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3157|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問「紗紙」

[复制链接]

175

主题

0

听众

8472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7-12-26
注册时间
2009-2-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2-22 16:26: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看一些书籍,里面都谈到壮族古籍乃是用「纱纸」的。查了一下,这种纸用「沙树」,或名「纱树」、「楮树」、「构树」的皮所造,叶可喂猪,在东兰、都安、马山及大瑶山都有出产。

请问这种纸现在还有生产吗?是谁生产的(家庭手工还是大型企业)?在哪里可以买到?那种树其实是如何的,壮语怎称呼?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Is-Peiq maz zaeng Hyanglgangv. Daeg Bei daj Yanghgangj daeu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0

主题

0

听众

1万

积分

热心贝侬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4-1-13
注册时间
2004-1-6
沙发
发表于 2004-2-22 16:58:00 |只看该作者

是不是用做风筝的纸?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1

听众

2132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4-4-26
注册时间
2002-5-14
板凳
发表于 2004-2-22 19:08:00 |只看该作者
好象叫sa cung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1

听众

7564

积分

九头龙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07-9-1
注册时间
2003-12-3
地板
发表于 2004-2-22 19:57:00 |只看该作者
就是叫sa cungj吧,我老爸就是哪这种纸来抄祖谱的,清明节去扫墓的时候也用到(就是把sa cungj剪成条状,然后绑在竹条上做成白旗树在祖坟上,每个坟墓都要树一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

听众

667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04-12-7
注册时间
2003-7-20
5#
发表于 2004-2-22 22:06:00 |只看该作者
这种纸在马山、都安、大化等地以及广大农村地区都有卖,甚至在南宁市交易场也有。尤其在清明、七月十四等农历传统节日更多。请问香港来的沛贝侬想进几吨货?

在马山、大化、都安的农村以家庭手工作坊生产。有个别村以生产这种纸为主业。据说现在的生意不太好。这种纸远销全国各地。银行绑钞票的的纸,就是这种纸。

这种沙树,在民院的校园里可以见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7-10
注册时间
2002-7-6
6#
发表于 2004-2-22 22:39:00 |只看该作者
我家的家谱就是用纱纸写的。其实我们那里的纱纸还有许多的用途,但商店里越来越少有这东西卖了,而且,我从来没留意过那是哪里产的。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最后登录
2020-1-10
注册时间
2002-5-6
7#
发表于 2004-2-23 00:09:00 |只看该作者
关于制作纱纸,我还没有了解过。不过在壮语里,“纸”这个词除了少数方言采用汉语借词 ceij[纸] 之外,其他方言大多用 sa,说不定就是因为壮人制作的纸都是“纱纸”的缘故呢。

Gin kauj ndip naz, Gin bya ndip dah(僚人民谚:吃饭惜田,食鱼爱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8#
发表于 2004-2-23 09:26:00 |只看该作者
如果就是扫墓时用来做白幡的那种纸,我们上林也有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0

听众

8472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7-12-26
注册时间
2009-2-25
9#
发表于 2004-2-23 16:50:00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最后由香港來的沛在 2004/02/23 04:50pm 编辑]

查了一下資料,這種紙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生產,壯族的一些兄弟民族,如傣族和瑤族,也有生產和使用,但總的來說似乎廣西的較出名。不知現在還在哪裏有這一類紗紙的手工作坊呢?有機會我真想親眼看看這造紙的過程。

Is-Peiq maz zaeng Hyanglgangv. Daeg Bei daj Yanghgangj daeu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10#
发表于 2004-2-24 09:41:00 |只看该作者
贵州的

丹寨石桥 延续千年的彩色造纸
(2004-01-15 09:03:55)

新年伊始,我来到丹寨县石桥村,映入眼帘的是不少身穿苗族服装的村民,造纸的造纸,卖纸的卖纸,五颜六色的皮麻纸把石桥村装扮得像一个彩色的童话世界。

石桥村是一个有250户人家的苗族村寨。据县旅游局小莫和南杲乡乡长及书记介绍,该村手工造纸的传统源自唐朝中期,尽管现代造纸业越来越发达,手工造纸很不找钱,但该村的手工造纸传统工艺一直保持完好至今,现造纸的就高达40余户。据该村村民王兴武说:造纸虽然找钱少,但最主要的是想将这一传统工艺保存下去,让后人知道我们祖先是怎样造纸的。

该村主要是以造白皮纸和彩色皮纸为主,从山上采摘野生皮麻树皮到最后出成品,要经过16道工序,目前尚存的手工造纸工艺和生产的彩色手工纸在全国极为罕见。

据该县旅游局的同志和乡领导介绍,白皮纸和彩色皮纸这几年每年销售达30万元。部分彩色皮纸还远销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被用来做贺卡、手提包、装饰店面等。由于该工艺较为古老,很有观赏性,为此,县里已列入旅游开发的重要项目。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之成为我省旅游资源中的又一亮点。

(乔启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11#
发表于 2004-2-24 09:47:00 |只看该作者
广西的

