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34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南宁民族融合史略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14:41: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摘自南宁市图书馆网站
http://www.nanning.gov.cn/2856/2005_7_18/2856_70195_1121681582638.html


南宁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民族融合史。南宁自古以来就是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地方,共有壮、汉、苗、回、满、侗等35个民族。
上期(7月11日10版)本版介绍了先秦至民国时期,南宁市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其实,更多汉人入居南宁,是在解放后。解放后,相继有大批解放军转业留下,还有大批外地的汉族、回族、苗族、瑶族等34个少数民族的干部、工人和科技人员调入南宁。20世纪50年代,国家还先后从上海迁来一些工厂,后组建成南宁罐头食品厂、南宁市糖果厂、南宁橡胶厂、南宁市衬衣厂、南宁市钢精厂、南宁市皮革厂、广西民族印刷厂等7个工厂。1958年南宁人口从1949年的9.2万人增至554349人,增长了6倍。因此,解放后是大批汉族入居南宁的新时期。到2004年,南宁市有人口总计636.1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73.3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8%;壮族362.3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6.96%。
民族融合的进程,充分体现了南宁壮族是一个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最善于吸纳外来民族先进文化的民族,也是最善良淳朴,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民族。在民族融合的进程中,不断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推动南宁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
生产:互相学习
在生产上,南宁壮族先民在春秋战国时,就懂得利用和开发当地资源,掌握了野生水稻的栽培技术,创造了稻作文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南宁市区和武鸣县、邕宁区、良庆区等境内先后调查发现了三十多处新石器时期大石铲这种复合型农耕生产工具遗存和地点,就表明了这一点,如今南宁带“那”字开头的地名,如那龙、那马、那楼、那陈等,就保留了稻作文化的历史遗存(“那”字是壮族“田”的意思)。南宁壮族创造了大石铲文化、青铜文化和壮锦织绣工艺;发明了适宜当地潮湿气候条件下居住的“干栏”房屋;创造了形式各样、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学和古壮字。
自秦汉以来,随着中原大批汉族的南迁,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改变了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牛耕、灌溉、肥料得到推广。壮族人民与汉族和睦相处,共同开拓邕江两岸的荒原沃土,辟成万顷良田,修筑坝塘水库。著名的有宋皇元年(1049年)邕州司户参军孔宗旦组织修建的铜鼓陂工程,灌溉面积4000余亩。
汉族与壮族在共同生产中,互相学习,郊区的汉族,掌握了水稻和各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大力发展园圃业;城西北的汉族以种甘蔗而著称,称“蔗园人”。壮汉人民共同创造和提高纺织技术,宋朝的“子”布闻名遐迩,大量运往中原;还有吸取了中原的传统纺织技术,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点的享誉中原、被列为贡品的精美壮锦,世称“南方之上服”。而青铜文化最典型的就是铜鼓的铸造,解放后,在南宁市出土了十几面各种形制的铜鼓,分别制作于东汉至两晋时期、三国至两晋时期、南朝时期、隋唐各个历史时期。从铜鼓纹饰看,青蛙塑像具有壮族民族特色;雷纹、云雷纹则受中原文化影响。南宁出土的铜鼓的形制及花纹的特点,反映了壮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交流与合作。
教育:传授儒学
在教育上,从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间(1905年),南宁设立的学校,大致为府学、县学、书院、社学、义学、私塾。有文字可考的为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在五花岭(今红星影城一带)设立的南宁府学宫,传授儒学和儒家思想,习汉文、写汉字。明清时南宁城著名的书院有明朝理学家王守仁(王阳明)开办的敷文书院及其他书院近十多所。
文化:兼容开放
在文化方面,南宁的地方戏曲是从清道光、咸丰年间,受湖南祁戏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邕剧,曾经盛极一时。随着粤剧从广东传入,在城乡流行。解放前,南宁有大众娱乐场所如新世纪戏院等13家。民间传统的平话山歌、八音音乐、舞龙狮、跳师公戏等也相当活跃。在语言方面,随着汉人大量入邕,各民族杂居,互相融合、渗透,壮汉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原南宁远郊及武鸣、邕宁、良庆等乡镇集市贸易交往,以当地的壮语方言为主要用语,附近的汉族居民多数会说壮话;原近郊贸易交往多用平话(一种古代山东与南宁当地方言互相渗透重组而成的一种汉语方言)。明清时期,沿海地区工商业较为发达,随着通商门户的开放,许多广东人纷纷入邕以求获利,这些人以操粤语为主,其后,跟当地土话结合,形成南宁白话,市区贸易、社交用语均以南宁白话为主,普通话也普遍通用。此外,武鸣县城及县府城镇社交用语主要是柳桂方言的“官话”,南宁下廓街居民也操官话,名曰“下廓街官话”。目前,各种方言在南宁均可以通行,没有排斥现象。这是南宁兼容性、吸纳性、开放性的有力表现。
上述南宁各民族融合的历史,表明了南宁是一座民族融合的大熔炉,南宁壮族的崇尚先进和容异的心理,形成了壮族文化的多元性、兼收并蓄和“似壮非壮、似汉非汉”的特点,体现了壮族人民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和积极创造的优秀品质,正是这种优秀品质使壮民族能够在中国西南这片土地上稳固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文化比较先进的民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沙发
发表于 2005-11-29 15:50:00 |只看该作者
用現在大陸的”民族”概念去反映並不正確耶,就說漢人本身,粵人、客家人,與及桂柳先民等,都在不同時期作出不同程度的影響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5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4-7-14
注册时间
2005-3-26
板凳
发表于 2005-11-29 16:58: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北姑在2005-11-29 15:50:56的发言:
用現在大陸的”民族”概念去反映並不正確耶,就說漢人本身,粵人、客家人,與及桂柳先民等,都在不同時期作出不同程度的影響耶。

