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467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磊落人生 韦国清传 朱宝庆著

[复制链接]

52

主题

1

听众

5997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0-2-20
注册时间
2007-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6-29 04:01: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韦国清

英雄的历史,即是他所代表的群体的历史。 英雄使群体获得了个性特征,群体则使英雄获得了惊天动地的力量。

本书就是一部英雄的历史。它既是一部个人传记,又是一部个人与群体、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史。 http://www.ziwugudao.cn/laodong2.htm

韦国清,他生命的第一页:壮乡山村一个满怀深仇大恨的孤儿;他生命的最后一页: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集团的一位卓越成员。他的一生,是峥嵘的一生,又是平淡的一生,也是伟人和凡人都值得阅读的一生 。

一棵从磐石下顶出的幼苗,怀着参天之势。

壮家长子

1954 年 12 月下旬的一个清晨,两台汽车一大一小驶出南宁市区,在通往桂西北的山路上缓缓而行。韦国清坐在小吉普车的前排,一座座挺秀的山峰,一道道清澈的河水,迎面而来。这里的山,如笋独秀,如角触天。这里的水,飘逸如丝,平静如镜。坎坷的山路上,不时遇到行人牵着比板凳稍高的小马。村头的池塘边,或立或卧着粗大的水牛。从北方的雪地里走出来的警卫员看到这景色,以为到了异国他邦,小声耳语道:“是不是到了越南?”到过越南的老警卫说:“什么?越南还远着哪!”只有韦国清看到这景色,心中倍感亲切。

渡过红水河不远,就到了东兰县县城。当年离开家乡时的情景,一幕幕地浮现出韦国清的脑海。

东兰县这块土地,在历史上曾经是培育壮族英雄的摇篮,也是孕育右江地区土地革命的母腹。这里是中国革命最早的根据地之一。 1929 年前后,全县约十二万人口。经过几年的残酷战争,人口骤减了一半以上。先后有五千余名壮、汉等各族青年参加了红军,其中一半人牺牲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战场上。

从县城往南约三十八华里的地方,有五座峻秀的山峰,东向半环而立,布局犹如虎爪之五趾,俗称虎爪峰。山上木秀竹茂,葱茏苍翠。南侧的拉力峰最高,为五峰之首。在五峰之间,一掌半坡半平之地,散落着几间茅屋。屋前屋后,有几块水田。当地壮语称这里为弄英屯,意即野猫出没的地方。高大的巴侧山斜卧在东方,从前面关注着虎爪峰和弄英屯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一股清泉自巴侧山西侧而下,久旱不涸,这是大自然对弄英屯的恩赐。弄英屯后面也有一眼泉水,可供人畜饮用。

这里就是韦国清的家。公元 1913 年 9 月 2 日 ,韦国清就出生在这虎爪峰下的茅屋之中。

韦国清一行在县城住了两天,而后弃车步行,艰难地走在坎坷的山间小路上。路上,韦国清对喘着粗气的北方警卫员陈崇文说:“小陈啊,你们家乡没有这个路,这个山。”走到离家约五、六里的劳丘屯山坡上,韦国清想起去年回乡,弟弟邦宏和邦武就是站在这里等他,当时看见哥哥,两个弟弟泪流满面,说不出一句话。韦国清安慰他们说:“见了面要高兴,不要哭。” 1953 年 3 月,韦国清赴越南途中第一次回家乡,因为越南战事紧张,家乡道路难走,只在离家不远的新烟村小学里住了两个晚上,就离开了。弟弟邦宏和邦武赶到新烟小学,与哥哥见了阔别后的第一面。韦国清对弟弟说:“敌人那样折磨我们,你们能活下来不容易。我也没有想到我能活着回来。”那次韦国清交给保健医生李志学几十元钱,交代他买一口猪,杀了招待大家。

总算到家了!申酉时分,大家走到了弄英屯。

一到弄英屯,几十年中很少萌发的亲情,一时在韦国清心中波澜起伏。他走到了屋后,站在一棵高大的黄皮果树下,望着父亲、祖父和其他亲人的坟茔,童年的往事一件一件地跃然眼前,他依稀听到亲人们唤起他幼时的乳名:“日宽!”