千多年前技术仍受“重用”桂林有人学蔡伦造纸(图)
2003-04-29 当代生活报

http://www.papercn.com/image/news/xinwen03042901x.jpg
这就是造纸的重要工具--“帘子”

http://www.papercn.com/image/news/xinwen03042902x.jpg
此为成品纸张

http://www.papercn.com/image/news/xinwen03042903x.jpg
当地人在“抄纸”(造纸)  

  1800多年前,蔡伦发明了造纸术,造纸术因此成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而闻名于世。让人惊奇的是,1800多年后的今天,这项技术最原始的工艺流程至今仍完好无缺地保存在桂北的一个小山村里!近日,记者前往这个叫做陶善的小山村,对这一古代杰出科技成果的“活化石”进行了采访。

   一、造一张纸72道工序

  记者在桂林市临桂县宛田瑶族乡陶善村见识了这一原始的造纸术。陶善村是一个非常偏僻、风景秀丽的小山村,交通极不便利,从乡政府驻地搭乘汽车沿着崎岖的盘山公路颠簸几个小时,再步行一段山路才能到达。记者在该村的一个造纸工场看到:这里的造纸术土得掉渣,与史料记载的蔡伦造纸术的工艺流程一模一样。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再加上当地山清水秀、世外桃源般的地理环境,让人感觉时光在倒流,仿佛回到了1800多年前。

  该村村民告诉记者,他们用毛竹作为造纸的原料,管造纸叫“抄纸”。村民们将嫩竹子从山上砍回来,用刀劈成片后泡在一个水池内撒上石灰,叫做“浸麻”;“麻”在水池中浸泡三四个月后,将水池的水放掉,把洗干净石灰的“麻”再放入清水中漂白,叫做“洗麻”,这时造纸的原料便可以用来造纸了。

  人们将“麻”放在地上用脚一点一点地踩烂,叫做“踩麻”,“踩麻”一般需要六七个小时;然后将踩好的“麻”放入一个叫做“纸槽”的大木槽中,用一根棍子在里面来回猛烈地搅拌,叫做“打槽”;如此一来,就形成了纸浆;然后在纸浆中加进一种从当地山上采回来、有润滑功能的树叶的汁之后便可以“抄纸”了。

  “抄纸”的工具是一个用细小的竹丝编织成的竹帘,叫做“帘子”,用这个“帘子”将纸浆轻轻地抄起,然后将抄好的纸平整地叠放在一起,榨干;然后再用手一张一张地将纸翻开、烘干,就成了纸。记者在一户村民家中看到,这种纸的质地比较粗糙,规格约为60厘米长、30厘米宽,纸的颜色为黄色。

  据当地人介绍,从纸的原料竹子到一张完整的成品纸,整整需要72道工序!在这繁琐的72道工序中,每一道工序之间都环环相扣,马虎不得,只要其中的一道工序出了问题,将使整个造纸的过程前功尽弃。有时候抄了一天的纸,若是在榨干纸的水分这道工序中一不小心,将辛辛苦苦抄好的数千张纸榨烂,又得将榨烂的纸放回“纸槽”中重新再抄一遍。由于工序的复杂,要想学会“抄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有的村民学了几年还不能完全“出师”,有的甚至学了一辈子还是“半桶水”。

   二、造纸业曾辉煌一时

  据陶善村的村民们介绍,从他们老祖宗的老祖宗开始,当地人就是用这样的方法造纸的,这种造纸的方法被祖先们代代相传,因此得以完好无缺保存至今。至于这种技术从什么地方传入?由谁传入?就连该村90多岁的老人也表示无法追溯。
 
  当地村民称,他们的祖宗告诉他们,从宋朝开始,当地的造纸业便已经辉煌一时。新中国成立后也曾辉煌过一段时间,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时候,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造纸场。在当时,当地男人几乎没有不懂得“抄纸”的,“抄纸”成为衡量一个男人是否精明能干的一个重要标准,很多男人从十三四岁开始就跟家人学着“抄纸”。

  “抄纸”曾一度成为当地人主要的经济收入,生产出来的纸不仅在桂北乃至整个广西十分畅销,甚至还远销湖南、四川、广东等地。上世纪80年代,一担4000张的纸可以卖到40-50元不等的价钱,现在由于数量缺少,价格已经升至100多元一担。

  从当地的不少地名中就可以得知当年造纸业的辉煌。如一些叫做“纸场界”、“纸场塘”、“纸场湾”的地方,虽然现在已经是古木参天,有的古木已经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但那里还明显有造纸工场的痕迹。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些以“纸场”来命名的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是造纸业最为发达的地方。这些地方曾经居住着大量的以造纸为生的人们,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纷纷迁移,于是这些地方便逐渐荒芜,成为今天的森林。

   三、“活化石”面临着消失
 
  据当地村民介绍,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一名考古专家前往与当地相邻的国家级花坪自然保护区旅游时,发现了这一原始的造纸术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名专家在对这一造纸方式的工艺流程进行考察研究后发现,该造纸术就是蔡伦造纸术原汁原味的保存,丝毫没有添加任何现代科学的成分,是蔡伦造纸术的“活化石”,是研究造纸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然而,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后,陶善村的造纸业便日渐走向了萧条,如今该村仅有一户人家继续少量的造纸,其他的造纸工场相继关闭,眼看这一造纸术的“活化石”面临着消失。这是为什么?

