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元春爱国为民思想与张高友义军的影响(节录)
作者:刁光全
苏元春(1844~1908)字子熙,永安州洲头街人。4岁丧母,咸丰元年(1851年)7岁时父亲苏保德任永安州团练,同年九月二十五日在太平军攻克永安州城之战中阵亡。次年继母改嫁,苏元春先到大姐和二姐家放牛,后四姑母给本钱贩卖糖果,因混迹赌馆,输掉本钱偷盗铁耙被官府通缉。
咸丰五年(1855)11岁,与9岁的堂弟苏元瑞追随大哥苏元璋投入天地会义军张高友部。同治元年(1862)张高友义军失败,苏元春18岁接受招安,投湘军席宝田部,后逐渐发迹。从11岁投张高友到18岁,这8年之中正是苏元春一生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后来的文韬武略、爱国为民、建设边防、忠君孝亲等等,都与张高友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
在义军中读书与后来建书院
……
张高友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天地会首领,祖籍福建漳州,祖父是漳州南少林武功传人,将祖传武功传授给他,父亲在荔浦又聘请有文墨的名师教过他。苏元春投军后,张高友除亲自教他读书外,还把祖传武功教给他。
咸丰五年(1855),张高友在昭平马江和曾参加过太平军的木格古今四、北陀曾十、马江李日扬、永安黄桂林,以及永安州拔贡莫世堉等多股义军聚义。聚义后,苏元春得到莫世堉等有较高文科功名的人的指点,学业大进。
苏元春经过劫难,倍感读书机会来得不易,发奋学习。咸丰八年(1858)张高友攻取莲塘堡设中心大寨后,修仁县举人李博、谭大让等参加义军。“张高友有空就教童子军读书,还在莲塘设书院,投张高友的举人李博和谭大让也教苏元春兄弟和童子军读书学习书法及诗词。”
张高友在莲塘大寨所设的“书院”,不但使苏元春受益不浅,而且使义军的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为巩固莲塘中心大营,以及抗击官军围攻打下文化基楚。同治元年(1862),张高友死后义军失败,苏元春与大哥苏元璋、堂弟苏元瑞等接受招安。
同治二年(1863),苏元瑞投湘军席宝田部时17岁,便能吟出《甲子往江西投军路过龙虎关》诗:
桃花水泛白云湾,古洞仙庵半露山;
九折羊肠天下险,龙蟠虎踞锁雄关。
后来,苏元瑞将军中吟咏集成《鹤荔堂诗草》于民国元年出版,由贵阳文通书局代印,成为当时有名的儒将。
苏元春也有《大连城要塞》诗:
天生重镇筑连城,腹内深藏十万兵;
远眺敌楼烽火靖,新开帅府将星明。
穷边自此为根本,化外何能再抗衡;
玉洞绿泉军敛足,流传四海永扬名。
《题大连城牌坊》对联:
洞中洞见洞中洞;天外天成天外天。
此外,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苏元春在白玉洞还有:“明月与天分一半”的著名题刻。这一题刻结合洞中有洞可照进天上月光的景气,意境深邃,令人回味无穷,非一般人所能悟出其中奥妙,可见苏元春的文字和文学功底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苏元春兄弟的这些文学成就,都是青少年时代在张高友义军中读书时学习的,和张高友重视文化,办“书院”有密切关系。而且苏元春兄弟招安投军后,在军中仍坚持读书,光绪十四年十月初一日(1888年11月1日),李鸿章给苏元春的回信中就称赞道:“承示治军之暇,盖以读书,文武兼资,弥仰进德之猛……儒将风督,自是不凡。”
