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广西通志`民俗志》1992年版
壮族的水田农作
开耕
壮族“开耕”多在立春或春节期间举行。届时,择吉日,先焚香于犁架上,表示开犁吉利。随后牵牛扛犁下田(地),每块田(地)只犁一行,以示新年农活轻松快捷。贺县壮族农户在大年三十晚有守夜待晨以求尽早开耕的习惯,谓之“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巴马壮族的开犁以木棉花开为期。60年代以后,这些习俗有所改变。
播种
建国前,那坡、德保、马山等壮族在播种前几日,由农妇备五色糯饭、鸡、酒、蛋等熟食品到田边祭神,祈祷神保佑禾苗茁壮、五谷丰登。祭毕,将一枝柚子叶插进一个空蛋壳里,再插于秧田边。播种一般在下午四点半以后进行,由老人撒第一畦,意为老人有子有孙,高寿满福,种子播下后穗大谷密,结实饱满。播完后,老人要憋住气绕秧田一周,然后在畦头畦尾插上枫、柚等树枝,又用竹子、破衣、竹笠等物做成“老翁”插于秧田中,以防鸟雀下田吃谷种,俗称“吓人”。桂中一带也有此法防鸟护秧。贺县壮族播种前,先备好芭茅草和枫树叶。下秧田播种时,要“密塞” (憋气),站稳,连撒三手谷种。谚曰:“稳扎稳撒,快长新芽。”播完后, 在田中插芭茅草“警令”结,告示众人此田已下种,不得让禽畜践踏。再插枫树叶于田口,说是防止秧田长青苔。离开秧田时,忌抖脚洗污泥,说若抖脚洗污泥则秧苗不壮。播下谷种后,如发现秧苗成片发黄,农家便用椿树叶、生柚皮、芭茅草等遍插于田中,认为这样禾苗就会变青。有的地方全村群众联合请道公到田间“驱瘟神”。建国后,祭神保佑的习俗已逐渐消失,农民多用农药、化肥、薄膜育秧,“驱瘟”之举亦已消失。
扯秧
壮族在扯秧前,先请年老子孙多的妇人下田,扯五把秧,叫“五秧门”。其他年青妇女随后下田跟着扯秧。认为如此禾苗才分蘖繁多。贺县南乡壮族在扯秧前,先用秧根泥擦手背和腿部,谚云:“洗洗水,甩三甩,擦擦手背和大腿,踩下田中人不累。”
插田
凭祥壮族在春插之前要择吉日,并通知各户。插秧日,由已婚妇女(寡妇、孕妇忌)“净手”,即用桃叶煮水洗手。用茅草在耙好的田头插“十”字架,烧香,口念吉语祝词,仪式完毕再插秧。忌用手递秧,只能从空中将秧把甩入田中。插秧之日,各家各户均到自己的田头“插标”,寡妇、孕妇亦请其他妇女代劳,以求吉利。那坡、靖西一带,至今还流行“逗泥丸”的习俗,即在插秧的第一天,工余休息时,男女青年互相将泥浆泼到对方身上,表示友好,以溅泥浆多者为荣。现烧香敬田神再插秧的习俗已不兴。贺县壮族插秧期间,新媳妇要从娘家带回若干猪肉、咸鱼等菜肴,名为“助春礼”。家里要备足米、菜和生姜,每餐必用碎姜煮葱苗,意在防寒御湿。横县壮族普遍讲究插秧整齐,株距行距都十分统一,横看直看都成行。一个妇女插秧功夫好,不亚于贤者的声誉,反之则受到人们的鄙视。如果新娘带头先插中行(叫“破中间”),整齐又直,人们就认为她是聪明、勤劳的好新娘、好管家;如果是姑娘,就得到美传,受众人喜欢。
插完田,壮族一般都将插剩的秧洗净挑回家,或置于墙头,取年年丰收有余之意;或留作年中孵鸡仔做窝用。把秧篮、犁耙、耕牛等一起拿(牵)到河边洗擦干净,并用秧苗擦手和腿,说是可消除疲劳。完工之日,各户宰鸡,煮肉,做豆腐馕,蒸糯米糍粑,美食一餐。若有亲友、邻里帮忙插秧,主家必请来会餐饮酒,以示酬谢。有的另备鸡、酒、饭、纸等到田坎敬“田神”。
耘田
壮乡有句谚语:“一耘草,二耘禾,三耘四耘涨破壳”。如稗草太多,则用手将杂草拔起,然后用脚板把草踩下泥底。有的地方用“轮耙”耘田。耘田耘得愈深愈松,就愈好。耘完田,封好田口,随手插上一根芦苇草,表示此田已耘,别人不得放水灌田,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耘过的田,邻近田主互相照顾,不得偷水过田。在南丹一些地方,耘田视水源充足或缺乏而定,一般“有水薅干田,无水薅水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