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48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闽南人

[复制链接]

99

主题

1

听众

3912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3-6-9
注册时间
2003-5-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2 18:21: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闽南人

——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二

作者:陈支平
来源:福建社会科学院网

  闽南人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以及龙岩、漳平、大田县一带。这个区域面临大海,九龙江和晋江贯穿其中,形成泉州和漳州两个自然平原,有着比较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因此自汉晋以来中原汉民入迁福建以来,这里同样也是他们最先聚居的地域之一。

  中原汉民批量地迁入泉州平原与漳州平原,大致也是始于晋室南渡之后,唐欧阳詹为晋江县郑氏季实撰写墓志铭时云:“公讳晚,字季实,其先宅荥阳。永嘉之迁,远祖自江上更徙于闽,今为清源晋江人”。○1泉州《杨氏族谱》称“其先弘农人,永嘉过江,迁于闽越。祖某漳州长史,父某泉州南安县丞”。○2《梁氏族谱》称其祖先于“晋室乱离,梁芳以族随晋渡江,大衍于钱塘、合浦间,孙遐仕安帝,恒玄篡,逃闽。……因家南安”。○3晋江下流的南安县,是福建最早设立县治的地方之一(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东安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名南安县),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屡屡发现南安及晋江流域的东晋墓葬,可以想象魏晋南北朝之时,晋江流域的汉人聚居点已初具规模。隋唐时期,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的数量不断增多。唐代前期,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南方“蛮獠”民族的控制,曾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数千府兵进驻漳江与九龙江流域,漳州各地的大规模开发得以开始,这在前文已有叙述,不更赘。而其他一些闽南著名的姓氏,也大多是在唐代入迁这里的。如现在闽南的陈姓,主要源于两大支派:一为陈元光;一为陈邕,称为太傅派,据载其祖籍“原居京兆府万年县,始祖陈忠在唐为高官,赠鄂国公,子陈邕,为中宗进士,任官太子太傅,与李林甫不合,被贬到闽地。最初居住在兴化枫亭井上,后来迁到漳州南驿路南厢山”,○4子孙繁多而遍布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各地。○5施姓,“唐之中叶,始由河南光州迁徙入闽,有秘书郎承公者,宅居于泉州钱江乡……嗣是而子姓蕃衍,支分派别”。○6黄姓,唐初有黄岸、黄崖兄弟,分传二支,黄岸居莆田,黄崖迁泉州。崖子黄守恭于唐垂拱二年(686年)放弃自宅捐建泉州名刹开元寺,寺成,据传常常见紫云盖顶的灵异,后代便以“紫云”作为该族的堂号。守恭生子四,长黄经分居南安,次黄纶分居惠安,三黄纲分居安溪,四黄纪分居同安,传至现在,黄姓与陈、林二姓并称闽南的巨族。○7再如张姓,除了唐初随陈元光入闽的将领张伯纪外,泉州的鉴湖张氏,在唐代后期已经成为这一带的大族了。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等书的记载,唐末王潮率部入闽时,泉州鉴湖张氏张延鲁曾带领地方耆老前往迎接,“泉人张延鲁等以刺史廖彦若贪暴,帅耆老奉牛酒遮道,请潮留为州将,潮乃引兵围泉州”。○8如今泉州一带的张姓,大多为张延鲁的后裔。其他如泉州的李姓、吴姓、章姓、曾姓、傅姓、唐姓、庄姓、吕姓、欧姓、潘姓、董姓等,据族谱的记载,也都是在唐代时陆续迁入晋江流域的。

  唐末五代也是北方汉民入迁泉州、漳州平原的一个关键时期,如许姓,“始祖许受仕唐,随王潮入闽,镇漳州之诏安,改而入泉,乔居晋江十七八都间石龟,后枝派分栖”,称为“石龟许氏”。曾姓,“唐僖宗光启间, 王潮由光州因始入闽,中原士民避难者皆徙以从,曾姓亦随迁于漳、泉、福、兴之间。”周姓、苏姓,“世居光州固始,唐末有苏益者,避黄巢之乱……随王潮入闽。……自是苏姓分布漳、泉。”蔡姓,“本周姬姓之后……唐时移迁河南光州固始县……唐末避黄巢之乱,迁于福建闽南。”廖姓,“唐昭宗时,官国子祭酒,朱全中篡唐,避乱入泉,隐于小溪场(安溪),后嗣蕃衍,居闽南者甚众。”高姓,“唐僖宗中和元年其入闽始祖钢,避黄巢之乱,挈眷由淮南西路光州固始入闽,占籍于福州怀安县风冈……其后遂迁安平,子孙蕃衍,瓜分散处,或居晋江永乐,或迁南安埕边,或赘同安高浦。”孙姓,“先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末五季之乱,南迁入闽,居泉州东门,后迁银邑(同安)之嘉禾。”曹姓,“唐末避黄巢之乱,辗转入闽,定居漳州,其裔遍闽南”。○9经过唐、五代时期北方汉民的不断入迁泉州、漳州,闽南人的这一民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特别是泉州地区,除了惠安县的行政建县较迟之外(惠安县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81年建县),其余各县如南安、永春、德化、同安、安溪、晋江,均在宋以前皆已设立了行政县制。行政县制的设立,是与当地的户口增长紧密相关的,由此可见在唐、五代之时,泉州各属已经遍布了汉民的聚居点。

