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5999|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原创]文化与音乐的互动——广西“新壮歌”现象初探

[复制链接]

32

主题

1

听众

4706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3-6-24
注册时间
2006-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3-3 22:21: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第一部分]

文化 与 音乐 的 互动

——广西“新壮歌”现象初探

2006年2月4日,农历狗年大年初七,我在靖西县城的人民会堂参加了“唱响壮乡·2006靖西春节壮族新歌会”,这次活动由壮族在线网站发起并由广西壮学学会、广西山歌学会、“壮族在线”网站和“靖西在线”网站四方联合主办,广西新闻网红豆社区百色论坛和精彩德保网站共同协办,由靖西县人民政府承办。歌会集中显示了近年壮族歌咏文化的一些新动向:即传统壮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某种程度的融合,也折射出现代大众文化艺术与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互动,这一互动模式及其发展前景,与年轻一代壮族的认同心理增强有着直接关系,亦可视为民族文化认同感作用于音乐创作活动所产生的现象。笔者认为,理解这一现象对我们认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及其传承有着重要价值,以下拟就它的出现背景与文化根源及其中的互动性特征做一初步探讨。

一、壮族新歌会的特点及举办背景

以下转述“壮族在线”网站站长红棉树(此为网名,真名:廖汉波)在该网站贴出的报道:“……该晚会以壮族现代音乐的‘响宴’为主题,以宏扬壮族传统文化,展现壮族时尚风采为目的与宗旨。紧扣民族与时尚,即体现了壮族的民族特色,也不乏容入时尚的元素,真可谓是一场老少皆宜的新春文化大餐。晚会的演出阵容庞大,节目形式新颖时尚,整台晚会用壮汉双语来主持,并以壮语(德靖土语)为主要主持语言,既有宏杨民族文化传统的山歌演唱、民族器乐合奏和曲牌表演,也有代表时尚的网络走红歌手助阵,他们不但用壮语翻唱的流行时尚音乐,更难为可贵的是,整台晚会是以原创的壮语时尚音乐为主,风格多样,囊括了摇滚、舞曲、HIP-POP等当下最流行的音乐形式,由靖西、德保、宜州、田林等地的网友和民间文艺队伍表演的节目博得在场的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整台晚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台上的演员倾情演出,台下的观众热烈鼓掌,气氛热闹非凡。”这是该网站继去年在与靖西相邻的德保县主办了同类活动(“2005春节德保靖西贝侬歌会”,又名“德靖传统文艺联谊晚会暨德靖土语时尚音乐晚会”)后的再次成功。

从以上表述及笔者在当地了解的情况看来,这次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组织者角度看,以本民族、本地域网上论坛为主的网络媒体在活动中起到实际组织、运作的主导作用,学术团体与民间协会积极关注并参与,政府方面则没有直接的资金支持与介入。2、从内容上看,这台晚会杂糅有多种文化元素,艺术上糅合了流行音乐与壮族传统音乐两种元素,语言上结合了壮语与汉语两种语言,地域上联合了包括靖西、德保之外的其他壮族聚居地区的演员参加演出。3、在受众方面,从“宏扬壮族传统文化,展现壮族时尚风采”的举办目的,以及“壮语时尚音乐”、“囊括了摇滚、舞曲、HIP-POP等当下最流行的音乐形式”的表演形式,可以看出这台晚会不同于以往面向中老年观众的山歌晚会,它是以壮族年轻人为目标受众,举办目的是要提升年轻人对本民族语言及艺术的热情。因而,可以说这个歌会是一次本土文化主动自我改造,与流行文化接轨的尝试——节目的“皮”是壮语,“肉”是流行音乐元素——或者说,是用壮语重新包装的流行歌曲。节目中,壮语原创歌曲占了大半(19个歌曲节目中有11支完全原创的歌曲,8支壮语翻唱流行歌曲),而无论是翻唱为壮语的流行歌曲还是完全原创的壮语歌,晚会演唱的曲目几乎都是在“壮族在线”网站发表过的。因为这两类壮语歌曲与传统的壮族山歌或壮剧的风格类型截然有别,为便于下文表述,笔者下文暂将它们统称为“新壮歌”。

