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中看到一集重播的《艺术人生》,嘉宾之一冯骥才、姜昆,说到他们的两会提案。具体我记不住了,大意还记得,冯骥才的是“发展新农村的同时,请先重视文化保护”,姜昆的是“重视民间戏曲保护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姜昆建议把民间戏曲文化写进教材,我记得早先也有壮族在线的贝侬建议,在壮族地区的教材中加入壮族文化介绍这个课程,其实是出于同样的忧虑。我们壮族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的确是太有限了。在来壮族在线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我们壮族还有布洛陀这么个祖先。问我爸爸,他也是一无所知。所以推行壮族文化的教育真的非常必要。在靖西我曾经听一位老艺人说,建议在靖西所有的小学中学的音乐课中加入壮族山歌这个内容,教孩子们唱山歌。他还说,如果有人能写出一首象流行歌曲一样旋律简单、歌词易懂、朗朗上口的壮语歌,由政府在全县推广,让这首歌传唱起来,再加上音乐课上的山歌教育,肯定能让年轻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和热爱。我觉得这个提议非常好,但不知道靖西政府有关部门是否能这么做。不过不管有多困难,有人不断发出声音,不断做出努力,总会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做出推动。
说到这里我得表示我对红棉树站长的钦佩,他在面临种种困难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牺牲很多休假的机会,几年来一直默默地为壮族文化的保护做了很多事情,唤起了很多人、特别是德保的一些年轻人对壮族文化的热情,真的很值得我们钦佩。
这一期的艺术人生中,冯骥才最让我感动。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他的作家身份,读过他的一些小说。现在才知道,他为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几乎放弃了他热爱的写作。他从九十年代开始致力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十几年来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他说:“人们会为了一种新生活,很轻易地放弃一些非常值得珍惜的东西。”“看到很多民间传统文化在迅速消失,感到非常痛苦。”他讲到有一次他们在天津一个地方,寻找到一位老妇人,会唱一种民歌。这是当地会唱这种这种民歌的唯一一个人了。冯骥才当即决定找一套录音设备把大娘唱的录下来。结果,因为资金短缺,需要申请资金,而批钱很费周折,结果两个月后,钱批下来了,老大娘却在钱批下来的前一天逝世了。老大娘逝世之前,还在念叨:“怎么还不让我唱呢?怎么还不让我唱呢?”冯骥才讲到这儿,话音有点哽咽。
记得红棉去年在网上发了个贴,也是一位德保的老艺人突然逝世,他感到非常痛惜,因为很多“绝活”没有人继承下来,就随着老人入了土,我们后世再也没有机会欣赏到那些优秀的艺术;而尚在人世的老艺人,已经不多了,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时间是多么紧迫。
不过可以欣慰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多元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壮族文化保护也一定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参与。在此也祝愿红棉树站长及其他贝侬共同努力推行的壮语新歌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支持和参与!
冯骥才简介:(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m/fengjicai)
冯骥才,男,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1942年生于天津。初为画家,专事摹古。“文革”后为崛起的伤痕文学代表作家1985年以后,其“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50余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由「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10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30种。
◎冯骥才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入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组织多次大型文化抢救行动,出版各种相关著作,发表大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辨性与呼吁性的文章,并在海内外举行相关的演讲,对当代中国文化界产生深远影响。
◎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