在张高友的影响下,苏元春在建设边防中,于光绪十九年(1893)捐俸银2 000两在龙州建同风书院,让平民百姓的子弟读书,培养人才,开化文风,提高边防军队和人民的文化素质,作为巩固边防的长久大计。
同时,苏元春还在家乡永安州将洲头街旧宅改建为武功书院,捐资购置2 000斤租田,供本族及乡亲子弟读书。还捐资重建永安州尊经阁,并购置《十三经注疏》、《佩文韵府》等一大批书籍藏于阁中,供人阅读,使永安州文风大振,成为人杰地灵之地。
屡立奇功与独特战法
……苏元春跟随在张高友身边,从中学到不少义军战胜强大官兵团练的独特战术和战法。
同治元年(1862),张高友起义失败,苏元春接受招安。第二年,苏元春就运用跟张高友学到的战法和义军作战精神,在江西堵截太平军。“金陵克复,伪王洪秀全先死。其子洪天贵福袭伪号,纠党突围分窜豫章。时宫保昆季合领一营,隶楚军统帅东安席公部下,奉命追剿。侦知贼情潰散,裹粮穷追,超越各营之先,及至石城,夜与贼遇,乃相谋曰:贼疲惫,不如乘夜击之,不待合围而先薄焉。指挥擒斩,势如破竹。”
苏元春正是运用在张高友义军中学到的战法,俘获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和幼天王洪天贵福,从百夫长一跃晋升为参将。后又到贵州征剿苗民起义,也是运用义军的战法,以“义军战法对付义军”,屡立奇功,晋升至提督。
光绪十年(1884),苏元春率军出关抗法,更是以在义军中学来的独特战法,多次战胜船坚炮利的法国军队,最后大败侵略者。其中最典型的一次战斗是出关后的第一次船头之战。
光绪十年九月中旬,法军第二旅1 000多人在端尼埃上校指挥下,乘炮舰沿陆南江而上,阻止清军南下北宁。苏元春进至船头,在敌强我弱、武器装备敌优我劣的情况下,采取劫营战法,“恐敌势积愈固,不如先发制人。”
趁敌扎营未稳,突然发起攻击,苏元瑞亲手点炮击毙一名三画法国军官。初战告捷,极大鼓舞清军士气,为后来打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打下关键基础。
而苏元春这一仗“劫营”式的打法,正是跟张高友学来的。“咸丰七年,张高友破州城,踞之。时州人陈协戎培桂率瑶勇数百,奉檄来扎于古天村背,出与贼战,连胜。乃移扎古朗寨脚,营甫定,贼来攻,其锋甚锐,寨上练勇不及应,遂破,移扎古朗山马头岭,锐气顿挫,赖各助军。各寨供官军米八万斤,势复振,连战四十八次,贼亦不能胜。”
当时陈培桂为平乐协参将,手中握有调动指挥整个平乐府属八州县官军团练的权力,是围剿张高友义军的官军主力。但张高友运用独创的战法,屡次打败官军。“贼亦不能胜”是官方掩饰战败之词,说明义军独创的战法,在军事上具有巨大的威力。
建大小连城与莲塘大寨
苏元春在边防建设中,最著名的是建大小连城。特别是大连城,和镇南关号称“南疆长城”。而苏元春建设的大连城,和张高友所建的莲塘中心大寨,无论从指挥中心的设置,到防御设施的构筑,以及兵力部署等,都如出一辙。可以说,苏元春建大连城,是直接受张高友建设莲塘寨中心大寨的启发和影响。
大连城和莲塘寨的地理形势十分相似,四周为群山环绕,中为平地,战略位置极其险要。苏元春建大连城时,在四周山坳筑石墙相连,故名连城;张高友建莲塘大寨时,也筑石墙将周围五个坳口连成一体。
苏元春在进入连城的坳口建左闸、右闸、前闸、后闸及莲塘闸;张高友在莲塘五个坳口筑东面旗杆坳闸门、北面老丢坳闸门、西面大塘坳闸门、南面风岩坳闸门及东荣坳闸门。
苏元春在大连城白玉洞设指挥中心,在洞内设卧室,客厅,作为召集部下商议边防军机大事的场所及战时指挥部;张高友在莲塘大寨的风岩洞中设“王城”,夜间住在洞内,有事召集各头领到洞内商量,在清军围攻莲塘大寨时,他在洞里指挥作战。直到他伤重死在洞里,还留下遗嘱让夫人秘不发丧,带领义军继续和清军战斗。
