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东部黑冠长臂猿发现过程揭秘
2006年11月14日19:20
记者 庞革平
全球极度濒危物种东部黑冠长臂猿重新在广西靖西县邦亮林区被发现(照片由香港嘉道理农场提供)
[核心提示]长臂猿是四大类人猿之一,与非洲的大猩猩、黑猩猩和印度尼西亚的红毛猩猩都是最接近人类的灵长类。东部黑冠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CN)列为全球极度濒危物种,被国际灵长类专家认为是全球25种最濒危灵长类之一。如今,在广西重新被发现,不仅改写了自上世纪50年代起被认为该物种在我国灭绝的历史,而且对研究人类的起源、行为模式和生物的多样性等具有重大的意义。
11月14日上午,广西区林业局在南宁举行新闻发布会郑重宣布,比国宝大熊猫数量还要少的东部黑冠长臂猿最近在广西靖西县壬庄乡的邦亮林区被重新发现。这一惊人消息,引起了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生物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东部黑冠长臂猿在广西靖西县邦亮林区被发现
长臂猿是四大类人猿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极度濒危物种,被国际灵长类专家认为是全球25种最濒危灵长类之一。
在这次考察发现之前,越南高平县是全球唯一已知仍分布有东部黑冠长臂猿种群的地方,约有30多只。加上这次考察发现的17只,目前全球已知的东部黑冠长臂猿总共也只有50只左右。这比国宝大熊猫以及广西特有的濒危动物白头叶猴的数量还要少!因此,这次考察发现,是全球自然保护和生物学界的一大喜讯,给全球濒危物种保护行动带来了新机遇。
那么,这些人类的朋友是怎样被发现的?最早听到东部黑冠长臂猿叫声的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周放教授和靖西县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谭武靖等人回想起当初的发现,依然兴奋不已。他们说,根据有关国际动物保护组织提供的中越边境有可能存在长臂猿的信息,从2002年起,香港嘉道理农场就开始在广西与越南接壤地区探寻长臂猿分布的可能性。今年4月,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与广西区林业局合作首次对邦亮林区进行了科学考察,初步认定该林区很适宜长臂猿生存,并有分布的可能性。今年5月,周放教授在谭武靖的陪同下,带队对该林区进行调查。5月4日早上6点多,他们在林区的高山上第一次听到了东部黑冠长臂猿的啼叫声。为了确保准确,5月9日至15日,他们再次深入林区考察,又两次听到了它们的啼叫声,并作了录音。他们将录音寄到北京给有关国际保护组织进行鉴定,被确认为是东部黑冠长臂猿的叫声。但是,由于仅有声音资料,没有录像资料,尚无法完全确认该林区就有东部黑冠长臂猿的存在。
为了揭开靖西邦亮林区是否存在东部黑冠长臂猿之谜,今年9月10日至15日,广西区林业局和香港嘉道理农场共同组织,包括海南霸王岭保护区、广西弄岗保护区、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在内的动植物专家组成的生物多样性考察队,又一次深入邦亮林区开展科学考察。
香港嘉道理农场是香港的一所非牟利机构,其宗旨是减缓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和推广永续理念。近年来,该机构一直致力于拯救世上最珍稀的猿类——海南长臂猿,并投入技术和财力帮助当地政府开展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建设管理。9月10日,该机构派出动物学博士陈辈乐带队正式进入该林区。9月11日早上6点多,天刚濛濛亮,他们就在监听点听到了东部黑冠长臂猿的叫声。根据叫声,他们跟踪寻找到了在果树上采摘果食的这些人类朋友,共有3群17只。在跟踪考察中,他们首次获得了东部黑冠长臂猿的照片和录像。
东部黑冠长臂猿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东部黑冠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极度濒危物种,被国际灵长类专家认为是全球25种最濒危灵长类之一。该物种的重新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行为模式和生物的多样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周放教授说,我国是长臂猿物种十分丰富的国家,长期以来,在长江以南的地区都有存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在1200多年前,唐代诗人李白在其名诗《下江陵》中,就对猿类的啼叫有过描述。在历史上,东部黑冠长臂猿曾广泛分布于越南北部湾至广西边境的热带地区。后来,由于猎捕和栖息环境的破坏,导致该物种急剧下降。自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再也没有见过东部黑冠长臂猿的较可靠报道。因此,被认为该物种在我国已经绝灭。这次东部黑冠长臂猿重现广西,表明靖西县邦亮林区的森林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当地群众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动物学博士陈辈乐介绍说,东部黑冠长臂猿是灵长类的一种,是人类的近亲。