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南粤孤客在 2003/06/16 05:57pm 编辑]
真是难以看到,有哪位汉族网友到这个少数民族网站来讨论问题时,能够真正地把汉语及其文化当成是中国人的共同文化来讨论和反思的。他们在内心里是把汉语文化当成是汉族的私家财产,于是就难免有不容他人啄食的狭隘心理。学习活动的实质是批判地吸收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和模仿。汉族网友们强烈需要我们少数民族同胞学习汉语文化(最终是汉化),又不能容忍我们对汉语文化进行批判性地吸收。他们这种矛盾做法的客观效果是,只想别人做奴才,做应声虫,不想别人有自主的发展权利。于是,面对其他民族,他们没有自信与别人共同来探讨自己民族文化的缺陷,反而是十分买力地宣传汉语及其汉文化的种种被主观夸张了的优秀。不管你怎么宣扬,不客气地说,在事实上,到“僚人家园”来讨论问题的众多汉族同胞,除了个别的以外,整体上,他们对汉语的掌握水准,比我们僚人同胞差得很远。这对于牢固大家热爱汉语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大家的认知水平和思辨能力,确实是很严重的问题。要想找到相关的能平心静气地讨论汉语文化的文章,只好到其他网站去转帖。以下是其中的一篇,如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将多些转帖。
谈谈汉语及其文字(下)
释仁哲 著
▲ 汉字的书写形式及其演变
▲ 汉字的形体构造
▲ 汉字的优点
▲ 汉字和字母
▲ 英语的全球性扩张
▲ 萨丕尔-沃夫假说及其生理基础
▲ 汉语的早熟性和直观印象
▲ 语言应用的三个领域、不同语言在不同领域的对应、语言的像素类比
▲ 汉字的方言性、方言性的表现以及为什么是方言性
(四)语言应用领域、像素类比及其汉语的方言性
汉语不管是作为意识的记号、存储的媒介,还是作为思想表达的工具和手段,如果不改变其精神意旨的方向,不变换它思想语用的策略,不替换它生物位格的定势,那他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这种悲惨是指,仅在汉文化的生活圈子内才是无可非议的大语种,而在世界文化传播的大范围内,顶多只能算是少数民族语言,也就是说汉语在世界语中有方言的性质。汉语仅能满足自产自销自用,既不关联其它,也不旁及异类。如果是这样,那么它的语言优势就无法凸现出来,优越性也得不到证明。事实上,一种语言所携带的该语言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覆盖的程度是该语言优化和强势的证明。这种强势力也拥有势能,它可以带着该语言的文化流入弱势的文化中,从而削弱或灭亡弱势的文化。
语言应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领域,这就是:一、日常生活的领域,二、科学文化的领域,三、哲学文化的领域。这些不同领域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世界。第一个领域是最基本的、具有原始自明性的世界,其语言和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直接相关;第二个领域,是建立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的,但它不是自明的,其语言作为一个整体和诸如科学行为之类有关;第三个领域,也即哲学文化的层面,处于最上层。它的语言高度抽象,艰深晦涩,以间接的方式同政治行为和伦理行为相联系。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语言的第一领域大抵属于生物学的本能范畴,第二领域属于自然理性范畴,第三领域涉及到宗教神学的价值范畴。就汉语的旨趣和携带的信息而言,可以看出其与第一领域是水乳交融的,而与第二领域的联系就不那么牢靠,虽然汉语和科学也有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更多的是间接的、旁敲侧击的。至于说汉语和第三领域的联系,那可以说是十分脆弱的,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联系。中国人的智慧似乎从来也没有关注过这一领域的理论建设,虽然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诸子百家等学说,但是严格的说,这些与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毋宁称其为“伪哲学”。
那么中西语言关于这三个领域(世界)的相互转译情况又如何呢?由于第一领域只是日常生活的基本事件,因此中西语言完全可以对应,完全可以实现全息的对称;在科学专业的领域中,汉语完全照抄照用西方的概念和术语所以并不存在转译的问题,仅存在模仿和效法的问题;而在哲学文化的价值领域,不仅仅是内容差异和语码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有和无对立,实和虚的极大反差。因此可以说存在着不可转译是其根本的特征。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语句是现实的图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可以说成,语言是世界的图像。语言,不仅仅反映着世界,也反映着语言使用者的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必须要经过语言这一工具和手段,当然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整体而言,一种语言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的准确、精细、缜密的程度不同。