苏元春在大连城将部队分为5个营,他自领中军大营;张高友在莲塘大寨把义军分为黑、白、红、黄、青五旗,他自领黑旗作为中心大营。
苏元春在大连城内挖4个井,分别取名为福、禄、寿、喜井,4口井中最大的福井供士兵使用,禄井为官用井,寿井为老者所用,喜井供办喜事及庆典使用,以区分级别,免得混乱;张高友在莲塘大寨中挖塘4个,分别取名为白塘、红塘、黄塘、青塘,其中白塘供白旗营使用,红塘供红旗营使用,黄塘供黄旗营使用,青塘供青旗营使用,张高友的黑旗营专用原有的大塘,又名衙门塘,以免各营义军因争水而发生争端。
苏元春在大连城提督府大门前左右各竖立一根大旗杆,旗杆上分别挂一面绣着“苏”字和“帅”字的大旗;张高友在莲塘大寨大帅府旁和旗杆坳上各竖一根3丈6尺高的大旗杆,上面分别挂一面绣着“张”字和“帅”字的大旗,旗杆坳因竖大旗杆而得名。
苏元春在大连城提督府门前设一座钟鼓楼,僚属上下班以击鼓鸣钟为号,击鼓则上班,鸣钟为下班;张高友在莲塘寨大帅府前设钟鼓厅,有事击鼓召集各营头领议事,鸣钟则为各营操练人马休息。
另外,苏元春在龙州将山建设小连城,在山上辟岩洞为指挥中心,取名“保元宫”,其中亦不乏张高友建莲塘中心大寨的影子。
设圩市与赏钱赶圩
苏元春在建设边防中,设圩市和赏钱请人赶圩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溯其源头,这也是直接受到张高友义军在莲塘大寨设圩市,以及在昭平马江赏钱请人赶圩的影响与启发,而且采取的方法与形式也十分相似。
咸丰八年八月十四日(1858年9月16日),张高友义军袭破永安、荔浦、修仁三州县交界的莲塘堡,并在此设中心大寨。当时张高友义军在昭平马江聚义后,已拥兵3万余众,其中驻在莲塘中心大寨的人马就达1万多人。
莲塘是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虽然利于防守,但交通闭塞,1万多义军驻扎在这里,给养及购买军需物品发生极大困难。张高友为了能长久坚守大本营,并粉碎清军的围剿,于是就在莲塘开辟地方设圩市。“咸丰八年八月十四晚,分路袭破县西莲塘堡,因莲塘地势险要,起义军遂以莲塘为根据地,在莲塘开圩市,营贩运。”
张高友在莲塘大寨开设圩市后,附近几个州县的商贩都来做生意,这些商贩运来大量商品,使义军购买丰富的物资储存起来。从咸丰九年(1859)六月平乐知府陈泰初亲自领兵进攻莲塘大寨起,清廷调集广西、湖南、贵州三省数路大军围攻莲塘,其间义军数次击败官军,大获全胜,甚至清军营官陈日升阵前反正,修仁举人李博、谭大让和夏光祥、王亚德、沈亚养等多股天地会义军投奔莲塘寨,张高友义军达到全盛时期。
直到同治二年(1863)张高友因伤重而死,义军最后失败,前后坚守小小的莲塘寨达5年之久。除了其他原因之外,义军通过设圩市,积累大量物资和资金是重要因素。
苏元春跟随张高友在莲塘大寨,亲眼看到设圩市的盛况和圩市对军事的重要。在建设边防中,他知道要长期守住边疆,除了要有强大的军队,还要有强大的后勤作为保障。但边疆很多地方因为战争已经成为无人区,万一再发生持久战事,或者被封锁围困,后勤支援就难于保障。
苏元春从张高友在莲塘寨设圩市中得到启发,除迁徙百姓到边疆居住,实行“移民实边”外,还在大连城提督府门前、镇南关的隘口、靖西的葛麻、那坡的平孟等重要战略地点开设圩市,以解决军用物资的购买和繁荣边防经济。
但圩市开设后,有的圩市并没有多少人来赶圩,圩市冷冷清清,苏元春就采取赏钱请人赶圩的办法,很快使圩市繁荣起来。苏元春赏钱请人赶圩的办法,也是跟张高友学来的。
