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51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黄世杰:天下之中在广西大明山新考

[复制链接]

39

主题

1

听众

236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04-11-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9-25 14:10: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文发表于云南大学《思想战线》2009年第5期(发表时略有删节)

 

 

天下之中在广西大明山新考

 

                                    黄世杰*

摘要:作为远古先民崇拜的神圣宇宙空间——天下之中所在地,建广之野和昆仑山各自具有不同的天文地理特征,并非是二者合一。神话世界把昆仑山和建广之野视为天下之中的观念渊源于古人对先后天八卦图的不同认识:先天八卦图方位对应于南方的建广之野;后天八卦图方位对应于西北的昆仑山。在现实中,昆仑有地理原型但没有确切的地望。而昆仑的地理原型来自于南方的建广之野,南方的建广之野的地理原型来自北回归线经过的广西桂中平原地区一带的大明山。正是特殊的文化方位使大明山有其独特明显的天文地理特征,形成了强大的文化积聚效应。由此,在典籍中凡描述有昆仑山形貌的,大都可以看出其中隐隐约约有大明山的影子在其中。

关键词:天下之中;昆仑山;建分布的都广之野;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广西大明山;原型

 

一、问题的提出

在古代神话地理中,远古先民昆仑看做是天下的中心[①]刘安《淮南子.坠形训》以及郭璞注《山海经.海内经》时也说建木分布的广之野”为“天下之中”的地方。可见,在中国古代,昆仑山和广之野皆是远古先民崇拜的神圣宇宙空间—天下之中所在地。昆仑山和广之天下之中的表达,从本质来说,属于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以中心为象征系统的宗教思维类型。神话世界昆仑山和广之野建构为神圣宇宙空间视之为天天下之中的观念渊源何在?对这个问题的解读,诸多论者都是以典籍的作者所在地域去论证,如蒙文通[][③]、侯伯鑫[④]、黄权生[⑤]吴维[⑥]等,认为《山海经》等为巴蜀人或移居巴蜀的楚人作品,中山经把古巴蜀、荆楚之地视为天下之中心,天下之中的地方当是在西南成都,昆仑山和广之野实为二者合一。学术界不少学者也都持类似看法,吴泽顺认为“都广与昆仑的地理位置相同”[⑦]对这些说法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上述论者是典籍作者所在地域去论证天下之中,同时认为昆仑山和广之野在上古时期为二者合一看法都值得商榷,是用静态的观点去看待人类中心论,并误读了古代中国人关于昆仑山和广之野神话所建构的神圣宇宙空间蕴涵的深层次意识

 

二、广之野和昆仑山各自具有不同的天文地理特征,并非是二者合一

所谓天地之中,按《晋书•天文志》的说法就是:“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隤,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尚书纬》所言则更为具体:“北斗天之中,当昆仑之上。”

所谓地之中,《周礼•地官司徒第二》说是:“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的地方。

中国古代文化推崇天象地,古人总是在天的背景下地,所以地的总称就是天下。古人信奉天地方的说法,认为天地分离,天在上——天穹的模式是一个以“北极帝星”为中心,以“三、四象、二十八宿”为主干的空间。地在下,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地是平的。既然地是平的,其大小又是有限的,地表面当然有个中心, 这个中心就是地之中。而地之中正对上去的地方就是天之中。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进一步解读,笔者发现古人之所以把昆仑山定位为天下之中,明显有自己的特征:一是昆仑山为“帝”所居,此即所谓“帝之下都”。 二是就地形而言,该说强调天下之中起形高大”。并且由于“起形高大”而使昆仑山成为神仙所居之地和帝的空中花园。三是昆仑山与“河”的关系密切。此外,还是赤水、黑水、水等水的发源地。四是就其天文特征而言,则正如《史记.大宛传》引《禹本纪》所云:“昆仑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相避隐为光明也。”可见,昆仑还是日月星辰运转的枢纽。这也正是对昆仑又成为日月山的解释。

从以上分析可见,有三种重要的要素即地理、天文和神(帝)是构成昆仑山作为天下之中的主要特征。这三种要素不具有唯一性,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昆仑没有确切的地望。另外从昆仑的语义来看,昆仑本身就是多元的。如《尔雅•释丘》谓“三成为昆仑丘”,这应该是昆仑得名的原因。据此,清人毕沅以为,“高山皆得名之”。因此,《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共出现十多次,分别出现在各经中,以往人们误认为描写的是同一个昆仑,其实,只要认真辨识,就会发现《山海经》所记载的昆仑山确实有多个。

