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称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佩华:《话说壮族》

[复制链接]

246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7-27
注册时间
2007-4-21
21#
发表于 2008-11-5 20:32:00 |只看该作者

茴香与矮马

广西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阳光充足。纵横密布的江河和多山的地貌,不仅孕育了深厚的精神文明,而且也造就了大量的物质文明。壮区诸多引以为傲的名、优、物产,在丰富了中华文明内容的同时,也给壮族自己的生活方式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走进壮乡,除了奇山妙水令人沉醉之外,最让人着迷的东西恐怕要数那些壮家人独有的物产了。悠久的历史,使壮族对自己生活的土地具有与众不同的情感,源远流长的文化,铸就了一个个经得起岁月洗炼的壮家品牌。

许多人可能不怎么知道,巴黎是世界的时尚之都,而巴黎香水又是这个时尚之都的当家品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要是不带点巴黎香水回家,那是要被太太们给颜色看的。既然巴黎香水有如此大的魅力,那它必然有什么过人之处吧?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一说起巴黎香水,就不能不说到一种东西,这神奇的东西就是茴油。

茴油是一种天然香料,是从植物八角树叶和枝干中提取的。八角,又名大茴香,中国北方俗称大料,是木兰科期莽草属树的果实,形若八角星状,因而得名。

也许还有人不知道,广西是全国最大的八角产地,而桂西的壮区又是八角的主要产区。每年金秋季节,在十万大山和左、右江流域的广大农村,山山岭岭八角满枝,家家户户晒场八角飘香。在这丰收的季节里,最香的八角当然要数位于右江南岸的德保八角了。

德保民国以前称为天保,从明清时就开始种植八角。几百年来,用天保特产的新鲜八角枝叶精炼的天保茴油,以其特殊的质地欣誉东南亚。十九世纪末期,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天津条约》,法国人得以堂而皇之地进入中国开设通商口岸,龙州县就是其中的一个。法国人除了向中国倾销法国货,另一个任务便是搜罗中国的地方名特优物产资源。天保茴油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法国巴黎的。

温暖潮湿的空气和肥沃的土质,加上冬暖夏凉的典型亚热带山区气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德保生产的八角有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对香料具有独特鉴赏力的法国人,不仅早早就对“天保茴油”情有独钟,甚至还放出了“没有‘天保茴油’,巴黎香水不香”的论调。据记载,到1935年,从当时的天保县出口的茴油已达15000担。既然有人这么喜欢,德保人自然投其所好。这些年来,仅德保一个县种植的八角面积就达30万余万亩,茴油产量数百吨,占广西出口量的90%,是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据科学分析,天保茴油具有凝固点高、折光性好、香味浓郁、黄净纯正等优点,而且具有杀菌、驱风、祛痰、止咳以及治疗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疥癣恶疾等功效。茴油除了制作香水之外,还是食品、牙膏、化妆品等加工业的原料。天保茴油,不仅香了德保,更香了世界。今天的德保,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香料之乡”。

在壮族占总人口95%的德保县,令当地人倍感骄傲的东西不只是八角和天保茴油,还有以这个县名命名的德保矮马和德保蛤蚧等名产。其中,德保名产蛤蚧已经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闻名遐迩的德保蛤蚧酒就是例证。

说到德保矮马,不能不提它们的祖宗果下马。早在2100年前的汉代,中国就已经有了一种叫“果下马”的矮种马。这种马的残骸最早发现于河北满城汉代中山靖王墓中,这种高度只有69厘米的矮马,比世界上最小的米尼马还矮,被认为是德保矮马的始祖。

其实,从汉代以后,果下马矮马在中原一带已经基本绝迹。它的重新被发现,是在1981年。当时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的王铁权研究员,意外地在靖西县农村发现了一匹高度仅92.5厘米的成年矮母马。当这种被遗失了2000年的珍稀马种“复活”的消息披露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的注意。《人民画报》更是不惜版面,用了26种语种向全世界作了大量报道,日本媒体甚至认为,这是世界马种的重要发现。

靖西矮马被发现以后,有关专家顺藤摸瓜,对国内矮马资源进行了更为广泛的普查,结果发现,在云南、贵州、四川和陕西等地的一些边远山区尚有少量矮马分布,而与靖西毗邻的德保县饲养量最多,于是,这种古老的马种又被称为德保矮马。

果下马又称广马,高不足米,貌不惊人,被称为马家族中的侏儒。因其温驯的性情和能吃苦耐劳的品格,而受到了山区壮族民众的喜爱。在交通十分不发达的山区,果下马一直是那些长年累月在山道上驮运物资的马帮主力。据古籍载:“罗定产小马,仅高三尺,可骑行树下,名果下马,一名果骝。”矮马最早记载于《汉书.霍光传》,后来各个朝代的古籍均有记载。与德保矮马有关的记载始见于南宋.范大成的《桂海虞衡志》中,“果下马,土产小泗也,以出德庆泷水者为最,高不逾三尺……健而喜行。”到了明清时代,德保、靖西、田阳、那坡等地饲养果下马的风气已经极为流行。早在明洪武年间,镇安(原德保)土官岑察空就开始向朝廷进贡矮马、檀香、黄蜡和香炉等物品。编写于清光绪年间的《镇安府志》记载:“……三年朝贡一次,额解贡马三匹,每匹折银十二两……”。“乾隆二年八月钦奉,恩旨各土司贡马每匹减免银四两……自乾隆三年始永著为例……”。这些记载表明,当时德保一带饲养的矮马不仅成了民众欢迎的劳动帮手,还备受到朝廷的青睐而被指定为贡品。

如今,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德保矮马在功能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们不再需要它在生产上或运输上有什么大的作为,转而成为各地动物园和娱乐业的明星,供人们观赏,为人们演出取乐,当作游玩的工具。当然,德保矮马作为中国果下马的主要产地,它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壮乡的诸多名产中,田七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壮族名贵药材。田七,又称三七,属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第三纪古热带孑遗植物,广西、云南的著名土特产。田七原本为野生,后转为人工栽培。因田七一般为每株有三条叶柄,每条叶柄上往往有七张叶子,故又通称“三七”。

