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741|回复: 2

穿云破雾走云南(2)

[复制链接]

77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8-9-1
注册时间
2003-3-15
发表于 2003-9-11 17:43:00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粤孤客在 2003/09/24 08:45am 编辑]

                              肩盘巨蟒的傣家“小卜哨”

           “西双版纳”是傣语的音译。

       “西双”即十二;“版纳”,抽象的意译是指行政村,直译我认为是指田坝中的村寨。云南在地理上胜过贵州的恐怕就是大山大田坝的地理格局。乘车行进在云南境内,翻过大山,就落到大田坝,真是一马平川,阡陌纵横。大的田坝应该拥有良田数十万亩,小的也上万亩。平川四周都是大山,森林覆盖率都很高,于是水源特别丰沛。给人的感觉,云南农村的生态是很富饶的。西双版纳自治州的“一市两县”,就是由这样的万亩以上的十二个大坝组成。傣族人生活在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里,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至少始于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于是,独特的地理环境养育着一个独特的民族,他们创造出独特的文化,拥有独特的生活习俗。

       今天有游览价值的景点数国境内打洛镇的“独树成林”和景真八角亭。后者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而且紧跟它的邻居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傣族寺庙,是南传上部佛教(小乘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个落脚寺庙。

       文物和风景我不想多说,因为西双版纳的风光除了大山大田坝以外,其实并没有什么奇山秀水,两天来,我们仿佛是游逛于海南岛的腹地而已。在气候和山水植被方面,西双版纳与海南岛五指山里的谷地太相似了,根本想不到是在云贵高原。版纳给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她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其中,主导傣族家庭生活以至劳动生活的傣族妇女,更让我念念不忘。

       然而,我也没有办法把这些勤劳善良而又婀娜多姿的妇女写好,我是了解得太少了。现在,我的电脑荧屏上能打出来的字句只能是:傣族少女太美了!她们满身浸透着的那种“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柔美品德,很容易就感觉到,这种独特的气质深深的触动着我的灵魂而又找不到词汇来形容。那就叙说一些零星片段吧!

       ●橄榄坝民族文化村
       在当代文学里,橄榄坝这个地名早已如雷贯耳了,它是知青文学中常常提到的一个满含青春激情和人生辛酸的名词。这是一座美丽的田坝,方圆五十六平方公里,水田三万多亩,分布着八十多个傣族村寨。同时,它还是西双版纳橡胶种植的起源地。果林、竹林、橡胶林、铁刀木林、槟榔树林密布于每条村寨四周,以至“村村有胶园,寨寨有林木”。唐诗中所描绘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景致,这里到处都是。

       今天,我看到的橄榄坝已经是个浓阴遮蔽的繁华乡镇。在乡镇旁的一座傣族村寨,已经被开发成“民族民俗文化村”,是每个旅游团必到的景点。对于这类已经被商业包装的村寨,我兴趣不大,倒很想独自跑到其他村寨,找一户晒台上坐着美丽的傣族“小卜哨”(小姑娘)的竹楼坐一坐。

       梦想是不可能成真的,我只好面对现实,跟着人流东张西望。

       一位傣族“佬米头”(老阿妈)手托着几串佛珠,静静地站在路边等游客来选购。她的身后是一栋紧接一栋结构独特的干栏建筑,楼间的空地长着各种各样的果树和花草。

      “茂多哩(小伙子)!五角钱一串,买嘛!”

       她轻言细语地对走来的我说,那傣味浓郁的口音,特别让我动心。老阿妈手上的佛珠是褐色中偶有灰斑的橡胶树子做的,古朴天然,被她那双粗糙的手指轻轻捻转,真是天造地设,浑然难分。正当我掏钱买的时候,几个同事也凑了上来,于是老阿妈手上的佛珠就被我们一扫而光。
       ……
           “哩(好)!哩(好)!……”
             ……
            走远了,老阿妈的赞叹声仍然温柔动人地飘来。

       ●也是橄榄坝民族文化村
       在村中的一个路口,静静地站着两位亭亭玉立的“哨多哩(靓女)”,撑着油纸伞,等待游客来合影,一次收费五元。傣族少女的上装是裸肩露脐的,很性感迷人。我的同事强仔面临此情此境,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跑上去就想揽住其中一位最清秀可人的“哨多哩”合照一张。

