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壮族最常见的俗信行为。在壮族的生死观中,一个人的死亡意味着到“地坟”和先祖们生活在一起。“坟”在这里与汉族的“坟墓”有所区别,是“种子”的意思,指祖宗之地。壮族相信虔诚的祭拜就能得到居住在“地坟”里的“公祖(祖先)的护佑,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祖先崇拜行为。祖先崇拜包括家先、村祖、始祖神崇拜等。
首先壮族家家户户在厅堂上都设有宽大的祖龛,祖龛上供奉历代家先。供奉是随时进行的,一般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各类节庆时。壮族喜欢吃白斩鸡、鸭,即鸡鸭整只放白水里煮熟、切后醮酱料吃。刚煮熟的鸡鸭一定要先上香供于祖牌前,才能斩,是为孝敬先祖之意。就这点而言,祭祖几乎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汉族不一样的是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的祭祖扫墓节。当天,人们会准备好整鸡、五色(一般为黑、深紫、粉红、姜黄、白)糯、米酒、烛、香、冥币等祭品,先到新坟及三代之内二次葬后的坟墓祭拜,然后再转到宗族祖坟。清光绪羊复礼修《镇安府志》卷八《风俗》里形象地描绘了“三月三”当时镇安壮民扫墓的场景:“三月三日,染五色饭、割牲、烹酒,男、妇咸出拜墓,以石灰涂,以纸钱挂树,饮食而归。”农历七月十五是汉族的鬼节,受之影响,壮族人也会过此节,也是祭拜祖先的重要节日。他们叫“七月十四”节。一般从七月十三节日就开始了,这天嫁出去的女儿会回家祭祖。七月十四这天最为隆重,人们杀鸭,剪纸衣,先到土地庙(奉土地神,同时也奉本村始祖神)进行祭拜,然后才回各家祭拜。节日至七月十六才告结束,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民国覃玉成纂《宜北县志•节季》里有:“七月初七夕节,迎接祖神。每家宰鸭、焚香、点烛供祭祖先灵座,由是日至十三日止。妇女买鸭回外家敬祖祈福,外家则送禾把、粽粑、红蛋。十三日晚在寝室门边供祭,以为安花佑子,焚香化纸毕而食之至十四,早为七月半苜莲节,各户宰鸭敬神,开怀畅饮,休息一天诸事不理,十五早送神饮罢完毕。”这是一个典型的关于壮族“七月十四”节的记载。除了节庆中表现的对祖先的崇拜,壮族宗教仪式中与祖先崇拜相关的还表现在安祖、安龛道场的举行。如果家里遭遇不幸,如家庭成员生重病、畜禽意外死亡等,都被认为是祖先受到邪鬼侵扰,这就需要请道公到家进行安祖安龛道场。把祖神和邪鬼请在一起吃饭,然后用喷火的方式把邪鬼赶出宅门,以安定祖先亡魂,求得家宅平安。
祖先崇拜推及到族群,便是对民族始神祖的崇拜。“敬请布洛陀,恳请姆六甲,你们是神仙和圣王,恭请高坐中央。古时你们最先来到人间,最早创造天地和人间。人间永不会忘记。”这是壮族宗教经典《布洛陀经诗》序语里的诗句。壮族人认为,大地上原来没有人类,人是姆六甲和布洛陀创造的。姆六甲和布洛陀是壮族人的始祖。传说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九是布洛陀诞日,壮族群众从这一天开始到农历三月初九都会自发前往田阳敢壮山祭奉布洛陀,而且从2004年始已经形成规模宏大的公祭仪式。而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人们会背上棕粑、熟鸡腿进到有传说是姆六甲生殖器的岩洞,祭祀姆六甲。
灶神及土地神的崇拜祖先崇拜的延伸。常祭灶神,意味着香火不断,种的繁衍生生不息;而土地神往往是和村祖神,即壮人所称“波枯、乜枯”并立牌位。旧时,各村寨土地庙也祭当地土官的祖先,是土官神权与政权的象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8 18:08:3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