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张介文:《透过地名看临高人在历史上的几个问题》,原文载《中国地名》1996年4月10日
地名是人们用其语言给予一个地方的称呼,并且通过文字的书写形式把它留传下来的。它的形成与发展除与当地民族居住的地理环境、地质、地貌、物产等有关外,还与当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信仰、心理状态等文化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它的分类既有自然景观的,也有人文景观的。自然景观的,又可分峒原、山川、形象、动物、植物……等地名;人文景观的,又可分行政区域、姓氏、职业、历史、功能.4.…等地名。所有各种各样的地名,都可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各个侧面。本文试图从海南残存的地名来探讨临高人在历史上的几个问题。
本文所说的临高人是泛指聚居在海南省北部(偏西)操临高方言的居民而言。操这种方言的居民,范围相当广阔,东起琼山市的龙塘镇,西至临高县的新盈港,南至澹州市的松涛水库,北止澄迈县花场港的沿海地带〔这是包括临高县全境和檐州市、澄迈县、海口市、琼山市大部分地区在内的一片辽阔的滨海平原〔人口约770万人、其中海口市约7万人,‘占海口市郊总人口的70%以上。
一、临高人是否海南化了的黎人
或许是由于他们的语言、习俗等与汉族不同的关系,对临高人的民族成份不仅是国内的专家有异议,如戴裔煊、梁钊韬等教授也怀疑他们不是汉族,而且国外的学者也不把他们与汉族等同看待。1937年德人史图博经过实地调查,在他撰写的《海南岛民族.志》中对临高语认为“它不可能是和泰、汉语的混合物”,对临高人认为是“海南化了的黎人”(均见广东民族研究所编译的《海南民族志))。临高人是不是“海南化了的黎人”呢?从语言资料来看,同在2686个临高语和壮语的比较中,相同的1544个,占57.4%,不同的1142个,占42.6%;同样2758个临高语和黎语的比较中,相同的570个,占21%,不同的1958个,占79%,可见临高语最接近壮语,而与黎语差别较大。语言与地名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名首先是以语言来称呼,然后通过文字的书写形式以留存下来的,所以从地名的分布来看,也可以看出民族之间的族属异同。如黎语“田”为“什”,而临高人叫“田”为“那”,因此两者生活居住区的地名,显然不同,如以黎区的保亭县为例,以“什”为冠首字的地名就有什东、什丙、什坡、什布、什票、什插、什立、什上、什玲(镇)、什冷〔杆),什秀、什过、什密、什要仟、什南驳、什通京、什示巴、什月利、什屈、什郑、什迎、什偷坡、什号、什叭、什春、什开、什玲河、什来水坡、什加公路等。而临高人地区,据我所知,以“那”为冠首字的地名就有那锌(山)、那姑(山)、那赛(山)、那细(山)、那细(都)、那细(泉)、那好(井)、那坊(井)、那大(镇)、那大(牙)、那历(村,下同)、那康、那存、那盆岭(即今之多文岭)、那南(桥)、那羊(岭)、那新坡、那板、那亦、那流(即今长流)、那林(今之新民)、那罗(即今之田罗)那毓、那甲、那拱、那邦等。从上述
这两者的地名看来,临高人不是“海南化了的黎人”,临高人从其以语言来命地名,可断定是与今之广东壮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广西壮语也叫“田”为“那”,据张声震主编的(广东壮语地名选集》(1988年12月汉文版),以“为冠首字的地名就有:那乙、那丁、那力、那T、那门、那干、那工、那大、那才、那么、那也、那马、那斗……等759个。这种关系,不是偶
然的。
二、临高人先民何时迁徙海南?