       面对这匹这突如其来的“饿狼”,小姑娘显然受到了惊吓。但是,她很快就镇定了,转身面对,双手合十,轻轻地低首,面容舒展地微笑着。……

             ●还是橄榄坝民族文化村
       在一户傣家的客厅里,接待我们的女主人也是一位“哨多哩(靓女)”。我们一边喝她斟给的傣家香茶,一边听她介绍傣族的家居风俗。

       “……我们傣家是母系主导的社会,妇女的地位很高。年轻人恋爱之后,“茂多哩”(小伙子)必须到“哨多哩(靓女)”家里干苦力三年。这三年是不能和“哨多哩”睡的,只能自己睡在客厅里,与过夜客人相反的是,他睡觉的时候双脚朝着屋里,头要对着进屋的大门。……“茂多哩”给“哨多哩”的定情物是银腰带,意思是把女朋友栓住,不要让她跑了。这种银腰带还有束腰减肥的作用……。”

         讲着讲着,待大家的兴致高涨的时候,她就不紧不慢地把那些银腰带、银手镯、银戒指、银筷子摆出来,由民俗的介绍自然而然地转到民族工艺品的出售上来了。在这期间,你很难感觉到商业活动的那种赤裸无情。

       ●打洛“野人谷”
           这是个纯粹为了迎合游客的猎奇心理而开发的旅游景点。有关开发公司把边境两地的一些民族邀到一片树林里,用极其简陋的竹棚展示这些民族今天已经不存在的最落后的一些生活习俗。最让我反感的是那位男导游的轻佻讲解,以及让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如同动物似的,蹲坐在简陋的竹棚里,任由游客们去观赏,去评头论足。

       参观临近结束,一曲舒缓悠扬的乐曲传来,那独特的旋律不会是别人的,只有傣族才有!只见几位傣族少女在另一个竹棚里随着乐曲翩翩起舞。一路来沉重的心,至此为之一振。一曲乐舞结束以后,那位男导游说:“她们都是我的女人,到晚上想找谁就找谁,我是这里的皇帝!……”

            “她们听懂普通话吗?”我问这位导游。
      “听懂一些吧!”他振振有辞地回答。

       此时,其他几位少女仍然微笑着和游客合影,惟有其中的一位“哨多哩”也许是明白了我问话的用意,斜视着那位男导游,很久了才背转身独自向隅。她是她们当中长得最可爱的一位,我无法知道她在想什么,只恨不得上前去把那位男导游一拳打翻在地。

      ●打洛“独树成林”
         一棵树长成一片树林,在榕树随处可见的岭南地区并不鲜见。云南这边陲小镇的“独树成林”也是由榕树长成的,不同的是,它长得特别高大挺拔,器宇轩昂。

      在树林底下一片草坪的边缘,有一排傣家“小卜哨”(小姑娘)站在烈日底下等候游客来同她们合影。其中两位,肩上盘着一条大蟒蛇。也许是那条大蛇太重了,两人之间还有另一位姑娘帮她俩又扛又抱的。……钱真不容易挣啊!我问她们想喝点儿什么,其中一位“小卜哨”说想喝冰红茶。小杂货店的冰柜里惟有矿泉水,就买了两瓶给她们,也不顾忌大家拿我取笑了。

     “你是哪里的?”不理别人的嬉笑打闹,“小卜哨”一直追问我。那双清澈明亮的大眼,不是感激,更不是爱意,而是欣赏。我是好久没有享受这种目光的滋润了。当知道我是从广州来的,她露出沉重的失望。

     “太远了!”她说。

      ●景真八角亭
      对于傣族来说,位于版纳自治州西部勐海县勐遮大坝的景真,应该是他们的文化圣地。这里的一座小土丘上,屹立着堪称傣族建筑瑰宝的八角亭;傣族著名长诗《召树屯》所描写的故事背景就是这一带,诗中孔雀公主等七姐妹脱衣沐浴的景真湖就在八角亭的西面;傣族著名悲剧《葫芦信》里描写的葫芦藏着密信漂流的那条河就是附近的流沙河……。

      八角亭与邻近的缅式庙堂共居在这座小土丘上,傣语叫“波苏”,意思是莲花顶冠。在南传上部佛教建筑文化里,“波苏”是中心佛寺建筑群中必不可少的标明佛寺等级的建筑。相邻而居的那座庙堂已经显得相当古旧,据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到中国傣族地区的首座寺庙。但是,它并没有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录,反而是那座才有近三百年历史的八角亭(始建于1701年)独自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原因是什么?除了建筑艺术的高下有别以外,是不是因为后者最能体现汉傣民族的团结?金嘉华主编的《云南文物志》有这么一条有关八角亭建造经过的资料说:“据傣文景真史书《博岗》记载,它是由僧人厅蚌叫主持修建的,修建中得到‘贺勐缅’(意即普洱汉人)的帮助,是傣汉两个民族共同劳动的结晶。”

