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我是柳州地区的.
我们那做的糍粑--米字旁,大概与山谷散人形容的差不多,前半过程可以类似朝鲜人打糕,即用大竹桶把糯米蒸熟后在大理石臼里用木锥子砸成黏糊状(一般是三四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围着石臼一起接续地砸).
"打出来的糕"弹性很好,妇女小孩们将其摊到洒了蜂蜡的桌子上,趁热分成一个个小团,再捏成尽可能圆状的饼,这时刚出来的有如浪人附上的照片,柔软白嫩,实心,一个个分开晾干变硬,再泡到水缸里,一直从年底吃到第二年开春.
可以在碳火上烤着吃,熟了以后往里面夹心也可以有浪人传的第二张图片的模样;也可以煎成饼吃.
小时候,物质生活还不怎么丰富的时候.糍粑是一年到头很重要的年货之一.一般在春节前10天左右就大家就开始陆续做了,因为是个体力活,经常邻里合作着做,一个厨房做上100斤左右,慢慢留着吃.也是走亲戚之间必不可缺少的常礼之一.
本人还是24年前,除夕的前几天,母亲还参与做糍粑的时候生下来的:)
后来生活好过了,能买到的吃的多了,糍粑就慢慢被人们遗忘了;有些为了赶常礼,每年还会做10多斤,或者干脆就托亲戚做,或在集市上买.完全已经不是原来的感觉.
而本人,素来爱糍粑;特别喜欢在冬天烤火的时候,架上铁丝,精心地烘上一个,正到火候,不夹任何东西,口感很舒服.可惜我13岁就出来了,家里少了一个主力.不过每年回家过节母亲都记得给我装上几个.其实也就当做怀念,因为在学校里我只能放在水里煮着吃了.然而即使这样,还是挺受这些北边同学的欢迎的:)
有机会我要把做糍粑的整个过程场景拍下来,以防在某年岁的时候,我们将来的孩子们已经不知糍粑为何物.在人们对大自然进行辛勤探索,并努力争取\创造生存的美好的过程中,糍粑是时代的特殊风景,意韵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