据清代《归顺州志》称,“三七……以田州产者为最良”。清代《百色厅志》又说,因三七实出田州,故“俗名为田七”。我们称田七为壮族名贵药材,并不只是田七出自田州(今田阳),还因为,目前国内两个重要的田七产地一个在百色,一个在云南文山州,两个地方实际上是山水相连的一片。广西的靖西、田阳、田东、德保、那坡和云南文山州富宁、广南、文山、蚬山、西畴、麻栗坡等地均是壮族聚居区,其田七种植面积和产量几乎占了全国的全部。很早就知道把田七从野生转入人工栽培,这不仅体现了壮族人的聪明智慧,也是壮族对人类医药事业的一个贡献。

明代李明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田七“味微某而苦,颇似人参味”,有“金不换”之称。清代的赵学敏更加丰富了李时珍关于“金不换”的说法,他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人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本草纲目》对田七的评价恰如其分而又不余遗力,李时珍还这样描述:田七“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补杖疮血出不止者,嚼料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咬虫伤‘痢’,大肠出血、妇女血崩、产后出血、产后多血、男妇赤眼、无名痈肿、虎咬虫伤”等,是“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药圣李时珍的力捧,使得田七的身价也随之高涨。经后人科学分析测定,田七主要含六种皂甙和谷甾醇、胡萝卜甙、黄酮类化合物。这些成分对增强体力,改善心肌氧代谢,提高动物缺氧的耐受力很有作用。田七同时还能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增加血管弹性的动效,常食用之,不仅对冠心痛和心绞痛有显著疗效和预防功能。更为神奇的是,田七全身都是宝,其根、茎、花、叶均可入药,是名副其实的“金不换”。

关于田七的去瘀功能还有一个传说:有一个屠夫杀猪得了一盆猪血,但因不慎手被刀割伤,便叫人拿来田七粉敷治伤口,匆忙之中,把一些田七粉撒落在正凝结的猪血里。不一会,神奇发生了,原来已经结块的猪血竟然慢慢化成了血水。于是,后人们鉴别田七的真伪,便用凝结的血块来作试验。

优质的田七以个大、坚实、身滑、无枝爪为佳品。田七的生长期一般在三至七年以上,生长期越长头数越少,药用价值亦越高。一般市场上的田七有20头至300头不等,头数越少,田七就越好。

这么好的田七,是古代越人历经千百年发现和培育出来的,作为古越人的子孙,人们并没有将祖先们的成果废弃,而是将它更加发扬光大。如今,随着人工栽培技术的运用,田七产量也不断增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广泛使用田七,比如炖田七鸡、泡田七花茶,用鲜叶子捣碎敷治无名肿毒、恶疮等。加工成药品和保健品、日用品的有云南白药、田七牙膏、桂龙膏、田七片、田七补丸、田七粉、田七丹参茶、田七鸡精等等。

在壮族聚居的红水河和右江之间,有一块只有几十平方公里的地域,生长着一种特殊的猪品种——巴马香猪。

巴马香猪并不仅产自巴马,还包括田东的义墟、朔良和田阳的玉凤一带。因此地产的香猪,骨细皮酥,瘦肉多,肥肉肥而不腻,味香甘美,营养丰富,烹饪时不需添加佐料也香气袭人,故有“一家煮肉四邻香,七里之遥闻其味”的说法。因而巴马香猪又称为七里香猪。

据说,巴马香猪的来历颇有些秘密。早在几百年前,巴马当地一个农户饲养的母“冬瓜猪”,趁主人不注意悄悄跑到山里和雄野猪交配,回来后生了一窝首尾都是黑毛,身上一片纯白的怪猪。主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遂将一头乳猪杀了,然后拿到火炭上烧烤,不料,这头小猪细嫩的肉质和香脆的肉皮令主人惊奇不已。结果,他留下了余下的猪崽,并将它们驯化成了地道的家猪,取名为香猪。

一位从事巴马香猪研究的专家认为,巴马香猪是自然生态繁殖的产物,因为当地人自古有“不借种”的老观念,加上交通闭塞,便任由猪种自然近亲繁殖。天长日久,不仅一些有害的基因逐渐自动淘汰,而且逐渐形成了一种野性早熟、外貌清秀、体形矮小而短圆,抗病性和适应性也越来越强的香猪品种。巴马香猪一般母猪都能生产八年左右,最长的可以达到十四年。这样的香猪品种,自然保持了其原有的生态和纯度。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也是各养一种猪。不管巴马香猪是“出身名门望族”,还是“来路不正”,它数百年的名声,已经使这种名猪的来历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经过人们几百年的驯化与繁殖,如今的巴马香猪已经打造成了一种名贵的香猪品种。1982年,巴马香猪被正式载入《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19953月,巴马也被国家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香猪之乡”。在因特网上,巴马香猪的知名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巴马县名,这在全广西也是很少见的。

美丽的壮乡土地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名优水果,田阳香芒就是壮乡众多果品中出类拔萃的一种。

其实,田阳香芒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水果,它的原产地在太平洋上的岛国菲律宾。1934年,当这种叫做吕宋芒品系实生后代的芒果品种,飘洋过海来到田阳那坡落地生根的时候,许多人还是用一种疑虑的眼光端详着它呢。连引进这种芒果的专家也不曾想到,这种来自异乡的水果,竟然遭遇了近半个世纪的冷落和白眼。于是,这么好的水果也一直处在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状态。

真正使这种芒果在壮乡“香”起来,是到了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以后。右江河谷的田阳、田东、百色等县,似乎是在同一时间里认识到了这种水果真正价值的。由于气候、雨量、阳光、土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亚热带地区都可以种植芒果,而市场的需求量又愈来愈大。一切都在表明,大量种植香芒确实到了“水到渠成”的大好时机。于是,一场“芒果热”就不可避免地在田阳发生了。

被冷落了半个多世纪的“田阳香芒”,忽然之间变得更“香”了。它不仅成了这场“芒果热”的撒手锏,也成了冲锋陷阵的排头兵。仅香芒一个品种,2004年田阳县的种植面积从原来的几千亩一下子跃升到近两万亩,年产量也达到了7500吨。

“田阳香芒”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文化,其传播的过程和被接受的过程可能是一波三折,也可能是莫名其妙地被人为排挤。然而,用“是金子总会要发光”这句名言,套到命运多桀的“田阳香芒”身上,其实并不为过。

