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文化产业中文化与经济互动分析

[复制链接]

38

主题

0

听众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7-4-17
注册时间
2004-1-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2-16 13:2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文化产业中文化与经济互动分析
                                    ——对广西文化厅所属文化产业的典型调查

   文化和经济是一个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进人21世纪,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文化本身作为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广义的文化产业一般涵盖文化艺术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文物)旅游业和体育业等门类,现仅根据对广西文化厅所属的几种文化产业类型(旅游文化——桂林乐满地等、历史文化——靖江王陵等、民间文化——靖西绣球等、节庆文化——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典型调查,对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文化与经济互动分析
   (一)旅游文化产业
   广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旅游资源丰富。在过去的5年里,广西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共接待海外游客512万人次,创汇 12.9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 2亿多人次,收入 800 多亿元;旅游收人和接待人数均比前5年翻了一番。2002年,广西全年共接待游客5023.26万人次,旅游收人230.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9%,占全区GDP的9.4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15%,旅游从业人员达140多万人,占全区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约为5.50%。以上数据表明,旅游业已经成为广西的一大支柱产业。
   1.旅游文化产业的直接经济较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据调查,桂林乐满地休闲世界自2000 年开业3年来,年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迅速增长,2002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占兴安县接待游客的60%,实现旅游总收人8000万元,占全县旅游总收人的71.89%,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9.51%,占全县GDP的比重为33.2%。乐满地已经成为兴安县旅游产业名副其实的龙头,不仅促进兴安县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向旅游大县的转型,而且提高了兴安县的知名度,在招商引资方面起到“名片”宜传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兴安县域经济的发展。
   据调查统计,近年来,乐满地旅游业增加值占兴安县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大约为10%,占兴安县GDP的比重约为3.34%,对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的贡献为0.27个百分点,贡献率为3.38%。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的贡献为0.8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0.00%。另外,旅游文化也是创汇的主要来源,2002年,乐满地接待入境游客约4万人,创汇约100万美元。
   2.旅游文化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对开发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拉动作用,带来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首先,旅游文化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就业成本低。旅游文化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据有关权威机构的测算,旅游业一人可带动相关产业5—7人就业。按此计算,乐满地现有员工1600 多名,则可带动相关产业就业人数约9000名,两者之和10600人,大约相当于整个兴安县人数的3%。
   其次,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进一步带动旅馆餐饮、交通运输、城建园林、房地产、文物、商业、金融、对外贸易、轻工纺织、邮电通信、环保等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据调查,自乐满地开业后,兴安县2星级酒店增加30家,全县现有五星级酒店1家,二星级酒店的40家,招待所17象,床位数3925间,2002年旅馆业实现总产出151万元,增加值23万元;餐饮业增加值4784万元,占全县第三产业比重为5.98%;完成客运量241万人,客运周转量7950.59万人公里,运送外地旅客27万人次。另据统计,乐满地的开业,兴安房地产投资从1999年的869万元上升到2000 年的1277万元.增长46.95%,乐满地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的大手笔——“锦绣漓江”是旅游文化产业的精品之作,作为阳朔县以“文化促旅游,旅游促经济”的一个重大项目,正处于建设和试运营之中。项目建成后,年接待游客可达200万人,为阳朔带来大量客源,使留宿客人成倍增加,将会给当地带来至少1亿元的税收收人,带动社会相关产业的发展。
可以看出,通过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突显特色文化内涵.这种“以文化提高旅游,以旅游拉动经济”的模式,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明显带动作用。

