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乡耕地面积5613.2亩,其中水田3120.4亩,旱土2492.8亩,林地149.93公顷,人均耕地0.42亩。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豆、油菜、蔬菜、红薯、生姜、花生,尤其是开源冲的生姜以嫩、辣、爽特点远近闻名,盛产杨梅、板栗等水果。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1座,大山塘8口。有各种大中小型农用机械443辆(台),总动力为1560千瓦。粮食总产量由1990年的1568吨提高到2003年的3279.8吨。2004年底造林7733亩,其中生态林7350亩,经济林383亩。有各类企业115家,从业人员485人;运输35家。其中客运3家年运输总收入56.8万元;砖厂3家年收入24万元,零售商业网点30家年销售额达23.2万元,服务业3家年收入1.8万元,投资150万元的东陂电站已竣工,年收入达30万元。全乡通程控电话300余部、移动电话80余部。2003年该乡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村村“六通”:通电话、通简易公路、通自来水、通调频广播、通邮路、通电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浮海至清塘、湄溪至清塘、小圩至清塘三条乡道呈放射状辐射,
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有奇峰林立、幽岩遍布、鬼斧神工、千奇百态的石灰岩地形,有林木葱笼、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溪清河明的生态环保风光。这里的山、石、水、岩、湖构成了一幅山水风景图,宜旅游、宜休闲、宜度假、宜避暑,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无尽的魅力。
有浓厚的民风民俗。壮语是当地主要流行语言,由于该壮族支系在瑶语区经历时间久、外界干扰少,与其他壮语相比更具有学术研究价值,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壮族支系,“坐歌堂”对歌活动中的壮歌流传广泛,老幼出口成歌。壮歌快、慢、高特色不一,“快调”音调高亢悦耳,“慢调”旋律优美悠扬,“高调”旋律激扬嘹亮,风韵粗犷,山鸣谷应。婚礼习俗中“封典印”保留着古代“掠夺婚”残余影子,象征亲戚朋友情谊流水一样长的“新娘茶”或“新娘粥”让人流连忘返;还有美丽的龙潭传说、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野猪精神话让人回味无穷。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是壮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相传是壮族同胞祭祀祖先的日子。届时,壮族同胞煮“乌米饭”,以多种形式祭祀祖先,以最大的热情招待亲朋好友,共同祝幸福生活的美好。
教育发展迅速。壮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清塘壮族学校是清塘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现有班级20个,教职员工65人,学生1000多人,学校固定资产达400多万元。有村级公办小学4所,教职工6人。
扶贫攻坚硕果累累。省建设厅建整扶贫与开发工作组于1996年至1998年在中大村扶贫。投入资金200余万元,修建了中大至湄溪的村道、兴建了村级小学、兴办水泥砖厂、建起了村级办公楼,并帮助清塘乡开通了程控电话;大部分村民建起了沼气池。工作组还在2003年至2004年到开源村扶贫,投入资金60多万元,兴建了村办公楼、引进了资金20余万元,兴办了香菇厂,兴建了移民新村,修复了村级基础设施。市民政局建整扶贫与开发工作组于1997至1999年到田边村扶贫,修建了金狮寨至田边的村级道路,于1998年从山东引进美国黑提葡萄良种,建立了美国黑提葡萄基地,建立起了村办企业“富康公司”。2002年、2004年建成了李家灾民新村和开源移民新村。
2004年全乡经济总收入450万元,财政收入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3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