  到了宋代,随着社会的稳定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泉州的地位迅速提高,由晚开发的边疆地区一举跃进天下的望郡行列。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中央政府颁布天下七府二十一州的望郡:京兆、大名、真定、凤翔、汉中、江宁、江陵七府;兖、郓、青、陈、许、亳、襄、邓、孟、潞、延、秦、陕、潭、杭、越、苏、扬、洪、泉、福二十一州,“知州府,并与三司判官、转运使、副使一等差遣”。○10这就是说,这时的泉州、福州,其地位与大名(宋代称为北京)、江宁(今南京)、苏、杭等相等。到了南宋,赵氏政权偏安东南一隅,长江以北往往成为战场,而相邻浙江的福建尤为显得重要,自然环境优越的泉州、漳州沿海一带,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尤为迅速,加上北方战乱迫使不少汉民继续迁入闽南地区,闽南民系的发展相当繁盛,嘉定《清漳志》称:中兴(南渡)以来,生齿日繁,漳之事物,益非昔比”。○11这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唐宋时期闽南汉民系虽然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在闽南人聚落的扩散和农业生产的开发上,同样存在着一个从平原向山区拓展的历史过程。晋唐时期,北方汉民入迁之初,主要分布在晋江下游的南安、晋江县一带,以及九龙江下游的龙溪、漳浦县一带。泉州的地理位置比较重要,交通比较方便,故在唐代,入迁的汉民很快就进入了西北部山区,如永春、安溪等县,虽然山多林深,但因有晋江上游的两大支流贯穿其中,故有不少汉民姓氏从北方迁来之后,深入这里以求发展,如现今在闽南以及台湾很有影响的大姓颜、庄等,便是从北方迁入永春,再从永春分源于闽南各地。而现今闽南的谢、廖、张诸姓,有一部分则是从安溪繁盛而流布于闽南各地的。漳州汉民系的发展,要比泉州汉民系的发展迟缓一些。虽然说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府兵数千人进入漳水一带,并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设置了漳州,但是这一带山区是“蛮獠”、“土黎”的聚居地,自然环境也比较恶劣,“负山阻海,林深荒僻,为獠恋之薮,互相引援,出没无常,负为闽广患”。○12因此在漳州设置初期,汉民的聚居与开发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带,其时漳州共辖有四县:龙溪、漳浦、长泰、龙岩,龙溪、漳浦、长泰三县均接近海边,而龙岩一县虽然建县甚早,但其时是为了管理闽西各地散处的居民,汉民入迁的数量还是比较有限。故就北宋漳州的情景而言,内地山区的不少地方仍然相当荒凉,“山川郁雾氛,瘴疠春冬作;荒茅篡竹间,蔽方有城郭”,○13可见其人烟之稀少。到了南宋,虽然漳州的户口有了明显的增长,但由于山区的自然条件及农业生产环境不太理想,汉民向山区的扩展还是有限,所以终宋代之世,福建共增设十个县,福州、兴化、泉州及闽北、闽西各地均有增置,唯有漳州依然保持原状,一直到了元代才增设了南胜县(后改南靖县)。可见宋代漳州汉民的聚落,大多仍集中在沿海一带。明代,各地流入漳州山区的人数日益增多,政府对这一带的行政管理有鞭长莫及之感,这才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增设了平和县,于嘉靖九年(1530年)年增设了诏安县,漳州山区的行政管理才渐趋完备。因此,闽南人及其分布区域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较早的泉州南安一带可追溯至汉代三国时,南安县的前身东安县即设置于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可知在此之前已有中原汉民陆续迁入。而汉民定居开发较迟的漳州西北山区,基本上是与汀州客家人的入迁开发同步进行的,有些地方则是明清时期才兴旺起来的。前后延续了一千余年。闽南开发史虽然为时甚长,但其核心地带,即泉州平原与漳州平原的汉民入迁与经济开发,却是福建开发史上的先进区域。因此,中原汉民的文化传统很快就在闽南地区扎根成长并得以发扬。就文化教育而言, 虽然从历代中举人、进士的人均数量上说,兴化人可独占鳌头,但从整体的情况而言,兴化人、闽南人、福州人,可谓并驾齐驱,各有千秋,互呈特色。从文献的记载看,福建省较先登进士第的欧阳詹(唐贞元八年,792年登等),蔡沼等人,均为泉州人,特别是欧阳詹,文名甚著,“建中、贞元之时,其文词崛兴闽中,瓯、闽间不知有他人也。陆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所得士若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淮、冯宿、承宣,皆一时之选,而詹与焉”。○14欧阳詹去世后,韩愈曾撰《哀词》以志悼念。欧阳詹之后,泉州的许稷,潘存实、李稠、陈嘏、欧阳巨、王玫等亦于唐代相继登进士第。漳州的陈向、周匡业分别举唐代万岁元年(695年)和贞元八年(792年)明经,其后周匡物、戴归德、戴添应、周汉杰等亦先后登进士第。到了宋代,漳、泉二地的科举更是层出不穷,文风日盛,时人称为“海滨邹鲁”。如厦门同安一带,“自紫阳过化以来渐仁摩义,几同邹鲁……科第之盛,彬彬与上国齿。今闾阎山海之区,家诗书而业学,即卑微贫贱之极,亦以子弟知读书为荣。故冠棠之士往往发自寒薄”。○15清代《泉州府志》云:“有教化而后有人心,有人心而后有风俗。泉自唐以来席相常衮倡导于前,蔡襄、王十朋诸贤激扬于后,重以紫阳过化之区,薪传不绝,乡先生遗泽,类足以陶淑后辈,海滨邹鲁之称厥有由也。”以晋江县言之,“其邹鲁之邦哉,岁科试晋邑懦童卷可万余,县送府七八千人,府送道亦二三千人,入泮百五六十人。学使如周讳之训、葛讳寅亮咸云泉郡生儒即三倍其额尚有不尽心之恨焉”。○16

