造反。官府派大兵镇压,瑶民与官兵“捉迷藏”,官兵镇压无果。于次年实行“招渝”,收买义军头目,最后被平息。之后在泰定四年(1327年),致和元年(1328年),至元元年(1335年)、至正十二年(1352年)、至正十六年(1356年)都出现过少数民族农民起义军与官府抗争的战事。至元元年的瑶民义军在攻占县城时还“制钞板、杀命官”,声势浩大,县州官兵闻风丧胆。
元朝统治者为了镇压瑶壮等少数民族起义,在临桂茶洞置屯军2086人,设千夫长2人,百夫长17人。屯兵每位授田6亩,屯兵一面种田一面进行军事训练,战时就作战。
明代临桂的少数民族起义史书上记载有6起。比较著名的是嘉靖元年(1522年),古田(今永福县内)与临桂的壮族农民起义军攻占五通镇附近的乡村,建立乡村政权收田粮商税。九年九月间,义军攻陷义宁县城,运走县库库银,杀了一批县官,后被官府派大兵镇压。
清代临桂的少数民族起义有10多起,比较有代表性的有3起。
康熙五年(1666年)义宁一瑶妇自称娘娘,聚众数百人造反。活动范围在今五通、宛田和灵川县九屋、公平等乡镇,杀富济贫。但是力量不大,不久即被镇压。这是临桂历史上有记载的少数民族起义的唯一一位女首领。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临桂大旱,农田歉收,官府不减田税。义宁县壮族农民廖三举旗造反,龙胜县的龙脊、海江,临桂县的宛田,灵川县的兰田等地壮族农民近千人响应加入起义军。起义军攻入义宁县城,砸烂牢门放出囚徒,开仓济贫,杀贪官,毁衙门。义军避开了官府大军的锋芒,大军来时退入深山,大军走后又出来攻占县城,搞得清政府不得安宁。义军一直坚持斗争20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正月,广西巡抚陈元龙率兵驻扎在龙头寨坐等战机,一日被起义军奇袭,毙官兵80多人。十二月廖三不幸被擒,起义军溃败,起义才被平息。
乾隆五年(1740年),农民吴金银率领苗、瑶、侗、壮、汉各族农民起义,队伍万余人。5月杀死前往招降的义宁知县倪国正、临桂县丞吴嗣昌等官员。6月两广总督马尔泰纠集7千多官兵进剿义军。由于敌强我弱,义军寡不敌众,吴金银作战被俘。次年义军被清兵镇压。
民国年间,临桂县的少数民族也多次起义,其中以民国22年(1933年)的宛田瑶民起义影响最为深远。2月23日,宛田乡的瑶民手拿大刀、鸟枪奔赴龙胜与龙胜义军会合声势大振。事后瑶民被杀被关被罚款,在他们心中埋下了对国民党反动派仇恨的种子。不少人后来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