之所以“建木广之野”也被视为天下之中,通读古代文献,笔者认为也是有其明显的天文地理特征:一是就地形而言,该说也强调天下之中处其“起形高大”。二是该说强调建木广之野有树即建木作天柱,而此建木一方面具有自然生态特点,另一方面,又被赋予神圣特性。建之所以被赋予神圣特性是因为这种树为“黄帝所为”,古代三皇之一的天皇伏羲氏曾由此经过(太皞爰过)。三是天文特征而言,天下之中处:日中无影,呼而无响”

从以上分析可见,也有三种要素即地理、天文和神(帝)是作为构成天下之中的建广之野的主要特征。但是,与昆仑山不一样的是,构成天下之中的建广之野的主要天文特征有其特别之处,那就是,具有“日中无影呼而无响才是古人赋予天下之中的天文、地理特征。

综上所述,作为远古先民崇拜的神圣宇宙空间——天下之中所在地,建广之野和昆仑山各自具有不同的天文地理特征,并非是二者合一。从对古代文献的进一步解读笔者发现,神话世界把昆仑山和建广之野视为天下之中的观念渊源于古人对宇宙结构即天地运行的物理形态的感知与思索并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易”。 “易”的固化形态表现为八卦图。先天八卦图方位对应于南方的建广之野;后天八卦图方位对应于西北的昆仑山。以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在历史上出现的次序来看,古人对上古地理中心的崇拜,其最早应该是对南方的建广之野的崇拜。

 

三、天下之中之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其地理原型来自北回归线经过的广西大明山

在明白了构成天下之中的广之野和昆仑山的主要天文地理特征之后,我们来实地考察北回归线经过的广西大明山,就不难发现,古代中国人关于广之野和昆仑山为天下之中的构拟并非是凭空杜撰的,它往往有历史的印迹在里面,有真实生活的地理原型在里面,而这个所谓地理原型的所在,就是壮族的先民中国古代南方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族人以现实中的大明山为地理原型,虚拟神化而成的天地的中心, 神话的乐园。特殊的文化方位使大明山这个地方有其独特明显的天文地理特征,形成了强大的文化积聚效应,这些与汉文文献记载的构成宇宙中心的“广之野”或所谓的昆仑山的天文地理特征十分相似

历史上,记载昆仑山的文献相对比较多,《山海经》所记述的昆仑其实是不同地方的昆仑,而实非一地,为四方所在皆有[⑧]只是先秦汉初易学的兴起给昆仑山神话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为什么会出现有不同地方的昆仑?合理的解释是昆仑山原本只是神话地理学中的一座神山,与现实地理无关,因此,在现实中,昆仑有地理原型但没有确切的地望。而昆仑的地理原型来自于南方的建广之野,而南方的建广之野的地理原型就是北回归线经过的广西桂中平原地区一带的大明山。由此,在典籍中凡描述有昆仑山形貌的,大都可以看出其中隐约有大明山的影子在其中。

1. 天下之中处其“起形高大”与桂中南第一高峰,相对高差也大,加上特殊的文化方位使得大明山成为山的祖宗

大明山的最高峰龙头山海拔1760 .4米,在地形起伏不大的桂中平原地区中南部,其相对高差达1563,可谓高大雄伟,气势磅礴,是桂中南第一高峰。仅凭大明山高大雄伟这点,就十分符合构成建木—广之野为下之中所具有的明显的天文地理特征:天下之中处其“起形高大”。 另外,以大明山为中心的广西桂中平原地区是古南海的中心区域,而大明山就位于先天八卦图“四”方位中乾位。在后天八卦图中,大明山其山体走向西北—东南,用风水学的术语来说,西北—东南走向即为乾走向(乾山巽向),总之,在风水理论中山为天柱,为地维,为天门地户。再加上北回归线正好穿过大明山中部。可见,正是特殊的文化方位,才在大明山峰岭间形成了强大的文化积聚效应。故而,大明山有“Byacwx”之称即为山的祖宗和“万山之宗”。

