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果壮族嘹歌》在北京出版发行
本报讯(特约记者
鲁
南)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罗汉田先生进行壮文转写、汉文翻译的《平果壮族嘹歌(1—5册)》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壮族历史上第一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间长诗在首都北京出版发行,引起了文学界和社科界专家学者强烈的反响。
《平果壮族嘹歌》包括《三月歌》、《日歌》、《路歌》、《贼歌》和《房歌》五部民间长诗,共计两万四千多行。这五部民间长诗,根据广西平果县太平镇太平村布凌屯著名歌师谭绍明提供的民间传统手抄本转写、翻译而成。
在广西右江中游北岸、红水河中游南岸的平果、田东、马山、大化、武鸣等县壮族地区,流行着一种壮语称为“吩嘹”(Fwenliuz)的双声部民歌,其汉意就是“嘹歌”。“吩”(fwen)是“民歌、山歌”之意,“嘹”(liuz)是这种民歌的称谓。
以口头形式和手抄本形式相结合广泛流传于壮族民间的《嘹歌》,是壮族歌海里璀璨的明珠,是壮族文苑中艳丽的奇葩。据有关专家考证,《嘹歌》从萌生到定型,至少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内涵、别致的格式和高超的手法,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誉和青睐。《嘹歌》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韵味和鲜明的特色,其篇章结构、展开方式、描写手段、复沓方法,朴素又精彩,引人入胜。
《嘹歌》收录的五部长诗,内容博大,蕴涵丰富,是明代右江及红水河中游一带壮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也包含明代以前的社会情况,故而有重要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为了保持《嘹歌》完美的艺术风格,罗汉田研究员抱着抢救壮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祖国绚丽瑰宝的态度,不辞劳苦从首都北京来到广西平果县蹲点三年,走村串寨,走访当地歌师,阅读多种手抄本,拍摄许多图片资料,在壮文转写、汉文翻译中费尽功夫,翻译保持了嘹歌的原生形态,译文准确流畅,不任意加减和曲解,较好地达到了翻译工作所要求的“信、达、雅”。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庭望先生阅读后,称“《平果壮族嘹歌》可以说为壮族民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汉译范本”。广西《三月三》杂志社副总编、壮族山歌王覃祥周读后高兴地说:“歌从民间来,又能回到民间去,罗老师的翻译很成功,我们民间歌手就是需要这样的译本。”
(原载《广西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