从去年到今年的两届歌会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都与大众媒介联系密切。从形成构思、取得赞助、组织演出、舞台准备到节目创作等各环节,与互联网尤其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今年2月14日由参加了这次活动的《南国早报》记者刊发的整版报道[ii],更进一步拓展了这个活动及“壮族在线”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在这篇报道的旁边还刊出了壮语原创歌曲征集活动广告,从而这台晚会成为壮语原创音乐在传统主流媒体立足的起点。以站长红棉树为核心的一批壮族青年利用业余时间维护管理着这个于2002年建成的网站,吸引、团结了一批对壮族文化、语言与艺术充满兴趣和热忱的年轻人。

网站内容主要包括讨论与壮族历史、文化、艺术、风俗、认同等相关话题的论坛,与各地壮族文化、艺术、名人等相关的新闻资讯,新壮歌交流推介等。论坛网友之间往往互称“贝侬”[iii],有的网友自小说壮语、识拼音壮文,可以壮语发帖回帖。一些在校壮族大学生及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不时在论坛相关板块阐发与壮族相关的文化问题,引导壮族网友在讨论中加深对壮文化的理解。与其他网上论坛一样,这个以宣传普及民族文化及民族认同为主要目的的网站论坛自是不乏比较偏激的民族主义言论。加入论坛的网友大多数是离开壮族聚居的本土,在外工作或求学的壮族青年,也有在现实生活中受红棉树等人影响或从其他渠道对壮族文化产生兴趣的其他民族网友,甚至港台、海外网友。此外一些已届中年的壮族或其他民族网民也因对壮族文化的爱好,为网站的成熟及举办这次活动也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赞助这两次活动的网友,一位是来自香港的中年网友,出于保护民族文化以行善事的自觉;另一位是在大陆高校就读的研究壮族语言文化的香港籍博士生;还有一位是来自日本的学者,长期在中国及泰国研究民族认同问题,他在广西进行壮族认同问题研究的过程中,结识了红棉树,也给予这次活动经费支持。红棉树本人以互联网为纽带,为晚会演唱的新壮歌中的大多数翻译或谱写了壮语歌词,作为“壮族在线”的站长,是这个网站的核心人物。而另一位原创新壮歌作者思乡僚人(此为网名,真名:黎巍),作为远在重庆工作的业余歌手,不单创作了多首在网上引起较大反响的壮语歌曲,还在重庆交通广播电台参加制作了一期介绍自己创作本民族语言流行音乐的栏目,在当地听众中引起相当大的反响。此外,还有德保的凹凸乐队、靖西的MKT乐队和宜州的新壮人乐队等在“壮族在线”论坛发表过自己作品的音乐组合参加了晚会,他们的作品在这个网站得到网友收听、提出意见并从这里被广泛传播到其他网站。他们在现场表演和录制过程中也不断吸收意见,完善作品,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的实时信息交流,促进了他们作品水平的提高,也激励了更多新壮歌的推出。

目前广西多民族聚居的村镇几乎都出现了山歌光盘市场,传统的山歌对唱活动与电子媒介相结合,从过去传情达意、理解认知的交流工具在某种程度转变为供人们娱乐、欣赏与模仿的表演活动,壮族传统文化正通过现代商品流通方式及大众传媒途径发生着转变。为迎合“山歌消费者”的兴趣,传统山歌手自觉或不自觉地创编带有现代价值观及情感特质的新编内容的同时,年轻一代创作者与歌手则更自觉地意识到只有得到市场认可,实现其音乐的商品价值,才能获得经济支持,实现本民族音乐创作者及歌手的自我价值。如在新歌会上宜州新壮人乐队以三首原创壮歌《感谢共产党带我们奔小康》、《壮家之夜》与《布达洪》获得观众热烈掌声——这个乐队的发起人是宜州市一位热爱山歌与音乐的下岗工人,他带动一位会填词作曲的乡中学老师,领着几位长期在歌厅表演的乐手与歌手,创作排演了这些歌曲,他们的目标明确:找市场,出专辑,公开表演——在广西打工者数量巨大的珠三角地区,已经有不少壮族年轻人通过因特网听过他们录制的歌曲,这引起了广州唱片公司的注意,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忙于和市场接洽。这比广西本地山歌光盘市场的分散、自由经营走得更远,也离传统壮族文化更远,但他们创编的壮语歌曲从歌词到旋律,都吸收了壮族传统山歌的因素,是建立在创作者成长生活的深厚的山歌文化土壤之上的。



网址: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4&ID=17689&page=1,文中有个别错字,在此不做修改,以保持文本原样。

