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瓦氏夫人》的几点疑问:
1、把瓦氏夫人塑造成“爱家,爱民族,爱国家”,因为很“高大全”,所以,显得很空洞,也很模式化。
2、关于“爱国”问题,明朝对待倭寇一事,并没有升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战”,仅定位为“流寇作乱”而已,所以,她的爱国情怀是如何产生的?
3、关于“爱民族”,不知作者指的是“爱哪个民族”?当时至少还没有“中华民族”的统称,只有“大汉、蛮、夷、胡、寇”等分别,对于壮族人民,当时应该也没有“我们这个民族”来自称,她当时到底是“爱哪个民族”?
4、“在晚年时期,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她毅然代曾孙从军,率领壮族儿女抵御外敌”,事实上,广西和江浙一带距离甚远(哪怕是信息发动的现代,我们对那边的事情都还感到陌生),一直居住在偏远闭塞地带的瓦氏夫人不可能把当时的国事都了然于胸,这种“为...利益而战”的说法是否夸大和政治化了一点?
...
事实上,如果把瓦氏夫人塑造成像林冲一样,是被逼出来的一个民族大英雄,应该更贴切些,依据:
1、“以蛮治蛮、以夷制夷”是历代统治者稳固江山的通用手段;
2、明朝当时并不缺乏声势浩大的正规军队,为什么偏偏有兴趣来调用聊聊几千人、且属于家丁性质的“蛮丁”?这本身就存在难以解析的原因。而且,瓦氏夫人的身份对于当时朝廷来说,非常不清白,因为她丈夫芩猛及儿子是“叛乱罪名成立”,在猜忌和腐败盛行的明朝高层,肯定不会为了“重用”瓦氏夫人而征调,对吧?
3、在瓦氏出征前,她孙子岑芝被派去镇压海南黎族起义,该游戏规则和“以寇治寇,征调宋江打方腊”的悲剧几乎雷同。
所以,征调瓦氏夫人远去千里之外荡寇,背后应该是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圈套,只是出乎意外的是,明朝当局却不小心逼出了一个民族大英雄!所以,接下来怪事就发生了:就在瓦氏夫人节节胜利、民心大增之际,当朝立即改变部署,“将总领抗倭的总督大臣张经陷害入狱”,同年,瓦氏夫人即“告病还乡”(当中应该隐藏有“不得不”的隐情,我个人的猜测是:朝廷调整部署之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将瓦氏夫人及她的花家军逼入死地、以达“全军覆没、一了百了”的目的。)。回到老家的瓦氏安抚兵丁之后,又突然宣告病死,而且还出现“十八棺”出葬的历史之谜...整个事件连贯起来,她的命运似乎都在“不得已”中沉沉浮浮。
如果,把该剧处理为——
全剧安排三条平衡线索:一方面是奸臣严嵩的作乱以致民不聊生、义军迭起,之后,朝廷对待反抗的态度从开始的“铁血镇压”,到后来的“适度怀柔”,再到“以蛮治蛮”的演变,步步升级;另一方面,瓦氏夫人一步步去证明自己对朝廷的赤胆忠心,但却因“蛮民”和“叛党遗孽”双重身份而换来更大的猜忌,最终还被逼进一个毁灭性的圈套当中;另一条线索则是倭寇的烧杀掳掠...三条线索最后碰撞出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以上仅是个人浅见,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