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星期前,老怪应邀参加2006年泰山国际登山节的策划工作,去了山东泰安,早起,参拜了岱庙。
这是关于岱庙的石刻
岱庙,旧称“东岳庙”,俗称“泰庙”。
该庙以泰山称“岱宗”而得名,主祀泰山神,号称“东岳神府”。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岱庙采用帝王宫城式建筑,是祠庙建筑史中规格最高的一座庙宇。
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唐开远十三年(公元725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泰山规模宏大、最完整的建筑群。
岱庙内的轴线上南北贯穿着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
据介绍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
它分区鲜明,主次有序,突显了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浑然一体。
这是遥参亭,为岱庙前庭,旧称草参门、草参亭。
古人凡有事于泰山,必先至此进行简单参拜,而后入庙祭神。
亭后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清康熙年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重修岱庙时创建。
这座岱庙前的牌坊很有来历,它叫“岱庙坊”,又名玲珑坊。
坊高12米,宽9.8米,进深3米。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上刻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麒麟送宝、喜鹊登梅等30余幅传统的吉祥图案,雕工精巧,造型生动,图案对称统一、构图设计和雕刻手法变化多端。
这是泰山唯一瑰丽的石雕建筑,也是清代石雕建筑的精品。
石坊南北有对联:北联写道:“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南联是:“为众岳之统宗,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操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与京。”
这是正阳门,1985年重建。
正阳门的角楼。
汉柏院,位于庙东南隅,院内原有炳灵殿,又有汉柏,故旧称炳灵宫或东宫,今称汉柏院。
门内李铎书巨匾“炳灵门”。院中有八角石栏水池,1961年建,可凭栏观赏汉柏翠影,因名影翠池。
周围有古柏5株,传为汉武帝东封时所植。如今扭结上耸,苍劲葱郁若虬龙蟠曲。虽已肤剥心枯,却新枝继生。古人誉为“汉柏凌寒”,为泰安八景之一。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引《从征记》云:“庙中柏树夹雨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帝所植也。”
唐槐院,位于庙西南隅,因院内有唐槐而名。
原树高大茂盛,蔽荫亩许,民国年间枯死。
树下有明万历年间甘一骥书“唐槐”大字碑,还有清康熙年间张鹏翮题《唐槐诗》碑。
有人于1952年在枯槐内植新槐,今已扶疏郁茂,俗称“唐槐抱子”。
这是配天门,配天门是岱庙的第二道门,取孔子“德配天地”而名。历代帝王来岱庙祭杞时,在这里降舆(下车),入门后稍作休息,净手后入仁安门。
以前殿内奉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
这里是仁安门,门前石狮蹲列,樱花簇簇,左右莲池对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30 12:32:0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