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楼主: zzhc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田阳不是壮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复制链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21#
发表于 2009-4-8 10:33:00 |只看该作者
河池、百色、柳州等更有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22#
发表于 2009-4-8 10:46:00 |只看该作者

壮锦:据传约起源于宋代。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作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盖,增加织物厚度。其色彩对比强烈,纹样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用于制做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主要产地分布于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

     壮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也非常悠久。据说,早在汉代,当地就已经产生了"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充分利用植物的纤维,织制出葛布,络布作为衣料。据《广东新语》转引当时记载说,这种布料,“细者宜暑,柔熟者御寒”。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艺。 唐代,据《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说:当时壮族人民所织出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班布,都洛布、麻布、#布、丝布,食单等九种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但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这一时期,壮族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除普通的布帛以外,还出现了丝、麻、丝棉交织的锦。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壮锦。北宋元丰年间,吕大防在四川设蜀锦院,织锦四种之中,即有广西锦(即壮锦),为上贡的锦帛之一,可见壮锦之名贵。据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记载,壮锦当时出产于广西左右江,称为"羰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23#
发表于 2009-4-8 10:49:00 |只看该作者
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其中广西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北部方言的地区,以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正调、平调、卜牙调、毛茶调、骂板、恨板、哭调、哀调等,部分角色有特定唱腔,剧目有《卜牙》、《文龙与肖尼》、《刘二打番鬼》等;广西南路壮剧包括壮族提线木偶戏和马隘壮戏,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地区,以清胡、厚胡、小三弦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平板、叹调、采花、喜调、快喜调、高腔、哭调、寒调、诗调等,行腔时采用帮腔形式,剧目有《宝葫芦》、《百鸟衣》等;壮族师公戏脱胎于壮族民间师公教的祭祀娱神歌舞,流传于广西河池、柳州、百色等地,表演初时着红衣戴木面具,后改为化装着戏服,以蜂鼓、锣、钹和无膜笛伴奏,剧目有《莫一大王》、《白马姑娘》等;流行于云南的富宁壮剧及广南壮剧受汉族地方戏曲影响较大,另有特点。
      壮族有七种传统戏剧:流行于靖西、德保的德靖木偶剧,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的马隘壮剧,流传于田林、凌云、乐业、百色等桂西一带的田林壮剧,流传于隆林的隆林壮剧,流传于文山富宁县的富宁壮剧和广南壮剧,流传于武鸣、河池、宜山、来宾、贵县等地的师公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24#
发表于 2009-4-8 10:56:00 |只看该作者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 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

  壮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欢、西、加、比、论等五种。在壮族地区,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包括叙事用的平调、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等等。据粗略统计,各地不同调子加起来达1000种以上。这些山歌调虽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山歌调的演唱方法,有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都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其中以富宁皈朝山歌调、靖西马隘及汉隆山歌调、田阳古眉山歌调、马山山歌调、环江山歌调等尤为著名。山歌旋律与歌词相结合,能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除了单声部壮歌,还有双声部和三声部壮歌。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面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壮族多声部山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100多种。在广西境内的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六个地区30多个县,就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壮族多声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艺术形式上比较成熟和完美,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种形态,被视为壮族民间音乐史上突起的高峰。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25#
发表于 2009-4-8 14:43:00 |只看该作者

赞同楼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听众

263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09-8-3
注册时间
2009-3-22
26#
发表于 2009-4-8 14:50:00 |只看该作者

壮民族文化的发源地绝对是在泰国湄南河流域。

农耕条件优越的泰国湄南河流域才能蕴育壮民族文化!


该用户用严重歪曲、刻意捏造等的手法来发表混淆、污蔑、侮辱等言论,并蓄意挑拨各民族间的矛盾,鉴于其无赖行径所透露出来的阴暗心理和人格缺陷,导致许多用户的反感,涉及蓄意破坏论坛秩序,因此取消其发言权限。——管理员 2009.04.25 01: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27#
发表于 2009-4-8 14:54:00 |只看该作者

回楼上

这不符合壮民族的科学发展规律,是由北向南迁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1

主题

5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5-12-14
注册时间
2008-7-4
28#
发表于 2009-4-8 12:19: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称最在2009-4-3 18:00:05的发言:

感觉家园以前很和谐的,

后来,有人骂自己贝侬连什么“疯狗”之类的都骂出来了,好象自己很有文采

这里不应有地域歧视(观念),互相攻击,都是僚人

为何以前老前辈都能理性讨论?

QUOTE:
————————————
QUOTE:
同意,大家都应该理性地去讨论问题,请慎用词和语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1

主题

5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5-12-14
注册时间
2008-7-4
29#
发表于 2009-4-8 12:14:00 |只看该作者

“田阳绝对不是壮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建议标题加个“唯一”

文化本来就没有一个产生的“原点”

因此也不排除田阳也是壮民族文化发源地之一对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8 12:15:4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30#
发表于 2009-4-12 21:08: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僚园春梦在2009-4-8 14:50:50的发言:

壮民族文化的发源地绝对是在泰国湄南河流域。

农耕条件优越的泰国湄南河流域才能蕴育壮民族文化!