  近现代以来,闽南人在文化教育方面仍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可谓人才辈出。闽南人最显著的人文特点是具有比较浓郁的海洋文化色彩,比较注重财富的追求,勇于冒险,自唐宋以来,闽南人以其面临大海的自然优势,甘冒风涛之险,向海洋发展,进行国际贸易。特别是泉州,以其优良的港湾,成为闻名世界的国际贸易港口,当时的记载称“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17虽然政府对于沿海居民出海贸易有诸多限制和压迫,“泉人贾海外者……海道回远,窃还家者过半,岁抵罪者众”。○18但仍然阻挡不了闽南人追求财富的决心,宋代莆田人刘克庄在《泉州南郭吟》中把闽南泉漳一带的这种社会现象和民众心理说的最为明白:“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耕樵必业儒,惟有桐城(刺桐城,指泉州)南郭外,朝为原宪暮陶朱,海贾归来富不赀,以身殉货绝堪悲。似闻近日鸡林相,不博黄金不博诗”。○19闽南人的这种冒险进取的传统,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扬,明代长乐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说漳泉之人,“东则朝鲜,东南则琉球、旅宋,南则安南、占城,西南则满剌迦、暹罗,彼此互市,若比邻然。又久之,遂至日本矣。夏去秋来,率以为幸,所得不赀,什九起家。于是射利愚民,辐辏竞趋,以为奇货”。○20漳州月港是当时最著名的贸易港口,地方志记载云:“饶心计与健有力者往往就海波为阡陌,倚帆樯为耒耜,凡捕鱼纬箫之徙咸奔走焉。盖富家以赀,贫人以庸,输中华之产骋彼远国,易其方物以归,博利可十倍,故民乐之,虽有司密网,间成竭泽之鱼,贼奴煽殃,每奋当车之臂,然鼓世相续,吃苦仍甘,亦既以惯,谓生涯无逾此耳。方夫趋舶风转,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铉铉连飚响答,十方巨贾竞鹜争驰,真是繁华地界”。○21因此,当16~17世纪西方殖民者梯航东来,企图控制东方海上贸易大权时,以闽南人为主体的中国海商敢于面对世界挑战。至明清之际,东方海上贸易的主动权,依然掌握在以泉州郑艺龙父子集团为首的海商手中。然而闽南人冒险犯禁、勇于进取的作风,不仅要受到官府的压制,而且在不同地区、不同乡族之间,生存发展的竞争也相当激烈,这样又造成闽南人嚣悍多心机的性格,所谓“事杂易淆,物多觊,襄隙构戾,职此之由。以舶主中上之产,转盼逢辰,容致巨万,顾微遭倾覆,破产随之,亦循环之数也。”“竞胜于讼,竞利启棼,鼠辈因凭社作威,虎冠以生翼滋暴,狡者视音劣为奇货。……以夷为市,子母即赢,因而机械百变,此漳与四方之所异也。”○22明清时期私人海上贸易的兴起,一开始就带有违法走私的性质。亦商亦盗的特点十分明显,再加上明清时期福建沿海人多地少,农耕不足以养家糊口的困窘,许多闽南人不得不挈妻携子移居于台湾以及海外,向台湾、海外谋求开拓发展。何乔远的《闽书》云:“闽中诸郡,惟漳为悍剽……族大之家,指或数十,类多入海贸夷。……孥舟沧浪间,皆挈妻长子其处。……有司者禁海,虑奸民为匡扰,不则漳人段庶……足亦不可禁”。○23早在明初,闽南人便已较多出国定居,永乐癸巳(1413年)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记载南洋爪哇已有不少“唐人”居住,“皆是广东、漳泉人”,旧港国的“国人多是广东、漳泉人移居在此”。郑和下西洋时,闽南人有不少人随其出国而居留不回。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闽南人移居东南亚的人数日益增多,据载当时闽南人至吕宋“商贩者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24