[ii] 蔡立梅:《壮语新歌和它的关键人物》,《南国早报》2006214日,转贴于“壮族在线”,网址:http://www.rauz.net/news_view.asp?id=974&c_id=22&s_id=

[iii] 据“壮族在线”提供的资料,“贝侬”(拼音壮文:beixnuengx):在我国的壮语、布依语、傣语和东南亚的泰国泰语、老挝老语、越南岱-侬语、缅甸掸语和印度阿萨姆邦阿含语当中,为“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的意思,也是这些民族社交中的常用语,如“贝侬摆道”即“友好往来”之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3 23:12:24编辑过]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

听众

4706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3-6-24
注册时间
2006-2-2
沙发
发表于 2006-3-3 23:08:00 |只看该作者

[讨论][原创]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二、新壮歌现象的文化根源

这一系列与新壮歌相关的文化现象的产生,直接源起于因特网与现代音乐制作技术给予普通民众海量获取信息、创作音乐的便利,亦起自于主流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现代壮族青年群体中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觉醒及由此产生的寻根心理。从更深层的根源来看,一方面,在全球文化大环境下,欧美国家产生的后殖民时期大众文化的平民性、普及性和易于复制、模仿的特性降低了个人创作音乐、传播音乐的门槛。另一方面,通过便捷的电子媒体和强势的经济优势,这些大众文化大量流入我国社会,深刻影响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出生的一代人的思想、个性与价值观。同时,在他们逐渐融入社会主流阶层过程中,我国政府近二十多年来越来越重视多元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着力鼓励各民族文化展示异于他们所接受的主流文化教育但又是他们自幼熟悉的特质,这也为他们站在本民族的“异文化”之外重新审视、思考和欣赏、接受其中包涵的内容和价值创造了相对宽松积极的社会环境。如此造就出的新一代具有本民族认同意识的壮族年轻人,其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都与祖辈父辈显示出差异性。他们的长辈或受传统主流文化教育,或无从受到这样的教育,都较少从以因特网为主的现代媒介上接受各类大众文化及西方文化资讯及知识,对新时代的“时尚潮流文化”知之甚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更固守于传统认知方式于伦理道德,也就更接近于传统壮族文化特质;而年轻一代在逐渐认同本民族文化、产生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则是在以自身的现代性重新理解甚至重构本民族文化——在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是当下本国主流文化、西方大众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吸收与反思的图景——在“壮族在线”论坛,这样的思考活动得到了产生与交汇的平台,于是这一图景织就的同时,新壮歌现象即应运而生。从2002年论坛初建的寥落冷清到2005、2006年接连举办两届壮族新歌会的火热轰动,三四年时间在人生中仅是不长的一段时光,在文化长河中也只是一瞬间,而在因特网发展的历史上却可以出现许多可能从根本上影响网络媒体的发明和架构,于是依附于因特网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亦随之出现某种程度的变化。

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内在动因,是壮族文化的研究者——主要是壮族学者学术活动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广西壮学研究中心、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文化艺术研究院及自治区博物馆等文化研究单位的壮族学者为首形成的中年壮族文化研究团队采用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等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广西各地发掘整理出一批在历史上呈序列,在文化上成体系的壮族传统文化研究成果,逐渐累积,彰显价值,日益受到政府、媒体舆论及普通民众的关注与支持,如对田阳大型歌圩地敢壮山的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崇拜习俗与祭祀活动的研究,对在平果等地仍大量记录与传唱的壮族史诗《僚歌》的研究,对在东兰、天峨一带蚂拐节及铜鼓文化的研究,对源起大明山腹地的龙母文化的研究等,都引起国内乃至国外学术界广泛关注,并逐渐形成从各个角度与层面考察研究壮族文化的壮学体系。