如今的田阳,除了名声显赫的“香芒”之外,人们又在国内外专家的帮助下,引进了许多新的优质芒果品种,比如台农1号、金煌、凯特、艾文、红贵妃、金密等等。光看名字都一个比一个高贵,相信它们挣钱的本事也真的会果如其名。

在桂西北广袤的壮乡山区,生长着各种各样优良的原生态畜禽品种,它们有的已被列入《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比如隆林黄牛、西林水牛、隆林山羊、隆林猪、南丹黄牛、都安山羊、环江香猪、百色马、巴马香猪、德保猪、靖西大麻鸭、右江鹅、广西小麻鸭等等。其中隆林山羊、隆林猪和百色马、西林水牛等品种还被列入了《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

西林水牛因主要产于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西林县而得名。以体躯高大、四肢粗壮有力、毛色灰黑油亮,头大额宽而在国内水牛品种中独具特色。西林水牛世代繁衍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区里,这里是山高林密,流水潺潺的云贵高原南麓。在这样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水牛,还具有耐寒耐劳的特点。西林水牛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它拥有一对粗状而漂亮的犄角,最为常见的牛角形状为近圆形、半圆形、禾叉型和直角几种。成年的公水牛体重达到490公斤,大于广西的另一个著名水牛品种富钟水牛。成年的公水牛自卫能力极强,一般如老虎、豹子、熊和豺狼都不是它的对手。

流经西林境内的驮娘江和南盘江西岸,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和高山谷地气候区,是早期古越人生活的地域,又是稻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这一带的壮族村寨,水牛是一个农家中最为宝贵的财产。在一些地方,水牛还成了人们交往的贵重礼物,送一头水牛,往往能抵得上数十年银子。有的人家,还把水牛当作嫁妆,随新娘出嫁或随新郎入赘。

纯正的西林水牛以须芒草、野古草、扭黄草、龙须草、马唐、刚秀竹、吊丝草和狗尾草、稻草等牧草为主要食物。丰富的植被和宽阔的草场,使西林水牛能够在自然生态环境下不断繁衍生息,茁壮成长。

有人曾经对西林水牛做过测试,一头阉牛每小时可耕水田0.48亩,一天以6小时计,可耕田2.88亩。水牛在水田中每分钟行进速度为31.5,最大拉力达243公斤。这样的水牛,自然会受到们的喜爱和欢迎,成为广西乃至全国屈指可数的名优水牛就不足为奇了。

“八宝的米饭,乐里的姑娘;西林的水牛,隆林的猪。”这是流行在驮娘江边壮乡的一句谚语。前面一句说的地名都是云南的广南,在此不提。这后面一句说的,就跟隆林西林密不可分了。

隆林猪,实际分布在隆林的德峨、克长、蛇场和西林、田林、乐业、天峨以及南丹等地。实际上是桂西北各县长期繁殖饲养的优良猪种,只不过原产地在隆林而得名。有关隆林猪的文字记载少之又少,然而,在桂西北民间,隆林猪的名气并不亚于隆林山羊、西林水牛和西林麻鸭。

在隆林、西林一带,每到赶街天,便会有单独的猪市让人们进行交易。而这些猪市又往往是整个街市中最为热闹的地方。人们有的出售猪崽,有的购买中猪,有的则把整头的大活猪赶到市场上卖。尤其是每年的春节前后,猪市的交易就更为活跃,没有年猪的人家,需要买一头大猪回来宰杀;而有年猪杀的人家,则要买一两头猪崽或中猪回来“顶槽”。猪市就是这样热闹起来的。

其实,隆林猪与别的猪种相比,并没有十分特别之处,只是在外形上显得比较粗犷,头脸和四肢与野猪有些形似,猪毛略显稍长。这些特点主要是为了适应这些地方气候高寒、地形陡峭而演化过来的。隆林猪的野外生存能力也很强,不少地方甚至是把猪和牛羊一起,放到山野的环境中,让其自然觅食,难怪其肉质和圈养猪相比,就显得非同一般了。

壮族地区的名、优、特产就像壮族的风俗一样,每条江河的流域,每个县份,甚至每座山、每个乡都会有自己引以为傲的物产。除了上述记叙的部分名产外,应该记录的物产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渔类的平果没六鱼、巴马油鱼、红水河芝麻剑、下枧河鲤鱼、驮娘江和布柳河的鱼产等;新兴工业品类的有德胜红兰酒、德保蛤蚧酒、巴马神、巴戟酒、龙州桄榔粉、荔浦芋、都安山葡萄酒等;特产类的有百色云耳、贵港莲藕、靖西香糯、马山都安大化的黑山羊、田林的八渡笋、靖西酸品、隆林西林的腊肉、辣椒骨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7-27
注册时间
2007-4-21
22#
发表于 2008-11-5 20:34:00 |只看该作者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这是一首江苏民谣。据说它的第一次流行还与清末的总理大臣李鸿章有关,有一次李鸿章出访,苦于只有国旗没有国歌,他急中生智,自作主张把一首《茉莉花》当作国歌来演奏,结果引起了轰动。

《茉莉花》好听,《茉莉花》好唱。如今,不论是大雅之堂还是歌厅、卡拉OK厅,《茉莉花》的旋律一起,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张口歌唱,翩翩起舞。

然而,事情往往会有阴差阳错的时候。这首烩炙人口的《茉莉花》,本应在它的家乡或者江南的什么地方唱得更响更红,却偏偏在南国的壮乡横县唱得如火如荼,这就让人不得不感到匪夷所思了。

横县与茉莉花,茉莉花与横县,这种关系在40年似乎还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虽然,早在400多年前的1566年,当时的横州州判王济在其所著《君子堂日询手镜》中说过,横县“茉莉楚广,有以之编篱者,四时常花。”明版的《横州.物产》也有类似记载,明朝陈奎也有诗赞美茉莉花云:“异域移来种可夸,爱馨何独鬓云斜,幽斋数朵香时沁,文思诗怀妙变花。”然而,横县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初虽有茉莉花出产,但也年产仅100担左右,真正大规模种植茉莉花的历史,只能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算起。1981年,横县首次种植了9000亩茉莉花,从而开始了种植茉莉花的新纪元。