  到了清代,闽南人移居海外已成为民间谋生的一种习惯,“闽漳泉人避地往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若尤多。”据本世纪的一些统计数字记载,有些闽南人的族姓,向海外移居的族人已超过了留居在本国的族人人数。如永春东平乡东山村颜姓在国外人口有八百多户六千多人,而国内仅有二千多人;城郊乡桃溪村周姓1950年修谱时登记海外人口四千多人,比国内人口多一倍以上。又如永春东门后村郑姓在国外人口达三万余人,而国内人口只有一万多人;城效乡张埔村李姓1937年调查国内人口不足三百人,而国外人口则达六百多人。至于现在台湾的汉民,原籍为福建泉州、漳州二府的,约占台湾人口的70%以上,台湾的开发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日益增长,是与闽南人勇于冒险进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从整体上说闽南人具有冒险进取的精神,但是由于晋江、九龙江上游多是比较封闭的山区,因此在民风习尚方面,山区与沿海各地还是存在一些差别。大体言之,比较靠近大海的闽南人,冒险进取的性格比较明显,而交通不便的山区居民,社会风尚就相对敦朴保守一些。如明清时期漳州府沿海的龙溪县,其民风是“悍强难治,轻死易发,民俗奢侈,文物如邹鲁……君子尚气节,小人急生业。”而同时期内陆山区的南靖县,“男力耕稼,女勤纺织,土多肥饶,民近淳厚。”漳平县,“其民朴吝,山畲多陆田,舟楫不通,商贾罕至云云,自业农桑以足衣食而已。男趋于耕,女勤于织,务本不事商贾,殷实止充常产,家少千金之储。俭朴风存犷悍未变。”再如泉州府沿海的晋江、同安等县,“滨海为岛夷之贩,安平镇其最著矣”,“滨于海,探珠而从海贾游者,经鲸波蜃浪之险,而心无畏慑。”而内地如永春县的一些乡村,“民树艺外百勿能解,商贾百工艺业咸远人擅之……条本薄末,有幽凤焉”。沿海与山区在民风习尚上的差别,不独闽南地区如此。福州人、兴化人也都有相类似的情景。


注释:○1陈国仕辑录:《丰州集稿》卷一四,欧阳詹:《有唐君子郑公墓志铭》。
○2○3转引自《台湾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
○4《闽台陈氏大宗谱》,《源流》。
○5○6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参考》,《洪姓》、《施姓》。
○7泉州《紫云黄氏族谱》,《序》。
○8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六。
○9资料引自以上各姓族谱。又参见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考》,《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
○10《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七。
○11转引自光绪:《漳州府志》卷首,《旧序》。
○12○13转引自陈再成主编:《漳州行政区域的历史演变》,1986年12月漳州建州一千三百周年纪念活动筹委会办公室印行。
○14何乔远:《闵书》卷八一,《英旧志·欧阳詹传》。
○15乾隆《马巷厅志》卷十一,《风俗》。
○16乾隆《泉州府志》卷二○,《风俗》。
○17《舆地记胜》卷一三○,《风俗形胜》。
○18《文献通考》卷六二,《职官考十六》。
○19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二,《泉州南廓》。
○20谢肇制:《五杂俎》卷四,《地部二》。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沙发
发表于 2008-7-25 11:03:00 |只看该作者
闽南人是有汉越血统的新族群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5-1-23 04:58 , Processed in 0.140817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