2. 昆仑三重与大明山顶上的三个自成一体的平台三级峰顶

《尔雅》、《淮南子》《水经注》等书都说昆仑之虚,第一重叫樊桐,第二重叫悬,第三重叫增城,也叫天庭。有三重的山都有那些我们不能完全知道,但是大明山恰好是这样:大明山的地形以龙头山、岜六山、望兵山一带最高,山峰高度均在1500左右,此为大明山山体的一级峰顶面;天坪一带山体的平均高度一般在12001300米,地势较平坦,为大明山二级峰顶面;而四周海拔100O米以下的山峰构成堆积侵蚀地貌,成为向山前丘陵盆地过渡的地带,为大明山第三级峰顶面。在每一级峰顶上,各有三个自成一体的天作平台。三个天平台分布在大明山的三级峰顶面,正好应对昆仑三重。

3. 天下之中与“日中无影,呼而无响”

《淮南子.坠形训》记载说:古代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作为地中处有自己独特且唯一的天文特征:日中无影,呼而无响” 这样的地方要在自然地理上落实,唯落实在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才有可能发生。

从地理位置上看,广西大明山处于中平原的中南部、南宁的东北部、红水河和右江之间,北回归线穿过大明山腹部其山体走向从西北走向东南,于马山,横跨武鸣、上林,终于宾阳县,绵延三百多里,五十多里,地势为西北及顶峰线一带高而东南低。每年夏至这一天,正是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人站在北回归线经过的大明山天上,就会出现“日中无影”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

4. 禾、建天柱与大明山天

昆仑山上的木禾为顶天柱。如《山海经海内西经》卷十一记载云:昆仑之虚上有木禾,五寻,大五围《淮南子.坠形训》也说“上有木禾,其修五寻”。《初学记》卷五引《河图》云: “昆仑山为天柱, 上通天。昆仑, 地之中也。”

建木为居于天地中央的天梯。刘安的《淮南子.坠形训》也说是作为天地中央的天梯,各方的天帝着这棵直入云霄神树爬上去爬下来。《山海经•海内经》卷十八更是点出了木生长的环境为“有九丘,以水络之”。所谓的九丘就是 “唐之丘、有得之丘、孟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望之丘、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而建就生长在九丘的中间。

 从地理位置上考察,现在的大明山上的主脉群峰之顶有8片天然大草坪,一字排开,同北回归线呈垂直状态。大的有180亩,小的有160。这些高山草坪当地人都称为天大明山山顶上的8片天然大草坪与《山海经•海内经》卷十八记载的九有没有联系?所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 从《说文解字》详述之与《尔雅》的释丘之说,我们可以发现,在建木生长的九之中,它自己本身就有一而再再而三的意味:唐之丘、有得之丘、孟盈,按古代注解家的解释,这三个为人名号。 昆吾之丘、黑白之丘、望之,这三个为地名号,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这三个为天上的神名号。 可见,九丘的说法涉及了易数三。在易数三中,每地爻,中为人,上为天,三代表天、地、人三级(三才),而其中的神民之丘为其最高境界大明山山顶上的8片天然大草坪以及大明山的最高峰龙头山正好与建木生长的九相对应

壮族民间传说大明山“岜赤山”是天柱。大明山的是什么来的?用古壮字记录的壮族师公经书中的《布伯的故事》中,“岜赤山”(大明山)上原本有一根大的顶天柱(又叫日月神树)支撑着天空,后来,人间英雄布伯与天上的雷争斗,王发威天下大旱,布伯顺着“岜赤山”上的日月神树顶天柱爬上天去大闹王宫,王大怒,挥剑砍断了“岜赤山”上的日月神树顶天柱,这日月神树顶天柱一倒,便造成了地陷东南,水向东流的局面。雷王砍日月神树顶天柱的地方,就是现在大明山上的天坪。如今方圆几里不长树,都是一片大草坪。

可见,壮族师公经书《布伯的故事》中说到的的这个顶天柱与历史文献记载的木禾、建木等都是同一回事。

5.坪仙圩与百神所在

《海内西经》说昆仑是“百神所在”,《河图》说昆仑山上面是“圣人、仙人之所集也”等。现在大明山上也有“天坪仙圩之说。

由于大明山峰林密谷深,地形复杂迷离,因而披上了极其神秘的色彩,被世人称作神仙居所。民间也相传大明山“天”是鬼怪和神仙经常聚集成的地方,故称“天坪仙圩”。在大明山周围的人们对老人表孝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dai cij   ram  hwnj  Bya cwx  bae”,即“人老死后抬上大明山埋藏”;当地的壮族群众在人死后也都要请师公和道公前来念经举行葬礼,并把死者灵魂归祖宗神山大明山,此即所谓“魂归岜社(大明山)”。