弄英屯原来只住着韦庭繁、韦庭盛两家。他俩是堂兄弟,祖籍在东兰县城。在弄英屯,他们两家共同祭扫的祖坟有十个。从庭繁、庭盛开始,韦氏分为两个家庭,称上面家和下面家。

庭繁、庭盛两人素有助危扶困之心。韦庭盛没有娶妻,胞兄早逝,他便抚养两个侄儿宗长和宗义,并为他们俩娶妻成家。宗义为革命牺牲后,庭盛又抚养宗义的儿子邦贵。另外,庭盛还收养了一个年幼的孤儿,名叫黄绍康。黄绍康长大后,又为他盖房成立门户。韦庭繁家赡养了一个无依靠的老先生,名叫陆三奇。庭繁喜好陆先生的学问,两人亲如兄弟。陆三奇死后,庭繁买了一副棺材,为他治丧送葬。

韦庭繁家几代单传,他年过五十,才得一独生子,取名宗典。在壮族之乡,韦庭繁是看重传统汉学的。他读过儒家经典,待人宽厚,治家严谨。宗典自幼受父亲熏陶,农作之余,悉心读书习武,养成体民情、重道义的品行。

一个重传统伦理的人家,自然把生儿教子、传宗接代看成一件大事。老年得子的韦庭繁更加关心着后继有人、子孙兴旺的问题。宗典十七岁,庭繁就为他娶了下免村覃按书的小女儿为妻。覃氏婚后随夫姓,改名韦乜宽。贤淑勤快的覃氏女,让韦庭繁一家大添光彩,第一胎便顺产一男儿,使韦家两代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喜悦。随着一阵强劲的婴啼声划破夜空,弄英屯茅屋里的灯火更亮了。

按礼,小孙子属于邦字辈。韦庭繁寻思着,要把自己为人的准则和对未来的希望,通过孙辈的名字叫响,以便给家庭带来运气。他想到了“宽、宏、宁、定”四个字,便为长孙取名邦宽,乳名日宽。这“宽”字,不仅确立了宽厚的为人准则,也寄托着宽裕的生活希望。

邦宽生得一脸福相,眉目含英,面色红润,生着两个小酒窝,邻近的阿婆、阿嫂们都很喜欢他。可是一到人世间,便遇上命运为他安排的第一道难关。辛劳而又缺乏营养的母亲,生下他以后一直缺奶,常常把他抱到邻村,请婶子韦乜烈喂奶。他三岁到六岁间,弟弟邦宏、邦宁和妹妹的花相继出生,更加上沉重的社会压迫与剥削,家里的生活就渐渐地为难了。幼小的邦宽,也一步一步地在家中取得了长子、大哥的地位。

幼儿从学会走路开始,便会注意到户外的环境,并受到环境的陶冶。不同的是,山里的孩子在注意环境的同时,就在学习改造环境了。邦宽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大人们观察山民的各种劳动,并学着自己去做,好象知道自己不久就要承担起大人们所承担的一切。苍翠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勤劳勇敢的山民也特别地垂青于他,帮他唤醒了聪明、早熟的灵性。

弄英屯周围人烟稀少,青山叠翠。山上古木参天,老藤交错,泉溪汇流,禽兽如梭。五座山峰从左右和后面紧逼着房舍,将整个屯子压缩得很狭窄。邦宽在大人们的指点下,认识了很多野生植物与动物。樟树、榕树、椿树、毛竹等是最常见的,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家屋后的那棵高大的黄皮果树,他一直到晚年还记得小时侯在树下打果子吃的情景。动物中常见的有猴子、野猫、獐子、豪猪、黄猄、竹鼠和老虎。艰苦成勤劳,险峻出勇敢。有时候老虎在沟边路旁引颈长啸,当地人却见惯不惊,依旧劳作。

