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不来,今天一来就又有惊喜了!从打开这首歌到现在,我一有空就反复在听,真是感慨万千啊!
这首歌把我带回到了少儿时代的回忆当中。在壮剧兴盛的年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德保有好几个版本,这首歌的歌词其实就是出于其中的一个版本,这个版本流传于德保的东关、马隘、那甲、足荣一带,当时是非常的风行,妇孺皆知,堪称经典。
这么多年过去了,由于外来文化的逐日侵蚀,年轻人大量的外流学习和打工,壮剧已经每况日下,在很多有识之士为壮剧的生命都感到担忧的今天,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壮剧了,更不用说是梁祝之类的剧目。今天,居然还有一些年轻人这么钟情于传统文化,真是让人在迷惘当中看到了希望。看了红棉树介绍的整理歌词的过程,从采访令人敬仰的何老,到给廖大妈录音歌词,都是很感人的过程。何老是德保传统文化的一个泰斗人物,他的仙去是德保传统文艺的一大损失,在这里居然可以听到他生前熟悉的声音,真是令人感慨,这段录音可算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了。看歌词提供者的名字是“廖金国”,本来还以为是一个男人的名字,但是一听录音,居然是一位老大妈,真是佩服她的记性啊,这么久了,还可以将年轻时代看过的戏剧给一一背诵下来,真是令人感激啊。可能是由于年代太久了,我仔细听那位大妈的录音,有少数几个地方确实韵脚丢了,红棉树将这些韵脚补充上了,可见他是熟悉末伦体裁的,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多少人能够有这样的传统文化知识呢?不过有个地方没有补上,那就是第一段最后一句的最后一字和第二段第一句的第5字没有押韵,当然那里既然是分段,不用韵也是对的,不过我记得原版歌词并不分段。
思乡僚人可真算是我们德保年轻一代人的音乐奇才了,我觉得这里整个版块最有分量的歌曲都是他的。末伦本来就是从民间巫婆的唱词里发展来的说唱艺术,兴盛起来之后还被南路壮剧采用,成为壮剧里常用的曲牌之一,一般来说表现的都是低沉、哀伤、忧愁、愤慨乃至神秘等题材的故事。梁祝的故事是个悲剧,特别是这段歌词,是梁山伯抒发自己哀伤和忧愁心境的唱段,所以用末伦来说唱是很适合的。思乡僚人的唱法里还加有他的新意,首先采用四段不同流派的末伦来连唱,有的唱段我甚至是第一次听到,真是佩服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洞察力的周全,还有配乐上,思乡僚人还坚持了用了巫婆的马铃,加上二胡的伴奏,还有据说是“吉普赛伦巴”的配乐,另外他用深沉的歌喉唱出来的,总的来说除了神秘的壮族宗教音乐外,还有少许爵士的味道,还真是难得的“壮西结合”!这种创意实在是值得嘉赏啊!
这首歌,还有以前的歌,汇总起来,将是我们德保乃至壮族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我们民族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学习这里的年轻人学习才是啊,他们对本民族个性的执着,是最令人感动的,他们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