茉莉花是幸运之花。它之所以被横县接纳,并且大种特种达7万余亩,不仅仅是这种花好看,会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众多的人喜欢喝茉莉花茶,有许多喜爱清香四溢的茉莉油的人们。正因为有人喜欢,聪明的横县人就更知道什么叫投其所好。硬是把原本不是在自己这块土地上唱的《茉莉花》唱得别人还响。

如果你不了解横县人如何做茉莉花这篇文章,或许就不知道什么叫做“招峰引蝶”。有了花香,没有“蜂蝶”,茉莉花自然就形不成气候。横县人深谙这种生物链的常识,他们先是种好了花,然后再投巨资修建“西南茶城”,活生生把全国十多个省、市的数千名茶商吸引到横县,连什么铁观音、乌龙茶、普洱、红茶、沱茶、绿茶都悉数一网打尽。经过数年苦心经营,横县的“西南茶城”也挤身“中国茶叶市场四强”,仅次于安溪、济南、北京三大茶叶市场。2000年,横县被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茉莉之乡”。

在中国,茉莉花与牡丹、玫瑰、桂花、菊花等花名一样,都是妇孺皆知的名花,所不同的是,茉莉花不仅极其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经济价值。茉莉花与茶叶相伴,就可以制出清香浓郁的茉莉花茶,若用茉莉花熬制花油,更是名贵香精,价比黄金。

茉莉花原产于印度和阿拉伯世界,汉朝时传入我国西南,像一个远方来的新娘一样,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茉莉花一出现,就以玲珑秀丽的株型,婀娜多姿的枝条,青翠欲滴的叶色,洁白如玉的花朵,清幽馥郁的香型,迅速被国人接受和喜爱。

有中国古代,文人骚客们更是不惜笔墨对茉莉花抒发情怀,在众多的诗句中,有宋代许梅屋的诗:“荔枝香里玲珑雪,来助长安一夜凉。情味于人最浓处,梦魂犹觉鬓边香。”还有元代诗人江奎的《茉莉花》:“虽无艳态惊群目,幸有清香压九秋;应是仙娥宴归去,醉来掉下玉簪头。”“灵种传闻出越赏,何人堤挈上蛮航?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这些诗篇,无疑增添了茉莉花历史文化的厚度,具有无限的穿透力。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茉莉花更是备受尊敬,有的还把它当成了国花。

既然是好花,自然少不了受到一个人的追捧,此人就是明人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记述,茉莉花“花气味辛热无毒,蒸油取液,作面脂,头泽长发,润燥香肌;亦入茗汤。根气味热有毒,以酒磨一寸服,则昏迷一日乃醒;二寸二日,三寸三日;凡跌损骨节脱臼,接骨用此,则不知痛也。”后来的医药科学研究认为,茉莉花能清热解毒,茉莉叶有镇痛功效,其根有镇痛、麻醉功能,茉莉油可制作眼药水,对结膜炎有疗效。

清朝咸丰年间,有福建茶商受茉莉花熏制“鼻烟”的启示,试用来熏制茶叶,结果令人喜出望外。经后人的不断摸索和提高,茉莉花茶以汤色明净、清香爽口、沁人心脾,回味悠长而见长,还有健胃消气、提神醒脑的作用。茉莉花也因此受到了广大茶友的青睐和喜爱,茶客遍及国内外。

壮乡有嘉木,这嘉木就是茶树。在壮乡,除了已经名声在外的横县茉莉花茶、大明山毛尖、覃塘毛尖、南山白毛茶、南丹绿茶、西林白毫茶、阳墟红茶外,另一种名声更响的茶品牌就是凌云茶。

关于凌云茶,以往人们知之不多,和那些大名鼎鼎的名茶相比,凌云茶似乎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品牌。不过,在茶叶界,若是论资排辈那真是不知道要冤枉多少好茶了。凌云茶就属于后来居上的那种。

凌云茶特指凌云的白毫茶,当地人又称白毛茶。《中国名茶志》记载:“凌云白行茶为历史名茶,创于清乾隆以前,原产于凌云县。”《凌云县志》又载:“凌云白毫自古有之(指茶树),玉洪乡产出颇多。”1937年版的《广西特产物品志》对白毛茶也作了描述:“白毛茶,树大者高约二丈,小者七尺,嫩叶如银针,老叶尖长如龙眼树叶而薄,皆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属野生。”至今为止,在凌云的沙里浪伏村、力洪乡那力村、玉洪乡的九江、盘贤村的山上,仍保留有许多年代古老的野生茶树,这些茶树是今天凌云白毫茶真正的祖宗。

凌云白毫茶主要分布在岑王老山和青龙山一带,这里山高坡大,终年云雾缭绕,深厚肥沃的酸性土壤,尤其适合茶树的生长。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当地人,早就有采摘野生山茶加工饮用的历史。经过数百年的人工栽培与驯化,凌云白毫茶的茶叶具有芽叶肥壮,叶质柔软,持嫩性强,茸毛长密的特质。泡制的茶水含有茶多酚、氨基酸、果胶等天然成份,通剔透明,清香逸人。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高山优质茶。

作为名茶中的新秀,凌云白毫茶以自己独有的特质,迅速在中国茶叶殿堂里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喝过凌云茶的人都对它纯正的品质赞不绝口,认为凌云白毫茶以色翠、毫多、香高、味浓、耐泡,茶叶的汤色嫩绿,香气馥郁持久,还有提神醒脑,帮助消化、降低血压,减肥健美、搞老防衰等独特的保健功效。

好山好水出好茶。凌云白毫茶生长在山峦叠峰、沟深林密的高原自然环境中,以其独有的品质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1915年,凌云白毛茶荣获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二等奖,1999年获全国第三届“中茶杯”名优茶称号,2000年获韩国茶人联合会第二届国际名茶评比红茶类金奖、绿茶类银奖,第二届“桂茶杯”绿茶类特等奖,红茶类一等奖。

这一连串的荣誉,不仅属于一种茶叶,也不仅代表一种品质、一种品味,更是代表一个地域,甚至是一个民族的诚意。

茶是凌云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7-27
注册时间
2007-4-21
23#
发表于 2008-11-5 20:42:00 |只看该作者

壮美德天

德天是一个瀑布的名字。

德天瀑布在哪里?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在广西之西,在大新县一条叫归春河的河流上。德天瀑布因位于大新县硕龙乡德天村而得名。“德天”,是当地壮语的音译,意思是“发光的石头”。