韦庭繁家约有八亩薄田、四亩旱地,亩产一、二百斤。丰年尚需以红薯、南瓜补充,欠收年岁只有靠借贷助度春荒。不及牛背的邦宽,即开始上山放牛,或割草砍柴。他与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品尝着同样的苦辛,也同他们分享着同样的欢乐。直到晚年,他还记得小时候插秧时可以吃到红烧肉,过年还可以吃到扣肉、豆腐丸子和猪肉绿豆粽子。香甜之甚,还因为其中包含着自己劳动的果实。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幸福的,即使生长在艰苦的环境也不例外。因为皮肉之苦一旦缓解,贪玩的本性就会抹去对痛苦的记忆。玩陀螺是壮乡青少年最喜爱的娱乐活动,春节期间尤为风行。邦宽也喜欢玩陀螺,而且每次都表现出他顽强的性格,不战胜对手决不罢休。

太阳缓缓移过西山,林荫下走出几个龀龄童子。他们每人扛着一捆柴,腰里系着一把砍刀。“宽哥,我们今天已经打了三捆柴了,回到家该好好玩了吧?”邦宽手里拿着一根粗壮的树枝说:“你们看见了吧,这是一根很好的料,可以做几个好陀螺呢!我今天回去就做,作好后你们一人一个。”邦宽的好胜心和成功欲,不只在于玩陀螺,他的兴趣还在于亲手制作各种各样的陀螺,他战胜对手的信心,就是从使用自制的陀螺开始的。

劳动与游戏树起了邦宽在同伴中的威信,使他渐渐成为同族的长子、同辈的大哥。在邦宽的同伴中,除了自己的弟妹和族兄弟邦贵外,还有附近几个屯里的孩子。皮相屯的韦顺规、韦日能,纳召屯的覃建元、覃日六、覃的英,巴龙屯的黄美芳,廷怀屯的陆秀清,屯更屯的黄的秋、黄日荣、黄茂芳,还有弄而峒的陆日年等,都常与邦宽在一起为伴。尤其是顺规和建元,与邦宽最要好,经常形影不离。大家称他宽哥。在小姑娘的心目中,宽哥的长相比谁都强,人品也格外讨人喜欢。他聪明而且肯吃苦,温和而且坚强,是山屯少儿心里自然的“领袖”。

韦庭繁有两件心事,头一件是抱孙子。当邦宽出息成山区人见人爱的俏哥之后,第二件就是给长孙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媳妇。在邦宽十一、二岁的时候,家里就为他订了亲事。女方就是纳召屯的姑娘覃的英,比邦宽大两岁。姑娘确实不负祖心。不仅人生得俊俏,而且聪明善良、勤快能干。的英父亲早逝,但家资富裕,家中缺少男力。按当地风俗,农忙时,邦宽常到她家帮着干活。不料,善者偏遇恶人欺。与纳召屯一坡之隔的皮相屯,有一个名叫韦福任的,一贯蛮横乡里,粗暴弱小,动不动就想对妨碍他的人下毒手。韦福任看中了邦宽的未婚妻,欲强娶入门,被的英与家人拒绝。为排除障碍,韦福任几次谋于途中杀害邦宽。邦宽的好友顺规、建元听到风声,便通知邦宽小心堤防,并于途中为伴,韦福任未能得手。由此,韦福任便对邦宽一家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潜下祸根。

邦宽做为家中的长孙、长子和大哥,始终是全家人的中心。不过,无论是对他寄于厚望的祖父,还是把他引上革命道路的父亲;无论是为他的吃穿而操劳的祖母,还是几乎把全部的爱都集中在他身上的母亲,都未曾想到、也永远不可能知道,他们所生、所养,抱在怀中,拖于膝下,念在心中的小日宽将要经历的非同常人的命运。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站在他们坟前的邦宽,已经改名韦国清,他走过了漫长的峥嵘岁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级将领和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军事总顾问,他的名字已经为中越两国的领导集团所熟悉,然而,他的弟弟和新烟村的同乡们见到他,只知道韦邦宽是带着十几个警卫人员的大官,对他的经历和职务却一概不知。直到他两年后回广西担任了省长,乡亲们和壮族人民才渐渐明白,出生在东兰县新烟村弄英屯的韦国清是他们共同的骄傲,是全体壮族人民真正的长子。

