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整合广西?
——“东盟热”中的冷思考(中篇)
新华网广西频道 2003年12月11日 16:25:52 稿件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新华网广西频道12月11日电(记者杜 新)当今中国,全新的合纵连横使得区域经济在整合中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事实上,在CEPA与CAFTA交叉冲击下,
我们已经不得不面对区域经济资源与优势的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的问题。或者被动的被整合,或者主动的参与整合;或者在麻木中被历史遗弃,或者在昂扬的崛起中获得新生!
他山之石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让我们从他人的失败经验中矫正我们的方向。
这是一段关于海南特区“大而不强”的史话:
中国沿海五大经济特区中,海南省的陆地面积是其他四个特区的数倍,并且是全国最大的海洋省,资源富有、条件优越。然而特区建设十多年,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四个特区。公认的原因,就是海南一再错过最佳战略机遇期。
海南特区创办初期,因一个“全国最大”而魅力四射,不仅短短几年吸引岛外资金400多亿,而且“十万人才过海峡”,势头喜人。但是特区政府缺乏正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大笔资金涌向房地产开发,过渡投机形成“经济泡沫”,海南的资源优势没有及时变成经济优势。此为一误。
特区政策、尤其是一些其他特区所没有的特殊政策,本应为海南提供后来居上的政策优势和体制优势,但是思想解放的不到位,使得这些优势并没有能在最佳机遇期充分发挥。其典型的洋浦经济开发区,是国内最早提出让外商成片开发的地区,由于陷入“爱国”与“卖国”之争,外资望而却步,自身也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半拉子工程”。此为再误。
海南所辖占全国海域面积2/3的南海,最大的资源优势是海洋。加快开发南海,本应成为重中之重,但是海南的海洋开发文章迟迟没能破题,更谈不上成为海洋经济强省。如此再延误,海南的海洋经济实力,都无法再与广东、山东、福建等其他7个海洋大省相比。
今天的海南已经汲取教训,奋发而上。但是,毕竟已失先发优势,只余后发优势。
温故而知新。广西,面对空前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当如何汲取教训?
另类思维
忠言逆耳。另类思维,往往因为它是反传统而已。
让我们尝试着听一听另一种声音: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就“泛珠三角”构架强调:广东省要加强与邻省的合作。
他提出,珠三角经济圈要能拉动广东周边地区的发展,把经济活力扩散到广西、湖南、江西一带,甚至可以扩展到贵州、云南等地。
为此,梁桂全讲了这样一个小插曲:
“我参与过南宁、北海发展规划的制定,考察过广西。我知道广西的经济流向一直以来就不愿向广东走,一直想扮演西南数省重要出海通道的角色。我一直向广西建议,你不能太一厢情愿了,人流、物流、商流这些经济流向,都有个自身走势问题,不是你想让它朝哪儿走它就朝哪儿走的。特别是当国际商业网络编织起来的时候,整个大西南都是要往东走的,就是因为这一大片区域的国际商业网络的中枢在香港。广东为什么发展快?就是香港的国际商业网络拉动的结果。而广西经济之所以在相当一个时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也与此有关。”
梁桂全举例说:“我最近去广西,发现一个变化,西南经济继续往东走的势头是在增强而不是减弱。你只要站到南宁到北海的高速公路看看车流就知道了,这条高速公路上没有什么车,而到广东的国道车流却越来越密集。这就说明香港的地位还是很强的。”
梁桂全最终要证明的是广东发展的战略取向。他说:
“所以,香港的地位摆在那里,需要构筑一个新的区域关系,一方面让香港的经济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由此把广东的对外拓展区域扩展到整个长江以南地区——广东要跟相邻的省份加强区域合作。”
梁桂全最后说:不能再站在广东看广东。原来那种“我发展我的你发展你的,你不发展我更高兴”的思路不行了,现在是“你发展我发展,大家更好发展;你发展我不发展,大家都难以发展”。因此为以后广东的经济发展拓展出更广阔的区域空间,积极开展区域合作,是必须马上要做的。
谁整合谁?