透过“美”字地名来看临高人的先民迁入海南岛时间问题。以“美”为冠首字的地名,也普遍存在于临高人的地区。如据州市有美扶、美龙、美里、美蔡(井)、美泉(井)、美塘;临高县有美珠、美良(镇)、美山(村)、美巢(即买愁)、美台(乡)、美台(村)、美夏(乡)、美夏(村)、美景、美敖;澄迈县有美玉(也有叫美儒,属老城镇)、美定(建国前名美鼎)、美郎(买榔谐音)、美万、美桃、美玉(金江镇)、美厚、美造、美合;海口市有美俗、美新、美德、美喜(即今琼华)、美李、美楠;琼山市有美辉、美峰、美赤坡(村)、美朗、美仁坡(乡)、美宁、美柳、美赦、美安(镇)、美城、美龙、美党(抒)、美玉、美岳、美城、美本。按“美”为临高话的汉译。原语音为“ma i4”,是母亲的意思。如“美夏(mai4hja2)是母亲的茅草;美台(mai4tia2)是母亲的山岭;美敖(mai2au4)是母亲的稻子……等等。这些地名都是打上“母亲”这一神圣的烙印。又如长流地区,凡以“美”为冠首字的地名,“美”又可读做“环”(beiz)。如“美新”也可读做“be产nau4为其冠首;“美德也可读
做“beiZdak4等等。这和该地区取女孩的名字都是可以用“杯”(bei“)字一样,如环一、环二、杯兰、坏桂……等等。这些标上“杯”字的地名,也是突出、了女性。总之,凡是以“美”或“杯”为冠首字的地名,反映了妇女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担负着经济生活的重任,从事采集工作,’也掌握了产品的保管、加工、分配大权、氏族一切多由妇女安排,时至今天,这种现象还残存在操临高话地区中,如秀英区的滨滚、滨涯等村,妇女担负重要的劳动,如犁、把田、拔秧、插秧等,而男人却在家担负抱小孩和煮饭等家务的轻微劳动。恩格斯说:“在一切蒙昧人中,在一切处于野蛮时代低级阶段、中级阶段、部分也处于高级阶段的野蛮人中,妇女不仅居于自由地位,而且居于受到尊敬的地位”(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4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正因为妇女在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所以才在与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地名上留下了大量的痕迹。这说明女性在临高人先民生活当中占着何等崇高的地位。由此看来,以“美(含“坏”)为冠首字的地名,它从侧面透露了临高人的先民至迟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即相当于中原地区殷周之际进入海南岛。这不仅是从残存的地名来探讨是这样,而且结合考古资料和依据历史的记载,也可以得到印证。第一,根据中山大学梁钊韬教授说,他于1951年参加中央访问团到海南来访问,他们曾在文昌县凤鸣村采集到80多件新石器中晚期遗物,其中包括有肩石斧、细型石斧、石奔(译音)、石凿等〔此外,1957年署假由广东省文化局和中山大学历史系组成的考古普查队(当时笔者也是其中之一员)到当时的崖县、通什、白沙、临高、檐县、乐东、东方等二十一个县市进行考古普查,也发现了原始文化遗址135处,这些遗址有磨光斧、石奔(译音)、石凿、石质和陶质网坠纺轮和大量陶器残片等新石器中、晚期文化遗物。这就是从考古资料来看也说明了至迟在殷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临高人的先民开始进入海南,特别是进入檐、临、琼、澄等地带。从遗物看来,当时的临高人先民是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同时又进行了以捕鱼、采集、狩猎为经济性的生活劳动。第二,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遣伏波将军路博德等平定南越后,在其地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檐耳九郡,其中的珠崖、檐耳是在海南岛上。这是海南岛最早出现的两个行政区域的地名。今“珠崖”之名,久已不传,而“婚耳”却演变为檐县,即今之澹州市。古籍上历来把古代的海南称为据耳。《山海经》早有记载:如“修耳之国,.一北海之诸中。……”按“澹(ddn单)”古通“瞻”,是耳大下垂之意。许慎(说文解字》:“赡,垂耳也,从耳,詹声。南方有婚耳国”。;静受玉裁注:“古抵作耽,一变为赡耳,再变则为澹