关于德天瀑布,有资料这样介绍:它宽达208,落差70余米,纵深60余米,分三级跌落,是世界第二大跨国大瀑布。或许是因为有“跨国”背景的缘故,德天瀑布一直知名度较低,长期处于“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为此,我们有必要先描述一下这个“跨国大瀑布”的外貌。

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国际河流。发源于百色市靖西县境内的归春河,它出自靖西的渠洋镇,流经靖西县城、化峒后一路南下,从岳墟进入越南高平省后突然踅向东北,成为中越两国的界河,差不多到硕龙了才又进入中国境内,成为德天大瀑布的始作俑者。

德天瀑布距中越边界第53号界碑只有50左右。也正是这个53号界碑,将德天瀑布一分为二,中国境内的主体瀑布宽约100,越南境内的瀑布则称为板约瀑布。实际上,德天瀑布加上板约瀑布总宽才达到208,才可以称得上是亚洲第一大跨国大瀑布。

德天瀑布的形成与归春河上的浦汤岛有关。静若处子的归春河水,从上游悄然流近浦汤岛,突然变成了一匹脱缰之马,分成数股激流,在参天古树的掩蔽下忽然奔涌而出,分三级冲下断崖,飞泻而下,形成了归春河上最壮美的奇观——德天瀑布。

从下游数百米处的左岸眺望德天瀑布,只见水花四溅,水雾遮天,阳光下还有彩虹约隐约现,沉闷的流水声振荡河谷,撼人心魄。

德天瀑布是典型的三迭瀑布,第一级像是一个巨型的漏斗,把流速忽急忽缓的归春河水从上游平缓的河床上聚拢过来,又如抽棉纱般把水流从浦汤岛的百年古树丛中拉扯过来,然后顺着一股巨冲力倾泼而下,坠入第一个深潭中。如果瀑布到此为止,那将是德天瀑布最大的遗憾,也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大瀑布。因为到了这一级,瀑布还不够宽,瀑布下方的深潭也还不够阔。

真正让人感到气势磅礴的是第二级瀑布。这第二层瀑布虽然高只有十余米,但是它更像一只巨手,把原先汇入漏斗的水流给撕扯开来,形成了一面宽约百米的巨大水帘。第二级瀑布在被巨手撕开的同时,又把整个瀑布的水流再次铺张开来,将水流呈水平面铺宽,为作好再次冲击作好准备。

德天瀑布最为壮观、也最具观赏价值的是第三级瀑布。第三层瀑布高约20余米,宽近百米,是整个跨国大瀑布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这级瀑布高度整齐均匀,水流简直就像是一道水帘,又像是一堵水墙。所有在归春河主流上流淌的水,到了这一层后被均衡地在一个巨大的半弧形崖体夸分后,又一起整齐划一地落入深潭,重重地扎进深不见底的潭中。

如果能从天空上鸟瞰德天瀑布,那你会看到更美丽的断崖奇观。崖上河水婀娜,绿水青山,古树葱茏;崖中水雾蒸腾,上接云霄,水瀑如花;崖下深潭碧水幽幽,无暇如玉。瀑布的另一边,板约瀑布像一个纤纤少女,对大瀑布小鸟依人般一往情深。中越两国边民和游客或共赏瀑布奇观,或船来车往,重复着千百年来的同一种买卖。

如果你乘上当地壮家人制作的竹筏,用竹篙撑到潭中,一团接一团的水雾就会袭上你的脸,你的头,你的全身,一股凉凉的惬意就会把整个人都裹挟住了。与此同时,一种震颤心胸的轰鸣声也会把人都给罩住了。

在归春河上,德天瀑布并不是一朵独自怒放的山花,它的下游就是风景如画的黑水河,被誉为人间仙境的明仕田园风光就在这河畔。从德天瀑布上溯几十公里,另一幅中越边境线上的风景画——靖西通灵、古龙大峡谷就近在咫尺。

大地的皱褶

桂西多山多河,缘于其独特的地貌。在右江以西、左江以北的一大片地域,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这一区域的中心包括了壮族聚居的大新、靖西、德保、龙州、天等、崇左、隆安、扶绥等县。

在这个广大的区域当中,分布着大量的可溶性岩类山体和地表岩层。这些可溶性岩体就是我们常说的石灰石、白云岩和泥灰岩。可溶性岩类分布的地区,包含了碳酸盐岩石等几个种类,又被人们称作喀斯特地貌。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丁.司威治研究了南斯拉夫西北部的石灰岩高原,发现了许多奇特的石灰岩溶蚀地貌,便以当地的地名作为这种地貌的名称,之后被国际上一致公认和采用。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在广西、贵州和云南,早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关于“伏流”的记载,当时称的“伏流”就是现在人们俗称的暗河。明代地理学家兼游记作家徐霞客,曾经在西南地区考察了一百多个岩洞,撰写了大量的游记作品,其中不乏有关喀斯特地貌的经典著述。

我们把目光从广阔的桂西喀斯特地区,聚焦到风光如画的靖西县。在这个边境县份的东南部的湖润镇,一前一后、一上一下分布着通灵和古龙两个大峡谷。这两道深陷的峡谷如同地球肌体上一条的划痕,深深地凹进地层深处,从而被人们称为大地的皱褶。

仿佛是始祖布洛陀的鬼斧神工,总长度近十余公里的通灵峡谷呈西北东南走向,横卧在古龙山水源林自然保护区内。从靖西县往东南方向30余公里,或是从大新境内德天跨国大瀑布往西北30多公里,就到达被称为中国十大峡谷之一的通灵大峡谷。整个大峡谷由两个河段组成,上游一段由念八峡和通灵峡组成,这便是习惯上称为通灵峡谷的河段。下游段则由古劳峡、新灵峡和新桥峡构成,习惯上被称为古龙大峡谷。实际上,通灵峡谷和古龙峡谷都是古劳河和另一条暗河共同作用的产物。

