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从三月三看广西人思想
2008年清明节,中国首次把它作为节日放假了。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民生的关注,更体现了中国政府在谋划国家形象方面的创新思维,因为这等于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把“孝”提升到“节”。但是,此时,许多广西人,准确的说是壮族人却感到悲哀、迷惘:国家给放假去扫墓了,而我却还不到扫墓的时候;三月三,是壮族祖宗流传下来的扫墓节,而那时却不能放假去扫墓。
这悲哀、迷惘由来已久了,只是没有人去思考、去解决。其实,为了照顾民族的独立性,中央早就给包括广西在内的民族地区以“自治”的制度去安排。这解决的办法也由来已久了,只是广西人,更准确的说是壮族人懦弱、苟且偷生。从这,就有必要追溯广西人特别是壮族人的思想了。
在我看来,广西人特别是壮族人性格懦弱,得过且安,苟且偷生。历来,中央有什么样的安排,照搬照套,维诺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落下“不与中央步调一致"(对官来说)或者“不与领导保持一致”(对民来说)的嫌疑而丢了乌纱帽(对官来说)或者生计(对民来说)。殊不知,中央的安排是面向全国的或者说是全国主要矛盾的,特别的地区得有你自己去思考、去安排、去争取,中央才可看到你的特殊性,你才可能按照你的自身规律、意愿去发展。相反,什么都听中央的,表面上与中央、与领导保持一致了,保住乌纱帽、生计了,但那是委屈自己、苟且偷生,没有了自己的创新,也就没有辉煌发展可言,这才是实质上的与中央不保持一致。看看我们官场的会议、看看我们的媒体吧,大多拿来中央的、别省的东西照搬照套,大话、空话连篇,那些是自己原创的?
就拿三月三来说吧,三月三是壮族扫墓节、歌圩节,利用好它、开发好它,对广西的知名度,对广西的旅游等经济发展是很有重要价值的。可以说,这是广西的特色,广西发向世界的名片。甚至于五色糯饭都有成为世界快餐的潜力。须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更进一步,利用好、开发好三月三,对壮民族的自尊心、凝聚力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虽然,经过多年与汉族的交融,壮族很大程度上被同化了,但是壮族毕竟还是壮族,民族的规律性不能不遵循。现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现实社会,到处全是汉族语言文字,而大多数壮族人不通或者不便,媒体上演的每一草、每一木、每一块石头都是一个故事,但那些是我们的?我们被边缘化,我们没有自己的东西,我们没有历史,我们找不到祖宗,我们失去了自我,我们的自尊、自爱、自信从哪儿来?我们的创造力从哪儿来?我们为谁创造?所以,从三月三开始,发展我们的文化,这是壮族,这是广西从源头、从原动力发展的创新工程,是壮族、是广西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回过头来说,中央给我们的自治制度,我们利用了多少?这种自治制度不足以安排三月三放假、不足以安排三月三文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