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4755|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雪球:人类学视野中的“汉”民族

[复制链接]

406

主题

1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7-10-2
注册时间
2003-1-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11-9 01:3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雪球:人类学视野中的“汉”民族 (徐杰舜 )
----来自三苗网

--------------------------------------------------------------------------------
雪球:人类学视野中的“汉”民族
将汉民族投放到人类学视野中进行全方位审视,使广西民族学院教授徐杰舜先生成为该领域里一位卓而不群的人物。他那本用6年时间撰写成的《汉民族发展史》,曾经结束了汉民族没有专史的历史。而今,徐先生的又一部力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再一次引起震动。值此中华民族迈进新千年之际,本刊特约徐杰舜先生撰文,以飨读者。

雪球:人类学视野中的“汉”民族
文/徐杰舜

雪,是一种神奇而又美丽的自然景观。当雪花飘飘之时,大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当雪花凝聚成雪球滚动之时,雪球会越滚越大,越滚越结实。

汉民族,这个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民族,也颇具雪的特性。从遥远的古代起,她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美丽、富饶、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她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摇篮,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之中,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像滚雪球一样,融合了许多民族,凝聚而形成;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结实,发展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因此,我们可以将汉民族比喻为一个硕大无朋的雪球。

《红楼梦》中有一句名言,谓之“大有大的难处”。汉民族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要认识它也真是太难了。现在,让我们在人类学的视野中认识一下汉民族。

族群互动:汉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内因

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结果。对此,笔者所著的《汉民族发展史》曾作了详细的论述,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会导致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当时由于理论缺乏,没能探讨这个问题,现在从人类学的族群理论来看,应该是族群的互动导致了民族融合的发生。

先秦之时,在汉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夏、商、周诸族群的区别是十分鲜明的。就服饰来说,夏尚黑,商尚白,周则兼用之。不仅衣服的颜色不同,而且衣服的纹饰也不同,“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此外,葬制、社树、历法、宗教信仰等也都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族群性,此即《礼记·丧记》所云:夏“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嘉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表现出朴质、温厚,又比较野蛮的族群性;商“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表现出放荡、凶狠、好胜的族群性格;周“亲而不尊。表现了温文尔雅,以巧取利的族群性。

不仅中原的夏、商、周诸族群区别鲜明,就是中原诸族群与周边诸族群的区别也是十分鲜明的。《礼记·王制》中就有一段学者们熟知的论述,其云:

“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

先秦族群的区别虽然十分鲜明,但族群之间的互动却无时无刻地发生着。一方面是婚姻的互动,《国语·周语》记载:周襄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记载:“晋献公……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又如东夷须句国人成风是鲁僖公之妾;赤狄别种潞子婴儿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凡此种种,婚姻互动的情况不胜枚举。

另一方面是文化的互动,拿《诗经》来说,它是中原地区夏、商、周三族融合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周文化的代表。它所反映的基本上是夏、商、周三族的现实生活和历史。但到春秋后期,《诗经》从中原地区向四方传播普及。以在南方影响最大的楚民族来说,自称“蛮夷”的楚民族受周文化的影响,也能诵读《诗经》了。《左传》昭公元年记载:“令尹享赵孟,赋《大明》之首章,赵孟赋《小宛》之二章。”《左传》昭公七年又记载:“(芋尹)无宇辞曰:‘……《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仅如此,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攻打陆浑戎时,陈兵周郊,问九鼎大小轻重,说明楚民族对夏、商、周三族都十分珍重和视为宝贝的“九鼎”,也同样是十分珍重和视为宝贝的,其中原因除“九鼎”是权力的象征以外,也反映了文化上的互动。

正是由于族群互动这个内因的作用,才使春秋战国之时的民族大融合成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从而促成了汉民族的横空出世。

秦汉之时,刚刚横空出世的汉民族约有3200万人,发展到汉平帝元始2年(公元2年)时也仅达5900万人。但历经魏晋南北朝之后,到唐代前期人口已达8000万到9000万之间;又经唐末五代,到北宋大观3年(1109年)人口突破1亿,再经宋辽夏金元的发展,到明万历28年(1601年)人口达1.5亿,及至清道光30年(1851年)人口已达4亿以上。从上述汉族人口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每经历一次动乱和战乱,人口不是锐减而是激增,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所谓少数民族“汉化”的结果。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大分裂时期,即魏晋南北朝和宋辽夏金时期。在这两次大分裂中,出现了汉民族融合了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又南移融合了南方部分少数民族的“汉化”浪潮,给汉民族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从而不断发展壮大。现在,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汉化”现象。原因很多,但在人类学的视野中,族群的互动是一个重要的内因。