   (二)历史文化产业
   1.历史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广西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古人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水利工程、石刻、墓葬等古文物众多,经国务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颁发的重点文的保护单位就有140余处,这些文化遗产充分反映了广西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值得很好地开发。
   广西历史文化作为一项产业来开发和经营还是近几年的事,根据对桂林靖江王陵、兴安灵渠、梧州龙母太庙、昭平黄姚古镇等地的实地调研获得的有关数据,可以从—个层面对广西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有一个把握。
   1998至2002年这几个历史文化景点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迅速增长(灵渠2002年和龙母太庙1999年有所下降):其中,靖江王陵1998至2002年接待游客24万人次,旅游收人130万元;灵渠1998至2002年接待游客约34万人次,旅游收入573.08万元;龙母太庙1998至2002年接待游客71万人次,旅游收人930.5万元;黄姚古镇1999至2002年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旅游收人27.92万元。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历史文化产业的经济社会收益。
   (1)通过挖掘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并将其与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产生经济社会效益。
   靖江王陵地面建筑修复开放后,1987年至今,共举办各种专题展览10个(次),接待观众300多万人次,有28个国内外参观团分别从韩国、日本、广东、陕西等地专程来桂林旅游,除了游览山清水秀,最主要目的便是欣赏靖江王陵出土的明代瓷花瓶。这一现象充分地展示了历史文化旅的人文魅力和旅游魅力。
   黄姚古镇由于2000年香港电视剧《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的拍摄地,在港澳台、东南亚一带的热播后,知名度迅速提高,当年游客增长了近10倍(974.1%),由上年的5018人,增长到53900人。近几年来,旅游收人从2.64万元增加到21.53万元,增幅达474.3%.文化内涵的经济效益凸现。2003年1月,昭平县人民政府与广西桂能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将投巨资共同开发黄姚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一项目的实施,将会极大地改变目前黄姚镇的贫困落后面貌。
   (2)历史文化是一本活的历史教科书,其社会效益是无法计算的。
   在游览灵渠、靖江王陵、龙母太庙、黄姚古镇的过程中,游客会感受到古水利工程文化、明藩王文化、龙母文化和黄姚古镇特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历史文化知识。这些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文化遗产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见证,其世代相传的建筑、遗物也反映了特定的历史事件、经济状况和文化脉络,极具艺术欣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3)历史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招商引资方面起到“名片”宣传作用。
梧州龙母太庙通过将龙母文化与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吸引了大量的龙母信仰者前来寻根拜祖,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品位和知名度,据统计,自1987年开放以来,海内外观光游客达120万人.旅游总收人1221万元,已经成为梧州旅游业的龙头;另一方面加强了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招商引资工作也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据统什,2001年的龙母文化旅游节经贸洽谈会上共签订三资企业项目合同24个,总投资额4039万美元,签订内联项目15个,合同总额达1.71亿元。

   (三)民间文化产业
   广西是西部民族地区,民族特色文化得天独厚,民间艺术蕴涵着产业化开发的巨大潜力。 阳朔福利画扇、精西旧州绣球和临桂五通农民画就是颇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产业化开发的成功典型范例。从调查的情况看,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从阳朔福利画扇、靖西旧州绣球和临桂五通农民画的发展数据可以看到,民间文化产业确确实实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阳朔画扇现年产量360万把以上,年产值5500万元,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50多个国家和地区。靖西绣球产业也已成为主要产地旧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产量、产值逐年提高,2002年绣球产量19.5万只;创造产值185万元,约是1995年的2倍,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从1995年的12%提高到27.3%。五通农民画2002年的产值已达2000万元,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
   在阳朔的福利、靖西的旧州和临桂的五通,民间文化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和支柱。旧州农民生产经营绣球的收人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从1995年的10.50%上升到2002年的21.80%,临桂五通农民生产经营农民画的收人占农民人均纯收人的比重从1995年的13%急剧上升到2002年的40%。如今生产面扇、绣球和绘画的农民年平均收人都过万元,他们最先在当地盖起了楼房,一些生产大户年收人可达2万一5万元。
民间文化产业成为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在靖西旧州,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精通这门传统的手工艺活,村上70%的妇女都做绣球,整个村从事绣球生产的劳动力约占全村劳动力的40%。五通农民画投入的劳动力也从1995年的80人猛增到2002年的1500人,从事绘画业的农民几乎遍及每一个村寨。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民间文化产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多。例如旧州的绣球协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将绣球的制作技术和生产扩大到周边的乡村(镇),形成以旧州为龙头的绣铁生产队伍;阳朔福利镇画扇生产也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原材料的供应、初加工、制作、装裱、包装和销售等工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不仅提高了原材料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人,而且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四)节庆文化产业
   节庆活动作为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经济功能。广西的节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真正能做到达到文化内涵和经济内容很好结合,在国内外形成品牌效应,并在全国上百个大型节庆活动中脱颖而出的,当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自1999年举办以来,几年来的努力,民歌艺术节已成为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的成功典范。
   1.文化产业带来经贸硕果。当初举办民歌节的初衷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借文化舞台架起了广西与世界经贸交流的桥梁。连续四届民歌节的成功举办,民歌节已成为一项文化产业,增强了南宁的城市吸引力,为国内外客商提供了巨大商机和合作平台。据统计,四届民歌节.南宁市共签订合同577个,总投资240.58亿元,还签订了214.97亿元的商品成交合同,而且签约项目实施率平均高达70%,资金到位快,四年所签项目到位资金总额达百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成为南宁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民歌节不仅为南宁引进了巨额资金,也刺激需求,拉动消费.为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相关行业创造了更多的商机、创造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民歌节每年踏歌而来的游客将近20万人次,星级宾馆和社会旅馆的平均入住率各都在70%以上。仅2002年,全市节庆七天的旅游收人1.19亿元,比上年增长26.01%.过夜游客12.37万人,占游客总数的55%,宾馆、酒店人住率高,各大旅游景点游客量激增,旅游纪念品销量极好。民歌节给南宁市整个第三产业带来了秋天的硕果。
   2.民歌节树立文化品牌,打造南宁城市名片。民歌节不仅为南宁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通过其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效应,成功地打造了城市名片。提高了南宁的知名度和城市文化品味,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民歌可以说是广西文化的重要代表,民歌节就是用民歌经典荟萃的节庆活动来向世人展示广西的首府,让世界通过民歌认识南宁、了解南宁,如今民歌节已成为了南宁城市形象的代言人。
3.民歌节是文化产业化运作的成功典范。民歌节一次次的成功举办已在市场化运作方面积累了经验,给同类文化活动走产业化道路以很好的借鉴。民歌节开始由政府办节逐步过渡到商业运作办节,市场化运作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第一届通过有价票证的使用,尤其是开幕式赞助回赠、广告的方式,回收了几百万元资金。第二届加大了市场运作力度,通过协办赞助、冠名赞助、门票赞助等多种形式,得到了57家企业的赞助,筹措资金达2975万元。第三届的市场化运作路子进一步完善,通过文化品牌和产业品牌经营,经营总收入达3799万元。第四届,南宁市政府创新办节机制,在市场运作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建立了由政府主办、公司经营、社会参与,组委会领导下的部门责任制和公司经营责任制的全新工作体制,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办节成本大幅度降低,在工作量不减的情况下,工作人员比前一年减少了70%,有关的协调会减少了一半,各种文件减少了2/3,实际开支减少33%。民歌节在短短四年时间就达到这样的产业运作化水平和效果,已在国内同类的活动中居于领先地位。

