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是马山三顿欢(三声部而非二重唱)。上过中央二台,很不错,值得期待。
以下是转贴。
精心策划包装传统民歌 马山民歌浮出“歌海”水面
(2003-09-28 09:23:15)
新桂网-南国早报记者 胡红一
“歌海”觅好歌外人都称广西是“歌海”,广西老百姓心里都感到挺自豪,可音乐圈内人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些清醒者板着指头数了又数,在广西民歌当中能跟《想亲亲》、《走西口》这些西北经典民歌平起平坐的,除了《刘三姐》还是《刘三姐》。大家都心里明白,这部著名电影里那些好听的歌,基本上都是词作家乔羽和曲作家雷振邦“加工”过的,那些荡气回肠的唱段,究竟有多少是真正意义上的“原汁原味”,一直是不好说出口的事情。身在“歌海”,有多少本地好民歌没被挖掘出来?这一直是很多广西音乐人心里琢磨的事,他们时常追问:我们究竟是没有好民歌?还是暂时没有发现好民歌?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广西音乐家协会的有关领导,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不断组织笔会研讨创作的同时,还于2002年6月组织广西首届签约作家赴百色“黑衣壮”村寨采风,创作出《挑着好日子山过山》、《壮族敬酒歌》、《山歌牵出月亮来》、《夜了天》、《跺跺脚》等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并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这些歌曲还登上了南宁国际民歌节开幕式晚会大舞台,从而显示出“广西歌海”的“海量”。正当以青年歌手黄春艳为代表的“黑衣壮”高腔山歌,正为广大人们所认识喜欢的时候,广西音乐界再次传开了好消息,在有心人的挖掘整理下,马山民歌浮出“歌海”水面。
马山民歌多9月2日,由南宁国际民歌节组委会等单位组织的“广西音乐家采风团”,一行20多人冒雨驱车来到马山县,这些久居城市的广西音乐人,终于有机会近距离亲近马山民歌了。此行目的很明确:为今年民歌节开幕式晚会写歌,像当初推出“黑衣壮”山歌那样,使马山民歌成为第二块“金字招牌”。
不听不知道,一听忘不了。马山民歌源远流长,据《岭南录异》记载,早在汉代土民们在劳作之余,便三五成群唱欢为乐。“欢”者“歌”也,这说明马山人唱山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马山民歌分为“东部欢”和“西部欢”。东部欢旋律平缓流畅,抒情悠扬,主要有蛮欢、三顿欢、叹欢、了麻欢等;西部欢粗犷奔放,高亢激昂,主要有雪欢、嘹欢、高腔欢、排欢等。
“好久不打鱼/不知河深浅/好久不上山/不知路哪边/好久不唱歌/嗓子抖又颤/好久不赶街/忘记妹的面……”当晚,马山县有关部门几乎叫来了全县所有的好歌手,面对首府来的采风人开腔亮嗓,那土得掉渣的歌词,那千百年传下来的旋律,虽山野粗拙,却直逼人的内心。尤其是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更是让在座音乐人耳鸣、眼亮、称奇。
马山三声部“奇”在哪里?用一位作曲家的话说就是:“我们一讲到三声部,大家就很自然地想起教科书。千万不要拿现代乐理去套他们,马山祖辈农民哪里懂这些乐理呀,他们在劳作之余唱歌,只是本能地用鼻音哼鸣和音,让歌变得好听而已。如果从专业角度去看,你会发现他们唱的跟书本教的相比,是极不规范的,可正因为此它才显得特别,在有悖乐理的同时也超越了理论束缚,这种声部错位的山野唱法,值得我们这些科班出身的人学习借鉴!”该听的听了,该看的看了,大家在体验生活中达成共识:接下来写歌时,只能在它的原貌基础上稍作调整,还其精髓特色。
马山民歌会火采风归来,音乐家们经过深入的研讨总结之后,统一思想分头创作。仅短短十来天时间,词作家们便将有感而发的《树脚花》、《赶羊上山坡》、《我爱哥风流》、《妹妹的酒窝》、《山歌要比星星多》等40多首歌词,交给了民歌节组委会。这些歌词一改往日的书面语和套路话,字字句句都沾着马山的微风露滴,显得是那么的朴实自然“无公害”。紧跟着,曲作家们正式拿过“接力棒”,赶在10月8日前为这些歌词插上音乐翅膀。民歌节期间,这批以马山民歌为素材整理创作的歌曲,将专门打造成一台大型演唱会,虚心地接受广大观众的“耳朵考验”。
“(男唱)妹子十七八/像朵芙蓉花/先风流几年咧/紧什么成家;(女唱)该成家不成/还风流什么/十月花枯老咧/拿出种苦瓜……”在广西音乐家通力合作、整理创作马山民歌的同时,今年国际民歌节开幕式晚会导演刘真和音乐总监李海鹰,在南宁认真倾听了由马山歌手演唱的《先风流几年》和《生活美如霞》,感到非常振奋和激动,当即决定将这两首原汤原汁的马山民歌,精心包装重新编曲搬上开幕式舞台。
昨日,谈起这次马山民歌采风创作,民歌节艺术总监陈晓玲充满自信地对记者说:想当初,黑衣壮民歌只亮相两分多种就红遍大江南北,相信在艺术家们的精心策划包装下,今天的马山民歌也会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