           这些闲话少说为妙,还是回到傣家的“小卜哨”的话题上罢。八角亭前的广场与两日来其他地方常见的一样,也有一对穿着傣族服装的少女伴着一只美丽的孔雀,撑着油纸伞站着,等候游客来合影。因发现做她们经纪的一对中年夫妇,说话的口音及其气质没有半点傣家人的样子,十足异族品味,我拧头就走。

      土丘下有一座低矮的小桥。桥两头的广场都是傣族妇女在摆买各种烧烤和水果。立在桥头守候已久的一位六七岁的傣家小姑娘,见我过来就立即推销她手上拿着的竹筒糯米饭。我安抚她说,等我办完紧要的事就帮她买。当再度来到广场时,围着我叫卖竹筒饭的小女孩就四、五个了。这次麻烦了,每个小女孩都那么可爱,叫卖声又甜甜的,我买谁的好?
        ……
            “叔叔,你为什么不买我的呢?”
            “叔叔,你大人说话不算数,为什么不要我的呢!”
            ……

            那“ne(呢)”音发得很重,很有感染力,直钻你的心肺。我就在这左一个“ne(呢)”右一个“ne(呢)”的傣家童声中不能解脱。

      “你看,她们都来抢你的生意,我不好办啊?”我心中突然来了坏主意,想看一看这几个小女孩会不会打闹起来,就对最先邀我买竹筒饭的那个女孩说。随着我的责怪声刚落地,那个小女孩对着同伴看了一眼,没有愤怒,也没有责怪,只是无奈地看着她的竞争对手,一如俱往地说:“叔叔,你先说好了要买我的,你大人说话为什么不算数呢!……”

       在这需要别人解救的紧急关头,幸好我的几个同事过来了。我们每人帮她们买了一支竹筒饭,才把事情给摆平。

      妇女在傣族社会里是很勤劳的。两天来,在旅游景点摆买的都是妇女,很少见到男人。就小孩子而言,也多是小女孩,男孩子很少见到。


                              小和尚可以谈恋爱

      到西双版纳来,今天已经是第三天了,到处都可以见到衣着独特鲜艳的傣家“哨多哩”。恐怕是美女太多了,难免眼花缭乱。身材的纤巧,面容的精致柔媚,秉性的温顺纯良,勤劳而富有智慧,是傣家姑娘给我的初步印象。其实,让我最心动的并不是她们色彩艳丽和婀娜多姿的身影,而是她们那独特的气质,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的平和心性。为什么傣族同胞这么心性平和呢?

      考察人类的发展历史,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征大致与其居住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关系密切。如游牧民族往往就比农业民族富有组织性和进攻性,个体的性格显得更粗犷豪爽,充满阳刚之气;居住于低纬度地区的民族往往又比高纬度地区的民族平和细腻,极富阴柔之美……。当然,这种说法也只是粗略的概括,民族间性格的相同与相异是十分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作为稻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的百越民族及其后裔,上千上万年生活在湿润多雨的热带和亚热带江岸河谷地区,千代万代都与水相依为命的民族发展事实,造就了他们敦厚平和的民族性格。因此,我们不妨称由古越人发展而来的现代壮侗语族为“水性的民族”。其中,尤数傣族的“水性”特征最为鲜明突出。这是否与傣族全民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关?

      傣族地区的宗教信仰要求傣家男子,在其一生的时间里,一定要有入寺习读经书过僧侣生活的经历,或三年,或六年,或九年,或终身,随人而易,不强求一律。否则,将被傣族社会唾弃。于是,傣家人在孩子的童年时代就以隆重的仪式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寺庙做小和尚,贫穷的家庭没有能力摆酒宴请亲朋,做父亲的就亲自背负自己的小孩入寺,以示意重。就教育角度来看,儿童做和尚,其实是一种形式特殊的文化学习,傣区寺庙实质上是在承担儿童教育的职责,并保证所有的信教儿童都有入寺学习的机会。相对藏传佛教来说,南传上部佛教对僧人的世俗生活是很尊重的。其间,小和尚的世俗生活需求不受限制,处于青春期的小和尚仍然可以谈情说爱,参与世俗的社区公共活动。这就是“云南十八怪”中的一怪——“小和尚可以谈恋爱!”