韦国清这次回家,为乡亲们带来一件特殊的礼物。他从广西军区带了一部电影放映机,带了两部苏联影片,一部叫《钢铁战士》,一部叫《丰收》。在县城放了两场,在新烟村放了两场。乡亲们翻山越岭,背着老人孩子,从周围几十里路赶来,这是大山里一件空前的盛事。乡亲们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事,不可思议电影的希奇,不可思议洋人的新鲜,一个全新的世界出现在古老的山林中,乡亲们的惊奇与兴奋不可言状,只是在影片放完后,一遍又一遍地叫着要求重放。韦国清交代放映人员:“满足群众要求,要看几遍就放几遍。”这真是再好不过的礼物。家乡把韦国清引回到过去,韦国清则把乡亲们引向未来,让大家大开了眼界。当时还有土匪活动,韦国清的警卫们全副武装。放映场周围也有民兵和公安人员站岗。电影虽然新奇,不过孩子们的眼睛却不时地被吸引在韦国清的警卫们身上,他们对那些不曾见过的冲锋枪、驳壳枪和轻机枪更感兴趣。

韦国清住在老二邦宏家中。此时,老三邦宁被国民党抓丁早已失踪他乡。妹妹的花被人拐卖下落不明。老四邦定已参加人民解放军。小弟邦武住在新烟。只有邦宏住在弄英屯。山民们生活十分困难,邦宏住的茅草屋里,麻床破被,连桌凳都没有。窗户无纸,风雪飞入。韦国清与警卫邓华有、陈崇文住楼上。楼顶蛛网纵横,烟串如穗;楼板缝长隙宽,高低不平。邓华有想找一块木板为首长支床,转了几圈也没找到。韦国清说:“不用找了,就住地下。长征时那有这个?抗战时也没有。”小邓与小陈只好用干草铺在地板上,铺一块床单,顶上支起一块自越南带回的降落伞挡灰。从南宁来时只为首长带一床被子,邓、陈便裹着棉衣睡在草上。寒气彻骨,邓华有一夜未合眼。天亮后,他找来一个瓦盆,买来木炭,生着一盆火,给首长取暖。

第二天,韦国清叫邓华有:“明天就是元旦,我要请几个弟弟全家,在一起吃餐饭。你准备吧。” 1955 年元旦,两个弟弟和弟媳、孩子们都坐在一起吃饭。鸡鱼肉菜,弟弟们从未这样吃过。韦国清对邦宏说:“妹现在在哪里?能不能找一找?总是在东兰这一片吧。”去年回乡,听说小弟随母改嫁后取名陆秀雄,韦国清说:“还是改过来吧,叫韦邦武吧。”

邦宏是乡干部。韦国清详细了解了村里的生产情况,鼓励邦宏做好工作。他看到乡亲们困难,对邦宏和村干部们说:“现在解放不久,人民的生活还很困难。今后要过好日子,就要克服困难。不克服困难就难以生存,我就是靠克服困难才活下来的。一次战斗中负重伤,手术没有麻药,治疗七个月伤口长不好,如果不克服困难,这次负伤也难救活。”韦国清边说边解开衣裤让弟弟看他的伤口。伤口又大又深,弟弟看了很害怕,连声说:“革命的胜利真不容易!”韦国清说:“都是革命。我出去了几十年,在外面打仗是革命,你们在家种地也是革命。没有人种地,全国人民吃什么?大家一定要搞好团结,要人人讲团结,要听党的话。”

韦国清见大弟邦宏咳的厉害,对他说:“你身体不好,不要再抽烟了。”

在大哥面前,两个弟弟什么要求也没有提。但却深深体验到在大哥身边的亲切与温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9 4:13:23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行进,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1

听众

5997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0-2-20
注册时间
2007-4-3
沙发
发表于 2007-6-29 04:03:00 |只看该作者