6. 明山仙境与日月同辉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引《》说,昆仑山上“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正是对昆仑又成为日月山的解释。

现在大明山上也有这种现象。据说在甲子、夜半、朔望、冬至之时在大明山上可以看到最高峰龙头山的峰头“日月同辉”的奇异天象。什么是“日月同辉”?就是同时可以看见日月两轮东西相照。“日月同辉”这一奇异天象在古人看来是“祥瑞之兆”;大明山上有“日月同辉”的奇异天象出现,说明这个地方是祥瑞之山,有神秘的意境。

另一方面,龙头山和望兵山一带附近,每当降雨和天气骤然变化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当地人称“明山仙境”的佛光景观,是奇特而美丽的大气光学现象。观看“明山仙境”最理想的地点是龙头山仙人台。当太阳刚升起或即将降落时,仙人台下有浓密的云层,阳光照射在人们身上,影子投射在前面的云雾屏幕上,云雾的水滴把阳光弯曲回射,把由不同波长组成的白色光分离成外红内紫的光环,光环环绕人们的影子,形成了能照人影的“明山仙境”。 “明山仙境彩霞”的出现使大明山更具吸引和和神秘感。

7. 醴泉瑶池与山顶龙腾湖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引《》说,昆仑山上“其上有醴泉瑶池”。现在大明山上就一个类似醴泉瑶池”的龙腾湖

大明山山顶的龙腾湖长3公里多,最深处5米,湖水呈茶色,春风吹来,满湖药水,涟漪阵阵,世间罕见。早在唐代以前龙腾湖就十分出名了,是当时人们求雨的重要场所,如唐代欧阳询等编的《艺文类聚•部下、水上》卷八记载交广诸山转晋代微的《广州记》说:“郁林郡,有大山,其高天,上有,有石牛在池下,民常祀之,岁旱,百姓杀牛祈雨,以牛血和泥,泥石牛背,祠毕,天雨洪石牛背泥尽而后晴。”这里文献记载的晋代的郁林郡指的领方上林、宾阳县境),而所谓的大山应该就是今上林、宾阳县境内的大明山。

另外在大明山上也有丰沛的水源,错落的山体披上了流动逸的绸带,形成诸多形态秀丽的百米悬瀑、三级叠瀑大明山北坡的地势较南坡险峻,因此大明山上的大瀑布多集中在北坡。最为壮观的是龙尾飞瀑(在甘栏大峡谷),它有三级,共100多米高,水花飞溅30多米远。在滩底深潭边,水声雷鸣,瀑布从天而降,再加上两岸的杜鹃花,景色十分优美。

8. 弱水之与大明山四面环水并位于之神泉的赤水(红水河)旁边

弱水之与大明山四面环水。《大荒西经》说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此“弱水之”笔者认为是指环绕大明山四面的右江、红水河、以及大明山南麓地区的由赵江、江、香山河(东江)、西江等汇合而成的武鸣、大明山东麓的上林清水河等。上述四水正好将大明山环绕了一周,故曰“之”; 另外,发源于大明山的主要河流共有33条,大明山四处可谓都被水包围了。

所谓“弱水”传说说“弱水”是天下最弱的东西,连鹅毛都承受不起。其实古时,许多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古人认为是由于水羸弱而不能载,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现在的红水河水流湍急,不能载物,所谓“不胜鸿毛”,故曰“弱”也。