壮学研究的地理范围目前主要集中于广西各地,已对区内红水河流域,左、右江河谷等主要江河流域及环北部湾地区的壮族文化做了覆盖式的考察与梳理。与此同时,广西各地、各级政府也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了解本土文化并保护、开发本土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比较重视这些文化考察、科研活动的开展,由此各类媒体对这些文化研究成果的报道介绍也日益增加。尽管这其中或多或少有官方意识形态的功利性目的,但这些较有事实说服力及学术深度的文化研究成果的出版与传播,仍然对壮族年轻一代了解、认识本民族文化传统,发现与思考这一传统的价值奠定了基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壮族在线”论坛的发言可以看到,壮族民间文化精英及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对这些研究成果兴趣浓厚,他们已经从中体会到本民族文化的博大、悠久与厚重的内涵。因为这些来自于乡土的文化就存在于他们中的许多人生长于其中的土地和习俗之中,熟悉亲切。当他们离开家乡,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他者”的视角审视本乡本土,这一距离反而令他们愈加感到自身作为“自我”的价值与观念体系就孕育自本民族传承的文化之中,那才是维系他们精神与灵魂的根基。当这受本民族文化感召而产生的民族认同感发展至强烈如一种宗教情结,其代表性的杰出者即是“壮族在线”站长红棉树:他的本职工作是日语翻译,而他的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则花费在繁忙工作之余所创办、管理和维护的这个网站及宣传介绍壮族文化、组织壮族网友活动上,他力图在壮族年轻人中培养民族认同感,从而达到在年轻壮人群体里传承与保护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目的。因此,红棉树们创作的新壮歌表现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及语言产生的自觉认同与文化自信。

此外,现代中国多个民族,乃至全世界的许多族群的音乐艺术与文化的互动发展,也是推动新壮歌现象产生的重要根源: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以互联网络为主的电子媒体普及全世界,边缘民族的文化与艺术获得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他们中的年轻一代一方面主动迎合强势文化的口味,将自身吸收大众文化因素融入本族群传统音乐,另一方面,因为这种受主客观作用而被改造过的艺术成为他们与主流文化对话的工具,又使主流文化在融入其边缘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发生变化——事实上,这样的文化互动过程有可能出现在历史上的任何阶段,但只有在电子媒介空前发达、互联网络不断进取的现代,这种流动与变迁的速度才史无前例地提升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3 23:11:0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

听众

4706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3-6-24
注册时间
2006-2-2
板凳
发表于 2006-3-3 23:16:00 |只看该作者

[讨论][原创]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

三、民族认同感与音乐创作互动的产物

以新壮歌为象征的年轻一代壮人认同的觉醒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民族文化认同感与音乐创作的互动。现代的许多地区与族群的文化在剧烈的现代变迁中都以不同模式呈现过这样的情况。影响比较大的是美洲黑人音乐与白人的流行音乐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逐渐交融并完成商业化,最终演化出摇滚、灵魂、爵士和蓝调等流行音乐形态,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也为黑人族群及其文化摆脱偏见与歧视,获得与其他族群平等的社会地位及权利起到深远作用。新壮歌能否走那么远尚未可知,但这一处于边缘地位的音乐及其代表的文化,同样也是在追求主流文化认同。

从歌曲旋律及歌词内容区分,新壮歌可约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利用流行度比较高的歌曲旋律及配乐,将歌词按汉语原意改编成壮语版本,目前这类歌曲占比重较大,且曲风包括了抒情慢板歌曲、摇滚歌曲、说唱歌曲等。第二类是旋律与歌词完全原创的壮语歌曲,这类歌尤其受到欢迎,但数量不多,代表作即是业余歌手黎巍与红棉树共同创作并即将出版的壮语歌曲专辑《音陀螺》。第三类也是被收录在这张专辑里的,即把传统壮族歌谣或壮剧旋律改编并重新配器,重新填以壮语歌词,有时也加唱一段照壮语歌词翻译的汉语,如新壮人乐队的《感谢共产党带我们奔小康》与黎巍专辑里的《蝶恋花》、《末伦·梁山伯叹调》及《映山红》,目前这类作品还比较少。第四类是歌词部分加入壮语内容,旋律或引入一些壮歌元素或完全自编,这部分作品也不多。这四类歌曲都或多或少包含壮族音乐或文化因子,其中第二、第三类保留的壮族特色较多。它们都吸收并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及价值观念,与传统壮族音乐多少是神似而形异了。但是,这些壮语歌曲的歌词与旋律又蕴含着山歌韵味与壮族语言的诗性特质,尤其是第三类作品,更是直接植根于传统壮族文化的产物。

综上所述,审视新壮歌现象中蕴含的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可以看到,这一新出现的壮族音乐样式一方面展示着新一代壮人在萌发本民族认同过程中,能动地适应、吸收大众文化中的流行音乐元素,酝酿出新的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壮族传统文化在现代蜕变过程中,一些原有特质正在被逐渐剥离、修改,出现了更接近于现代大众文化的新特质。