据专家考证,这个大峡谷中的通灵峡原来是一个盲谷。由于地质运动和地下河流的影响,造成了盲谷顶部塌陷,形成了一个长1000,宽300余米,深100多米的长方形全封闭峡谷。从峡谷的入口处往谷底走,需经过6Z型阶梯,踏1386级石阶才能到达谷底。沿着谷底的溪流往前走,便进入一片原始森林世界。由于这里属凹陷地貌,海拔低于周围地表,四季温度变化不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物环境气候系统。由于几乎没有人为的破坏,这里的原始森林种类多达2000多种,其中有不少还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如与恐龙同时生长于侏罗纪时代、被誉为活化石之称的桫椤、莲子观音座蕨,还有金丝李、宪木、润楠、桄榔树、火焰树等稀有树种。

通灵峡谷最大的奇观,是高达168、宽30的通灵瀑布。瀑布在峡谷的尽头,这里俨然一个半圆的天坑,周长足有一里,从谷底往上看,原本狭长的天空变成了一面圆型的镜子。瀑布就是从圆顶的一边倾泻而下的,忽然跌落悬崖的水流宛若一条巨大的白练,又如一道白白的雾汽,纷纷扬扬坠入崖底,击在石上潭上,发出滚雷般的响声。腾起的雾气有的如烟雾般飘散到百米外的草木之上,有的则不顾一切地升上天空,幻化成了一道道瞬息万变的彩虹。瀑布跌落冲击形成的深潭,宽约50余米,深近10。周围怪石嶙峋,植被茂盛,即使是夏天,也会让人感觉到一阵阵的凉意。

飞瀑、深潭、幽谷、溪流、暗河、溶洞、植物、森林……一起构成了通灵峡至美的景色。如果说,通灵大峡谷和古龙大峡谷的景色是一部交响乐的话,这个通灵峡还仅仅是整个大峡谷一个序曲。

古劳河从高处跌落形成的瀑布,加上一条暗河和一条溪流,在这里完成了一次汇合之后,形成了一条水流更加丰沛的河流再次钻入地下的洞穴,进入四个巨大而又相连的深洞之中。

从通灵峡谷下游的暗洞中顺流而下,便到达总长达6.8公里的古龙山峡谷群。这个长长的峡谷并不只是一峡一谷,而是由古劳峡、新灵峡、新桥峡组成。在三道峡谷之间,各有三处地下暗河溶洞相通,形成了罕见的三峡三洞连通的峡谷溶洞景观。

和通灵峡谷一样,古龙峡谷群也是由暗河溶洞塌陷形成的。这些古老的暗河,经过不知多少世纪的溶蚀和冲刷,终于越冲越大,越溶越宽。于是,地表较薄弱的地方就产生了陷落,形成峡谷,在地层深厚的地方或者山体,就成了溶洞或暗河。这些可溶性岩石在水流的作用下,形成了造型各异、妙趣横生的奇石世界。进入洞内,一处处飞瀑如天女散花,银珠飞溅。一尊尊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有的如飞禽走兽,有的似玉石华表,玲珑剔透,惟妙惟肖。泛舟峡谷和溶洞之中,令人在身心得到自然净化的同时,也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雄奇与刺激。

通灵大峡谷犹如一个纯净、灵动、通彻、奇美的原始画廊,深藏于幽幽深谷暗洞之中,又像一个字待闺中的美少女,一旦现身尘世,便以绝色之美惊羡所有的世人。难怪著名画家关山月先生游过峡谷后,便欣然留下墨宝:“通灵宝洞”,“峡谷春深”。

无数的喀斯特溶洞,还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自从有了人类,溶洞就成了祖先们最安全、最便捷的栖身之地。在我国,北凉猿人和山顶洞人,湖北的长阳人、广西柳江人、广东的马坝人都是在石灰岩溶洞中发现的。在这些古人类居住过的地方,人们除了发现人类化石之外,还有石器、骨器和用火的遗址。在通灵大峡谷所处的靖西县,因为有了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桂西壮族地区奇异多姿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蕴育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

美哉,靖西。奇哉,通灵大峡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7-27
注册时间
2007-4-21
24#
发表于 2008-11-5 20:50:00 |只看该作者

灵妙之水

水,被称为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河流、湖泊,就没有森林和草原,就没有芸芸众生,甚至没有生命。

壮族人喜水。从他们的祖先古骆越、西瓯人更早的古人类开始,就一直栖居在南方西江水系繁衍生息,一直生活在这片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壮族世居的桂中、桂西南、桂西北和云南文云等地,可谓是江河密布,沟溪纵横。这些江河不仅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为壮乡的山水增添了绝美的风景。

泉,是万水之源。那些汹涌澎湃的大河,也是由无数的涓涓细流汇成的。壮乡多山,森林广布,山长树,树生水,水出泉。壮乡还多喀斯特地貌,地下流淌着数不清的暗河和泉眼,一旦喷涌而出,便是一处处佳景。

壮乡的泉,数也数不完,不过,真正有名的泉并不多。一眼泉有没有名气,关键是看它生长在什么地方,看它生长得有没有特色。那些山林里的泉,往往不声不响地从林间小隙里汩汩而出。若几股泉汇聚到一起,就会形成水流,哗啦啦地跃出山间,往往在陡峭断壁处形成好看的飞瀑。许多有名的泉,往往不是以水花四溅的形式出现形,比如武鸣灵水、靖西鹅泉、凌云水源洞、上林白龙洞、马山金伦洞等。此外,在平果、巴马、凤山等地,也有各种暗泉形成的“水源洞”分布。

这些泉和水源洞,既是一些江河的源头,往往又是当地的风景名胜,从而备受人们的崇拜和喜爱。武鸣的灵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灵水有灵。从古到今,当地人都这么说。其实人们说的没错,因为从古到今,不管天有多大的旱情,这水总是没见干涸过。也是不管有多大的洪灾,这水也不见浑浊,连水位也不比往常高。再就是无论冬寒酷暑,这水都保持在23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是真正的恒温、恒量、恒清之水。因了这些特性,灵水又有灵湖、灵源、灵犀水等几种别称。然而,关于灵水“灵”人们还有不同的说法。传说古时候泉中曾经有两只灵犀鸟在此栖息,每当风平浪静时就会浮出水面戏水,它们美丽的身影光彩四射,美不胜收。

