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欣 榆 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及广西西南部)部落贵族之女征侧因丈夫触犯法律被杀,便串通妹妹征贰,纠合各部众起兵造反,居住在日南、九真、合浦的雒越人、巴人闻风响应,攻下了60余城,岭南大部分地区兵连祸结,人民死亡枕藉。
自秦朝开始,包括日南、九真、交趾在内的岭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已有200余年。由于当地大体仍处于氏族社会末期,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与内地相差甚远。到了东汉初年,先后在那里担任郡守的锡光、任延等人,关注民生,注重教化,“教民耕稼,制衣冠履,设媒娉,立学校”,使人民渐渐步入文明社会,但征侧征贰因私怨而酿成的劫难,却打断了历史的进程。
征侧称王,割据一方的警讯传到洛阳,光武帝刘秀下诏平叛。命令长沙、合浦、交趾等地的郡守聚集兵员,积蓄粮草,制造车船;任命老将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南下。
马援是东汉名将,少年时家庭贫困却胸怀大志,他曾自励,“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从军之后,纵横北疆数十年,身先士卒,亲冒兵矢,为巩固北部边防立下了赫赫战功。接受南下平叛的命令时,他已年近60,以半残之驱,远涉万水千山,深入烟瘴之地,兵凶战危,亲友们都为他的前途着实担心。马援素来以社稷安危、国家一统为念,毫不计较个人安危,他曾经对送行的好友吐露心声:“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
平叛的大军收复合浦后,马援采取水陆并进,分兵合围的战略,命副帅刘隆沿海岸西行进驻罗浮、丫葛一线(今防城区江山、东兴等地),迫退正面之敌,跨越明伦江(今北仑河)一路南下打击叛军。居住在豪丫(今防城区附城乡冲孔村)、啼鸡(今港口区光坡村)、松劲(今港口区企沙镇虾螺村)三地的雒越人不满征侧的暴虐,踊跃为南征大军输送粮草和作向导。马援则自领水师,循北部湾由西向南转进,经历了数十天的艰苦航程,在浪泊(今越南红河、苏厉江附近)弃舟登陆,突然出现在敌人根据地的后方。征侧想不到马援会从海上千里奔袭,仓皇接战,大败,连自诩最厉害的像阵也一触即溃。以后屡战屡败,只好率残兵退入禁溪(今越南河内附近)洞穴之中。马援一面派兵将洞穴围定,准备聚而歼之;一面招抚降兵,安抚群众,不准将士扰民。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正月,征侧姐妹困兽犹斗,战死于禁溪。征侧一亡,大大小小的部落酋长纷纷投降,战争停止了,动乱了将近两年的南疆终于恢复了安宁。
在平叛的过程中,马援深感到酿成动乱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经济、文化的巨大差异。事平之后,马援采取了一系列使民族和解、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措施。一是加强了郡县的管理,恢复和建立新的城池;二是推广牛耕技术,兴修灌溉渠道;三是召集各部落酋长约定,结合当地实际,推行国家法律政令;四是把一部分将士留在当地,加深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此后,红河平原成了东南亚的富庶之地,交趾成了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始发港,马援也赢得了南疆人民的世代敬仰。
防城港人非常钦佩马援,千百年来不但汉族人为他设祠立庙,京族人(雒越人后裔)也对他崇拜有加,称他为镇海大王。东兴罗浮金鸡岭上有座伏波庙,内有一楹联云:“泽披南邦流五峒,名成东汉炳三都。”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马援的文治武功。
来源:防城港日报 http://fcgrb.gxnews.com.cn/ 11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