  据了解,造纸工艺的繁琐、造纸工作的辛苦是导致这一“活化石”面临消失的直接原因。“一担纸才卖到100多元钱,而抄一担纸的时间加起来至少要花1个多月。现在我们在家做其他的活或者出去打工远远不止这个钱,而且还比抄纸轻松得多。谁还愿意抄纸?”

  该村一名姓刘的村民这样对记者说。据这名村民介绍,在农民们所有的农活中,“抄纸”是最累的一种活,别说身体素质较差的村民抵挡不住那72道工序的“折磨”,就连那些身强力壮的村民抄几个月的纸下来也会累得筋疲力尽。

  这名村民告诉记者,从1990年开始,当地村民便开始大量地种植一种叫做“灵香草”的作物,不少农民都发了一点小财,还有很多农民则走出去打工,纷纷放弃了赖以生存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造纸业。到现在除了一户叫做萧传信的村民继续造少量的纸留来自用之外,全村已经找不到第二家造纸场了。

   四、老“抄纸”的情怀

  萧传信为什么至今还在造纸?

  “我家几代人都靠抄纸生活,我从14岁的时候就开始抄纸,我对抄纸的感情很深很深啊!”萧传信面对记者的第一句话就这样说。

  今年55岁的萧传信告诉记者,从他老祖宗开始就以造纸为主业,他们的祖宗原来居住在花坪自然保护区内,靠着几片竹林造纸卖钱娶老婆、养家糊口。

  在他十二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手把手地教他学会了“抄纸”,他14岁的时候正式开始了“抄纸”的生涯,那时候正是大集体的时候,他去帮生产队“抄纸”,因为他年龄小,抄一天纸虽然累得腰酸腿疼,但只能算半个工分。

  土地承包到户后,他除了种好自己的几亩田地之外,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抄纸”。他一直抄了几十年,不仅靠“抄纸”养活了一家人,还送孩子们念书。现在虽然靠“抄纸”赚不了几个钱了,但是他已经对“抄纸”这一行业有了浓厚的感情,就像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一样,他也曾经几次想过要放弃,但最终都割舍不下。

  “现在,除了我之外,我们村抄纸的人已经没有了。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不懂得抄纸了,我年纪老了、身体又不好,抄不了多久了。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技术,到我们这一代马上就要失传了。假如今后我们的子孙后代问起抄纸是怎么一回事时,我们该怎么样向他们交代?看来他们只有在博物馆中了解抄纸的故事了……”说起“抄纸”的前途和命运,萧传信不无忧虑地对记者说。

  对“抄纸”的生存表示担忧的萧传信在谈到如何保存这一文化遗产时说:“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将这个‘古董’加以保护,让它得以永远的保存下去,让后人能够有机会看到,现在的地球上还有这么古老的造纸方法,毕竟这么古老的东西在今天已经很少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12#
发表于 2004-2-24 09:48:00 |只看该作者
重庆的

手工造纸今为旅游 凭吊梁平“蔡伦术”
2002-03-21 重庆晚报  
  天还没放亮,罗云富就翻身起床,打着手电来到300米外的“槽厂”开始工作——手工造纸。

  槽厂位于梁平县百里竹海正直村,虽说是“厂”,但四壁透风。东汉蔡伦发明的原始造纸术在这里“原版”遗存下来。10年前,手工造纸在梁平竹海是最重要的副业收入,但现在只剩3家,罗和弟弟罗云贵、邻居王君刚3位作坊主。

  据说,完整的蔡伦造纸术能够成规模地保存下来,梁平县算是国内最大的一处。在今天,它的最大价值是作为旅游的观赏项目。

古老的工艺

  “做纸要经过72道工序。”罗云富说。

  砍竹料是手工造纸最累的活。端午时节,竹子还未长出嫩叶就得伐竹,剖成竹片打捆,堆在水塘用石灰腐蚀。3个月后,变软的竹料被捞出来,丢进干涸的塘中用稻草覆盖着腐烂。初冬开始,熟料才可造纸。

  罗云富向记者演示了造纸的过程——

  将料块扔进踩槽,一脚一脚踩成料泥。将料泥铲进舀槽,使劲搅动后捞出纸筋,剩下纯净的浆料;

  造纸的“机器”是一个竹架,上面搁着一张细密的活动竹帘子。将帘床浸入浆水中,双手平提出水,倾斜帘床,用力一舀浆水。水泄尽后,帘上纸浆变成了一张薄薄的纸;