一般的,词汇量越大的语言对世界的分析整理程度就越高,在表达的时候,可资利用的手段也越多;其二,从局部说来,不同语言对不同的范围、领域、对象表现的热情和兴趣也不同。一般说来,对于一个民族越重要的东西,划分的就越详细。因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的词汇量一般反映的是语言的使用者对世界切割的精细程度,而词语分布或词汇比例反映的是使用者对世界某一局部切割的细密程度。比如有的语言在日常感官世界分布的多,有的在科学文化世界分布的多,有的在宗教精神世界分布的多,有的在现实世俗世界分布的多,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对世界理解和把握的程度是绝对不同的。
语言的这一特性完全可以用计算机的图像像素来进行类比。计算机的图像是由一个个像素组成的,像素越多越微小,所表现的图像也就越清晰、越逼真。反之就越粗糙、越模糊。如果世界就是这个图像的话,那么语言的词汇就是像素;表现世界的精细程度,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和词汇的细微程度息息相关。
(五) 汉字和字母
萨丕尔-沃夫假说认为:语言的结构能够决定操作该语言的人的思维方法。“斯蒂芬假说”更是直接的挑明,世界的一切,包括其滋味、色彩和特质都包含在文字的原始形态中。世界的现有形态完全可以在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原始形式中去寻得它的一切根据和理由,即它会如此发展的潜因。因此,也可以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中西方社会的差异和奥秘就蕴藏在汉字和字母这两个基本要素和构件之中。中西方在历史、宗教、文化和哲学中呈现的迥然不同的面貌,正是决定于汉字和字母的本质差别中,事实上,是字母创造了西方世界的一切,甚至造就了今天世界的面貌,因为真实的情况是,字母创造了上帝和西方的宗教,而宗教则成就了西方的哲学和宗教,进而演绎出逻辑、科学和经济。所以,无论怎样推崇字母的对西方的影响都不为过,这些强大的创造力都源于字母的基本模型。
汉字是重形会意的文字,我们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采取的是以形代形、以形指形的策略,即用非常复杂的符号去表达或指代原本就很复杂的客观实在的原始方法。这种方法没有生产性,更没有构造性,它更注重“看”,而忽略了“听”的环节,导致这些象形的符号之间很少或者没有什么逻辑的关联。每一个汉字都自成体系,每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传说,这就注定了必定要用数量庞大、形象繁杂的符号来解释万物,而且在历史长河中不是进化,而是反进化。
西方人造字的思维和我们不同,他们重声而忽形,采取的是声音的策略,也即用声音而不是形象去表达和指代世界的自然事件。这种方法在时间上是经济和节约的,因为音识别的速度要比形识别的速度迅速得多。英语的26个字母,其排列组合都有相应的读音规律可循,而汉字的形象和发音从视觉上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就是在认字的时候必须要解决音、形、义的三大任务;并且无论在字和字之间,还是字和其指代的事物之间缺乏一种有机的联系,也就是说它可以实现一一对应的映射,但是很少反映集合内元素的映射。
接下来说明文字的书写和对思维的影响。就我本人的体会来说,用英文写作像是在验算公式,而用汉语写作则像是在描绘图画。书写汉字的时候,实际上设立了虚拟的中心,然后以这个中心运动和萦绕,它没有前后序列,也没有固定的线性规划。这种书写是繁杂的,也是费神的。更甚的是,汉字的缠绕也暗示了国人思维的断裂、局限和滞后。而西文的书写正好和汉字相反,并由此奠定了西方思维的“透视法则”,而没有透视法则,西方文明的一切辉煌都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形式来考察汉字和字母对人思维的影响。现代科学证明,人类的两只眼睛是由四个半只眼组成的,每一边的视域各有两个,左半边由右脑支配,右半边由左脑支配。从功用看,左边的半眼是瞬时的把握世界,而右边的半眼是历时的分析世界。所以可以看出,人类阅读的文字体系是左向还是右向,主要取决于人类原始意识认为文字的形状和顺序哪个更重要。进一步说,如果形象压倒了顺序的分析,那我们就使用右上始、竖排,如果顺序的分析更重要,那么就使用左上始、横排。阅读汉字的时候,在空间上是在某一局部耽搁不动,时间上则是退缩式;西文字母的排列方式,不仅有利于阅读的加快,也有利于思维速度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透视法则”,可以使将任何事物反映在西文使用者的头脑中,并赋予适当的位置和比例,它可以将事物紧密的联系起来,因此可以说,这也是所谓“理性”的心理动力。因此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象形的汉字有碍于思维的发育和发展,它形式的繁杂、内部的混乱和视觉的环绕给思维的设置是一种阻碍、滞后和钝挫。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验:在学生时代,很少有文科和理科学习得都很好的人,这就是一个小小的验证吧!大的方面说,汉文化永远创造不出西方式的音乐戏剧哲学,乃至麦当劳和好莱坞电影这样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