早在咸丰五年(1855)三月,张高友义军攻占昭平马江,在江塘村设大寨,和马江李日扬、木格古今四、北陀曾十、永安莫世堉、黄桂林等天地会义军聚义,人马达3万多。如此多的义军聚集在马江,加上清军团练的宣传,老百姓也躲到山上去了,使得马江圩无人来赶圩,义军的给养很快成为大问题。
这时,曾到永安州“投奔太平军,因未被大用,咸丰五年旋即与武友脱离太平军,回乡在藤县湴田(今属昭平)木格一带占山自立。”的古今四献计,说他在永安州时,太平军就用设无人圩市的办法吸引群众进城赶圩,使太平军买到东西。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在永安资料专集》记载:“太平军进永安城后,曾把没收财主的谷米、猪肉拿出一部分在南门外卖给群众。他们在出卖的东西上标明斤两,写上价钱,由百姓自择自取,自动把钱放在竹筒里,太平军并不派人在那里看守。他们这样做,用意是使大家到城里来做买卖。”
张高友从古今四所说的太平军设无人圩市中受到启发,便出布告赏钱赶马江圩,凡是来赶圩者,每人赏钱10文。布告贴出,老百姓听说赶圩有赏,纷纷来赶圩,马江圩马上得到恢复,义军顺利解决给养问题。
“大竹塘石岩是义军仓库,当地百姓常去借钱借粮,多数借后不用还。张高友在那里担钱出马江圩,赏给赶圩的人,担东西的赏20文,空手的赏10文。民国19年蔡廷锴带兵到马江,买不到猪肉,也是赏钱赶圩,担猪肉来的赏一个光洋。”
苏元春赏钱赶圩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在大连城圩是“规定凡来赶集的人都赏给午饭吃,还可以看唱戏,因此,很快就形成集市。”在隘口圩,“将隘口开辟为市场,当时新开辟的市场,有的群众还未知道,有的群众由于生活艰苦,路远不便赶圩。于是,苏元春指示附近驻军,当圩期时,凡是来赶圩的人,每人发给五文钱(当时可买两碗米粉)作午餐费。当时群众说,苏宫保出钱请人来赶圩。”
经过苏元春赏钱赶圩,各地圩市逐渐热闹起来,边境经济很快得到繁荣,边防有了经济基础,也进一步得到巩固。“整军调度,营垒初就,地皆旷废无居人,于是招待垦辟,流亡者稍稍集焉。久之,烟户相望,今则商贾辐辏,居然成市矣。”
办公益事与张高友义军财宝
苏元春在建设边防的同时,还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公益事。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有:
光绪十二年(1886),与永安州知州陈亮采共同捐资修建古来大桥;后大桥被洪水冲坏,光绪十七年(1891)复与马盛治共同捐资重建为风雨桥,桥长104米,分9跨,桥面宽3米,以青条石为墩,上盖亭瓦;
光绪十九年(1893)捐俸银2 000两,在龙州建同风书院;
改建永安州城至水窦官道经回龙而过,全长约8公里,用河卵石铺设路面;
开挖永安州洲头至回龙水圳,全长3公里多,灌溉那拉、石柱、回龙等村2.2万多亩田地,并在洲头石板滩筑石坝;
和马盛治共同捐资重修尊经阁,购买《十三经注》、《佩文韵府》等一批图书藏于阁中,供州人阅读;
捐资以花石铺设永安州城长寿、德镇、南门、拦马、通文、向明等街道;
捐资设陈村义渡,并购置10亩渡田,在渡口建凉亭,请人免费供应茶水;
将城北街旧宅改建为武功书院,购置2 000斤租田供家族及乡亲子弟读书;
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建永安州鳌山文笔,并增建头门等。
苏元春建设边防工程的资金问题,史志已有确论。但他为百姓办的公益事,总计所需资金大约不下十数万两白银。如此一大笔巨额开支,苏元春到底从何处筹集而来?