以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为例,一是语言的互动十分深入,如汉语成了匈奴和氏人的通用语言,北魏孝文帝更是禁说鲜卑话,改说汉语;二是婚姻互动十分频繁,如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受到鼓励;三是文化互动十分激烈,如前赵称汉王的刘渊就学习《易》、《诗》、《书》三经,尤好《春秋左氏传》及孙、吴兵法,并博览《史记》、《汉书》等汉族史籍经典;前秦符坚入师从师学经,对经学造诣很深;北魏孝文帝更是雅好读书,手不释卷,通五经百家文学,能文章词赋。与此同时,汉族又吸收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化,具体地表现在唐代汉族生活习惯的“胡化”上,如“胡床”的传入,从此改变了汉族长期以来席地而坐的习惯;烧饼、馅饼、饺子等“胡食”的流入,大大丰富了汉族的饮食生活,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音乐、舞蹈、诗歌、绘画、音韵,以及宗教信仰的互动,从而凝结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唐文化。

宋辽夏金元时期的情况也是如此,如辽圣宗不仅喜读《贞观政要》,善吟诗作曲,还仿汉族政权的修史体制,编修实录。辽太宗会同3年(939年)宣布:“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与汉人婚姻。”章宗规定对汉民族的先祖帝王伏羲、神农、轩辕、少昊、颛顼、高辛、尧、舜、禹、汤、周文王、武王等要三年一祭,并在享师设女真国子学,诸路设女真府号,教授纪书,科举以纪书为标准。所以史书记载,女真族“好变夷狄风俗,作中国礼乐如魏孝文”,“屯田军与所居民为婚姻者所”。西夏元昊以来用新制定的西夏文字翻译了大量的汉文典籍,党项族中出现了儒学渊深的斡道冲,诗才超妙的汉王仁忠,编修西夏实录的焦景颜、王舍等是汲取汉族文化的代表人物。

正是这种族群间的互动,尤其是向强势族群倾斜的互动,才导致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浪潮的不断涌现。所以,族群互动成为汉族形成和发展的内因。

多元一体:汉民族的结构模式

过去,由于理论和方法论的局限,没有能够对汉民族的结构进行探讨和分析,现在,用人类学的族群理论这台“显微镜”一照,我们不难发现汉民族的结构。

众所周知,物质的单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以此相喻,如果我们把汉民族作为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一个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由族群构成的。

构成汉民族的族群很多,人口多少不等,文化因素的认同也不一,有的成片聚居,如闽南人等;有的大分散、小聚居,如客家人、平话人等;有的处于少数民族的包围之中呈“族群岛”,如广西的“高山汉”等;有的聚居在城市,如北京人、苏州人等;有的聚居在农村,如贵州的屯堡人等。汉族究竟有多少族群,目前还无法统计,但大致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以方言为特征划分的族群,如客家人、平话人、闽南福佬人、桂柳人等;一类是以地域为特征划分的族群,如湖北人、湖南人、江西人、陕北人、河湟人、河北人、河南人等;一类是以大城市为代表划分的族群,如北京人、沈阳人、长春人、哈尔滨人、大连人、杭州人、温州人、宁波人、南京人、苏州人等;一类是以风俗习惯为特征划分的族群,如广西的“高山汉”、贵州的屯堡人等。

这样,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族群组成的汉民族,构建了汉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模式。在这里,各个族群单位是“多元”,汉民族是“一体”。

汉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一是由汉民族起源的多元性所决定。汉民族起源有两个主源,即炎黄族群集团和东夷族群集团;三个支源,即苗蛮族群集团、百越集团和戎狄族群集团。这种起源的多元性为汉民族多元一体结构奠定了基础。

二是由汉民族形成的多元性所决定的。据《汉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汉民族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即夏、商、周三代之时黄河和长江流域夏、商、周、楚、越诸族群相继崛起为第一阶段;春秋战国到秦之时夏、商、周、楚、赵以及部分蛮、夷、戎、狄在大融合中育成华夏民族为第二阶段;西汉之时为华夏民族在“大一统”中发展、转化为汉民族为第三阶段。这种形成以多元性为主构建了汉民族多元一体的雏形。

