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语的令人难以接受,我想,并非是因为它是拉丁文,更多的是他的缺陷。造成南壮难以看懂的原因是:标准语是按照发音来制定,而不是按照音位来制定。
倘若设计者当初更多的是考虑用音位对应,今天写出的文字会更加通行。就如“看见”,北壮说“raen/laen”,南壮常说“taen/haen”,有一些词语都存在这种对应关系。若当初设计者更多的考虑因为,用一个统一的声母——假设是thr——来表达“看见”这个词语,那么各个方言都有统一的 thraen。遗憾的是当初没有,所以南壮的贝侬查字典的时候经常莫名其妙。
再有,设计者对于调号的使用已经达到泛滥的程度,以至于满文调号的占用率居高不下,调号的使用率跟词语使用数量成正比增长。泰文的处理比较好,声母分高低音组(也就是说部分声母重复),两个基本调号;低音组的声母不加调号表示第2调,分别加两个调号可表示4,6调;高音组不标调表示第1调,加两个调号表示3,5调。至于中音组,出于历史原因,附加两个调号,这先不讨论。而且,泰文的调号标在声母上,不额外占用单个字符。因此,泰文整篇的信息量要比壮文的信息量大得多。
假设某篇文章有 100 个词语,平均每个词语4个字母,那么壮文的信息冗余最差的时候将有100个调号,占用文章的比率达到 100调号 / (100 x 4) =25%。就算有 100 个空格隔开单词,也将有 100 / (100 x 4 + 100) = 20%。再退一步,在平常使用中假设一半的词汇使用调号,而且有 50 个空格隔开这文章,也将有 50 / (100 x 4 + 50) = 11% 的占用率!假设同样的文章用泰文来写,由于搞低音组的划分,需要标调的词汇量要折半,而且泰文书写中不常用空格也不需要额外的字母表示调号,因此泰文的信息量绝对大很多。
这难道不值得壮文的设计者深思么?
另外就是对于入声调的处理,对的是调值而不是调类,造成了更大的混乱,而且调类被严重压缩,与一些方言不对应。
最后就是桂柳话借词的大量采用,造成借粤(平话)的方言跟借桂柳的方言彻底在现代借词表达上彻底分化,这全是桂柳话借词标调方式的“功劳”——按调值而不是按调类。即使更改桂柳话借词的标调方式,也无法改变桂柳话跟传统借词系统冲突的事实,不过平白增加记忆量罢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8 13:58:3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