  取下帘子,反面向纸墩上实实在在一贴,纸被揭下。再用木榨杠榨出一墩纸的水份。一张“手工纸”就造成了。如今,1000多年前笨重的木榨杠变成了轻巧的液压千斤顶。这是所有“手工造纸”工艺中唯一的现代化的设备;

  第二天,罗云富将造好的“手工纸”移进烘房,烘干水分,小心地一张一张剥开,然后用棕毛刷子向“背”上刷踏实,待纸变得干燥平滑,再一张一张取下,100张一叠,10叠打成捆,就可以担上街了。

  他告诉我们:别看一招一式很简单,但要舀出均匀轻薄而绵实的好纸,至少要3年功力。

昨日的辉煌

  梁平竹海的“手工造纸”术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竹海人把造纸作坊叫“槽厂”。“是槽厂给竹海带来了生气。”83岁的王定平老人沉浸回忆中。他从17岁当学徒,直到15年前才“退休”,造了一辈子的纸。
 梁平竹海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天然竹林区。从元代开始,梁平纸就饮誉中原,品质仅次于宣纸,但价格不及宣纸三分之一。

  在很多年里,四面八方的赤贫者来到竹海谋生。山腰谷底凿出一口又一口小煤窑,小伙子光着身子拼着命从水井口大小的煤窑里拖出煤块,从崎岖的山路上将煤源源不断运进作坊。烧石灰的、做帘床的、收纸筋的、专做烘背的匠人、纸商等应运而生,梁平虎城、袁驿、屏锦、礼让、明达、龙门、新盛各个古老集镇的形成与纸业有着难解的渊源,大大小小的“纸号”和客栈设满街头——在明朝达到鼎盛。手工造纸业被史学家认为是我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表现之一。

  据《梁平县党史》记载,到1939年,梁平已有手工造纸工人5万多人。其中,9名“舀纸匠”建立了梁平县第一个工人党小组,一名叫唐炳的党员至今健在。

未来的岁月

  梁平手工造纸火热到上世纪90年代初,竹海人户户造纸,男人舀纸,妇幼烘纸,沉浸在富实的小生产日子中。

  1993年前后,该县建起机器造纸厂,以低廉优质的产品打垮了手工作坊,无数“槽厂”被推倒建成新房。

  如今,梁平县开始发展竹海旅游。罗云富想保住祖师爷的手艺传下去,他兴奋说:“我可以办个农家乐,让游客边吃边看蔡伦造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13#
发表于 2004-2-24 09:50:00 |只看该作者
四川的

马村和它的两场“纸战”