三是由汉民族发展的多元性所决定的。汉民族自秦汉形成发展至今,两千多年来,在族群互动中表现出了特有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鲜卑、乌丸、羯、氐、羌、契丹、党项、女真,以及部分蛮、俚 、僚等少数民族族群大多“汉化”而成了汉民族的新鲜血液,所以史书中少数民族被“汉化”后“同之齐人”、“遂同华人”、“与蜀人相类”、“殆与华不别”、“与诸华不别”的记载不胜枚举,于是汉民族的发展“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就造成了汉民族多元一体的伟岸身躯。

总之,由于汉民族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多元性,才导致了汉民族结构多元一体模式的形成。

那么,汉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是怎样形成的呢?从人类学的理论来看,“多元”族群要成为“一体”,必须经历一个从“多元”磨合到整合为“一体”的调适过程。所谓磨合,就是族群在互动的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族群通过文化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既交流文化,又交流思想和情感,沟通心理,以减少和调适各族群间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矛盾和冲突,达到相互适应和和谐一致的过程。我们在考察贺州的族群关系时,处处可见汉族各族群互动的磨合。而这种族群多元磨合的结果就是整合。所谓整合,就是随着族群互动磨合的成熟,不同的族群在各个方面逐渐由最初的互不相关,发展到和谐一致的结果。其实,这种多元磨合到整合一体情况在中国汉族不同族群之间比比皆是,如甘肃永昌县“古罗马人”、河南开封市“犹太人”、福建泉州市锡兰王子后裔、广东鹤山市鲜卑族后裔等情况。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上述诸例都说明其之所以符合历史事实,依我之见,其根本原因在于汉民族结构的多元一体,因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是建立在其“凝聚核心”汉民族的“多元一体”上的,而汉民族的“多元一体”又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具体凸现。

双重认同:汉民族的“大一统”

“多元”的汉民族为什么能够凝聚为“一体”?双重认同在这里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族群认同是对身份的确认,更是对文化价值的确认。而对身份的认同,是族群意识的凸现。一些西方人类学者总是怀疑汉民族不是一个民族,一方面有理论上的原因,如对民族概念和族群概念区别的分析所造成的话语的不同,另一方面也是对汉民族认同情况不了解所致。

确实,在汉民族中,普遍存在着对族群身份的认同,如对客家人的认同,对平话人的认同,对上海人的认同,对北京人的认同等等。笔者在贺州作族群关系的田野考察时,几乎所有的问卷都确认了自己的族群身份。

近几年客家学的兴起,就是客家人对客家族群身份认同的一个突出表现。学术界出现了对汉族族群进行研究的新动态,有的出版社还出版了《人文中国》、《“剖析”上海人》、《“品评”广东人》、《“说道”山东人》、《“放谈”东北人》、《“批判”北京人》、《武汉人》、《天津人》、《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等有关研究汉民族族群的书,这不能不说是汉族族群身份认同的一种凸现。

但是,汉民族在认同族群身份的同时,又有对汉民族民族身份的认同,笔者在贺州作田野考察时,几乎所有涉及汉族的问卷在对自己的族群身份认同的同时,又都认同自己的汉族身份,从而呈现出双重认同的态势。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多的人认同汉民族,从而形成拥有近12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说来话长,但在此,我们长话短说,这是因为,两千多年来,在汉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汉民族族称的认同经历了一个曲折交叉的历史过程,即先后出现过“秦人”、“汉人”、“唐人”的族称;同时,“秦人”、“汉人”、“唐人”三称又交叉使用。“汉人”之称在曲折、交叉发展过程中,逐步取得主流地位,元代以后才认同“汉族”为族称。所以,汉民族对民族身份的认同,虽然是政治性的,但也是在历史上逐步确认的,它包含了相当分量的对文化价值的确认,以及对汉民族民族意识的凸现,这是一种在民族的名义下所作的民族认同。对此,我们没有理由也不能怀疑汉民族作为一个民族的客观存在。正是由于对汉民族民族身份的认同具有这样深厚的历史基础,所以,尽管有族群认同的存在,但却从来也没有构成对汉族民族认同的否定。