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虽经多年探讨,而又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有的甚至成为困惑人们的历史之谜。苏元春为官清廉,赔钱建设边防,人称“苏空子”,至今史料从未见有贪污受贿、循私枉法之类的记载。要解开他为百姓办公益事资金来源这个谜团,还得从苏元春和张高友义军的关系中去寻找答案。
张高友自从咸丰四年四月初八日(1854年5月4日)在荔浦北门圩起义后,口号是“替天行道”,专门劫富济贫。张高友有一条规定,洗劫富户及攻打官府所得粮食财宝,一半留作军饷,一半分给穷苦百姓。为此,张高友领导的天地会义军深得百姓拥护。
同时,义军也在劫富和打官府中积聚了大量金银财宝。“(咸丰)八年,张逆复来州城……二十四日夜,贼破古朗寨,各堡震惊,贼遂挟胁各团头出街立局,勒令捐纳粮米蓄发,方许照常耕种。民多曲从,图苟延而已。”
另据《永安州志》记载:“是年八月二十日,有江南官军击败发匪二三千,贼首陶金汤系洪秀全所取伪进士。与伪军师罗姓者,经莲塘会张高友率众窜扰吾州,陶逆自称统领太平天国全军都督,盘踞州城,命罗逆率匪分驻东平里大塘村,每值三六九日高搭一台,亲身宣讲伪圣谕。嗣因张逆探悉陶逆囊橐充物,起意吞并,遂于黑夜率匪将陶逆杀戮,尽掠所有,并逼其众归张统辖。罗逆闻风逃脱,不知去向。”
关于张高友义军的财宝,民间亦有传说:“马江的陈姓和吴姓是富户大族,营头邱屋也有大财主,张高友没收他们的金银财宝,藏在大竹塘岩洞里,派兵看守。当地老百姓有人去借银,过后义军开走,银就不用还了。”
“张高友每到一处都要没收财主的金银,又得了陶金汤的财宝,太平军要杀他报仇,夺回财宝,他把财宝埋在水秀中营岭,留下暗语:西边韭菜地(九块地),东边水贡(洞)口,白银三十,黄金十九(缸)。有人说后来张高友派人把财宝挖走了,有人说金银还在中营岭。”
同治元年十二月(1863年初),张高友在莲塘寨风岩“王城”中伤重而死,临死前只有他的夫人水娇和义子苏元春在场。张高友死后,水娇和苏元春将遗体秘密埋葬,把义军的财宝藏在风岩洞里,秘不发丧,以张高友的旗号带领义军继续与清军作战。不久,清军攻破莲塘寨,水娇在老丢坳战死,所埋的财宝只有苏元春一个人知道。
“光绪十九年,苏元春当官后带兵回莲塘,老百姓要跑,他说,你们不用怕,我就是这里出身的。老百姓这才不跑,苏元春每人都发一块光洋,男人另外加钱买烟。后来在风岩里挖出财宝就走了,苏元春的兵来时是空手,去时大多数人都担有东西。”
“妈太说过,宫保回莲塘寨,偷偷迁葬契(义)父张高友在马鬃顶五马归槽岭嘴,建有庙请人烧香,碑记凿苏公之墓。解放后我的叔父莫明黎还带人去做过清明,1957年入社后就不去了。”
张高友是天地会首领,苏元春是他的义子,招安后这个关系绝对不能给人知道,所以回莲塘时得“偷偷”迁葬他的义父,墓碑还得刻“苏公之墓”,以掩人耳目。至于取走张高友的藏宝,那更是不可声张,否则翻起案来,那是不得了的杀头大事。所以为百姓办公益事时只好说是“捐俸”。
但是明眼人一看就清楚,苏元春虽然官居一品,俸禄不低,但十数万银两,就是一辈子的俸银一毫不花,也凑不够这个数。
同时,张高友组织天地会起义,其宗旨就是“替天行道”,为百姓伸张正义谋利益,他死后,苏元春作为他的义子,既受了大恩,用他遗留下的财宝为老百姓办公益事,这也算是完成张高友的遗愿。
值得一提的是,苏元春用张高友留下的巨额财宝为百姓办公益事,却一分一毫没有进私囊。他“为将数十年,不事家人生产,薪俸所入尽以分赡部曲,出关时行李萧然,别无长物。身后无以为殓,仅余亲生一子苏承赐,尚未弥岁,一切殓身之具皆官为照料。”
苏元春所处的时代,正是腐败成风的清朝后期。苏元春能保持一身廉洁,在巨额财宝面前不动心,用义军留下的财宝为百姓办公益事,无一分一毫进个人腰包,不但难能可贵,而且令人肃然起敬。
尊长孝亲与张高友行善
苏元春不但是一位忠于国家,忠于皇帝的忠臣,而且还是一个大孝子。这也和张高友行善对他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