“纸状元”杨占尧掰着手指头数了好几遍,才确定他家已在马村乡居住了14代。杨家从“湖广填四川”的时候乔迁到此,世代以造纸为生。而要追溯马村乡造纸的历史,据乡志说,远至元朝末年。
马村乡以手工造纸闻名。全中国唯一能与安徽纷争国画纸天下的是夹江,夹江的造纸则集中在马村。
第一役:胜
  这样举足轻重的地位,不是无故得来。早在清康熙24年,这里就爆发过一场“纸战”。
据史载,康熙初年,政府命各地选送优质纸品供工部选择。夹江所送的“长帘文卷”和“方细土连”二纸经康熙亲自试笔后,被钦定为“文闱卷纸”和“宫廷用纸”。夹江纸名声大哗,除每年定期解送京城供科举考试和皇宫御用外,各地商人云集夹江,争相采购夹江纸品。因此,夹江有了“蜀纸之乡”的美誉。康熙24年,夹江两岸槽户(造纸之家)因造“文闱卷纸”互相控诉,经布政使司定案,以青衣江为界,河东(即今马村乡)造文闱卷纸。这一役后,马村造纸的量与质皆得提升。及至抗战期间,夹江纸是后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新闻、人民生活的主要纸源。张大千在敦煌三年,所用皆为夹江书画纸,自此,夹江纸在中国纸界名声更隆。
除了人工,马村的地利也不可不提。全乡竹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5%,水竹和白甲竹都是造国画纸的上等材料。竹多地少,当地人要生活,造纸成了谋生的第一手段。
第二役:未果
杨焱斌32岁,1998年从父亲杨占尧手中接过了自家的纸作坊。在他手中,家里盖起了新房,作坊扩大了规模。但他并不想让儿子再走这条路:“现在纸业不景气,原料贵,竞争太大”。除了老对手徽宣(安徽宣纸),马村的纸现在又面临着浙江富阳和广西都安纸的挑战。
6月5日到马村,空气中含着隐隐约约的碱味。槽里涡着煮好的竹麻、纸浆;老妇们手里理着麻绳;女人们往火墙上贴着造好的宣纸。
马村人现在一致采用半机械化的手工造纸。今年57岁的杨占尧是乡里公认的造纸权威,熟悉传统造纸的每一流程,却还是喜欢新方法“快捷,好用”。1983年,他家成为全乡最早用蒸锅代替篁锅的槽户。被县里评为“纸状元”,也是因为当年发明了一丈二的国画纸。
金华村书记马正华家是全乡最大的生产加工纸的槽户。“每年要上万刀才够销”(100张纸为一刀)。有色纸、扇面、印有20多种图案的国画纸,“不逊于安徽的好纸,”马正华说,“非典对我们的影响太大。我的纸有一半销往北京。”同行的人类学者杨正文带去了韩国产的高丽纸。马正华和爱人彭淑君顾不上与我们说话,立即拿到窗边细细端详。最后征得杨正文同意,每张纸剪了块样品留下。
言必称徽纸,是马村造纸户们的一大特色。全乡最早注册商标的许安付得意道:“安徽人也要用我的纸”。他是全乡最早用火墙的人。第一次以失败告终,白花了一万多元钱。但火墙一旦造好,效益立显:阴干要两个星期时间的纸,贴在火墙上至多半小时就可揭下。尽管机械化省时省力,许安付承认“手工无法被机器完全代替”。“就连安徽最先进的红星造纸厂,几道工序还是采用手工”。许安付说。
形势虽然严峻。几家大户却看不出慌乱。拥有全乡最大的造纸厂,许安付依旧坚持定价销售,纸质不好不出手。而好几年未被要求出示纸样的马正华、至今未用名片的杨焱斌也认定,质量最重要。
6月6日下午,大千纸坊。清新的空气中,茂林修竹间,石径蜿蜒。房屋门庭依旧,却少了往日的气派:这里曾住着夹江县最有名的槽户石子青,张大千定制国画纸就是在这幢屋内。“世德维新”的匾额依然清晰,却让观者生出些惆怅。
跟随我们一同前往的马文超今年21岁,帮父亲马正华打理着正华纸业。说到将来的打算:联合几家造纸大户建一座造纸村,让夹江的造纸能够发扬光大。建一个露天型造纸博物馆,把篁锅、石碓重新使用起来,这也是许安付与杨焱斌的理想。
□本报记者熊燕/文杨正文/图
链接夹江纸工艺流程
“砍其麻(竹)、去其青、渍以灰、煮以火、洗以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这24个字概括了夹江传统手工造纸的72道工序。从制料到成纸约需100天。一般是每年四月砍新竹,七月新纸上市。
现在夹江造纸的前半部分工序已半机械化,用小型蒸锅代替了篁锅,打浆机代替了脚碓,千斤顶代替木纸榨,并采用了抬操技术,生产周期缩短为一个星期。
声音·态度
雷向阳(马村乡党委副书记)全乡现在有500架纸槽。造纸每年的产值是2500万元。现在全乡有6500人从事造纸,超过总人口的50%。现在马村乡造纸面临困境。一是资源败了。水竹和白甲竹前两年大面积死亡,请专家来也没找到原因。现在造纸的原料主要靠蓑草和慈竹代替;二是对市场要求不了解,不清楚市场走向,创品牌和提高质量迫在眉睫;三是污水处理问题。造纸污染大,乡上正打算采用集中煮料集中治污的方式。(注:煮料排出的废水当中碱浓度高,是造纸环节中的主要污染。)
马正华:集中煮料治污是空想。起码要上亿资金,哪里去找那么多钱。
杨占尧:绝对能办到。只要国家出手,只要环保。何波(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馆长)夹江手工造纸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过经济意义。我们手工纸还在故步自封,妄自尊大,市场前景并不好。我们是全国第一家手工纸业博物馆,2002年入选了全国100个博物馆。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展览形式还很落后,仅局限于表现夹江造纸史的发展进程。如何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考察夹江的造纸文化,这是我们在探讨的问题。博物馆里专门请了位70多岁的老抄工,平常打理博物馆,栽栽竹子,还可以为人讲解。我们现在整理出来了竹麻号子,竹麻舞,与造纸相关的文学创作也在搜集当中。最终的目标还是要以旅游来促进夹江手工造纸文化的发展。
周杰华(夹江县文管所副所长)
我是1988年开始参与手工纸的历史研究。90年代初有一个夹江老板花钱请人把手工造纸拍了一套完整的纪录片,1999年初,中央台来拍时,已经找不到这样完整的工序了。于是提出花一万元买一分钟的片子。手工纸的文化含量可想而知。
前两年有位德国博士来夹江住了半年,回国后写了篇关于夹江造纸的论文。他认为夹江纸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解决标准化,酸碱度和抗拉力的问题。
陈文祥(百合书屋主人,书画爱好者)夹江宣纸的加工作坊很多,但小农意识太浓,只顾赚点加工钱,没有长远规划。做纸的人不懂纸,不懂书画,所以不能自行研制开发新产品。
现在的纸肯定比老方法造的好。一是纸张细腻了,尺寸更多,便于创作。所谓“纸寿千年”,主要是指字画的生命力,但纸的寿命哪有可能上千年。现在的原料没有以前讲究,那是因为以前的技术水平对老竹子老树子无能为力,并非说那样的原料才能造好纸。为什么古代的中国画多工笔少写意?就是因为以前的纸吸水性不如现在好。而用新方法造的纸泼墨效果好得多。
许多人喜欢老方法,是因为“好古”,留恋传统的工艺,传统方法造出的纸。
采访手记
都说马村人有钱,家产上百万的人少说也有十来户。全乡超过一半人靠纸吃饭,还有1000多人散布在全国各地从事纸的销售。这也是马村人最为自豪的一点:到异地是经商,而不是打工。
目前面临的这场纸战,不光决定着他们的财富是缩水还是扩张,更意味着这门技艺在这一代能否得以传承。社会发展至今,市场的萎缩必然逼使更多马村人改弦更张,从而导致这门技艺生命力的丧失。
对大多数马村人而言,手工造纸的文化含量与经济分量孰轻孰重并不要紧。他们就希望能继续这份祖宗传下的手艺,毕竟,纸的味道已融入了他们的生命。造纸,是他们不假思索的选择。创新、诚信、市场意识,则是他们的生存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14#
发表于 2004-2-24 09:55:00 |只看该作者
广西都安的书画纸很有名,但现在大都采用机械化生产了。
前阵子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介绍手工造纸的节目,是在陕西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15#
发表于 2004-2-24 09:58:00 |只看该作者
泽雅屏纸:中国古法造纸的活化石
  2000年前的蔡伦纸并没有绝迹,浙江温州西雁荡山区里成片的纸作坊就是证明。几百年来,泽雅的纸农把金黄色的屏纸卖到山外去,换得一年的衣食钱,然而现代纸业的发展却几乎冲断了屏纸的销路。中国境内正在操作中的造纸古作坊极为罕见,泽雅屏纸作坊就是其中之一,已经不会造纸的泽雅后代们正在寻找屏纸经济的新出路。
“通,通,通,通……"
  