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就可以知道,它对人类的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其行为模式、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十分有利于解决人类的许多问题。比如,美国、英国科学家对黑猩猩进行研究时,发现其98%的基因与人类是一样的,这对研究人类的进化、对攻克人类某些疑难疾病都会有很大帮助。该物种的重新发现,对物种多样性保护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说,长臂猿的生态要求非常严格,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指标物种,可准确告诉我们一个森林的“健康情况”。另外,长臂猿主要以野果为食,对森林种子传播起到很大作用,这有利于生物链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生态平衡。第三,发现这个物种后,我国的长臂猿就达到了6种,与印度尼西亚一样成为长臂猿物种最丰富的国家,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长臂猿研究地位,十分有利于今后的科研工作。
建立跨国自然保护区势在必行
通过这次考察,专家们还发现靖西县邦亮林区属典型的喀斯特森林峰丛地貌,那里天然植被保存良好,森林茂密,除了有极度濒危物种东部黑冠长臂猿外,专家们还记录到了受国家重点保护的熊猴、黑熊、鬣(列)羚、巨松鼠,苏铁、蚬木、兜兰以及一些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目录的珍稀鸟类和两栖爬行动物的踪迹。这充分说明,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为了保护好邦亮林区这片重要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靖西县委、县政府和百色市委、市政府及时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把邦亮林区列为特别管护区,派专人对林区进行巡护,防止偷猎、盗伐和野外用火,在周边村屯开展保护野生动植物宣传活动等。
广西区林业局对保护好这片林区也十分重视,局领导亲自带队深入邦亮林区开展调查研究,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保护、开展综合科学考察、严禁挖山开路、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并且与越南林业部门共同商讨开展东部黑冠长臂猿跨国保护工作。
据陈辈乐博士介绍,靖西邦亮林区与越南崇兴林区是连成一片的,是中越两国东部黑冠长臂猿的共同家园。他说,我们在跟踪东部黑冠长臂猿时,发现它们有时也跑到越南的林区采食,但晚上又回到中国这边的林区休息。这表明,建立中越跨国自然保护区是势在必行。
广西区林业局副局长罗永魁说,现在有关部门提出要修建一条穿过邦亮林区的边防公路,这对这片珍贵的森林将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将会毁坏东部黑冠长臂猿赖以栖息的绿色家园。因此,希望有关部门积极配合,认真做好保护工作。据了解,邦亮一带的森林,是世界上少有的原生性较强的喀斯特石山季节雨林,也是我国仅存的少数几片这一类型的雨林之一。如果该林区被破坏了,我国东部黑冠长臂猿就再也没有生存空间了。因此,做好林区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相关连接:
长臂猿是四大类人猿之一。全球共有约12种长臂猿,只见于亚洲中、低海拔的热带森林。长臂猿极少下地,在树冠层活动,主要吃多汁野果。但是大面积的森林破坏和偷猎活动,使大部分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所以,保存良好的天然林对长臂猿的存活非常重要。
我国是长臂猿大国,共有6种长臂猿,分布在云南(白眉长臂猿、白掌长臂猿、白颊长臂猿、西部黑冠长臂猿)、广西(东部黑冠长臂猿)和海南(海南长臂猿)三个热带省份。
以往学者将云南、海南和广西以及越南的黑长臂猿列为一个种(黑长臂猿),但近年来科学界普遍认为应把红河两岸的黑长臂猿分成两个不同的种,即云南元江(红河)以西的西部黑冠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和红河以东的东部黑冠长臂猿(Nomascus nasutus)。
东部黑冠长臂猿曾广布于越南北部湾至我国广西边境的热带地区。根据访问群众和猎人收藏的皮张、骨头推断,科学家认为广西的龙州、大新、靖西和那坡边境四县曾有长臂猿出没。但从上世纪50年代起,该物种便被认为灭绝了。因为从那时起,就没有科学家亲眼在广西看过长臂猿。本次考察是全球首次获得我国东部黑冠长臂猿存活的影音记录。
越南从上世纪60年代起未发现东部黑冠长臂猿,科学界曾因此认为东部黑冠长臂猿已在地球消失,但科学家于2002年于越南高平县(Cao Bang)发现一个种群,约有30多头。这是在本考察之前全球已知唯一的种群。
东部黑冠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极度濒危物种,被国际灵长类专家认定是全球25种最濒危灵长类之一。
(人民网广西视窗南宁11月14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