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壮语文学奖作品点评
本次壮语文学评奖,共收到来自全区各地十四位作者报送的57篇壮文作品,其中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山歌)、剧本(壮戏)等文学体裁。经过评奖委员会的认真评选,最后以无记名投票确定五篇作品获得首届壮语文学奖。这些作品是:陆登先生的中篇小说《短脚阿和》、李从式先生的长篇叙事山歌《深情重如山》、覃祥周先生的散文《美丽的椰树林》、李惠梅女士的小小说《撑起心中一片云》、余执先生的短篇小说《山乡俩姑娘》。
下面分别对获奖的五篇作品作一下简评。不妥之处,请行家指正。
在《短脚阿和》这个中篇小说里,作者通过通俗顺畅的壮族语言,相当熟练地驾驭很有特色的壮语方言、俗语、成语甚至是顺口溜,成功地刻划了阿和这个人物性格,使作品中弥漫着相当浓厚的壮乡生活气息,主人公形象突出、生动、饱满,基本体现了恩格斯所说的人物塑造上的“这一个”。众所周知,中篇小说创作与短篇小说、小小说是不大一样的,由于它有比较从容的篇幅,在叙述故事、描写事物以及刻划人物心理方面,是要求比较细致、细腻甚至是复杂的,而非短篇那样要求简洁、精炼。如果说,前者是泼墨如云,后者就要惜墨如金了。这就要求作者不仅要熟悉壮乡生活,还要对壮族丰富多彩的语言有比较娴熟的驾驭能力。这一点是比较难做到的,所以,在《广西民族报》和《三月三》壮文版上发表的壮文小说虽有不少,但却难见珍品。在这方面,《短脚阿和》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作品。
长篇叙事山歌《深情重如山》,是作者根据《广西日报》有关都安瑶族自治县模范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王任光同志的系列报道和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任光的故事》一书编写的。实质上,是作者以壮族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壮族山歌体裁去表现模范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王任光这一题材的。壮族山歌的押韵要求很独特,有别于汉语诗歌的押尾韵,壮族山歌押的是脚腰韵。壮族山歌与汉语诗歌一样,不押韵或者说不大致押韵是不可想象的,也不会顺口好记,更不会传之久远。所以,壮族山歌创作是比较艰难的,既要求押韵,又讲究平仄,很不容易掌握。《深情重如山》这个长篇山歌,基本做到了押韵严谨、叙事简炼、行文流畅,体现了作者创作壮族山歌的功底。如果歌中能够做到少换韵就更圆满了!
散文《美丽的椰树林》写的是作者到邻邦越南旅行时的观感,充满了对美丽椰树林的礼赞。本篇叙事抒情兼具,文笔优美雅致,抒情酣畅真挚,充分显示了作者对本民族语言的掌握程度。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是以壮汉两种文字创作这篇散文的,其壮文篇(就是此文)发表在《三月三》壮文版上,汉文篇则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国际副刊”上。说明作者不仅在本民族语文——壮文的掌握上,而且在汉语文的运用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地步。说实话,用壮文写作山歌、小说倒是不少,而用壮文写作散文却不多见,这是因为散文写作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快捷反映,而且多无拘束,行文恣肆。所以,较好的壮文散文更为难得。用壮文写出更多更好的散文,的确是壮文作家作者们的历史使命!
小小说《撑起心中一片云》篇幅虽短,但文中对一位下岗女工再创业过程的描写却很生动感人,细节也相当细腻入微,令人读后不禁对这位失业不失尊严的女工肃然起敬。通篇行文简洁流畅,详略适宜得体,突出处不惜浓墨,省去处淡笔而过。小小说因为限于篇幅,更要注意设计架构上的详略和简洁,否则就会显得局促受制而施展不开。这篇小小说在以上这些方面都做得比较成功,这自然体现了作者对小小说创作技巧的运用之妙。
短篇小说《山乡俩姑娘》,讲的是山村里的两位村姑由于理想追求的不同和她们对现实生活的不同态度而导致最后绝然相反的不同命运,热情讴歌了勤劳之美,无情揭露了懒惰之丑。因为作者长期所处的环境,对壮族农村生活比较贴近和熟悉,所以写作起来比较真实、自如、大度,充分还原了生活的真实。作者是一位非常热心的壮文写作爱好者,一向以来所发表的壮文作品也比较多。由于坚持壮文写作,从而铸就了作者的成功。
点评到此,谢谢大家! (罗崇春200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