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上林后花园在2006-3-16 22:42:14的发言:
所以当初选定武鸣话来作为壮语“普通话”是一个失误。我想,造成这个失误的原因可能是当时(解放初期)全广西交通很不发达,而武鸣由于靠近南宁,交通相对方便一些,那些所谓的“专家”懒得深入壮族地区进行调研,就草率作出了以武鸣话作为标准的决定。而这个决定,造成了今天壮族人没有一种能普及的语言,也造成了我们壮族同胞心头永远的痛。
“1952年2月,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派出北京大学语言学专家袁家骅教授率领的工作组到广西调查研究壮族语言文字问题,草拟出初步的拉丁化壮文拼音方案。
1954年,袁教授与壮语工作队再次来到广西,与当时称为桂西壮族自治区壮族文字研究指导委员会的语言工作者一起,对壮族聚居的47个县52个点进行深入调查,反复研究、讨论,确定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壮语为标准音,于1955年制定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壮文方案》草案,1957年1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推行。1982年3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了《壮文方案》(修订案),并开始在壮族地区全面推行。”
不必想当然地认为专家“懒得调研”,这不符合实际情况。我认为选择武鸣音为标准音,确实有邻近首府南宁的考虑,但这主要是想借助南宁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辐射影响力。这和选择北京音作为汉语普通话基础的道理是一样的。
不过事与愿违,几十年过去,标准壮语并没有真正推广开来。但这不是选择了武鸣音的错,还是有更加复杂和深层的原因。
各位贝侬的有些意见我也不甚赞同,比如选择“我族发源地”的方言作为标准语。且不说壮族的发源地究竟应定位在哪个点还有待商榷,就是汉语普通话也没有选择汉族发祥的河南(中原)或陕西(汉水流域)的方言,而是选择了曾经是“胡人”聚居地的北京。
另外,上林拥有能够“一字不漏读报纸”的“读书音”,也不是能成为壮语标准音的有力依据。实际上,这种“读书音”很可能连壮语都算不上,只是一种“壮化”了的汉语(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