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http://paper.people.com.cn/hqsb/html/2006-06/02/content_6175224.htm
相互信任咱不如泰国人(越洋视线)
任建民
《环球时报》 ( 2006-06-02 第11版 )
来泰国不久,认识了一位大学女教师,她在中国呆过好几年,还在北京大学读过研究生。
我问她,在中国和在泰国有什么不一样?她说,很多不一样。刚到中国时,不习惯,在大街上买东西,老是被人骗,比如说一时认不请钞票,就拿一把钱让卖主自己拿,回来一算,数目不对;在中国生活几年,回到泰国,又不习惯了,买东西和人家讨价还价,先拦腰砍一刀,差点被人打……
我听后大笑不止。的确,泰国人没有讨价还价的习惯,对这一点我也不习惯。
刚到这儿时,买电视、洗衣机、电冰箱,我跑了几个地方,最后发现,不管是百货商店、超市还是电器专卖店,价格都一样,无论门面大小,定价分毫不差。而在中国国内,不光百货商店和电器店的价钱差一截,同样是电器店,价格也不一样,我曾比较过一台同样型号的数码相机,有两家商场的价钱甚至相差一千多块。
在泰国,小东西同样也不讨价还价。我去住处附近小杂货店买把钳子,一看价格比国内高一截。能不能少一点?店主干脆利索:对不起,不讲价。我颇为不爽:欺负老外怎么着?小杂货店还这么牛!后来我发现,不光小杂货店不讲价,就是菜市场也是明码标价。曼谷老外多,哪个区都有长住的,泰国人就用纸牌写个数字放在菜筐上:35,那就表示这菜是35泰国铢一公斤。你不用费口舌,既不会因为你是老外而抬高价码,也不会因为你是当地人而优惠。
反过来,真到了减价的时候,你不用担心泰国商家会先提了价,再打折。泰国更不会出现国内那种故意把价格提得高高的,买家从“脚脖子”开始砍价的情况。报道说,国内有的旅游景点玉器标价十多万,实际成本只有百十块钱,几百块钱就能成交。
总体来说,在泰国购物,省心省力。再想一想在国内买东西时那种大件价(货)比三家、小件拼命砍价的情景,真感觉劳神费力。
细想起来,两种交易习惯的背后,是人们之间信任感的差异。明码实价的前提,是交易双方的互信。而讨价还价的背后,正是一种心理上的提防。买主不信任卖家,才会拼命压价;卖家早有防备,才会预留空间。我们早已习惯于彼此设防,对于诚实交易,反而心怀疑虑了。
国人之间的不信任感,到了国外,对比更加明显。“五一”期间,我受命去泰国大王宫采访中国人来泰国旅游的情况。遇到的泰国人,不管是门卫、导游还是司机,都非常热情,尽其所能介绍情况。而遇到来旅游的中国人,无一例外地严词拒绝。有的游客明明在小摊前悠闲购物,却推说没时间;还有的游客刚要停下,被中国导游一把拉走……我像个骗子吗?那一刻,是怒是哀?心头说不出来是什么滋味。
也正是人们相互间的不信任感,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说公共场合有人需要救助时,无人出面。记得去年北京电视台放过一个节目:记者假装在马路边等人,拦住过往行人说:对不起,我等人没等到,能不能借你的手机给他打个电话?结果连续问了几十个人,没有一个人愿意借。有人手机就挂在腰上,也说没有。
我在泰国也遇见这样的情景,不过不是假装的,而且是在更为复杂的场合:曼谷国际机场。爱人来接机,但等错了出口。我等了很久,想借手机给她打个电话。但人家能借给我吗?我是老外,谁知道你打到哪儿去?我鼓足勇气开了口,拿手机的泰国人毫不犹豫就借给了我。这种情况一共发生了两次,都没有被拒绝。
事情虽小,但想起看过的电视节目,两相对比,令人感慨万千。不知不觉,你我之间,竟有那么远的距离。是我们一直信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古训,还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全都练就了一身百毒不侵的本领呢?▲
(作者是人民日报驻泰国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