灵水其实是个天然的泉水湖,湖面宽约5000平方米,水深约2-3,湖内从不同地方有九股清泉涌出,故又被称为“九龙喷水”、“龙津吐碧”等。据史载,灵水自隋唐以来,就是避暑驱寒的胜地,许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并留下诗章。如明代邓炳游过灵水之后,赋诗道:“簿出劳倦几骚头,策马城西瞰碧流。一味香甘清肺腑,四周幽静豁心眸……”另有人诗云:“千年地脉开灵犀,万里天池遇赏音”。明代邑令郑学醇亲手题下“灵源”二字。东岸石壁还有古刻草书“龙津吐碧”。这些古文古字,令灵水平添了几分文气与厚重。

灵水不只是一个泉湖,湖内还有奇形怪状的巨石,而且每块石头都有称谓,各有来头。湖的北面有一块巨石,形似螃蟹,故称螃蟹山,传说是玉皇派来守护灵水的螃蟹精。不过,如今的螃蟹山已成了人们游泳时的绝佳跳水台。水中还有一块相叠九层的大石头,俗称“九层皮”。据说是有九条龙飞来这里戏水,浴后蜕下鳞皮飞回天去,把鳞皮留在了这里。

灵水从来就是武鸣甚至南宁周边的一处游览胜地,由于得到较好的保护,如今四周树林葱茏,古树婆娑。踏着石块小径游走湖畔,秀水美景尽收眼底,水中鱼虾可数,水草飘逸,湖面时有泳者来回穿梭戏水。湖水流出出口不远,便汇入武鸣河,最终注入邕江。

明人高濂对“灵水”有自己的解说:“灵,神也,天一生水而精明不淆,故上天自降之泽实灵水也。”他认为,只有从天上生出的水才是精明而不混浊的,所以天降之水是神水,才是灵水。如果当年这位高濂先生见到武鸣的灵水,他或许就不这么说了。

靖西有鹅泉,鹅泉在壮乡。鹅泉不仅是泉,而且还与鹅有关。

鹅泉不是普通的泉,它的得名还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古时候,泉边有个念安的村子,住有一个杨姓老妪,孤苦伶仃。一天她在赶墟路上拣得两只鹅蛋回来,便把鹅蛋捂在怀里,刚回到家中,一双小鹅就破壳而出。杨老太自然高兴万分,在她悉心照料之下,小鹅日渐长大。一日,两只小鹅正在池塘中嬉戏,忽然雷声大作,天昏地暗,原先还是水汪汪的池塘倾刻间变成了深坑,两只小鹅被吸了下去。不一会,这个深坑变成了一眼泉,突突地冒出水来。杨老太得知消息,竟郁抑成疾,不久便去世了。

村人们张罗着为杨老太她治丧,不料出殡之时,棺材竟然不翼而飞了。原来,是龙王的两个王子接她升天去了,那两个王子就是那两只鹅蛋脬出的鹅仔。后来,人们在泉中小岛上建了一座庙,以纪念这伴养鹅造泉的老人,取名杨媪庙。据说,自明代靖西设归顺土州以来,每年农历三月三这天,所有文武官员和平民百姓都到泉边拜祭,以祈来年丰收。人们争相把五色糯米饭撒入泉中,群鲤竞相游来争食,激起朵朵浪花。于是,民间又有“鹅泉跃鲤三层浪”之说。

根据史载,鹅泉形成的历史并不太长,大约至今只有七百多年。由于“鹅泉跃鲤”的胜景被列为当时归顺八景之一,当朝皇帝听闻遥远的南疆边陲有此一景,便欣然命笔“灵泉晚照”,并赐刻于石上,使鹅泉增添了光彩。

鹅泉的第一美景是“鹅泉跃鲤”。鹅泉宽约30余亩,潭水深不见底。据说潭水分为三层,第一层深有4丈,第二层深6丈,第三层深不见底,下通暗河,因而盛产鲤鱼和青竹鱼等多种鱼类。

历史上,曾把每年的三月三定为鹅泉诞,当地官员百姓云集于泉边举行祭祀活动,一为纪念杨媪和两只小鹅,二为观赏鱼跃奇观,三为祈求丰年。

鹅泉第二景是杨媪庙。该庙位于鹅泉中央的小岛上,坐南朝北。原来庙中有扬媪塑像,后来又增加了龙王的塑像,故你为龙王庙。杨媪庙虽不高不大,但曾经香火旺盛,至今仍不时有香客入庙进香,鞠躬许愿。

“鹅”字碑是鹅泉的招牌。高约六尺、宽三尺见方的石碑上,不知何人何时留下了一个独笔狂草的大“鹅”字,用笔苍劲有力,山灵水动。“鹅”字碑的旁边有对联一副:一方咸赖鹅泉泽,灌润邻疆并外帮。字是好字,联也是好联,可就是不知何人谁何时所作,许是这些贤人先辈在面对“灵泉”时,缺少几分自信的缘故吧。

鹅泉中有古桥,此桥建于清代。有15个石拱,长约60,宽1.5,全用当地石料精雕细琢砌成。长桥卧泉,自有一番景象。桥搭水中,水面映桥。如在早晨朝阳和傍晚斜阳中从远处观桥,只见光穿桥拱、水映长桥,两岸竹林婀娜多摇曳。偶有早出晚归的牛儿悠然行于桥上,桥下游移些鸭鹅。此情此景,谁见了都会被陶醉的。

鹅泉边上,还有念安古屯、三泉映月、睡美人、鸳鸯树、叫喊岩、鹅仙塑像等景物。其实,这些美景只是边陲壮乡美丽田园画卷的一角而已。

壮乡的泉虽都称泉,却各有各的形态。凌云的水源洞,就是以自己独特的姿态出众的。

水源洞是一个集巨大溶洞、大水量泉眼于一身的洞穴,故名水源洞。说其洞大,大到占地面积达22千余平方米,长约1500,最宽处31,最高处为20.8。难怪在离地25处的洞口上方,有人留下“第一洞天”的石刻。

水源洞是泗水河的源头。此泉涌出之水流入泗水河后,并入澄碧河,注入澄碧湖,汇入右江,是名副其实的源之泉。

面对如此宽阔的溶洞,面对巨大而奔涌不息的清泉,面对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柱、石幔、石笋,谁到了这里都会情不自禁地才情喷涌,是诗人的总免不了要吟诗作赋,会写字的总要醮笔泼墨一番。天长日久,水源洞便留下了历代到此一游的名人骚客许多诗词和石刻。