正是由于双重认同的调适,一方面其可以满足人们对族群身份的认同,即人们可以根据语言、宗教、地域、习俗、意识等文化因素而确认不同的族群;另一方面其又可以满足人们对民族身份的认同,这在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既具有政治性。也具有文化性,所以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汉民族所有族群都对汉民族作民族身份认同,使之能够以“大一统”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Mengz gaangc Xuangh,gul gaangc Qyaix,Haausxuangh Haausqyaix doc deg Haausrau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新来贝侬

Rank: 1

最后登录
2003-11-18
注册时间
2003-11-18
沙发
发表于 2003-11-18 18:03:00 |只看该作者
是的,求同存异,大家抱着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态度来交流这样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

听众

27

积分

土精灵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3-11-27
注册时间
2003-10-4
板凳
发表于 2003-11-27 22:29:00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季历在 2003/11/17 11:40pm 发表的内容:
汉人的人口众多,汉化是一部分,但不占主流,尤其是汉代以后。由于,中原是当时东亚文明开化之地,相对于周围的部族,有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这就意味着能养活较多的人口,形成一定的人口密度后,和周围人口稀少的部落社会形成对比,就象水渗透一样,人口密度高的向人口密度低的移民,逐步形成中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主体民族。


哈哈哈哈,这故事真新鲜,适合给幼儿园大班做毕业论题。

---------------------------------------------
冷嘲热讽可不太好,斑竹应该教育一下;)
我个人很赞同季历的说法.
很难想象一个公司是完全靠兼并来成为世界最NB的几大公司的,
也很难想象汉族是靠"融合"来成为世界第一大民族的。
要兼并,要融合,可以,要你本身够强,够吸引力,并且有足够的消化能力.
象北方各族,虽然地盘广大,但是一直到现在, 蒙古国才有200多万人口,
你以为他们晚上熄了灯,和汉人做的不是一样的事情?
但汉族为什么这么多,首先是因为汉族本身占有了亚洲最大的也最适合农耕的土地,并且也守住了这块地而且创造了相当高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
才能养活这么多人口.
一家汉族人,5口左右,5亩地(大概3000多平米)就能养活,而北方各族,一个平方公里的土地(1000000平米)一年平均能养活10来只羊,而一个人一年至少也就要消耗这么多食物.所以,一个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就能养活一两个人.

那些"历史学家"总是拿汉族的血统来开涮,以此来证明汉族血统的复杂.事实上,每个民族都是融合而成的.
而且他们的比较对象往往是北方汉族和华南两广一带汉人,确实有相当的差距。
但也要看到,在汉族广大的内地,尤其是北纬30度线(即基本上是成都----杭州)一线以北,占汉族70%以上人口的地区,其实是相当一致的。
现代科技也证明了这一点.
你可以分别出湖北河北东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安徽江苏人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

听众

472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04-5-15
注册时间
2003-10-20
地板
发表于 2003-11-28 10:40:00 |只看该作者
民族不但是血缘的,更重要的是文化心理的认同。我们充分尊重汉族同胞的内部自我认同。不过,在汉族的形成的考证之上,在各个民族的形成的探究之上,我们需要的是严密的考证和科学的证据,而不是可以为了民族情感而排斥科学的态度。这与文化的认同、民族心理的认同是不矛盾的。

倘若有一天有个科学家能够证明我身上的 DNA 是来自古汉人的,我也会信服,但是我绝对不会因为这样而动摇我对壮族文化的认同,我永远还是认为我是一个壮族人而不是汉族人。

汉族同胞们不要因为我们在这里讨论汉族的血缘就紧张,就算99%的现代汉族人都不是来源于古代的华夏族而是东南西北的夷蛮融合成(这也更说明了古代华夏族的伟大不是么?),我们也不会因此而否认汉族的存在,也会充分尊重汉族同胞的汉民族情感和汉族认同心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9

主题

1

听众

5447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3-2-22
注册时间
2003-2-10
5#
发表于 2003-11-28 11:54:00 |只看该作者
   只因为贵民族重组的时间表相对别的民族要早,所以才有了“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古训,也因为时间要早,加上司马迁的“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择其言尤雅者”才有了报喜不报忧的传统的发祥,才模糊重组前的那一段历史。。。。。。有历史学家和学者考证炎、黄等都是女性(郑慧生《我国传说中的母系氏族社会》),据说闻一多先生遗著内有《五帝为女性说》(龚维英),这些又作何解,不会是吃饱撑的吧!
收成是受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沙漠的收成如何?恰恰相反,正好是中国人口的爆增,才使土地压力增大,过量开垦,照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末了还得让少数民族陪着计划生育。只能找个替罪羊了,以至有甚者将矛头直指鄂尔多斯集团,指责其制造羊绒衫照成草原退化,乃至沙化,只因为该公司有日资入股。

