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文字报刊考察团赴西藏考察
广西日报 2009-07-15 ■ 覃咏梅
为深入了解西藏自治区民族文字报刊和民族语言文化的推进和落实情况,7月2日至11日,广西民族报社、广西《三月三》杂志社一行15人组成广西民族文字报刊考察团赴西藏进行考察学习。 广西民族文字报刊考察团一踏入西藏境内,就被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所包围,在拉萨市区,所有的路标、牌匾、标语、宣传画等均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对照书写,让考察团里许多初次入藏的人员深深感受到了西藏对民族文字的重视。考察团应邀到西藏日报社参观,获赠《西藏日报》藏文版和藏文刊物《高原新农村》。《广西民族报》总编辑潘朝阳代表考察团感谢西藏日报社的热情接待,并回赠了壮族绣球和《广西民族报》壮文版以及《三月三》杂志壮文版,考察团还用壮汉两种语言即兴唱起了壮族山歌《又献哈达又送宝》,使双方交流达到了高潮。在随后几天,考察团还与西藏自治区文联、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和西藏电视台等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座谈,了解藏文文学刊物、藏语广播和藏语电视的编辑出版和编播情况,并深入藏区、牧区实地了解藏族人民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情况。 广西《三月三》杂志副总编辑覃祥周告诉记者:西藏的藏文报刊编辑出版发行、藏语文影视广播、双语教育和藏语文推行工作都做得很好,为广大的藏族同胞服务,在群众中威信很高,深受藏族同胞的拥护和欢迎,很值得广西学习和借鉴。 附: 一个壮族记者在西藏的日记
有人说:不到西藏,后悔一辈子。 又有人说:出国容易进藏难。 因为,到了西藏,才知道:什么叫世界屋脊,什么叫高原反应,什么叫蓝天白云,什么叫民族风情,什么叫五体投地…… 日前,本人作为一名壮族记者,随广西民族文字报刊考察团赴西藏进行考察学习。考察之余,以自己廉价的镜头,拍摄了整个的“神秘之旅”: 高原反映啥滋味儿? 去西藏之前,已有经历者介绍: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快步上楼,不能淋浴洗澡,不能高兴太早…… 出发前还到药店购买“红景天”泡服,以增强抗高原反应能力。 抵达拉萨,第一印象是阳光刺眼。原本不喜欢墨镜,到此也得戴了。否则,会灼伤眼睛。 到达宾馆,马上“出问题”了。所谓宾馆,其实就是一栋3层私人旅馆。旅行社就这么蒙人,说好住三星,她给你来个“准三星”,而且连电梯都没有。 登楼的时候,好笑的场面出现了——走在前头的,是单位里一位平时打气排球“很恶”的大男人,只见他两手别腰后,头耷拉很低,脸上表情痛苦,大口喘着粗气,一副老公公爬楼梯的摸样。 见大伙儿都没一个人笑他,我正感到奇怪,突然发现自己心脏“嘣嘣嘣”跳得飞快。我数了一下心率,平时每分钟60多次,现在竟然90多。 原来,大家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谁还笑得别人。 3层矮楼,没一个人能一口气上去,到2楼都得歇下喘气。 第一晚上,高原反应症状出现:头晕头痛,难以入睡。我数羊数了800多只,仍然睡不着,而平时在南宁,才数到8只羊就打呼噜了。 第一晚上,高原反应症状出现:头晕头痛,难以入睡。我数羊数了800多只,仍然睡不着,而平时在南宁,才数到8只羊就打呼噜了。头痛难眠,我干脆“以想代听”——想象那些喜欢的歌星和她们好听的歌。突然,我发现脑袋短路了——那个“穿一条20万元裤子”的男歌星,怎么想都想不起他叫什么名字。直到第二天问大伙儿,众人拾柴火焰高才猜到他叫孙楠。记不起孙楠不奇怪,奇怪的是连韩红都忘了——要知道,韩红的一首《家乡》曾让我对西藏日喀则无限神往,而到了西藏,竟然“脑袋一片空白”。 次日经过海拔5020米的山口时,终于理解到了西藏,必须“三忘”的含义:忘年龄,原本40岁的人,此时此地,走路蹒跚像60岁老人;忘身份,到了高原缺氧地,当领导者的别发号施令了,还是管住自己的呼吸要紧;忘工作,呼吸已经不正常,就暂时别记挂家里的工作吧。 几天后回到南宁,已安全驾驶10万公里的“老司机”,我驾车出可并行两车的大门,竟然“咔嚓”一下刮到柱子上。呵呵,进藏十天,老了十年。 布达拉宫有啥看? 不到布达拉宫,等于没到过拉萨。站在布达拉宫前留个影儿,那是多少人难圆的梦儿。 而到过布达拉宫之后,除了向人炫耀已经“到此一游”,还怎样细说呢? 我游览了布达拉宫,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黄金——仅仅其中一个灵塔,就耗用了3700多公斤黄金来打造。而整个布达拉宫耗用了多少黄金,本人没做考证。据导游说,一个布达拉宫,完全可以兑换成一个全新的上海市。 可惜,在宫殿里不允许拍照,口说无凭,信不信由你。 雅鲁藏布江怎么啦? 儿时曾熟唱这首歌曲:“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哎,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哟……” 当我站在雅鲁藏布江边的时候,不禁“大失所望”:时值夏日,雅鲁藏布江却给人一张温蜿舒缓的面孔,哪有奔腾澎湃气势? 原来,雅鲁藏布江之水来自雪山,与我们南方暴雨后山洪爆发有别。 后来到雅鲁藏布江的上游段,看到一些支流还有点汹涌澎湃的样子。或许,当年的歌曲创作者是在支流体验生活的。 藏族与壮族的“区别” 壮族人说“壮”与“藏”,经常有分不清的。也就是说,壮藏有缘。那么,彼此有“区别”吗? 在日喀则市,参观到班禅大师灵魂安息地的扎什伦布寺后,恰遇藏族同胞过节,满街尽是席地围坐的人群,人们大口喝酒,纵情放歌,尽显彪悍。让我们深有感受的是,藏族是一个外型强悍、内心诚实的民族。得知我们是来自广西的壮族,藏族同胞十分热情,用力拉住我们加入其中,递上香醇的青稞酒。本来我就高原反映严重,想一抿而过,不料他们越加越满,直到我喝下两大杯才罢手。 回想起我们壮族农村,也一样豪爽,也一样热情好客。但还有那么淳朴、那么风情浓郁吗? 我一直思索,却不下结论。 在西藏的几天里,途中不时看到虔诚的朝拜者,三步一叩拜,五体投地,十分惊讶,肃然起敬。还有那天葬台、水葬点,无不让人感受到新奇与神秘。 我们壮乡,壮锦绣球已成装饰物,山歌也快成了久远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