宽哥劝学

在新烟小学,韦国清看到了从教室里走出来的儿童,想起了小时侯读书时的情景。恰在这时,对面走来一个人,满面笑容,望着自己却不说话。“黄茂芳!”韦国清惊喜地叫到。两个人紧紧握手,互致问候。“我们是老同学啊!”韦国清说。“不,你还是我的先生呢。”黄茂芳认真地补充了一句。“那是因为我爷爷先教了我两年。”黄茂芳接着说:“记得你小时侯给我说过,你爷爷是真正的观音菩萨,是世上最善良、最疼爱你的人。”

是啊,在韦国清的亲人中,祖父给他留下的记忆最多,也最深刻,因为祖父是他的第一个启蒙教师,又是当年最后一个离开他的亲人。

在乡里,韦庭繁是以严于家教闻名的。儿子宗典,小时侯就在他的督导下,读了多年的旧书,包括国学启蒙和儒家经典。不仅识了字,而且懂得了一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韦庭繁似乎预感到长孙将来会有大出息,所以,对邦宽的教育抓得特别紧。

竹木遮掩的小屋里,传出一阵阵诵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邦宽至晚从六岁起,就由爷爷教他识字了。

“爷爷,‘善'我不懂。”

“‘善'就是见人有难处,我去帮他。”

“什么近、远?为什么狗不叫?”

“不是狗不叫!‘性相近,习相远',是讲人的心本来差别不大,都是好心。后来,有的学好,有的学坏,差别就大了,所以叫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是讲小孩一天不读书,就会变懒、变笨、变坏。”

“‘贵以专'我搞不懂。”

“这个最要紧!要学好大本事,最要紧的是不分心,要一心一意地读书,搞不懂决不能松心。贵以专才会有出息。”

“贵以专”三个字,邦宽记得很认真。他是个听话的孩子,爷爷说要紧,他便照着去做,牢记不忘。正是这三个字,成为他少年聪明的源泉 , 成为他后来一生中为人做事的根本,也是他之所以善于担当重任、善于解决新问题的性格依据。

“该讲故事了!”邦宽合上书,兴奋地望着爷爷。邦宽最喜欢听爷爷讲故事,韦庭繁也把讲故事看作教育儿孙的功课。《水浒传》、《三国演义》与太平天国的故事,常常使邦宽听得入迷,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成为他崇拜的偶像。父亲宗典小时侯就常听爷爷讲这些故事,养成疾恶如仇的性格。在邦宽的心目中,父亲就象爷爷故事里讲的英雄。邦宽想,听故事比学《三字经》更管用。他在生活中处处受到英雄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天爷爷给他讲太平天国洪秀全、冯云山组织农民举行起义的故事,并教给他“天父为王事事公,客家本地总相同”的祖传民谣。从这首民谣中,邦宽渐渐懂得了民族平等与天下太平的道理。

爷爷的启蒙教育持续了一年多。大约在七岁的时候,家里就送邦宽到七、八里外的弄往去读私塾。

韦国清还记得私塾先生的第一堂课。一开头,先生就诵了几句古诗:“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然后说:“光阴好比河水东流入海,永远不会再回来。你们今天不努力读书,将来后悔就晚了。”

弄往的私塾先生程礼科,本地人,汉族。当时,他带有十几个学生。程先生为人正直,是位循礼守道的忠厚长者。每个学生每月交给他七、八筒米做学费,逢年过节再给先生送些礼物,这便因学生的家境而有别了。但先生待学生并不分贫富贵贱,倒是富裕人家的孩子因贪玩不用功常常挨先生的板子。

弄往路远,又要爬山过水,邦宽便与住在附近的孩子相约同行。屯更屯紧靠弄英屯,又是邦宽去弄往的必经之地。住在这里的黄茂芳是邦宽的同窗,每天清晨都等邦宽一同上学,很快他们便成了要好的伙伴。邦宽与茂芳每天带午饭去上学,下午放学,傍晚才能回到家里。茂芳家富裕些,常带大米饭,而邦宽家田少米缺,多是带玉米稀饭,有时是红薯。

