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2003年第5期(2003年9 月1日出版)
对当前壮文进校工作的一些思考
张海英
壮文进校已有二十多年了,但壮汉双语文教学至今仍停留在实验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壮文进校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壮汉双语文教学质量总体上有所提高;九十年代初期,壮文进校工作从民语部门移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后,壮文实验学校开始被压缩调整。而调整后大部分实验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不理想,给世人予“壮文大滑坡、大溃退”的感觉。壮文路在何方?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无论是对壮文进校工作的现状,还是对其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
壮文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是党和政府依据壮族人民的意愿,于1957年创制出来,并批准在壮族地区推行使用的。“文革”期间被迫中断。1980年6月,区党委决定恢复推行使用壮文,并明确提出要积极稳步,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壮族地区学校、农村、机关逐步推行使用壮文的指导思想和搞好重点、逐步铺开的做法,为壮文的恢复推行使用指明了方向。
作为壮文推行使用的重点,壮文进校是1981年开始的。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二十多年来壮文进校工作?这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壮文进校工作才能在总结经验教训中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
总的来说,壮文进校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1年9月始至1990年6月止。在这个阶段,壮文实验学校从2个县8所小学逐步发展壮大。“到1990年,全区壮文进校实验已发展到45个县(市),共有小学306所,1071个班,学生30879人;民族中学发展到26所,72个班,学生3749人。”① 壮文教师约2000人(包括学前班教师)。在这个阶段,壮文进校实验工作很顺利,壮汉双语文教学进展也很正常,各教学校点经过不断努力,探索出了开设汉语文最佳时间为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曾出现武鸣县庆乐小学、贵港市古山小学等国家级教育先进单位。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总结出“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壮汉双语文教学“十六字”方针。
第二阶段是从1990年7月开始至今。壮文实验学校开始拨归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壮汉双语文教学成为壮族地区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由于当时没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宣传工作,对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壮文实验校点移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桂政办[1990]61号文和其他有关政策学习不够,领会不深,认识不足,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失误。在移交过程中,有的县消极对待,等待精简,被撤消壮文实验的县认为这次壮文彻底完蛋了。因此,各级政府在尚未考虑壮文的持续发展和没有充分协商的情况下,便急忙瓜分民语部门和壮校的财产,造成思想混乱,人心动荡,老壮文工作者灰心丧气,年轻人认为搞壮文没有前途。移交后,壮文实验校点曾作多次调整,“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和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01年7月份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统计,到2001年11月份止,全区共有23个县(市、区)64所壮文实验小学,61个教学点,小学生19600人,分布在46个乡镇;有24所民族中学,初中生17318人(其中壮文班学生4900人)。”② 移交后,壮文进校工作受到强烈冲击,教学质量明显下降。据自治区民语委1999年6月至9月对全区壮文实验校点的专项调查资料表明,在23个壮文保留县、市中,有13个县、市的壮文实验学校的教学质量停滞不前。其中,隆安、宾阳、天峨、田林、上思、来宾等6个县的壮文实验学校教学质量滑坡;上林、扶绥、田阳、德保、乐业、巴马、钦州市钦北区等7个县、市区的壮文实验学校教学质量不稳定;还有的壮文实验学校披着壮文实验的外衣而根本不上壮文课或壮文课时严重不足,出现了挂羊头买狗肉的现象,让群众产生“壮文大滑坡、大溃退”的感觉。
造成目前壮文实验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恢复壮文及壮文进校移交的准备工作没做好,加上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有关部门在壮文进校的定点布局上考虑不周,设点不很合理,壮文经费又没有随物价的上涨而上调,因此出现壮文实验学校教学质量滑坡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壮文实验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壮文工作没有立法,使它受到了诸多的人为干扰。有关民族语文地位与作用的问题,国家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推行使用壮文,就必须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制定一些规定或条例,使这项工作有法可依,避免随意性,并真正地体现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然而,壮文恢复推行使用已二十多年了,至今仍没有立法。无法可依,在工作中随意性大,严重制约着壮文进校工作。
缺乏对壮文的热情和对恢复推行使用壮文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也是壮文进校工作遭受挫折的重要原因。
在壮族地区推行使用壮文,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壮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光辉政治形象,而且实践证明,壮文进校使用壮汉双语文教学能迅速提高壮族地区基础教学的质量,这对发展壮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和各项经济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壮族地区文化教育一向很落后。贵港市古山小学使用壮汉双语文教学获得了巨大成功,给我们展示了一条迅速提高壮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遗憾的是人们很少去正视和重视这些问题,反而极力去无端诋毁壮文工作,特别是诋毁壮文进校工作。壮文究竟有多大的威信?
