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你的语文作业写错了!
儿子:哪里?
母亲:“白云生处”应为“白云深处”,“绿树成阴”该是“绿树成荫”。
儿子(撅着嘴):课本上就是这样写的!
母亲(看了课本,很肯定):课本错了。
儿子:老妈你以前是不是没认真读书啊?
几天前,一位家在海珠区的“郁闷”母亲莫女士致电本报说:小学二年级语文教科书有差错,让她在8岁的儿子面前“很没面子”。
原来,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里,第四课杜牧的《山行》有一句“白云生处有人家”,第十课《北京》写着“道路两旁,绿树成阴”。
莫女士说,她读书的时候是“白云深处”和“绿树成荫”的。她询问几位同龄朋友,朋友支持她。她询问学校老师,老师却说应该以教科书为准。她查询一些书籍,却是两种用法都有。被搞糊涂的她想起了向本报求证。
记者虽然认为教科书并没有差错,但“道理”却不甚了了。于是开始了求证过程———
上网一搜索,两词说法果然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查询书籍,关于“生”和“深”,不同版本的唐诗选有不同的说法,但以“生”字较为常见,如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樊川文集》以及《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均取“生”字。
关于“阴”和“荫”,有不少成语字典写的是前者,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杜牧》:“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一句。不过,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四版则明确注明“绿树成荫”。
还是求教专家吧。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谭步云说,“白云生处”的确更加常见,他自己也倾向于“生”字,因为“生”字能表现动态,更能突出一种白云缭绕的诗歌意境。对于为何会出现两个版本,谭步云觉得并不奇怪,古代诗词在流传的过程中往往不止一种版本,很多时候后人在校注时都会加进自己的思想。
对“荫”字的转变,谭步云解释说,他认为可能是“阴”字可以分担“荫”字的部分意思,所以“绿树成荫”慢慢消失了,文字从简是语言发展的规律之一。记者随后在国家于1985年12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也有所发现,原来“荫”字已统读为“yìn”,所以原先的“树荫”、“林荫道”等都随读音改作“树阴”、“林阴道”。
谭步云指出,很多时候文字都难分对错,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