张高友是一位孝子,民间流传他起义后尊长行善的事迹颇多。“陆载森,字畅园,永安州附贡生,居东平里回龙村。性温厚,重天伦,家饶于财,见义勇为,有求必应,邑中称为善人。当时倡乱之张高友亦钦敬之,禁其党冒犯,如黄巾贼之尊礼郑康成焉。卒年七十四。”
咸丰五年(1855),张高友率军南下永安,当时州城北面屯聚(今文聚)、新田(今彭堡)等村团总绅民在石龙冲口牌楼岭上立寨搭棚避乱,名为牌楼寨,又称棚堡。
寨下有乾隆年间州城拔贡陈诗妻伍氏墓,据《永安州志》记载,伍氏“二十五夫殁,遗子三岁,矢志不嫁,家贫纺绩以供菽水。翁卒无力营冢,畚筑皆亲身。姑患廱危迫,诸医不效,一医曰,毒深非口吮拔去毒根不能救也。氏虔祷于夫灵,不避腥臭为吮之,姑始甦,调治半年,氏夜不交睫,乃愈。州人惊传其孝,乾隆二十一年旌。”伍氏死后,州人为伍氏在州城建节孝牌坊,族人还在她的墓前建节孝牌楼铭记她的节孝事迹,岭因而得名牌楼岭。
当时寨上有避乱的绅民及团总团丁,张高友下令义军攻寨。当回报岭上有节妇牌楼时,张高友登山亲自看过,被伍氏事迹感动,怕牌楼在战火中毁坏,立即下令退兵,不许再攻牌楼寨,寨上之人得以幸免。为纪念伍氏的节孝牌楼保出一寨人,同治元年(1862)新田村人回村后,将村名改为棚堡(后以棚的谐音改为彭堡),至今还称为棚堡人。
苏元春11岁投张高友,被收养为义子,受张高友言传身教,从小就树立尊长孝亲观念。咸丰元年(1851),他的父亲苏保德在太平军攻克永安州城时战死,尸骨无存。同治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864年12月22日),苏元春在江西石城俘获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及幼天王洪天贵福,“曾手擒伪首洪仁玕,伪幼主洪天贵福,并戮之以祭父灵。”
光绪十一年(1865),苏元春将提督府从柳州迁到龙州后,请名匠用檀香木雕刻父亲苏保德的像供奉在行营中,还筑父亲衣冠墓,当时北洋大臣李鸿章也被苏元春的孝亲行为感动,亲笔为苏保德的衣冠冢撰写墓联:
久闻哲嗣最思亲,即此时威慑四夷,胥遵遗训;
难得书生能报国,荷当代荣封一品,足慰忠魂。
龙州文士赵荣正与苏元春交游甚厚,也为苏元春“刻木葬亲”的孝亲行为写了一篇《题苏子熙宫保刻木葬亲事》诗,赞扬苏元春尊长孝亲的美德:
古老终乃身,木兰刻木养。
苏公孝善行,刻木为亲葬。
相去千余年,孝思足相抗。
天性各有真,成事讵像傍……
公忽触孝思,象形辄命匠。
熏沐具衣冠,为寿贝经藏。
卜吉奉丹舆,穴地成幽塘。
佳哉此一坯,千载谈犹畅。
三苏昔工文,武功今不让。
先公灵在天,鉴顾心花放。
且莫论勋华,纯孝斯足尚。
多少世间人,事亲乃无状。
何如少保公,行孝情理当。
同好有秉彝,闻风一叹唁。
苏元春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但史志及官方文献历来只是多提他招安后的历史,对他青少年时代投张高友义军的那一段经历极少提到,甚至讳莫如深,这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都有他的成长过程及思想形成途径,苏元春也不例外,他参加义军的八年中,张高友及义军的军事、政治及与百姓的关系等方面,都会在他的身上留下烙印,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所有这些,对研究当时天地会起义、苏元春爱国为民思想的形成,以及评价苏元春的一生,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刁光全:广西蒙山县原文联主席
————————————————————————————————
(注:读者需索取本文详细资料,请与广西师范大学黄振南教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