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西频道11月27日电(记者张莺、吴光于、刘阳)记者日前在广西百色市靖西县采访发现,在被誉为中国“绣球之乡”的靖西县新靖镇旧州街上,没有一个用“堆绣”工艺制成的绣球;世代相传的提线木偶戏,目前只有寥寥数人能够完整表演。相关人士呼吁加大相关培训力度,防止壮乡民族文化传承出现“断代”尴尬。
靖西县99.4%的人口为壮族,手工缝制绣球这一壮族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已有上千年历史。在新靖镇旧州街上,随处可见上了年纪的妇女坐在家门前缝制绣球。
旧州街56岁的绣球协会副会长朱祖线被称为“靖西绣球王”。他说,旧州绣球按绣法分为“平绣”和“堆绣”两种,如今旧州街上能掌握“堆绣”手艺的人只有66岁的黄肖琴。
“现在街上不少年轻人都会做‘平绣’绣球,但几乎没有人愿意学‘堆绣’,嫌其太难学了。”黄肖琴介绍,她一天可做两个直径10厘米的“平绣”绣球,而制作一个直径10厘米的“堆绣”绣球则需要一周时间。
靖西提线木偶剧也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新靖镇亮表小学60岁的退休教师黄志识介绍,亮表村通过代代相传,有着深厚的提线木偶剧表演历史,用壮话演唱《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故事,很受村民欢迎。然而目前,村子里只有7位老人能演提线木偶戏,其中年纪最大的黄明亮已经68岁了,最小的也有51岁了。
“现在愿意学木偶戏的年轻人太少了,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靠上网娱乐,没耐心看那些古书,才学不够。”黄明亮说,他们正在组建木偶戏培训班,吸引一批年轻人学习木偶戏表演的基本功。
靖西县民族局局长李煜称,当前民族传统文化急需在年轻人中加以普及,通过办培训班等形式吸引年轻人参与,这是保护民族文化的现实需要。靖西县已将部分文化保护项目列入了政府扶持计划,以避免传统文化形式的消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