                     二、存在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广西文化系统不同实体的产业化程度差异较大,发展呈不平衡状态,旅游文化、节庆文化的产业化已形成一定的品牌和规模效应,而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尚处于初创和培育阶段,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各级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文化已经是一门新兴的朝阳产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关注不够,没有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广西至今没有一个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二)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各级政府对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仍沿袭计划体制下的条块分割模式,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情况还普遍存在
   管理方式存在比较浓厚的行政指令计划色彩,制度化、规范化的经济、法律手段相对薄弱。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处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全将文化产业市场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三)尚未形成良性的文化资源市场配置方式
   发展文化产业的资金、信息、智力筹资源受行政关系、地域关系、专业划分的限制,各自为政,资源配置的效率太低。在投资体制方面,仍以政府投入银行贷款为主,财政拨款随意性大,不注重投资回报,投融资渠道单—,投人不足,文化产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薄弱。
   (四)文化产业的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低
   日前广西除了旅游文化和节庆文化的产业化具有较大规模,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能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外,大量的文化产业经营活动的组织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偏低,产业规模效益差,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文化产业人才不足也是制约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艺术创作人才,尤其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市场经营能力兼备的文化管理人才,而文化经纪人和文化中介组织发展滞后,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对策建议
   根据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文化产业的战略研究,抓紧制定广西文化产业中长期总体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规政策体系
   广西自治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力量对我区的文化资源和产业状况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提出总体发展思路,明确基本布局和发展重点,加快制定出台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完善有关文化产业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围绕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并未使文化单位成为真正市场独立实体,不利于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政府应在对文化行业进行科学界定和分类的基础上,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加大投入,给予重点保护和扶持;对大部分经营性文化单位,要坚决放开,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企业化运作。
   (三)优化和整合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政府应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人到支柱性产业和公益性事业上来,通过制定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鼓励和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格局。
   (四)打破行政、行业、地域及所有制等国全,加快产业规模扩张的步伐
   集团化、公司化是现阶段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根据广西的区情,应组建若干个文化产业集团或公司,如演出集团、民间艺术品经营公司、文化旅游公司、演出经纪人公司等,实施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扩张,形成规模优势,抢占文化产业的制高点。
   (五)要创造有利于人才脱倾而出的良好环境,发挥中介结构的作用
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价值评价机制、价值分配机制和选人用人机制,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中介服务机构,要鼓励各种经济形式、多种所有制参与文化中介市场,通过竞争提高文化市场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广西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周  毅 蒋于危
                                                                宾银燕 刘慧聪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4-27 13:06 , Processed in 0.128754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