滥用“绝对”两字!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31#
发表于 2009-4-16 13:59:00 |只看该作者
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而夸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听众

296

积分

石精灵

Rank: 3Rank: 3Rank: 3

最后登录
2012-7-6
注册时间
2009-5-11
32#
发表于 2009-5-13 21:02:00 |只看该作者
从广域来说,红水河,左右江,红河流域绝对是僚人繁衍生息的地方,往四处散的开源地,在中国竟然是最后回缩回来固守最后的家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33#
发表于 2009-6-4 09:22:00 |只看该作者
稻作文化 中国的古书记载中指出了壮族人的祖先西瓯、骆越是水稻种植的最早发明者。现在在壮族各地,都可以找到野生稻种。广西各地出土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人类遗址,都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稻种化石。壮族稻作文化发达,体现在地名上的稻作文化最为著名。广西、广东、云南以及东南亚的“那/纳”(水田)“板/潘/版/阪”(村寨)“布”(泉水)“南”(水、河流)“岜/巴”(石山)“罗/录/骆”(山谷)等字的齐头式地名,都是古代壮族稻作文化发达的见证,现代壮学研究已经就壮族的稻作文化作出许多探讨和论证,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那”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34#
发表于 2009-6-4 09:23:00 |只看该作者
歌圩文化 歌圩是壮族诗性性格的最佳体现。传统的壮族人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都要与歌打交道。壮族的歌,与其说是歌,还不如说是诗,因为那种随口就唱的歌词,都是没有经过什么准备的,却是句句压韵,歌词含义丰富,这些都是壮家人在生产劳动中不断锤炼出来的诗性体现。壮族的歌,大都是多声部的民歌,一人不成歌,要两人或多人一起来咏唱,“大二度”和声,是壮族人的发明,这种难度最大的多声部,曾经时使西方音乐学界感到吃惊,他们认为不科学的和声却被壮族人用嘹亮的歌声来演绎出来,这也打破了西方人历来的“中国没有多声部音乐”的偏见。刘三姐正是壮族歌圩文化的一种产物,全世界只有壮族人把对“歌仙”的崇拜放在自己的信仰中,这种信仰加风俗,使得壮族人聚居的广西成为远近闻名的“诗乡歌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35#
发表于 2009-6-4 09:39:00 |只看该作者
铜鼓文化 壮乡是全世界出土铜鼓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地方。古代,壮族地区生产铜,为铸造铜鼓创造了良好条件。岭南地区最早发明和使用铜鼓的是被称为“骆越”、“俚僚”的壮族先民。从乐器、艺术品到“都佬”(壮语:首领)权利的象征,铜鼓文化已经称为古代壮族最为灿烂的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36#
发表于 2009-6-4 09:52:00 |只看该作者
岜莱文化 岜莱,是壮语“有斑纹的山”的意思,汉语翻译成“花山壁画”。分布于南部壮族的中心分布区之一的宁明明江两岸和龙州、崇左、扶绥等县的左江两岸石灰岩峭壁上的这些惊人艺术创作,是古代壮族人创造的一个迷。这些延绵几百里的山崖峭壁上,密密麻麻地绘着出自古代壮族人手笔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几何图形、仪式等图象。画面距离河面一般都有10多20米,最低处也有5、6米,最高达40多米。绘画的年代上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陆续创作到700多年前的元代,记录了古代壮族人的人生。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解释壮族先民是如何在这样的悬崖峭壁上进行创作的,这个迷期待着我们去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37#
发表于 2009-6-4 10:20:00 |只看该作者
杆栏文化 壮族的杆栏建筑与北京的四合院、广东的客家土楼、陕北的窑洞、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五大古代建筑遗产,这种适应岭南地区潮湿炎热、毒蛇猛兽横行的建筑,后来传遍云南与东南亚各国,发展出了很多不同类型。广西的西南、西北壮族地区,仍然广泛分布着全楼居、半楼居的杆栏建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38#
发表于 2009-6-4 10:38:00 |只看该作者
壮医文化 壮医是壮民族独特的医学。《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谓:“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盛处也,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这是汉族中医经典著作关于针刺疗法来源的直接记载。壮族是针灸的最早发明者之一,这是壮族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壮医认为人体的大多数疾病,主要是因正气虚而受的痧、瘴、蛊、毒、风、湿等有形无形之毒的侵犯,致使天、地、人三气同步失调,或人体三道两路运行不畅,功能失调。故在治疗上十分强调祛毒或解毒,既重视内治,更重视外治。用药比较简便,贵在精专,组方一般不超过五味。补虚则多配以血肉有情之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39#
发表于 2009-6-4 10:42:00 |只看该作者
壮剧文化 壮剧艺术其实可以说是壮族歌圩文化的延伸。虽然是受汉族戏剧的影响而最终形成的,但是最有特色的是壮族戏剧语言的韵律,都是壮族歌圩诗歌的升华。壮剧按地域不同,可以分为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师公戏、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主题

0

听众

9549

积分

九头龙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9-8-30
注册时间
2009-5-10
40#
发表于 2009-6-7 12:18:00 |只看该作者
"布依族,壮族,布侬族共同论坛-僚人家园"!

布依族,壮族,岱侬族共同论坛--僚人家园(http://www.rauz.net.cn/bbs) 我的博客: 僚人'Blog [url=http://rauz.iblogger.org]http://rauz.iblogger.or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15 02:04 , Processed in 0.146337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