邦宽吃的虽不及人,但读书特别用功。私塾教学仍以旧书为内容,邦宽年纪虽小,但有爷爷为他打的基础 , 人又聪明 , 好记性,对先生布置的课文,能背诵如流,深受先生喜爱和同学敬重。茂芳比邦宽大七岁,但贪玩、脑子笨,对书无兴趣。每次背诵课文,他都不能善始善终,常被先生在掌上打板子。一提到读书,邦宽与茂芳的年龄便倒了过来。邦宽常象兄长劝解小弟一样,要茂芳少贪玩些,读书要肯吃苦,要专心。茂芳从心底里尊重他,遇到问题,也情愿向这位不打板子的小先生请教。可是秉性的改变很难,一年多了,邦宽已经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开始读《大学》和《中庸》。而茂芳还是读《三字经》与《千字文》,总过不了启蒙关。

从弄英到弄往,山荒林密,几个孩子走在僻幽的小路上,听任草丛树林里禽兽出没,不曾停步。但心里总不免有些畏惧。每次上路时,他们都要以游戏定输赢,谁输了谁就第一个上路,走在最前面。邦宽每次都能赢,但遇到胆小的朋友输了,他还是主动地走在最前面。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传统的教育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动摇。僻远的广西东兰,到二十年代初,也开始推行教育改革,兴办小学堂,私塾随着也被禁停了。 1922 年,邦宽和茂芳一起自弄往转到巴朋屯上小学堂。巴朋小学堂离弄英屯四、五华里,有二十多个学生,一个老师。小学堂给孩子们教语文、算术等新知识,邦宽耳目一新,学习的兴趣更浓了,他的成绩依然领先。不过巴朋离家近了,虽依旧带午饭上学,但放学回家较早,爷爷又不能允许他中断对旧书的学习,因而每天晚上他要按照爷爷的要求和布置读《四书》。两种学习任务他都要完成。后来他回忆说:“假如当时只读小学堂的功课,我的成绩会更好。”茂芳终因小学堂的功课太深,而停止了上学。

巴朋小学堂的老师名叫程义学,汉族。他是一个有新思想的读书人,对农民子弟很有感情,一心为了山区子弟的开化,对无力缴学费的学生也很照顾。后来在苏维埃时期他仍然当老师,还支持自己的儿子程维德参加红军。

黄茂芳问韦国清:“小学堂程义学先生的儿子好象叫程维德,是不是跟你一起参加红军的?没有见回来。”“是程维德,开始与我在一个班,还是我的入团介绍人。后来分开,在去江西的路上还见过一面。他在 58 团,后来听说 1930 年 12 月打湖南武冈时牺牲了。去江西的路上,牺牲了不少战友。” 韦国清停止了说话,黄茂芳也低下了头。一时,韦顺规和覃建元的面孔出现在韦国清的眼前。

在巴朋小学堂时,邦宽结识的朋友越来越多,陀螺比赛成为小朋友的盛会。在比赛中,能与邦宽争冠军的,只有顺规和建元。 1926 年春节,在拉力屯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陀螺比赛,附近村屯的男女长幼都来观看。比赛持续了半个月,最后是韦邦宽与韦顺规进行决赛。两个人大战三天,最后韦邦宽夺取第一名。

邦宽在巴朋小学最难忘的,是听程义学老师讲《论说文海》,使他接受了许多关于爱国反帝、批评时弊、主张社会改革的思想。不幸的是,在他读书期间,家里不断遇到灾难性的打击,上学时断时续,三年后终因家破亲亡而辍学。