大明山位于之神泉的赤水(红水河)旁边据笔者考证,《山海经•大荒南经》中的“氾天之”指的就是现在的大明山:“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天之,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与叔之所也。”上古传说中所谓的“苍梧之野”在今广西东北、湖南南部与广东西北部,那里有一座大山即九嶷山,相传舜葬于此。赤水在《山海经》中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分界河流。按张国光先生考证,赤水的关系位置为发源于昆仑高原,东南流而归入南海的纵大川,其东有三苗国及舜葬之野,其西有厌火国,其滨海处,产有三珠树。从这些条件看来……古代赤水下游即为盘江[⑨],另外,《皇朝通志》记载说:“南盘江亦名……北盘江出其……联合总名红水河。”可见,红水河之名,显然是古代赤水之遗现在盘江的下游就是红水河。从地理分布来看,九嶷山确实在红水河的东部。由于《山海经》所述的是大荒之南,地域已确定在南方。翻开中国地形图不难发现,在中国的南方由西部流入南海的大河,又在苍梧之野的西面,只能是珠江。珠江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的南盘江,在贵州省望谟县蔗香村与北盘江汇合起至柳江流入珠江这一段,古称红水河。在苍梧之野的西面,红水河流经的是广西的都安、大化、马山、城、合山、来宾至象州等县,在这一带附近符合上述条件的大山只有一座,那就是在中的大明山,由此可证,《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记载的“氾天之”就是指广西的大明山。屹立桂中南最高峰的大明山就位于之神泉的赤水(红水河)旁边。由此可见大明山的神奇所在。

9.甘渊、日月出没之处与大明山上一天坪和二天坪南面的“甘栏大峡谷”

《大荒南经》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于甘渊。”。可见,甘渊为古代传说中的地名,为羲和给太阳洗澡的地方,也是日月出没之处。

《山海经.海内西经》给昆仑指出了重要的特征:“昆仑渊深三百。”意思是昆仑山的南面有一个三百的渊潭。“仞”这个古长度单位,《说文》说是8 尺;《广雅》说是7 尺; 《汉书》注引应劭说是5.6尺; 《小尔雅》说是4 尺。上古1 约为0.22;就按4尺,昆仑水深300仞,约合260

现在在大明山上一天坪和二天坪的南面有一个大峡谷——甘栏大峡谷。甘栏大峡谷海拔高度大约1200米,长约17公里,最宽处1200米,谷深600800,奇峰峭立,陡坡不少地方在80度以上,是大明山的第一大峡谷。从地理特征来看,可见这里的甘栏大峡谷就是神话中传说的甘渊,甘栏大峡谷就是古人给太阳洗澡的地方!

甘栏大峡谷的南面远远望去,确实可以看见一天坪和二天坪四四方方的地块。《海外南经》就说:昆仑“四方”。可见那里是个略具方形的高原盆地。当然,它的周边也许有高大的山峰;但“昆仑”主要不是指山,而是指那片四四方方的地块。大明山上的这些地理特征和古代描述昆仑山的形貌是吻合的。

10. 泛林方三百里与绵延三百多里的大明山

《山海经•海内北经》卷十二:“昆仑虚南所,有林方三百里”。何谓“林”, 郭璞的注解是“林木布衍也”。氾古训广训博,氾林即面积巨大的森林,当是指古大明山脚下的原始森林。而所谓“林方三百里”,这一点也与绵延三百多里的大明山十分相似。

11. 玉横维其西北之隅与大明山上的天然白玉带(玉槛

《山海经海内西经》和《淮南子.坠形训》指出昆仑山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是:“以玉为槛。”玉横维其西北之”。可见,昆仑山上有大量的玉来作现在大明山上确实也有“以玉为”、“玉横维之”等种种现象。在大明山上,从一二天坪往五天坪一带随处走走,你可以到处看见西北走向的一条条天然的白玉带与大明山的山体走向(西北走向东南)横着。山上天然白玉带最多的地方是在北回归线标志塔附近沟谷一带的小溪。小溪的整片河床都是白玉,就是石英矿脉,呈带状与大明山的山体走向(西北走向东南)横着分布,黑白相间,非常规则齐整,为小溪的河床划上了一道道美丽的花纹。石英矿脉所形成的银白色玉带奇观是大明山所独有。天然的白玉带古人更加相信大明山是有神灵依附在其山上,而对之顶礼膜拜。

12. 大明山上多奇兽

《山海经大荒南经卷十五记载 “氾天之”上多有:“有文离俞……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这段文献的意思是这里有花斑贝、离朱鸟、鹞鹰、老鹰、乌鸦、两头蛇、熊、罴、大象、老虎、豹子、狼、视肉怪兽。现代的大明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据调查,大明山现在共有野生脊椎动物53190208294种。其中就有熊、尖尾两头蛇、鹰雕、山鹰雕、蛇雕、凤头鹰、金钱豹[],实地事象印证了古籍的记载是正确的,大明山上多奇兽