『...中国文化扩展的主导方向,始终是朝着南方的。自黄河流域起成一扇形,中国文化无情地向南移动----无论是王朝分裂时代还是帝王统一时期----侵吞着土地、异族及其文化,并在上面打上了永久的、不可更改的“中国”标记。那些不能同化的部族,则被驱赶至资源贫瘠的地区,或者被消灭。由于有着特别丰饶的长江流域。它很容易使中国农业文化所依赖的高度集权系统得以实施,所以向南方的扩展几乎没有碰到什么障碍。由于北方在生态上的巨大差异,特别是草原地区缺水状况,使它只能发展畜牧、业,而不能汇同于大河流域的大一统农业文化。所以,中国文化北向的扩展始终是缓慢的。...』(美)托马斯。哈定等著《文化与进化》


凡事贵在坚持,坚持就有收获! 落马的人也是一样,跌下来再努力滴爬上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8-9-1
注册时间
2003-3-15
6#
发表于 2003-11-29 10:11:00 |只看该作者
楼上贝侬写得好!

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

听众

35

积分

土精灵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4-1-16
注册时间
2003-7-28
7#
发表于 2003-11-30 11:16:00 |只看该作者
有人说 汉族十几亿人口 是不可能地 所以要说是融合他族

可是建国初汉族四亿左右  现在十几亿  

真不知道这增长的近十亿人是融合的那一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听众

125

积分

土精灵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5-11-21
注册时间
2004-1-17
8#
发表于 2004-1-17 17:22:00 |只看该作者
本文观点和我接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1

听众

3912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3-6-9
注册时间
2003-5-26
9#
发表于 2003-11-11 18:52:00 |只看该作者
怎么没有人说话?汉族网友们都同意徐先生这样的研究结论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1

听众

5034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2-10-3
注册时间
2003-7-23
10#
发表于 2003-11-12 01:57:00 |只看该作者
“……一些西方人类学者总是怀疑汉民族不是一个民族,……”??!!

Nandao ni xianzai hai bu zhida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8-9-1
注册时间
2003-3-15
11#
发表于 2003-11-12 16:34:00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粤孤客在 2003/11/12 04:35pm 编辑]

     《雪球:人类学视野中的“汉”民族 (徐杰舜著)》 一文下列引文有误:

      “ ……此即《礼记·丧记》所云:夏‘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嘉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表现出朴质、温厚,又比较野蛮的族群性;商‘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表现出放荡、凶狠、好胜的族群性格;周‘亲而不尊。表现了温文尔雅,以巧取利的族群性。”

         引文出处应该是《礼记·表记》。原文整段话抄录如下: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蔽,惷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蔽,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蔽,利而巧,文而不慙,贼而蔽。’”(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38页)

       这段引文出现错漏,更多的可能是网上编辑的疏忽。这里给予更正是因为该段引文生动地描述了夏、商、周三代民众的性格特点,很有意思,激起了我的兴趣。《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该书最初为西汉时期的戴圣所篡辑。”(杨天宇撰:《礼记译注·简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所以也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尽管秦汉时期离夏、商、周三代也有一两千年,但是礼记中的文化思想毫无疑问也是对过去的继承和总结,他们对夏商周三代历史文化的认识总比今天的我们准确得多。当然,该段文字对三代民众的性格描述是间接的,是从各代王朝所施行礼仪(政策)的不同导致的后果来描述的。在引用时,这应该认真辨析。


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7-10
注册时间
2002-7-6
12#
发表于 2003-11-13 00:56:00 |只看该作者
本文原载《中国民族》杂志2001年第1期。
http://www.56-china.com.cn/china1-12/1Q/zgmz-1q.htm 《中国民族》2001/01目录


   『雪,是一种神奇而又美丽的自然景观。当雪花飘飘之时,大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当雪花凝聚成雪球滚动之时,雪球会越滚越大,越滚越结实。
   汉民族,这个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民族,也颇具雪的特性。从遥远的古代起,她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美丽、富饶、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她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摇篮,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之中,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像滚雪球一样,融合了许多民族,凝聚而形成;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结实,发展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因此,我们可以将汉民族比喻为一个硕大无朋的雪球。』