俗话说,亲不过母子。邦宽自来到人世间,幼小心灵遭受的第一个沉重的打击,便是母亲的病逝。母亲对邦宽的爱与邦宽对母亲的爱,都超过了对所有的亲人。母亲覃氏未嫁前开朗活泼,能歌善舞。自嫁到弄英屯开始,便成为韦家生活的主要支撑。从田间的劳作,到家务的操持,她全要尽力用心。她进门十年,为韦家生了三男一女。这样的付出,已经接近于妇女所能承受的极限。然而,她上有二老,下有四小,中有夫君,自己的生活需要便排到了最后。长期的营养不良加上两种生产的消耗,疾病便必然地成为她生命的严重障碍。在这个家里,唯一能给她带来轻松和快乐的,就是她的小日宽。邦宽手勤眼快,读书之余,常帮母亲分担劳务。更重要的是,邦宽成为与母亲对话的主要对象。语言的交流对一个山村妇女来说,是缓解疲劳和疏理郁结的重要条件。只有邦宽能给母亲说几句体贴的话,也只有邦宽能给母亲输送一点新的信息。高兴时,母亲也给邦宽唱山歌听。在精神上,可以说母亲对儿子的依赖超过了对丈夫的依赖。对邦宽来说,比起严厉的爷爷和沉默的父亲,母亲的怀抱使他感到无限的幸福和温暖,而且这种幸福和温暖在离开母亲之后,就再也寻找不到了。

在帮宽去弄往读私塾的第二年,严霜到底是厚厚地压在了这棵稚嫩的幼苗顶上。

那一天下小雨,我放学回家就去山上放牛。母亲病倒在床上,问:“日宽回来没有?”奶奶就到门口等我。母亲等我回到家以后,才断了气。

这是七十多岁的韦国清对自己幼年的回忆。

不幸的母亲就这样耗尽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在临终前,见不到宽儿就咽不下最后一口气。而离开母亲时的情景,也是韦国清晚年最清楚的一段记忆。可见是母子连心,终身难忘。

自从母亲去后,邦宽放了学要用更多的时间搞家务、放牛,忙时还要缺课。但毕竟还有祖母照顾。三年后,祖母又病逝,继母生了弟弟帮定和邦伍。家境日下,邦宽的学业就难以为继了。而且,更大的灾难还在等待着他。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行进,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1

听众

5997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0-2-20
注册时间
2007-4-3
板凳
发表于 2007-6-29 04:07:00 |只看该作者

悼念韦国清同志

红大同窗攻军政,

长征路上驰纵横。

敌后苏皖共征程,

为国为民肩重任。

鞠躬尽瘁赤子心,

哀君先我驾祥云。

注:我和国清同志一九三四年同在江西瑞金红军大学上级科,他攻政治,我攻军事。

张爱萍

一九八九年六月二十五日

 

 

痛悼韦国清同志

足迹中华六十秋,

创业功成固金瓯。

援越友谊深似海,

艰难战事献良谋。

得道何曾升鸡犬,

兄弟仍耕旧垅丘。

品德超凡真瑰宝,

亿人景仰永不休。

莫文华

一九八九年六月十四日

于北京

 

 

哭韦国清同志

文武全才标史册,

壮族雅将最彰名。

华东驰骋摧敌胆,

奠府辉捷寰世惊。

选任贤良达四海,

严于律已尽为公。

明星殒落伤焦虑,

天下知音痛泣声。

乔晓光敬挽

一七八九年六月十五日

 

 

 

韦国清同志千古

越南抗法艰难日,

虎帐同谋建大功。

不朽越中性义浆,

芳名铭记在其中。

黄文欢敬挽

 

 

革命的一生

伟大的一生

— 纪念韦国清同志

逝世四周年

其一

追随拔奇出东兰,

百色军中勇少年。

豫苏鲁皖立功业,

越南奠边凯歌还。

临危受命寻常事,

克敌致胜谈笑间。

敢问将军何所持?

唯物辩证是仙丹。

 

其二

平生最爱读马列,

骇浪惊涛亦泰然。

指挥若定扫千军,

领导有才排万难。

功高不为名利累,

清正自有口碑传。

重霄可有会眸处,

且看神州更娇妍。

李光军

1992 年 5 月于武汉

 

 

怀念国清同志

故里深山虎爪村,

七军东推又长征。

欢呼大捷奠边府,

胜利回归韦国清。

八桂十年勤主政,

四方百业引真经。

京华聚会温青史,

记取英明育后人。

1998 年清明

周光春敬撰

http://www.ziwugudao.cn/laodong2.ht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9 4:07:44编辑过]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行进,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地板
发表于 2007-6-30 11:28:00 |只看该作者
伟人,功勋卓著.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4-19 21:54 , Processed in 0.142981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