“我们一直是在或多或少地带有传统特点的民族志研究背景下审视音乐生产的问题,但音乐也许比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更能超越本土性,以达到形成民族同一感的目的,其中主要原因并不是音乐能在产生地以外的地方立刻得到他人的理解,而是他可以被普遍化——或者至少是被‘国家化’。音乐同时也能提供一种反抗民族-国家霸权指令的手段(参见Askew,1998)。”历史上壮族文化和历史是由数量众多的口头传承歌谣——亦即山歌承载与维系的,这一口传文化成为壮族民众自觉或不自觉的认同根基。桂西南及桂西北交通不便、人口流动性低、科学技术不普及又或汉文化及现代大众文化影响力较弱地区,如百色、河池地区等,就是壮族文化底蕴及创造力较深厚的区域,因此壮族山歌种类丰富,保存较好。在今天,当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一代走出乡土,在获取现代知识之后重新审视本民族传统文化,他们的心灵也随之重新回归于本民族生息繁衍的红土地,由此这些壮族聚居地区产生出新的民族认同心理,并以新壮歌的创作表演与流传表达出来;继而新壮歌又进一步地凝聚甚至提升了在壮族年轻人中酝酿出的这种认同感。在这一互动中,新壮歌音乐逐渐超越本土性,寻求更多听众、更大市场的过程,也就是形成民族“同一感”的过程和“国家化”的过程。

在国家“现代化”潮流冲击之下,本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存在感逐渐自民众之中消逝的情况正普遍发生着——事实上,人们当下认识与理解的壮族与壮族文化跟其在历史上的面貌已相去甚远,新壮歌现象展示的音乐创作与表演活动无异于为壮族重新创造新的历史与文化记忆,这样的尝试主要是基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并直接以唤起民众对本民族传统语言、文化及艺术的重新认识与传承为目的,因此既是音乐作用于文化的过程,也是文化形塑音乐的过程。音乐,在这一重归本民族认同,同时也是再造本民族认同的过程中,起到了展示与凝聚文化的作用——用壮族在线论坛的话语表述方式则是:“让更多的人认识壮族和壮族文化,也让更多的壮人重新理解与热爱本民族文化”。

从另一角度看来,新壮歌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传统的壮族文化与艺术蜕变的过程。旧有形式假如不改变、不吸收新的内容与技术,就无法得到延续。传统山歌及壮剧中蕴含的本民族历史记忆与文化特质,在新壮歌中是不可能被完全还原或承载的,年轻一代在创造这种“新式”壮族音乐的同时,新的音乐形式与传统的艺术的互动模式就逐渐被建立起来。于是,今天的壮族艺术图景里,既有传统山歌在中老年人中的流行,也出现年轻一代对传统形式的继承与创新——新的音乐形式既植根于传统壮族音乐,也孕育于现代大众流行文化;既促使传统文化加速蜕变,也为大众流行文化添加了新内容。

“……与文化风格的音乐标志选择相关的社会范畴和社会地位的复杂性将继续为进一步的研究带来灵感,使分析更加丰富多彩。”[ii]——新壮歌介乎传统壮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之间,是刚刚出现不久的音乐形态;编创与展演新壮歌同样也是刚掀起不久的潮流,其中还有许多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音乐作为承载、凝聚文化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在中国传统的音乐学及民族学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尤其对各民族现代音乐活动的社会功能及社会地位的民族志研究还比较少。新壮歌的前景如何?新壮歌对壮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意义何在?它对年轻一代壮人以及壮族社会有多大作用力?这一民族文化认同与音乐的互动现象,对思考当代民族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有何启发意义?诸如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深入田野去审视与思考,才能获得解答。我想,理解新壮歌现象,对探讨壮族文化何去何从、理解当代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互动关系、认识人类学意义上的现代多元文化特质等,都将是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



<>麦克尔·赫兹菲尔德:《什么是人类常识——社会文化领域中的人类学理论实践》,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313页。

[ii] 同上,第310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3 23:21:1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9-7-18
注册时间
2002-5-23
地板
发表于 2006-3-3 23:27:00 |只看该作者
洋洋洒洒千字文,一气呵成!坐沙发,慢慢读。

土地 民族 家园 母亲 http://blog.163.com/gaisi1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

听众

4706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3-6-24
注册时间
2006-2-2
5#
发表于 2006-3-3 23:29:00 |只看该作者