武鸣县双桥壮话的语音是标准音点,但武鸣县双桥竟然不推行使用壮文,这难道不是壮文工作的一大失策?早年武鸣县庆乐小学开展壮汉双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壮文进校和壮文扫盲工作都产生积极的影响。贵港市古山小学的壮汉双语文教学成绩一直都很突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壮族的干部群众,是否以满腔热情去推行它的经验?尤其是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如何探索出一条迅速改变壮族地区文化教育落后的新路子?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的大问题。
二
目前,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为少数民族迫切要求加快发展本民族经济。而要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推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便捷之路。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广西的自治民族。壮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悠久的民族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但在历代统治者实行歧视、压迫和奴役少数民族政策的情况下,壮族人民被剥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权利。由于没有文字作纽带,壮族光辉灿烂的文化无法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壮族地区的经济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改变壮族地区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收效甚微。解放五十多年来,壮族地区学校仍普遍存在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和教学质量低的现象。据调查,目前我区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的实际入学率只有80%左右,巩固率只有60%左右,毕业合格率只有15%左右,有的少数民族山区还达不到2%,出现了“一二年级满堂坐,三四年级空位多,五六年级没几个”的不正常现象。2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县文盲半文盲的成年人占人口总数的50%以上。基础教育“三率”低,中学基础差,大大影响壮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壮族地区高中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及经济建设的发展。
推行使用壮文是关系到1600万壮族人民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权利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区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大问题,是为了尽快提高壮族人民文化科学素质,发展和繁荣壮族文化,加速壮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壮汉双语文教学在壮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使用壮文教学,语言、思维、文字三统一,解决了壮族地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语言隔阂和书写困难等问题,不仅能充分发挥壮族学生母语思维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浓郁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较早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全面发展,并能顺利过渡到中、高年级,为今后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在巴黎召开的“研究各国本民族语文为教育工具”会议上指出:“母语是入门教育和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进行扫盲教育,扫除愚昧、歧视和贫穷的有力工具,对振兴民族具有潜在的催化作用。”③
(二)实施壮汉双语文教学,有利于壮族学生学好第一、第二语言文字。壮文实验学校小学一年级学生经过学前班一年的学习后,已初识壮文。在汉语教学中,只要抓住壮文的声、韵母和汉语拼音的声、韵母的异同点作对比教学,一般用二、三十个课时就能学好汉语拼音。掌握了汉语拼音就能解决汉字的读音,掌握了壮文就能用壮文释义。只要贯彻执行“以壮为主,壮汉结合”的教学方针,就能达到“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目的。
再说,壮语与英语同属于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书写符号相同,发音、拼音方法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壮族学生掌握壮文后,对学习英语有促进作用。大多数民族中学都反映,学壮文的学生英语科成绩都比较好。如武宣县新隆中学1998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英语智能竞赛(初中类),只有壮文班2名学生获奖,其中谭家展获一等奖,陆延桥获鼓励奖。
(三)实施壮汉双语文教学,提高壮文实验学校的教学质量。壮文是科学的拼音文字,文言一致,易学易懂易用。壮族学生入学前已有五、六年的母语听、说训练,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已掌握相当数量的壮语词汇,为学好语文奠定基础。语文是工具,是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接受壮汉双语文教学的学生掌握这一工具后,独立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各科成绩均比当地汉文校点学生的成绩好。如贵港市覃塘区比较偏僻的古山小学在没有实施壮汉双语文教学前,教学成绩一直列贵港市覃塘区135所小学之末,1984年实施壮汉双语文教学后,教学成绩突飞猛进,1999年古山小学毕业班学生参加贵港市小学统测,成绩排在覃塘区135所小学的第七名;以单科积分记,语文排第三,语文、数学双科及格率100%。
(四)推行使用壮文,能加快科技传播步伐,促进壮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壮族地区经济落后,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许多基本的科技常识还远未普及。是什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低等,但是,对于以壮语为主要交际工具,文盲半文盲占大多数的壮族群众来说,要掌握和应用以汉语文为传播媒介的科技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语言文字障碍导致科技传播不畅是制约壮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列宁说:“一个充满文盲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④ 同样道理,一个充满文盲的地区也是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千百万人民群众只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才能在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获得巨大的进步”,⑤ 所以,“只有在发展民族文化的条件下才能真正使各落后民族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⑥ 可见,在壮族地区只有推行使用壮族人民最熟悉、最好理解的壮文,才能扫除文盲,广大壮族人民才能更有效地学习、掌握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壮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三