耳矣”(均见《说文解字》页59下)。结合“赡”字的解释,“离耳其意,是指南方的“檐耳”,“南檐耳”者是汉代所设置的檐耳郡的区域,也就是今之循县(即语州市)一带的地方。为什么当时又有南北语耳之分呢?因为当时处于殷周时代,仍属于新石器时代,是历史上逐步形成民族的阶段,“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那时由旧的氏族分化出来的新的部落联盟,它的出现,正如恩格斯所指“朝民族(NatiPn)形成跨出了第一步”。《山海经》上所记载的“离耳”(语耳),正是指从这种旧的氏族所分化出来的部落联盟。这个新的部落联盟,由于后来自然条件的变易,或其他原因的关系,迫使他们南迁或北徒,而仍然保持各自的语言、习俗和文化,形成了南北据耳之分。因此“离军’(据耳)在战国以前在海南已存在,并非战国末秦初才出现,这样看来,所述大约在殷周之际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临高人的先民已开始进入海南。
三、临高人先民的族属问题
上述以“美”为冠首字的地名,显示了临高人的先民在母系氏族社会(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殷周之际)已进入海南。这个时期他们正在处于由旧的氏族部落分化出来的部落联盟,从而开始形成民族,那末当时他们的部属是什么呢?这也可以从地名来做回答。上面已提到珠崖、修耳两郡地名,为西汉在海南最早开设的行政区域,而珠崖、檐耳这两郡地住的是什么人呢?据《史记.赵世家》说:“夫剪发文身、错壁左社,欧越之民也”。司马贞在《索隐》中说:“今珠崖、借耳谓之瓯人,是有瓯越”。可见,住在珠崖、檐耳的临高人先民,就是队人‘(即是指西甄,因为从地理位置来说,还有东甄)。这种说法与《逸周书》、《山海经》等古籍所记述,不谋而合。如《逸周书.王会解》:“..…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正南瓯、邓、柱国、损子、产里、百膜、九菌,请令以珠现、俄渭、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这里所述“瓯”处的方位及令其献贡品都是符合实际。又如<山海经.海内南经》说:“贩居海中”,其位置也与海南岛相吻合。此外,乍列各书的记载,也为“甄居海中”即居在澹耳、珠崖做了旁证:
1、《汉书.贾捐之传):“元封元年(前no年)立澹耳、珠崖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
2、(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珠崖、檐耳二郡在海洲上.二,.‘”。
3、(南洲异物志》引(水经注.温水》,《艺文类,聚》引(交趾异物志》等古籍中都有类似“檐耳、珠崖俱在海中的记载
4、宋王象之《真地纪胜》也载珠崖“郡在大海中,崖之边出真珠,故曰珠崖”。(《舆地纪胜》卷12峨广南西路.琼州》文选楼影宋抄本)。再者,从考古资料来看,也可说明甄(西欧)为高人的先民。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弄清甄(西)的分布,据古书的记载,西欧活动地区为南越以,九疑之南,西与骆越为邻,即指今广东西部、西部、广西东部和南部。而骆越的活动地区则在西欧西,即今广西南宁以西,越南北部。西欧和骆越活地区不同。在西欧活动地区内,普遍发现北流型铜,这种铜鼓是西欧人tlJ造和使用的。是西欧人代表的文化遗物。海南五公祠陈列的一个高65公分,径100公分的大铜鼓,而陵水县也收藏当地出土的面铜鼓,也都是这种北流型铜鼓。又临高的波莲文、昌江十月田等地也出土过这类北流型的铜鼓共4。至于海南临高等县发现的铜锅、铜锣、瓮棺葬,西欧地区也有发现。再回头从(逸周书)载甄向王朝进贡看来,欧作为族名的出现,大约相当于新器时代末期,也就是殷周之际,这和以“美”为字首字的地名分布相合,与临高人的先民在母系氏族会时期已活动在海南是一致的。临高人的先民—甄人(西甄)在殷周之际,虽进入海南,但是大量迁徒海南应在秦欧战争之后,屯淮南子.人间训》和《史记.主父堰传》等书的记载,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为了统一岭南,发动了秦甄战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2。)秦军乘胜南下,统一岭南,即是历史上所谓“略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其中桂林郡,就秦征服西欧后所建。奏统一岭南后,采取移民实边开发岭南的政策,把原来南下的五十万大军,除战之外,全部留在岭南,“适戌以备之”,并批准官员请求,征调1.5万名末婚的女青年前来岭南,“以士卒衣补”(心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使驻军安心居下来,同时,强迫大量中原居民迁徒岭南,“与杂处”,因此在这个时候,西甄人也被迫南迁,南海南,临高人中至今还残存秦俗,就说明了这一。如解放前使用的铜钱,犹用六数,以六文为一,六十文为一两,六百文为一贯。又田禾以六把为担,十二把为一担,皆用六数。这都是秦朝的旧,正如《秦泉通志》所述:“习礼义之教育,有华之风,性淳俗朴,犹用古数”。这些史料,都说明西欧人与汉人在秦时一起南迁进入海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