梁桂全的见解已经不再局限于广东的自身发展、或者简单的邻省的经济关系。深入思考,这已经属于发展理念的范畴:
穷者越穷、富的越富,这种“马太效应”的一种异端常常在经济滞后地区凸现:越是落后、越加呵护资源优势;资源优势越是明显、越是叹息无力开发;越是发展不起来、越是惟恐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殖民地”。于是最终对经济融和的排他性越强。
如斯,在大整合、大融和时代,惟恐乃至拒绝整合势成必然。
事实上,在CEPA与CAFTA交叉冲击下,我们已经不得不面对区域经济资源与优势的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的问题。或者被动的被整合,或者主动的参与整合;或者在麻木中被历史遗弃,或者在昂扬的崛起中获得新生。
首先,当今中国,区域经济在整合中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中国的京津、苏沪杭、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落开始了一轮全新的合纵连横,以建立超级都市圈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 “三驾马车”共同拉动中国经济起飞的态势正在形成。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验表明,大都市在区际乃至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957年,法国学者戈特曼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概念,此后大都市圈便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能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实际上是大城市、大城市群。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城市才有产业的积聚,只有城市才有国际竞争需要的产业基础设施和人才资源。
有专家称,尤其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同以香港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并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龙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GDP增长的50%以上将出在这两个地区。
且看长江三角洲,这一区域正在逐步形成经济一体化,各地自觉进行各自资源的整合和调配,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定位和分工。截至目前,长江三角洲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0%,年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0%。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有400多家在这里落户,合同利用外资总值已超过1500亿美元。有专家预计,未来十年内,将会有十万个外商投资项目在这里开花结果。
再看珠三角,同样成绩斐然。它的电子、医药、建材的产值已居全国之首,纺织业居全国第二,彩电产量占全国1/2,家用电冰箱产量占1/3,家用洗衣机产量占1/7,原油和天然气约占1/10,对广东经济贡献率达85%,出口达90%,并以占全国0.43%的土地和1.8%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8%的国内生产总值。
其次,CEPA激发了泛珠三角全新的经济扩张活力。
——泛珠三角随着经济合作的紧密,激活了它的强烈的外扩冲动,需要寻找新资源、新市场,需要扩展腹地。从泛珠三角产业成长的特性来说,其庞大的外向型加工业,为了保持外销产品的竞争力,需要有大量的原材料、人力资源和能源,只有在充足的、廉价的和高质量的要素的支持下,泛珠江三角洲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得以保持。
——泛珠三角具有向心力,使周边省区愿意接受其辐射。泛珠三角服务业比较优势明显。具有强大的辐射和拉动功能。由香港至深圳到广州,由外到内组成一条服务业城市链,也是一条增长链,其强大拉力,足以带动整个南中国的经济增长。
——区域要素互补与效益最大化的共同要求。资源互补要求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广西等周边省区具有丰富经济资源,尤其是矿产、人力和电力资源,但缺少资金、管理经验和市场网络,而泛珠江三角洲资本雄厚,融资能力强,可以充分互补。尽管区域市场不可避免的带来竞争、以及谁能成为最佳腹地之争,但是,拉动和辐射既是双向的,也是互动和多头的。在整合中互补和合作,提升竞争力和产生贸易机会,有利于中国南部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第三,CEPA使得粤港化解发展难题成为可能。
此前,在人流、物流两个方面,香港与珠三角之间有两种不对称的相互隔阻:人流方面,香港人可以很方便地进入广东和内地,但在物流方面,由于有关税限制,并不能很轻易地进入;相反从珠三角进入香港,人流方面受到诸多限制,货物却能很顺畅地进入这个零关税的自由港。
CEPA促使这两大难题得以化解:273种香港产品可以零关税进入内地,香港的服务业获准优先进入内地,基本解决了其中一个问题;而允许广东居民最迟在2004年7月1日之后,可以个人身份申请赴港旅游,则实质上意味着广东居民可以相对自由地进入香港。这对深港城市一体化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而由一体化的深港双轴心都市充当泛珠三角龙头,更加不容挑战。
专家认为,CEPA使香港将更明确自己角色的定位:首先要做珠三角经济区龙头,其次才能做中国的桥梁,最终才能成为亚洲之都。
实际上,粤港为龙头整合泛珠三角,并通过与西南省区之间加强合作,使CEPA 更好的融入 CAFTA已成大趋势。专家指出,在我国经济大棋盘上,目前已形成了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沿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三大经济走廊,从发展态势来看,CEPA与CAFTA催生连接港澳粤和滇黔桂的珠江经济带,使之成为我国又一个增长最快的经济主轴,同样势在必然。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样看来,如何在整合中谋求快速发展,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广西,是到了对CEPA展开双臂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