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黄庆昌、邓玉梅、李永春摄影陈安) 南越国宫署遗址、南汉二帝陵、锦纶会馆整体平移……从本月12日开始,“广州文物保护十年”展览将在广州博物馆举行。广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考古主题展览,将以700件珍贵文物的鸿篇巨制,全面展现过去10年间,千年古城广州文物保护的“大手笔”,并向观众揭示,古代广州贵族盛行使用“洋佣”。 考古成果 10年共发掘古遗址54处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海仁、全洪等专家介绍,十年来随着广州城建的迅猛发展,文物考古也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在地铁、内环路、大学城等大型工程项目中,众多重要的古遗址破土而出,许多古墓葬被发现,大量的文物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南越国宫署遗址、沙面近代建筑群和从化广裕祠等重要文物史迹均得到了合理的专项规划和保护。 十年来,广州共发掘古遗址54处,勘探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2.165万平方米,原址保护陈列展示3处,原址回填保护3处,发掘各朝代的古墓葬163处、943座,原址保护陈列展示3处,原址回填保护4处。 十年间,广州文物考古有了“十大成果”:南越国王宫御苑,世界最早的木构水闸———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广州大学城文物保护,深化普查“摸清文物家底”,获联合国大奖的从化广裕祠维修工程,锦纶会馆整体移位,千年古道的保护和展示,纪念建筑保护,宗教历史建筑保护,沙面保护规划与整治。 有专家指出,城市文物的保护,很多时候就是在和时间赛跑,这个过程中各方的支持极为重要。如在建设广州大学城期间,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小谷围岛的重要遗址和文物建筑被纳入大学城规划,得到有效保护。 展览看点 广州原是“南国威尼斯” 为了准备这次展览,广博不惜撤出多年未变的基本陈列———“广州历史陈列”,在五层楼的1~4层展开全面的整修。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约700件文物,悄然走进展柜。众多首次在观众面前亮相的珍宝,讲述着广州过去2000年的世事沧桑。 本次展览中,有三件汉代的陶俑座灯。三俑均高鼻深目,裸体,遍体画毛,蹲坐。一俑头顶高脚灯座,面部画出络腮胡须;另一俑为胡人脸形,眼睛细长,高鼻梁,尖长下巴,连腮大胡子,头发梳于脑后向前折成髻;第三俑头上缠巾托灯盘,左手扶胸,突乳。异域男子的粗犷豪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专家介绍,除了这三件近年来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陶俑座灯,早年广州地区的汉墓中也出土不少类似的胡俑,年代最早的可以追溯到西汉中期,他们有男有女,男性居多。据推测,俑形可能取自西亚或者东非来的穷苦人民。他们在两千多年前随海外贸易船只漂洋过海,被贩卖到岭南,成为贵族的“家内奴隶”。主人死后,又被塑成灯座陪葬墓中。因此这些文物除了展现汉代以来广州与南亚诸国海外贸易日益频繁的盛况,也表明在广州历史上很可能盛行过使用外国“奴隶”的生活方式。 在展厅三楼的一角,有一件汉代展品很是奇怪,是两只连体猛兽,但是又不是常见的龙、虎、熊之类的造型,专家们只得以“连体兽”暂且称之。 展览中的展品还向观众揭示,广州在古代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水城”,而其历史远比著名的威尼斯悠久。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梁国昭这样描述:“早前广州城内满布弯弯曲曲的小河道,水路交通是广州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据介绍,六脉渠的兴建是宋代以来广州城的一项大型市政工程,直到民国时期还在使用。虽然如今大量湿地已经被开发,但是通过考古发掘还是能看出“水城”的残迹。比如1997年在吉祥大厦施工中清理出了一段宋代城内的排水遗址。渠体面宽4.03米,地宽3.6米,高5.14米,规模之大,足以让人想象当时广州水城盛景。 原样恢复 南越大墓将长期陈列在广博 昨日,在五层楼前的空地上,工人们正忙着安装一座大型木结构展品。据介绍,这就是2004年7月在农林东路某工地发现的西汉南越国时期“人字顶”分室大型木椁墓。这种结构的墓葬,在中国仅发现三座。 这座墓全长15.86米,宽8.9米,深3~1.47米,墓室全部用粗大的方木构筑,是目前岭南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木椁墓,墓主应当是南越国丞相或王室成员一级。这座墓出土后被完整地拆下保护起来,此次展览按照原样恢复,将长期陈列在广博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