文中的头两个自然段,与《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徐杰舜 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题识”部分的头两个自然段完全一样。《雪球》目录及题识有25页,正文1259页,主要参考文献、跋、后记32页,总共1316页,售价100元。本人在三年前也买了一本:)

我在《雪球》一书找了好久,没找到『……此即《礼记·丧记》所云:夏“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嘉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表现出朴质、温厚,又比较野蛮的族群性;商“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表现出放荡、凶狠、好胜的族群性格;周“亲而不尊。表现了温文尔雅,以巧取利的族群性。』这一段对应于书中的哪个地方,也就没法判断《雪球》中是不是也写作“《礼记·丧记》”:(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

听众

35

积分

土精灵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4-1-16
注册时间
2003-7-28
13#
发表于 2003-11-13 11:44:00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铜碗豆2003/11/11 06:52pm 发表的内容:
怎么没有人说话?汉族网友们都同意徐先生这样的研究结论吗?

说什么
在其他网站评论多了
显然有人同意 有人不同意
不论是那种人基本上同意汉族是骨肉亲人
当然现在也把少数民族当成骨肉兄弟 虽然有人有异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听众

154

积分

土精灵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5-1-1
注册时间
2003-7-30
14#
发表于 2003-11-17 23:40:00 |只看该作者
汉人的人口众多,汉化是一部分,但不占主流,尤其是汉代以后。由于,中原是当时东亚文明开化之地,相对于周围的部族,有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这就意味着能养活较多的人口,形成一定的人口密度后,和周围人口稀少的部落社会形成对比,就象水渗透一样,人口密度高的向人口密度低的移民,逐步形成中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主体民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

听众

315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04-2-11
注册时间
2003-10-5
15#
发表于 2003-11-18 00:21:00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季历2003/11/17 11:40pm 发表的内容:
汉人的人口众多,汉化是一部分,但不占主流,尤其是汉代以后。由于,中原是当时东亚文明开化之地,相对于周围的部族,有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这就意味着能养活较多的人口,形成一定的人口密度后,和周围人口稀少的部落社会形成对比,就象水渗透一样,人口密度高的向人口密度低的移民,逐步形成中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主体民族。

哈哈哈哈,这故事真新鲜,适合给幼儿园大班做毕业论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听众

154

积分

土精灵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5-1-1
注册时间
2003-7-30
16#
发表于 2003-11-18 16:44:00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侬氏春秋2003/11/18 00:21am 发表的内容:
哈哈哈哈,这故事真新鲜,适合给幼儿园大班做毕业论题。

冷嘲热讽又改变不了什么,没有用道理和逻辑反驳我,等于是废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8-9-1
注册时间
2003-3-15
17#
发表于 2003-11-18 17:23:00 |只看该作者
     “汉人的人口众多,汉化是一部分,但不占主流,尤其是汉代以后。由于,中原是当时东亚文明开化之地,相对于周围的部族,有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这就意味着能养活较多的人口,形成一定的人口密度后,和周围人口稀少的部落社会形成对比,就象水渗透一样,人口密度高的向人口密度低的移民,逐步形成中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主体民族。”

                                            ——季历
 
     兄弟的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听众

154

积分

土精灵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5-1-1
注册时间
2003-7-30
18#
发表于 2003-11-18 17:32:00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南粤孤客2003/11/18 05:23pm 发表的内容:
“汉人的人口众多,汉化是一部分,但不占主流,尤其是汉代以后。由于,中原是当时东亚文明开化之地,相对于周围的部族,有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这就意味着能养活较多的人口,形成一定的人口密度后,和周围人口稀 ...

谢谢,我的说法也是参考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愿意和兄台讨论,以共同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听众

