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系列通讯:壮语流行音乐生存状态调查系列报道之——1、2、3
通讯(一):“壮语流行音乐第一人”饱受生计煎熬
中新社南宁七月二十九日电 题:“壮语流行音乐第一人”饱受生计煎熬
作者:方靖文
一度被广西乐坛誉为“壮语流行音乐第一人”的壮族青年歌手黎巍,二十九日向记者透露他将潜心创作的决心,已经沉寂三年没有新作品的他,不愿过多提及缘由,但其对记者公布的博客日记,里面充满了来自生计掣肘的沧桑。
黎魏曾经于二00六年在“壮族在线”网络上推出首张《黎巍.音陀螺》,因该专辑“是历史上首张以壮语音乐为主的专辑、首张壮族时尚音乐专辑和首张壮语音乐个人专辑”——这有着三个“史上首张”的音乐专辑,成就了黎巍“壮语流行音乐第一人”的地位。
黎巍说:“但自那之后,我已经有三年多没有新作品了,这几年都忙着规划一些东西,所以远离了创作。沉闷了三年,脑子里也留存了一些东西,所以决定重拾再来,但这一轮创作,将不再是写一首发表一首了,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过程,作品数量大概有五至六首那样。”对自己这三年是怎么走过来的,黎魏不愿谈及,只是向记者公开了他的博客,“兴许在那里能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一位背挎行囊的青年站在空旷海边插兜远眺,海水温柔地跳跃着,数只鸥鹭忽远忽近地悠然翱游……此情此景,观者心胸不由豁然舒朗——这就是黎巍的博客,画面静谧而空旷,基调深沉却处处侵透着空灵。
黎巍的文笔和情感细腻得有些女性化,并充斥着完美主义。出生于广西壮乡百色市德保县的他,从小深受壮民好歌善舞习俗的熏陶,在读书时代,他总能拿到学校组织的歌咏比赛的冠军,但由于家庭反对,黎巍只考取了重庆交通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
二00三年大学毕业后,黎巍在重庆某博物馆谋到了一份月薪八百元的计算机网管工作。工作之余,他参加了一个以挖掘和传承壮族文化为己任的民间音乐创作团队,以解自己对音乐的热恋之渴。二00四年底,黎巍在“壮族在线”网站推出首张由壮汉双语演绎而成的原创流行歌曲《壮家娃》,这首歌的歌词饱含壮锦、铜鼓、壮家姑娘和离乡的壮家娃等元素,曲调怀旧而煽情,迅速引起壮民的共鸣。翌年,《木棉舞曲》、《当代天保》、《蝶恋花》等十几首壮语流行新歌又滚珠般推出,并于二00六年藉其所成,终于铸就了号称“三个史上首张”的网络音乐专辑《黎巍.音陀螺》。在此作品影响下,包括《德保情歌》、《梦火塘》、《月亮》等众多优秀壮语流行歌曲呈“井喷式”竞相争鸣,并频频在海内外崭露头角。
虽然在网络“火”上一把,但黎巍并没有像其他歌星一样赚得盘盈钵满。相反,因为缺乏资金运作,而且壮语流行音乐又是新生事物,《黎巍.音陀螺》至今并未产生实际经济效益。而制作这部作品,黎巍几乎倾其所有。继那以后,为了拓宽生计渠道,也为了延续自己的音乐梦想,黎巍时常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演出,还投资设立了一间名为“缪斯”的录音棚,一边创作,一边为生计奔劳。
“熄灭工作室的灯,天边已经发白了,想想一会儿还得上班去,我来不及洗漱就钻进了被窝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便过起了白天为生计而奔波,晚上为理想而拼命的生活,日复一日……现实真的很残酷,我不得不用大段的时间远离那一切,去维持我的生计,去经营我的生活……”博客上三年日记的点点滴滴,记载了黎巍在音乐创作中的辛酸与无奈,他说:“拼命和时间赛跑,但生计和理想仍在不停地打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30 0:08:2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