  有节奏的敲打声在幽静的山谷里显得格外响亮。踏着被溪水浸润了的石子路,我们的脚步像是被鼓点振奋了一样。青山环绕,山上满是翠绿的竹林,空气湿润欲滴。绕过山湾,一片片黑色的屋顶铺在山沟里平凹的地方,随地势的起伏而隐露。
  



  我们是为寻访中国古代造纸术而来的。我们正行走在浙江省温州西雁荡山区的泽雅西岸一带,相传这里仍有十几处村落沿用古法造纸。
  
  有资料证明,西汉时期,公元前65年左右,中国人就已制造了纸的雏形,到了东汉,公元105年左右,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从原料和工艺上把纸的生产提高到了一个独立行业的水平,纸张从此可以用于书写了。
  
  蔡伦造纸时使用的原料是树皮、麻头、旧布、鱼网等,虽然他所使用的制作工艺及其原理2000年来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实质性变化,但是造纸的技术却在各个细节上发生了由原始手工到现代机器化生产的演替。
  
  谁曾想,中国2000年前的古法造纸术并没有跟随时间退隐到历史的无底深渊,它们竟然顽强地生长在中国大陆的片片角落里,像珍贵的活化石,携带着古老文化的丰富信息
  
  生产白绵纸的贵州省贞丰县、生产香纸的贵州省香纸沟、生产会纸的广东省四会市邓村镇、生产竹纸的四川省篷安县……这些地方大都深居山里,交通不便,因而自然风貌原始,民风谆朴。
  
  泽雅也是如此。一条雁荡山水系的支脉延伸到这里,给这里的山坡带来了茂密的竹林。多水和茂竹是传统造纸的两大先决条件。于是泽雅的先民就沿着河流建水碓和纸槽,利用水力将水竹捣成纸绒、纸浆,最后成纸。
  泽雅先民是在元末为避战乱而迁自福建南屏的,由于南屏多森林,所以那里的造纸业也极其发达。泽雅先民重操旧业,他们生产出来的纸依旧唤作“南屏纸”,泽雅屏纸就这样叫开了。
  
  我们终于找到了“通,通”声的源头。一个70多岁的老汉赤脚坐在碓坑边,他的眉毛和头发上沾着焦黄色的竹屑,不时地伸手从纸绒堆里拣出一块块带筋露骨的竹片残渣,眼睛一眨不眨的,始终没有看我们。
  
  “怎么就您一个人干活?”
  
  “今天水不大,我们家就开一个碓坑,所以就我一个人干。”
  
  捣刷和分纸绒是造纸流程中既辛苦又危险的两道工序,这两道工序都在碓坑中完成,而一个碓坑只能由一个人来看着。
  
  老人造了一辈子纸,我拿历史问他。
  
  老人说:“蔡伦造纸嘛。”
  
  “那蔡伦是谁呢?是神还是人?”
  
  老人就不明白了:“反正世代传下来的就讲蔡伦王造纸,夏禹治水,别的谁管那么多呢?”
  