586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04-5-11
注册时间
2004-3-9
19#
发表于 2004-3-11 01:32: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uomaren在2003-11-28 11:54:37的发言:
只因为贵民族重组的时间表相对别的民族要早,所以才有了“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古训,也因为时间要早,加上司马迁的“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择其言尤雅者”才有了报喜不报忧的传统的发祥,才模糊重组前的那一段历史。。。。。。有历史学家和学者考证炎、黄等都是女性(郑慧生《我国传说中的母系氏族社会》),据说闻一多先生遗著内有《五帝为女性说》(龚维英),这些又作何解,不会是吃饱撑的吧!
收成是受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沙漠的收成如何?恰恰相反,正好是中国人口的爆增,才使土地压力增大,过量开垦,照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末了还得让少数民族陪着计划生育。只能找个替罪羊了,以至有甚者将矛头直指鄂尔多斯集团,指责其制造羊绒衫照成草原退化,乃至沙化,只因为该公司有日资入股。『...中国文化扩展的主导方向,始终是朝着南方的。自黄河流域起成一扇形,中国文化无情地向南移动----无论是王朝分裂时代还是帝王统一时期----侵吞着土地、异族及其文化,并在上面打上了永久的、不可更改的“中国”标记。那些不能同化的部族,则被驱赶至资源贫瘠的地区,或者被消灭。由于有着特别丰饶的长江流域。它很容易使中国农业文化所依赖的高度集权系统得以实施,所以向南方的扩展几乎没有碰到什么障碍。由于北方在生态上的巨大差异,特别是草原地区缺水状况,使它只能发展畜牧、业,而不能汇同于大河流域的大一统农业文化。所以,中国文化北向的扩展始终是缓慢的。...』(美)托马斯。哈定等著《文化与进化》

黄帝要真是女性,有何怪之?只能说你少见多怪。远古时代,继承了不少母系氏族社会时代的遗风,女子有相当大的权力和地位,黄帝老儿要真是“女儿身”当然正常,呵呵。 是啊,汉族重组时间早,可是能够重组这么早也不是几个大老爷们抱在一起说:俺们还是成立一个民族吧,这么简单。这必须要靠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支持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民族价值观和意识。很可惜也不知道是汉族的先辈运气好,还是汉族的先辈比较能干,仰或是汉族的先辈真的是占到了一块福地。比其他“民族”(原谅我打个引号,当时很多族群根本还说不上民族,现在一些民族的祖先,当然也可能是某些汉族的祖先,还停留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先拥有了这一切。于是汉族有了大发展的资本,也有了今天背黑锅的理由。无语。 你下面引用了一大段,我表示佩服,书读得不少嘛。不过看人家写的书,不要你当传声筒,也不是要你被人牵着鼻子走。用一句老话告诉你“尽信书不如无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11 1:33:1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9

主题

1

听众

5447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3-2-22
注册时间
2003-2-10
20#
发表于 2004-3-13 22:31:00 |只看该作者
许久不来,至今才发现有远道而来的网友给我的善意的建议一直是被束之高阁。未能及时回复,还望海涵!


乍一看之下,感觉是如果早在20年前听到这番言语的话,可能就会以放弃学业以示小小的抗议,不过转念细想一下,鄙人确实是才疏学浅,有道是无知者无畏,不过既然能荣幸的学会使用汉字来表达自己的浅见薄识,那怕是所说这些事情是人所共知、老生常谈的,甚至于熟视无睹以致矢口不提的,就算说了会遭人白眼也还是要说一说,因为不想让话烂在肚里再去慢慢消化吸收。何况论坛里众多才学俱佳、周游列国的贝侬也未曾以见多识广自诩,对比之下难免相形见拙,少见多怪也未尝不合情理。


文化经济交流往往笼罩着暴力的阴影,虽然能够理性的看待这些原动力是如何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但是感性是人性的一部分,当有人躺在其先祖的荣耀簿上神采飞扬之时,并不是人人都会为其潇洒姿态而举手相庆,得到的同时也意味着失去。正因为别人有骄傲的老本,所以自己必须要有奋发的理由。不能因为别人自诩为文明人,就自认为是原始人,不必因为一句“尽信书不如无书”就误认为真的是书呆子一个,迂腐不化,出口须是之乎者也、仁义道德,才能以示攘夷尊王,才能显出是有所教化。


古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鄙人所读之书加上连环画尚不足十分之一,君台“佩服”一词实是愧不敢当,要佩服也应是老庄孔孟、禅理佛宗。做学问是不破不立,未破未立之时也是理应潜心向学,如果确是有个人心得、真知灼见,做做传声筒又有何妨,更何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更应是不耻下问。好在是只引用了一段,要是多了,还不得升级为“无书不如焚书”了,笑谈不必当真。呵呵!

凡事贵在坚持,坚持就有收获! 落马的人也是一样,跌下来再努力滴爬上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5-1-5 15:02 , Processed in 0.167707 second(s), 5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