壮文在进校教学中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广。本人曾从事壮文进校管理和研究工作多年,在工作中感到要做好壮文进校工作,使之能稳步、健康地发展,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一)加强领导。壮文推行使用的关键在领导,如果没有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并加强对壮文工作的领导,壮文工作则难以顺利进行。目前,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政府部门把精力集中在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环节上,往往会或多或少地忽视民语工作。因此,要巩固和发展壮文进校这个阵地,必须加强领导。国发[1991]32号文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重视民族语文工作,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从各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二)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壮文的社会影响。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宣传党的民族语文政策和推行使用壮文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等,肃清“左”倾思想流毒的影响,消除干部群众对壮文的疑虑,提高他们使用壮文的自觉性,扩大壮文的社会影响,为壮文进校营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三)加大壮文进校工作的管理力度。目前,壮文进校工作最突出的问题是政策与措施不配套,由此派生出如管理不力、经费不足、人员编制不明确等问题。有关壮文经费不到位和被截留挪用的问题,在23个壮文保留县、市中近半数有此情况。如隆安县1993-1998年区教委拨款727500元,实际到位253000元,尚欠474500元;宾阳县1993-1998年应拨款930000元,实际到位570000元,尚欠290000元。因此,必须加大壮文进校工作的管理力度,保证壮文进校所需经费、编制等。
(四)必须贯彻执行壮汉双语文教学的“十六字”方针。区政府制定的壮汉双语文教学“十六字”方针,是多年壮汉双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是壮汉双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方针。实践证明,壮文实验学校只要贯彻执行“十六字”方针,教学质量就高,反之就低。
(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壮文实验学校普遍存在师资队伍人心不定、力量不足、素质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壮文进校工作和壮汉双语文教学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人手:
1、提高壮文教师的待遇,稳定壮文教师队伍。(1)必须按时足额发放壮文教师的工资奖金。(2)在购房、评职称、提工提干等方面一视同仁;(3)宣传和以资鼓励壮文教师热爱壮文、献身壮文的精神。总之,稳定教师队伍的根本问题就是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使壮文教师和汉文教师一样,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2、抓好壮文师资培训,提高壮文教师素质。目前,在全区壮文实验学校中,普遍存在教师素质偏低的问题。据自治区教育厅和自治区民语委2001年7月联合调查的资料表明,在全区壮文实验学校1246名壮文教师中,能胜任壮汉双语文教学的教师只有621人,占49.84%,不胜任的有625人,占50.16%。壮文教师素质低严重制约着壮文进校工作的发展和壮汉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办法,培训学历、专业不合格的壮文教师,使他们不仅热爱本职工作,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能胜任壮汉双语文教学工作。
(六)改革壮汉双语文教学模式。
1、改革壮汉双语文教学的课程设计。必须从壮族地区的语言实际和经济情况出发,针对不同地区学校设计两种不同的课程,即两条腿走路的办法。第一种是在壮族聚居区以壮文教学为主,开设汉文必修课;第二种是在壮汉杂居区学校开设壮文课,但以汉语文教学为主,
扩大壮汉双语文教学范围。无论哪一种课程设计,都要求学生毕业时达到壮汉兼通。
2、调整壮文进校教学结构。目前,壮文进校结构单一,高中暂不开设壮文课,壮文职业技术教育一穷二白。所以,壮文实验学校必须走“农科教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根据当地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开办职业技术教育或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商品意识,使学生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
3、引进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在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和掌握能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各种技能。学校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引进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如幻灯机、录音录像机、电子计算机,语音实验室辅助教学等。
但是,壮文实验学校因经费困难,目前还没有条件运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根据国家教委电[1992]1号文关于《中小学及中等师范学校电化教学设备配备标准》的要求,各壮文实验学校应该积极发展电化教学,逐步完善电教设备。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政府应当根据广西的实际能力,加大壮文进校的资金投入。
壮文进校是壮族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多年的教学实验足以证明:壮文进校实施壮汉双语文教学,不仅能发挥壮族学生母语思维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能较早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我们要本着对民族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认真总结,勇于探索,敢于改革,努力做好壮文进校工作。我们相信,只要做好壮文进校工作,壮文就一定会在西部大开发的征程中,在壮族人民追赶新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步伐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注释:
①郑作广:《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扎实推进壮文进校实验工作——广西壮文进校实验工作20年回顾》,载《广西壮汉双语文教学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②郑作广:《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扎实推进壮文进校实验工作——广西壮文进校实验工作20年回顾》,载《广西壮汉双语文教学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③《民族研究》1988年第5期第52页。
④《列宁全集》第25卷第3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305页,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
⑥《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320页。
主要参考资料:
广西区民语委《壮文工作通讯》。
广西区民语委关于《全区23个县市壮文进校情况汇报》。
(本文作者系广西区民语委研究室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