  造纸曾经是泽雅大部分山民的终生事业,孩子们长到七八岁,就跑前跑后地学着帮忙了。但现在,老人的4个儿子都去温州做工了,因为这些年造纸收入低,老人自己做上一年,大概也就2000元左右,赚个衣食钱,子女们不愿意做也是很自然的事,没什么可惜不可惜的。
  
  我们的谈话在通、通、通的捣声中断断续续地进行着。
 
 
  泽雅的偏僻使它与外界隔绝,不论山外朝代几度更替,山内依然是纸农合家,成纸后交与进山收购的纸商
  
  经元、明、清三朝,至20世纪30年代,泽雅的纸农已近10万人,约占当地人口的80%。屏纸的集散地就在相距泽雅几十公里的古镇瞿溪,那里有很多商户靠经营泽雅屏纸为生。
  
  20世纪40年代泽雅屏纸进入了上海市场,后来市场又扩大至山东、江苏、福建、台湾和东南亚等地。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屏纸生产相当重视,先后设立了“屏纸收购站”和“温州地区屏纸产销协作委员会”,每当生产的高峰期,泽雅漫山遍野晒满了黄灿灿的纸张,仿佛金色的纸山。
  
  在一个山坳处有一片纸作坊,作坊里的人们正在捞纸。对于我们的到来,似乎并没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捞纸需要耐心和细心,人们从早到晚被“拴”在纸槽旁,机械地重复着一个动作,爆性子都给磨成好性子了。
  
  “大娘,你们有这世代相传的手艺,代代人都不需要为职业发愁啊。”我问。
  
  “姆,这活儿累人,做苦兮(很苦)!”(“姆”,温州方言,对少年和青年的亲昵称呼。)
  
  “做苦兮?那大娘为什么还做上一辈子?”
  
  “皇天,山上没有其它去向啊。”
  
  “那与其它没这行业的山头比较?”
  
  “有的山头很苦,有的山头有其它条件。我这里是没其它的去向,就这样子。我做了62年的纸啦。现在9个孙女都不做纸!”
  
  “大爷,你这山上都是做纸的竹?”我指着山上的竹林问。
  
  “你指着的是毛竹,第一年可以做纸,第二年就太粗太老了。做纸用的是水竹。我们以前都种在屋前屋后,每年砍一批,现在常去买。”
  
  “你老人家给算一笔账听听?”
  
  “买100斤竹31块钱,加上其它的七八块钱,可做5条纸。一条纸就是一捆,40刀,卖给厂里21块钱。”
  
  “一天可做多少纸?”
  
  “最快的人一天可做一条,但其它事情(工序)还多兮多的。赚钱不多,赚点吃用是有的。”
  
  在纸山一带走动,随便拉住一位上了岁数的人都可以唠上半天的“纸经”。做纸的每一道工序都在户外,人们谈起操作要领也毫不隐晦,为什么这儿的“家传”、“祖传”不作为“秘方”保密起来呢?
  
  纸农们笑着说:“做纸还保什么密啊,这一带的村民谁不会做呢!”
  
  这儿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做纸。女儿长大,如果嫁到纸山以外,夫家有业的,姑娘就跟着不做纸了,如果没业,混不了吃,姑娘可以带着姑爷回娘家来,在娘家的纸坊边搭一个纸坊做纸,这样做村里人是同意的。用这儿的话来说,这叫做“嫁出的闺女嘛,总是自家的人”。当然,如果是外地人(指无血缘关系),想来村里做纸,那就难了。
  
  至于外面娶来的媳妇,就只能等过门后再教了,是一定要学会的。据说至今还没听说过谁家的媳妇学不会。只不过巧媳妇学得快些,笨媳妇学得慢些,“这是饭碗,每个人都要捧牢。”
  
  到了90年代,由于现代纸业发展迅速,在生产速度和质量上远远超过了屏纸,屏纸失去了很多市场,黄色粗糙的屏纸现在仅用于做鞭炮和冥纸了
  


  我们在村头的小店里没有看到大捆大捆的雪白的纸巾,因为很少有人买,纸农们自家用的都是自己造的纸,他们从来不去店里买。小包的纸巾也有,那是给青年人赶时髦用来擦手擦嘴的。青年人喜欢用的白草纸都是托便车从瞿溪捎一捆回来慢慢用的。
  
  “早几十年,这些纸还是送人的好东西!走温州时,捡上好的送几捆给城里人。现在还有谁会送这个?机器做的纸好看啊!”
  
  七八年前这里也曾引进过机器生产纸,这些机器基本上是提升造纸速度,而造出的纸的外观依旧是黄色的糙纸,并不是目前消费市场上的白色纸、纸巾一类的纸张。后来由于泽雅建了水库,而机器造纸对水源的污染比较大,温州人吃了水库里的水会损害身体,所以上边给纸农补偿了一笔钱,把机器停了。那几家纸农卖了机器以后又觉得用手工做纸很没劲,就干脆搬到山下移民区去了。
  
  除了速度方面的尝试以外,也有人曾经在质量上进行改进。
  
  温州有一位老画家,原是法国某大学的教授,退休后回到故乡,在泽雅投资,与人合办了一个画纸厂,两年以后,画纸厂生产出来的纸质量很好,白色画纸,主要用来出口法国,产量很低,一张纸卖5个法郎!泽雅建水库时,这位老画家的厂也停掉了。
  
