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为何“一颗红心扎根壮乡”?
——壮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崇左白头叶猴基地速写
潘思宇
潘文石:从“熊猫爸爸”到“白头叶猴教授”。
享誉全球的潘文石教授在接受本文作者采访。
比熊猫还稀少的白头叶猴。
壮家传说,白头叶猴是人变的,所以其哭声很像小孩的哭声?
担心:名扬全球教授是否愿接见?
日前,我作为一名广西籍中央财经大学2008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拜访了“一颗红心扎根壮乡”的北大教授潘文石。
拜访潘教授之前,我早已听闻他的赫赫名声:
他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著名科学家,现任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熊类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
他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直坚守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最前线。1980~1996年,他先在四川卧龙,随后到陕西秦岭,全身心投入大熊猫栖息地及种群的保护和研究。他的《大熊猫、人和政治》、《中国熊猫的新希望》等论文,以及《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继续生存的机会》、《熊猫虎子》等新研究专著,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是国际上公认的大熊猫研究权威。他曾制止过借竹子开花而抓捕野生大熊猫进行人工饲养的错误计划,力阻了把克隆大熊猫作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的决策,他曾获得一系列国内国际奖项,并因此获得了“熊猫爸爸”的美誉。
1996年秋天,潘教授的目光转到了壮乡的左江之畔。这是因为,广西西南部的喀斯特石山地区,有一种比大熊猫更为稀少,白头黑身的特有动物——白头叶猴。潘教授对动物的社会行为课题特别感兴趣,希望研究一种与人类更接近的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白头叶猴与潘教授选择的新目标恰好相符。
1996年11月,潘教授带领研究队伍驻扎到了左江之畔,这一扎下来就是十几年。他的到来,栖息在壮乡山上的白头叶猴得到有效保护,而周围的壮族群众更是得到潘教授及其科研队伍的很多帮助,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经济建设获得长足发展。
曾经采访过潘教授的媒体,大的有中央电视台及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等,而我只是一名普通大学生,潘教授是否会拒绝接见?我心里忐忑不安地来到位于崇左市江州区境内的白头叶猴基地。
高兴:平易近人教授亲如吾师
基地挂着“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牌子,潘教授带领几名博士生、研究生长年驻扎在这里。
乍一见面,潘教授给我的第一印象:既是一位睿智的学者,又是一位慈祥的长者。
今年已67岁的教授拉着我这位毛头小孩儿的手坐下,就像家中爷爷跟孙子一般促膝而谈。
潘教授首先谈了当年起步的艰难:1996年的11月,他带一名研究生首次进入这块研究地区。当年道路非常崎岖泥泞,没几天就在山里迷路了。最初,找到了一处部队废弃的营房作为基地,没有门窗,也没有电,喝水要到4公里之外的镇上去打。更重要的是科研经费奇缺,最紧张的时候甚至要饿肚子。那时侯最享受的事情是去镇上吃一碗2块5角钱的米粉。怎么办?潘教授开始向亲友求援。潘教授有很多同学在香港及国外当老板,这些年来,他得到亲友的大力资助,使研究工作才得以坚持下来。
苦累不说,最怕别人不理解。潘教授说,一次聚会,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同学提议大家捐款,竟然有同学说不能捐,还说那家伙疯了,正常人会一年到头老在山里这样爬吗?外人不理解也就算了,可是家里的爱人小孩,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一年到头几乎不着家,你有那么多能干的研究生,你在北京就出主意就行了。可实际上不能这么做,潘教授认真地说,很多灵感是在野地里头形成的,比如来到这个地方在接触很多贫苦的农民之后,产生的一种新的保护生物学的思想,在北京是想不出来的。写论文纵然对自己有益处,它可以换取社会上的地位和金钱,但是如果绿色环境没有了,白头叶猴没有了,写出再多的论文又有什么意义呢?
说到这里,潘教授特意叮嘱我,你是刚上大一的学生,将来一定要多做田野调查,不要只呆在城市里、实验室里做研究,那样得不到关键的、有价值的东西。
我认真聆听铭记,因为这是教授的一番肺腑之言,是他一生研究所得的重要结论。
钦佩:教授献给壮乡都是爱
白头叶猴是世界珍稀动物,也是我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目前全球仅中国存有700只左右,它与大熊猫和藏羚羊一样,同属格外珍稀的物种。白头叶猴的存在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它代表着左江流域北热带石山季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存在。而作为生物进化历史中一个完整的模型,保护白头叶猴就意味着把各种生命形式尽可能完整地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地球。
可要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困难远比想象中的多。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而不是“仅仅从纯科学出发”的研究。2000年,潘教授将获得福特环保奖的10万元奖金用于修建200多个沼气池,使当地农民不上山砍柴。这一举措直接减轻了农民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压力,改善了人及野生动物的生活质量。
接着,潘教授走访与白头叶猴比邻而生的雷寨村村民时发现,当地村民喝的是混浊的池塘水。池塘里还有水牛在洗澡,村里人肝肿大,青年人想参军都不合格。他把问题反映给了县领导。县政府拨款在雷寨修建了蓄水池,引山泉水进村。雷寨人喝上了清水,潘教授赢得了村民们的拥戴,他们从此不偷猎白头叶猴,还教育外来的偷猎者。
他的善意和慷慨得到了回报。如今,当地农民的环保意识有了根本的改变,偷猎动物的行为已基本得到扼制,烧山垦荒毁林的传统生产方式被政府明令禁止。保护生态环境,爱护野生动物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而且,崇左市政府已于2001年3月投入200多万元把兵营改建成了白头叶猴的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医学部也在崇左建起了医疗站。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潘教授科研小组欣喜地发现,在 20多平方公里的研究基地内,白头叶猴已从1996年90多只增至目前的近600只。教授的梦想──“把当地美丽的喀斯特地貌风光与世界独一无二的白头叶猴两大资源合理利用,开发成为一种全新的环保旅游产业,以求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完成美丽的雏形。
为表彰潘文石教授对崇左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今年8月13日,崇左市人民政府授予他“崇左市荣誉市民”称号。当天,他一语道出了“扎根壮乡”的深层次原因:“我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潘教授用理想与使命构筑起白头叶猴的幸福家园,他同时把一腔热血和关爱奉献给壮乡人民。
采访结束时,潘教授告诉我,在白头叶猴得到优先保护之后,2004年他又带领科研组在钦州建立了中华白海豚研究基地,欢迎我们学生也到那里做社会实践活动。临别之际,教授又一次语重心长地说:大学生首先要学的是如何做人、做事,其次才是做学问。
我频频颔首,在心里默默祝福教授健康快乐,并祝愿厚载着他理想、责任的事业一帆风顺。
注:原载《广西民族报》2009年9月16日第8版。 上传网上为了“吸引眼球”,把标题“故弄玄虚”一下,请读者诸君见谅。
注:原载《广西民族报》2009年9月16日第8版。 上传网上为了“吸引眼球”,把标题“故弄玄虚”一下,请读者诸君见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8 17:21:2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