离开凌云县城,沿着清澈见底的泗水河寻水而上,约一公里,就到了百花山下。这原本滔滔流水忽然在一片葱绿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穿过树林,迎面竟有一个巨大的洞口,仿佛是一口张裂开的大嘴,在向人们招呼。抬头看,首先进入视野的是洞额上“第一洞天”的石刻,这是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左江观察使王玉德题的字。从落款署名上人们知道,这位官员当时已是年届八十的老人,自称“楚南八十老人刘璜”。此翁在洞中还留下了一个高1.7、宽1.2的“佛”字石刻。水源洞有洞门,门上有长联,此联则出自清末民初阳朔名士黎中伟之手。上联“故乡山水夙称奇,到此更入佳境”;下联“天下名区将览遍,于斯别有会心”。一个阳朔人,即使家乡风景如画,到了水源洞,仍不吝笔墨赞美一番,足见水源洞的景色多么迷人了。

灵水、鹅泉、水源洞等一批名泉,靠的是自身独特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享誉天下,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在江河密布的壮乡,还有一些以奇异著称的泉,令人听闻过后,仍然亦惑亦惊的。

在平果县城西边右江北岸的虾山脚下,有一眼泉,离江很近,泉水从洞中涌出不远就注入右江。农历三四月间,每到深夜,便有无数河虾聚集在泉流与江水的汇合处,争先恐后地沿着水流游向泉口。一些虾被泉水冲下来后,又再次往上冲击,直到冲进泉水洞里。大量河虾这种争相进入泉洞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这眼泉,也因此被称为“虾泉”,因而成为中国的“怪泉”之一。

类似虾泉的地方平果还有一处,这就是没六鱼洞。这个洞位于平果县城东南部,洞内也有一眼深泉,深约5,从洞里流出约60后注入右江。没六鱼洞,因出产没六鱼而得名。据说这种鱼最大体重没有超过六两,学名叫岩鲮,常年生长在地下河中,以体肥骨小、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远近扬名。像没六鱼洞这样产鱼的洞泉,在巴马、凤山、乐业的一些河流中也有存在,只是名气没有没六鱼洞那么大罢了。

壮乡的怪泉,还有德保县马隘乡贤李村的“喊泉”,这泉在一座石山脚下。要是有人站在泉口大场呼喊,泉水就应声而出。不一会,泉水便又自行停止涌出。在东兰县隘洞乡板开村下开屯,有一处山泉,每日都有规律地自行喷涌三次,被誉为“神秘泉”。

在各种各样的泉中,温泉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广西不是温泉资源丰富的地区,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温泉,比如陆川温泉、龙胜矮岭温泉、象州温泉、防城峒中温泉、全州炎井温泉和贺州温泉等。后来人们又借助科技手段,掘地千米,耗巨资从地下抽出热矿水,分别在南丹、那马、三塘等一些地方建起了新的温泉。然而,真正位于壮区的天然温泉只有象州温泉、峒中温泉等几个。

象州温泉,因靠近濮水,旧时曾称濮水名泉、花池温泉,为旧时象州八景之一。象州温泉出自一片丘陵中,数十眼泉分布在田野和山脚中。冬春季节,由于温差的作用,整个温泉区域整日水汽蒸腾,白雾袅袅,与古朴的村落和山野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巨大而优美的壮家田园山水风情画。

早在几百年前的明代,就有人被这里的“热水”和田园风光所迷醉,诗人刘志英人有诗《濮水名泉》为证:

烟暖霞蒸景未磨,仙源仿佛落银河。

井边丹贡浇清液,琴里熏风起绿波。

飞瀑流云输静穆,冷月寒月少阳和。

分明既济滋漓水,莫作寻常水石歌。

被迷倒的名人墨客不止刘志英一个。不少人都在泡过象州温泉之后,忍不住要留下诗词绝句,其中的一首颇耐人寻味,此诗曰:

暖水空蒙浮淡烟,游人无数醉汤前。

瑶池一浸神仙样,洗尽烦忧是此泉。

青山、热汤、田园、人家、涌泉、溪流、游客……这是一幅多么和谐、融洽的画面。每个来到象州温泉的人,都为这里泉水的温度感到诧异。这来自地下几百米深处的高热矿泉水,属于段压裂隙溶洞水,泉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无污染,水温在73——77之间,最高水温达85。泉水中含有偏酸硅、锶、铜、铁、锌、镁、钙、钠、碘、氟等二十多种微量元素,钦用后对人体大有裨益。

这么高热的温泉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人们将鸡蛋、鸭蛋装进竹编小具,然后浸入热泉中,半个钟头后取出来食用,味道鲜嫩可口。当地壮家都有杀年猪的习惯,人们将猪杀死后,泡入泉中,不一会就可以将猪毛脱去。浸过热泉的猪,肉质更加鲜美可口。

在从地下冒出来的几十个泉眼中,有一眼温泉被称为大泉,宽约3,长约7,与附近的大河相通。从大河倒灌进来的水在下层,泉眼里冒出来的水在上层,从而形成了上热下凉的温差。冬春季节,水底是悠然、觅食的游鱼,水面则烟雾腾腾,这种不可思议的温泉奇观,堪称一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

听众

222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3-7-20
注册时间
2008-12-16
25#
发表于 2009-1-1 21:05:00 |只看该作者

支持


祖国在沉睡,党在玩社会,社会在哭泣,人民在流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7-27
注册时间
2007-4-21
26#
发表于 2009-1-29 22:22: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风云突变在2009-1-29 10:48:23的发言:
写得很好啊,望作者再接再励!

以上文章均转自黄佩华播客:http://huangpeihua.lovep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7-27
注册时间
2007-4-21
27#
发表于 2009-1-29 22:22:00 |只看该作者

可以直接去那里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9 22:23:4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听众

278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09-7-13
注册时间
2008-12-22
28#
发表于 2009-1-29 10:48:00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好啊,望作者再接再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听众

278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09-7-13
注册时间
2008-12-22
29#
发表于 2009-1-23 02:38:00 |只看该作者
写得不错,继续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听众

278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09-7-13
注册时间
2008-12-22
30#
发表于 2009-1-12 18:50:00 |只看该作者
1楼作者有水平,要继续多写,盼望多看到这样的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31#
发表于 2009-1-10 14:17:00 |只看该作者
好文!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2 22:25 , Processed in 0.246383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