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蒙古语文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科学化
★兴安盟教研室 活德勒夫
蒙古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应当并必须为培养学生素质发挥作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把蒙古语文学科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当作蒙古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使蒙古语文教学偏离了自己的本质目标。蒙古语文作为学科,它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一种对事物本身的理性分析。但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蒙古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在于认识,而在于使用——教会学生理解和运用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具体之,学科的目的在于认识知识;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力。因此,利用蒙古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着要问题是要解决蒙古语文教学目标科学化。蒙古语文素质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获得语言和语言规律,是蒙古语文素质教育追求的第一个目标。获得语言及语言规律、语言活动实践和主动求知的心理基础是构成蒙古语文能力的三个要素。其中,获得语言和语言规律是第一个要素,也是学习蒙古语文的首要任务。语言规律,主要指蒙古语法规律和语体规律。中小学生学习蒙古语文,是接受母语教育,就是将本民族语言转化为个体的语言,即掌握母语的语言规律。构成语文能力的第二要素是语言活动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们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卷,35页)按活动理论学说,活动不仅包括认知心理活动,还有技能方面的活动,这些都是构成能力方面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语文能力,则是通过语言和语言规律的认识活动和技能活动而形成的。而构成能力要素,包括知识因素(语言和语言规律)和技能因素两种。其中,知识因素是构建蒙古语文能力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一面。这里指的技能因素,是指思维技能和操作技能,二者共同构成语言的技能,思维技能,即对语言的感知、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操作技能,在蒙古语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听、说、读、写的运作技能。从系统论观点看,操作技能,依赖于人的机体运动的反馈及信息的输入;思维技能,依赖于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能形成。所以,蒙古语文素质教育认为,语言和语言规律的获得,必须通过语言活动和语言实践,才能达到内化、形成能力。主动求知的心理基础,是构成语文能力的第三个要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当代教育家们的共识。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必备条件之一。在蒙古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尽量提供条件或创造条件,给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活动和实践的机会。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性,便没有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心理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是蒙古语文素质教育追求的第二个目标。按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的智力定义,智力是指“在某种社会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力的第一位是言语——语言能力,其他是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这些智力在每个个体身上都各具特点并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同时,每个人都是出色的。我们的教育应多方面多角度,以多种方式去发现人、培养人。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应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为社会进步不能自动出现,未来世界我们去创造;个人价值不会在循规蹈矩中体现,美好人生只能在创造中实现,所以我们应该及早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为人的智力特点和表现是不平衡的,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并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才能的巨大潜力,应该帮助学生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三)个性发展,是蒙古语文素质教育追求的第三个目标。发展个性,是蒙古语文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发展个性,包括个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和个性语言品质的培养。由于天赋不同、所受的教育和教养不同,以致每个人的思维特征也不同。从而处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不同。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应以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冒险性等几个因素上着力培养。那种只按一种思路、一种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教学,不属于蒙古语文素质教育之列。我们应该打破一种思路、一种模式的思维定势。我们所说的蒙古语文素质教育,就是发展战略的教育,为学生个性发展铺平道路的教育。蒙古语文素质教育,还要注意学生个性语言品质的培养,应使每个学生在描述、论辨、口语交际及书写和作文等方面各有所长、有所造就。总之,个性发展的影响更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