假期作业

多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7-10
注册时间
2002-7-6
6#
发表于 2006-3-3 23:37:00 |只看该作者

一次歌会观摩,贝侬就写出如此长的一篇文章啊。贝侬有心了,在下佩服。文章好长,我明天才能细看了,先不作评论。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

听众

865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2-3-21
注册时间
2005-3-4
7#
发表于 2006-3-4 10:11:00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一直是在或多或少地带有传统特点的民族志研究背景下审视音乐生产的问题,但音乐也许比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更能超越本土性,以达到形成民族同一感的目的,其中主要原因并不是音乐能在产生地以外的地方立刻得到他人的理解,而是他可以被普遍化——或者至少是被‘国家化’。音乐同时也能提供一种反抗民族-国家霸权指令的手段(参见Askew,1998)。”历史上壮族文化和历史是由数量众多的口头传承歌谣——亦即山歌承载与维系的,这一口传文化成为壮族民众自觉或不自觉的认同根基。桂西南及桂西北交通不便、人口流动性低、科学技术不普及又或汉文化及现代大众文化影响力较弱地区,如百色、河池地区等,就是壮族文化底蕴及创造力较深厚的区域,因此壮族山歌种类丰富,保存较好。在今天,当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一代走出乡土,在获取现代知识之后重新审视本民族传统文化,他们的心灵也随之重新回归于本民族生息繁衍的红土地,由此这些壮族聚居地区产生出新的民族认同心理,并以新壮歌的创作表演与流传表达出来;继而新壮歌又进一步地凝聚甚至提升了在壮族年轻人中酝酿出的这种认同感。在这一互动中,新壮歌音乐逐渐超越本土性,寻求更多听众、更大市场的过程,也就是形成民族“同一感”的过程和“国家化”的过程。

>楼主的想法非常深远到位,我认同你的上述观点。>


我只吹雪,不吹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主题

6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7-4-9
注册时间
2004-4-19
8#
发表于 2006-3-6 21:21:00 |只看该作者
看好久,文思不错哦.

向布洛陀祈祷!!向侬智高致敬!!向傣僚勇士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

听众

4706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3-6-24
注册时间
2006-2-2
9#
发表于 2006-3-6 22:44:00 |只看该作者
给点意见吧!希望继续完善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2

听众

6971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3-10-4
注册时间
2004-7-31
10#
发表于 2006-3-6 23:35:00 |只看该作者
写得不错啊,不过我的文采太差了,欣赏可以,"意见“就不敢了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6 23:43:32编辑过]

以前因为害怕错过了很多,现在越是害怕的事情我越要去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

听众

4706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3-6-24
注册时间
2006-2-2
11#
发表于 2006-3-7 18:07:00 |只看该作者

了解到的情况还不够,读的书也还不够,所以心虚得很呢。。。

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12#
发表于 2006-3-7 21:59:00 |只看该作者
值得一读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1

听众

2794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4-10-4
注册时间
2002-5-6
13#
发表于 2006-3-24 15:19:00 |只看该作者

僚园有才女,巾帼胜须眉!

这不只是作业那么简单,而是热情和心血的付出!

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

听众

392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07-4-28
注册时间
2003-4-2
14#
发表于 2006-5-7 23:34:00 |只看该作者
六六的壮族歌文化越来越上路了。向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匿名  发表于 2006-5-9 16:34:00

楼上来者何人??

速速报上名来!!


回复

使用道具

32

主题

1

听众

4706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3-6-24
注册时间
2006-2-2
16#
发表于 2006-5-9 16:45:00 |只看该作者

楼上来者何人??

速速报上名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

听众

392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07-4-28
注册时间
2003-4-2
17#
发表于 2006-5-11 23:31:00 |只看该作者
你老师的“弟弟”,你爸爸的学生啊我的邮箱im731@sina.com,记得有好文章和猛料抖点给我啊,享受一下远程教育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

听众

4706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3-6-24
注册时间
2006-2-2
18#
发表于 2006-5-12 00:45:00 |只看该作者
这位师弟同学,你的邮箱名称也好嚣张哦。。。不敢不抖给你的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听众

1476

积分

枫树精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最后登录
2010-7-27
注册时间
2006-9-28
19#
发表于 2006-9-28 23:19:00 |只看该作者
好长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4 09:17 , Processed in 0.214467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