  住在“由一张张纸叠起来的屋子”里的纸农们对纸是怀有深情厚意的,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无法阻挡现代工业的浪潮把年轻人一批批地从纸山上卷走。仍然固守住这份古老产业的老人们是在延续大半辈子养成的劳动习惯,还是在努力地维护纸山的尊严?我们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那就是纸山的水碓坑、纸作坊、捞纸的竹帘和纸农们操劳的身影连同满山的翠竹、清澈的溪水一同映入了现代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冥想之中。于是一场对泽雅屏纸文化意义的挖掘悄悄开始了
  
  第一个对屏纸古作坊发生兴趣的是一位参加“泽雅一日游”的上海游客。黄显功是上海图书馆的研究员,他说,国内保存下来的造纸古作坊并不少,但是多是人工复原的,或仅仅剩下几个遗迹供人参观,像泽雅这样一直在操作的成片活体非常难得,更不用说它们已经与自然和经济融为了一体。黄显功走了许多地方,他在别的地方还没有见到具有同样价值的造纸古作坊。
  
  1999年为了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一个国际性会议,中国印刷博物馆的尹铁虎研究员遍访全国寻找一整套古代手工造纸的活体资料,他不经意间来到温州,在温州市文物处的推荐下,带回了一套工具和图片。
  
  “从北方查寻到南方,我了解到的不是几个残留的故址,就是人工复原的表演,依旧在生产的手工纸基本上已不存在了,年轻的纸业工人已没有手工造纸的概念,他们只知道现代化的机械生产。像泽雅这样成片的手工造纸古文化区,在国内已经很少很少了……”
  
  于是泽雅手工造纸的资料代表着中国古代造纸术被拿到国际会议上展出,并随后陈列在了中国印刷博物馆里。
  
  世界的发展是无穷的,也是无情的,旧的事物总有一天会被新的事物所代替。“屏纸生产能养家”已经是一句老掉牙的口号了,又苦又累,挣的钱仅能糊口的活儿只能被经济浪潮推来的泥沙掩埋掉。然而,是金子就总会发光,屏纸生产在新时代的意义在于它的文化内涵。泽雅旅游分局抓住了这个契机。
  
  泽雅旅游分局的黄克荣主任是当地人,出生于1973年,他说像他这个年龄的青年人基本上已不会做纸了。再过上10来年,老人们干不动了,也许泽雅的这道风景就绝迹了。他们局考虑到这一点,准备专门办一个班,培训一批能熟练操作各道工序的青年导游,以便将来能够手把手地教游客过一把瘾。

http://photo.sohu.com/41/92/Img17309241.jpg
http://photo.sohu.com/38/92/Img17309238.jpg
http://photo.sohu.com/43/92/Img17309243.jpg
http://photo.sohu.com/45/92/Img17309245.jpg


撰文/张琴 摄影/马建河 朱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0

听众

8472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7-12-26
注册时间
2009-2-25
16#
发表于 2004-2-25 20:54:00 |只看该作者
謝謝季人充實的資料啊,又長了見識~~!

Is-Peiq maz zaeng Hyanglgangv. Daeg Bei daj Yanghgangj daeu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9

主题

1

听众

5447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3-2-22
注册时间
2003-2-10
17#
发表于 2004-2-25 22:44:00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最后由luomaren在 2004/02/25 10:48pm 编辑]

我外婆的爸爸农闲时就是做纱纸补贴家用的。制纸过程我听说过,好象是把树皮剥下用石灰浸泡后,用石块砸成浆,再抄出贴在土墙上烘干即可。

凡事贵在坚持,坚持就有收获! 落马的人也是一样,跌下来再努力滴爬上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6

主题

1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7-10-2
注册时间
2003-1-29
18#
发表于 2004-2-26 12:52:00 |只看该作者
哦是这种纸啊,我们叫saldoogt,好象只用作草纸和烧的纸钱,

Mengz gaangc Xuangh,gul gaangc Qyaix,Haausxuangh Haausqyaix doc deg Haausrau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主题

0

听众

6098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3-11-20
注册时间
2003-4-27
19#
发表于 2004-2-26 13:36:00 |只看该作者
现在在都安县安阳镇还有做这种纸的
都安县造纸厂就有生产,一般书面写“沙纸”,因为是沙树的皮做的吧
这种纸特别柔韧,吸墨性也好,所以一般用来抄写东西,或者可以搓成绳子,韧度也很好
呵呵
我舅爷以前就在造纸厂,那些纸常常用来包腊肉,吸油,呵呵

陈洲 广东广大律师事务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20#
发表于 2004-2-26 14:30:00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最后由季人在 2004/02/29 04:51pm 编辑]

下面引用由香港來的沛2004/02/25 08:54pm 发表的内容:
謝謝季人充實的資料啊,又長了見識~~!

不客气。
看来还是雅泽的手工造纸工艺保存得比较好,规模也大。
是你们温州的哦,你该找个机会回去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15 04:42 , Processed in 0.229152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