怎样反映才正确呢?用“族群”吗?


鳳山山出鳳,鳳非凡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地板
发表于 2005-11-29 17:13: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山之凤在2005-11-29 16:58:15的发言:

怎样反映才正确呢?用“族群”吗?

正解,難道粵人、客家人及桂柳人又或者官話人對廣西的影響是分別不大的嗎?粵語跟官話都是一樣的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8-9-1
注册时间
2003-3-15
5#
发表于 2005-11-30 11:25:00 |只看该作者

北姑 一直是不赞成把中国境内的55个少数民族以外的人统统当成是汉族的。同时他又赞成把“56朵花”称做“华人”!是不是这样啊?姑姑!


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6#
发表于 2005-11-30 11:51:00 |只看该作者
说得好听就叫做民族融合”。不好听但又很实在的叫什么?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7#
发表于 2005-11-30 12:09:00 |只看该作者
文化侵略,就好像大英祖家被美帝文化攻陷一樣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8-9-1
注册时间
2003-3-15
8#
发表于 2005-11-30 14:29:00 |只看该作者
“文化侵略”!说得好,干净利落!但后面的比喻就不恰当了。美帝文化入侵大英帝国几乎是“反哺”,而这里却不是。应该是:“就好像拉美玛雅、印加被西方文化攻陷一樣耶”!

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9#
发表于 2005-11-30 15:48:00 |只看该作者

文化是無分先後的耶,正所謂汰弱留強耶,現在大陸引入日本文化又是”反哺”又或者”回饋”乎?

日本文化是多元文化耶,它沒有能力去抵禦外來文化,就只好融為己用耶。

所謂青出於藍,有哪個師傅是沒有所謂的呢?看人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8-9-1
注册时间
2003-3-15
10#
发表于 2005-11-30 16:09:00 |只看该作者

文化至少是有类型划分的,全世界文化类型不同的是很多的。类型相同或者相近的,就算有古今的差别,它也是属于相同类型的不同发展时间段罢了。今天,日本文化如果对中国文化有影响的话,它那属于汉文化类型的部分对当今中国产生的影响说是“反哺”和“回馈”没有什么不可以啊!


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1#
发表于 2005-11-30 16:27:00 |只看该作者

美國文化中的英國部份也只是語文方面作為主要承繼耶,其餘的都已經變了種耶,愛爾蘭、德國及意大利的移民已經遠遠超越英倫三島的耶,在文化方面亦跟英國的大有差別耶。

日本文化以來自中國漢唐的為基礎,不過現在的日本文化卻是多元合成而演變出來的耶,哪些是來自中國的已經說不清耶。

就好像中國文化本身,於隋唐時期已經融入了大量外來文化,特別是來自西域的耶,正宗的華夏文化還有幾多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12#
发表于 2005-12-2 08:40:00 |只看该作者
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0

听众

9768

积分

热心贝侬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3-12-15
注册时间
2003-2-20
13#
发表于 2005-12-3 17:17:00 |只看该作者
这种所谓融合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壮族开放、擅于吸收的民族,说得不好听就是不知道“自爱”!不懂得自我保护,包括自已的文化和财富。特别是后封建社会以来,对这种吸收不再进行转化,表现出的只有别人的东西。

逝去的或正在逝去的东西,或许也正是在远离苦难迎来解脱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6-7 02:23 , Processed in 0.145742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