      这样宽松的信教环境,为傣族全民信教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以致千百年来佛教的思想教化对傣族民族性格的形成影响很深。例如佛经《五戒律》对所有的信徒就有这样的明确规定:⑴不杀生(主要是不要伤害人);⑵不偷盗(不与取);⑶不邪淫(含不调戏妇女);⑷不妄语(不欺骗人);⑸不饮酒。对和尚的要求就严格些了,要遵守八戒和十戒,对佛爷更严格,有二百二十七戒的足戒要求(王懿之著《云南上古文化史》)。有要求,肯定就会有惩罚,凡违背戒律的信徒一定要受惩处。于是,傣族社会的道德风尚就这样留下了佛教思想的深刻烙印,傣家人在百越民族原有的平和秉性中就更多地蕴涵着佛家人“以慈悲为本”的善良平和心性。

      寺庙里,和尚学习生活的具体内容我无法知根知底,但是,它满足了傣族人精神信仰的需要,让一个民族崇尚善良,远离人世间的无谓纷争,宽容体谅他人,尊重生命……,依托宗教厚重的思想文化资源创造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在傣家人身上我看是成功了。看来,宗教信仰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尤其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人的素养的锻造最为紧要。我为自己的民族缺乏宗教信仰的熏陶,民族凝聚力缺乏宗教组织来培养,民族传统文化缺乏宗教思想的改造提高而深切地痛心!

      今天,百越民族的后裔大多数都是只善歌不善舞的残缺民族,而其中惟独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惟独傣族汉化程度最低,民族特征最鲜明,民族整体素养最普遍良好。在傣族的社区生活里,会跳孔雀舞和象脚鼓舞是对青年男女的传统要求。凡女孩必须学会跳孔雀舞,这是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傣族姑娘优雅的举止,极富艺术韵味的气质,就是这样从小训练的;男青年则必须会跳象脚鼓舞,它是群众性的集体舞蹈,是一种寓刚于柔的民族舞。每逢节庆或喜庆活动,傣族男女青年必定在节奏鲜明、韵律独特的鼓锣舞乐声中翩跹起舞,纵情欢歌,通宵达旦仍兴致不减!一个民族,一方面拥有自己独创的群众性高雅艺术的广泛流行,另一方面又有丰厚的宗教文化资源支撑,其整体素质肯定是独树一帜了。

      这开启了长期困扰着我的对民族发展问题的思索,以为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跨越式发展,与该民族的精神信仰选择关系密切,与该民族能否创造出能普及大众的高雅艺术关系紧密,而不只是有否普及学校教育的简单问题。反过来说,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除了社会制度的创新和经济建设以外,欲求尽快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就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的问题:
      第一,精神信仰问题;
      第二,艺术文化的普及问题;
      第三,科学文化的普及问题。
      看来,第一个问题主要靠宗教信仰自由的社会法治环境及其民众的自发选择完成;第二个问题一半靠学校教育,另一半要靠民间的相关组织来完成;第三个问题主要靠学校教育来完成。

      然而,当今的中国,很多民族的精神信仰在这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却成了空白,成了没有灵魂的民族。至于学校教育,好像是已经很受重视了,殊不知现实的境况是问题成堆,困难重重。教育不但没有提高人的素质,反而造成人的畸形发展。



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2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3-15
注册时间
2002-7-6
发表于 2003-9-15 03:23:00 |显示全部楼层
1999年7月我也到过西双版纳,可惜走马观花来去匆匆,没有南粤孤客贝侬那么多的旅行观感,更写不出如此详细的游记,呵呵:)

其实我当年到版纳重点是看了植物园(勐腊县勐仑镇·中科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自助旅游,时间自己安排,橄榄坝农场我只是去植物园时路过那里,没下车。景洪市区,我倒是走了许多大街小巷。昆明到景洪沿途风光,我也体验了不少。橄榄坝的民族风情很浓郁,值得一看——我在电视上看过不少的介绍。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9

主题

1

听众

5447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3-2-22
注册时间
2003-2-10
发表于 2003-9-21 16:40:00 |显示全部楼层

穿云破雾走云南(2)

心驰神往!

凡事贵在坚持,坚持就有收获! 落马的人也是一样,跌下来再努力滴爬上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4-19 08:32 , Processed in 0.144984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