大明山山上有如此众多的灵异的事象给人以无比遐想。而这些灵异的事象又与汉文文献记载的构成宇宙中心的建分布的都广之野和昆仑山的地理条件十分相似由此可见,是最初居住在中平原(包括北回归线经过的平果县、田东县,以及田阳县等)上大明山地区的西瓯骆越人,以现实中的大明山为原型,虚拟出颇富神秘色彩的建木都广之野, 建木都广之野的出现,又丰富了中国上古时代独具特色、瑰丽多姿的昆仑文化。



*作者简介:黄世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06)。

[①]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②]蒙文通:山海经写作时代及其产生的地域[A ]. 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 [C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p7678

[③]袁珂: 山海经写作的时地及篇目考[A ]. 中华文史论丛(第七辑) [C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④]侯伯鑫:《山海经》“建木”考[J]. 中国农史, 1996 (03).

[⑤]黄权生: 马桑树传说建木考[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 (04).

[⑥]吴维羲:试论古蜀人的神性思维与中央意识[J] .四川文物,2002,01 .

[⑦]吴泽顺: 论建木的神话原型[J]. 中国文学研究, 2006,(01).

[]李川:《山海经》神话记录系统性之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张国光:《山海经》西南之黑水即金沙江考——兼论赤水实指今之雅砻江与盘江[A],《山海经》新探[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邓学建: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调查[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3). 邓学建, 卢立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报告[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01). 邓学建, 卢立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资源调查研究[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03).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11-16
注册时间
2007-2-14
沙发
发表于 2009-9-25 14:49:00 |只看该作者
看不懂。这种论文有价值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听众

61

积分

新来贝侬

Rank: 1

最后登录
2009-9-26
注册时间
2009-9-26
板凳
发表于 2009-9-26 01:13:00 |只看该作者

原来论文可以这么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

听众

6492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5-9-2
注册时间
2008-11-12
地板
发表于 2009-9-26 04:39:00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1

听众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6-10-14
注册时间
2006-8-28
5#
发表于 2009-9-25 20:27:00 |只看该作者

《山海经》表面上虽说荒诞不经,但其中内容还是有一点现实影子的。

论文观点新颖,闻所未闻。这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热爱祖国,热爱壮族! 团结民主,自强自立! 坚强勇敢,尚文尚武! 沉稳求实,积极上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6#
发表于 2009-9-25 20:39:00 |只看该作者
俺也看不明白啊。55555………………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7#
发表于 2009-9-26 15:35:00 |只看该作者
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

听众

236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04-11-10
8#
发表于 2009-9-27 09:33:00 |只看该作者
看不懂。这种论文有价值吗?呵呵。

这篇论文的结论会对“上古时代的文化中心在哪里”这样一个问题引起新一轮论争。

上古时代的文化中心在哪里”这样一个问题引起新一轮论争。

因为,在先秦以至汉代人士的心目中,洛邑为天下之中,河洛之地即天下中土,即使到近现代,这样的传统认识还牢牢印记在国人心目中。当然,曾经有学者论证指出,在先秦两汉文献中,以“六经”与《史记》对中国上古文明的记载最权威。然而,“六经”与《史记》所反映的主要是中原地区古文明,对周边地区的文明状况实际重视不够,甚至有意贬低或删改。近八十多年来考古所见的区域文化与古已有之的儒家经典之外的其他先秦两汉文献,正可弥补不足。例如,就现有考古资料看,五帝时代的文化中心实际不在中原,而在海地区!

经过上文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南方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中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因而,由这个结论而引申出来的一个重要而有趣的问题就是:五帝时代的文化中心实际不在中原, 也不一定在海地区,而有可能是在南方地区。

由此可证,五帝时代的文化中心有可能就是在南方地区!

而当时南方的族群主要就是壮族的先民!!!

由此可证,五帝时代的文化中心有可能就是在南方地区!

而当时南方的族群主要就是壮族的先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1

主题

5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5-12-14
注册时间
2008-7-4
9#
发表于 2009-9-30 11:06:00 |只看该作者

不是很喜欢文化中心论

不过考据功夫和大胆假设值得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9-23 10:24 , Processed in 0.245240 second(s), 5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